二、“屏居山田”:规避仕途之成因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87
颗粒名称: 二、“屏居山田”:规避仕途之成因分析
分类号: D092.44
页数: 5
页码: 115-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为解开其终身未仕的历史谜案,我们必然要溯源历史,回到李侗曾经生活的时代,追寻着他的人生轨迹,以寻觅其规避仕途的成因。实际上,李侗之所以屏居山田,规避仕途有着深刻的原因。
关键词: 李侗 罗从彦 时局 南平

内容

李侗在良好的出仕契机面前,最终决定“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李先生行状》),李侗的选择促使其一生与宦海无缘,由此,其因何未仕的历史追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史料载,李侗放弃出仕之后,“隐居山村四十余年,生活清苦简朴,不求功名利禄,潜心研究儒学真谛。”(《南平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为解开其终身未仕的历史谜案,我们必然要溯源历史,回到李侗曾经生活的时代,追寻着他的人生轨迹,以寻觅其规避仕途的成因。实际上,李侗之所以屏居山田,规避仕途有着深刻的原因。
  政治时局动荡、社会乱象横生,促使李侗无心出仕,而选择归隐。李侗生活在外族入侵,两宋更替的历史背景之下。史载,在李侗71岁的人生之中,先后历经了五位皇帝的更替。可见,李侗生活在一个皇权更替频繁的时代,最高统治者的不断更替及昏庸无能,势必对政治时局产生恶劣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浮躁。正如李侗所言:“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而中国日衰。”(《宋史·本传》)史料载,两宋交替之际的政治黑暗、腐败严重,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相互勾结、尔虞我诈,农民起义频发,各种苛捐杂税严重,可谓民不聊生。在此政治、社会、经济状况之下的官场,必然是奸臣当道、政治是非不分,而宦海也是一片混乱。当然,相比宋政权的跌宕,更为严峻的是外患。可以说,两宋交替之际,外族入侵成为影响时局的主因。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及对时局的无法把控,使得政权不稳,疆土分裂。生活在此历史境域下的李侗,自幼就受到家庭官宦之风的影响,必然会对时局有所反思。实际上,李侗身为一介书生,对当时时局的混乱不堪,有着十分的不满与厌倦。特别当他看到,贤良志士无能在宦海一展宏图,上不能扶江山社稷之预倾,下不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定然多是伤时忧国。为此,李侗基于对时局的冷静思考,定然不肯与那些佞臣贼子同流合污,宁然不做勾心斗角、相互欺诈、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宋史》载:“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可知,李侗亦曾想积极地出仕,也曾为利禄所学。之后,或对时局失去信心,或对仕途不屑一顾。总之,他无心参加科举,更未通过其它途径出仕,这不能不说与当时政治时局的动荡不安、社会乱象横生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罗从彦的静修思想及人生遭遇,影响着李侗无意入宦。“罗仲素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延平答问·附录》)且“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李先生行状》),其曲折的人生遭遇对李侗无意出仕影响巨大。《宋罗豫章先生年谱》载:“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杨龟山先生之门”。而四年之后,罗从彦时值45岁,收李侗为徒。纵观罗从彦的一生,坎坷颇多,直到其61岁方得“特科进士”,后被派遣至广东博罗任主簿,可谓纵有满腹经纶,却搏得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其官满后,回家途中逝于汀州(一说死于任上),其灵柩,若干年后才由李侗运回故里。尽管罗从彦身为一介书生,但他曾指出:“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宋史》).“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必乱”。(同上)曾怒言:“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同上)更曾云:“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同上)可见,罗从彦也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而他那一生的曲折经历,特别是晚年的不幸,逝后的悲凉令李侗几多感慨。罗从彦出仕之路的艰辛及入宦之后的遭遇让李侗感慨万分,因之思索仕途的艰难及官场的险恶,也必然影响了李侗对出仕的淡定,对官场的灰心。此外,罗从彦的静修思想亦深深地影响着李侗。李侗曾书谒罗从彦云:“茫乎未有所止,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充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宋史·本传》)之后,李侗追随罗从彦,“从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同上)《南平县志》载:“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可见,罗从彦是主张静修的,而李侗则为之学习。正如他曾言:“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全也。”其后,“侗退入室中,亦静坐。”又有“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可知,罗从彦的静坐思想影响了李侗的一生,使其“身世两忘,惟道是资。”(《延平答问·祭文》)所以,在静坐思想的影响下,出仕之官场,无疑是有悖于静坐的,由此,李侗乐于享受静坐,而无意于科举、出仕也在情理之中。
  自我身心之历练,促使李侗志趣治学,最终无缘从政。李侗从懵懂学童到成为一代宿儒,其身心经过了漫长历练的过程。自我身心之历练,使其对理学更加深情,亦促其沿着学术探索的道路不断前行,更使其担当起明天理、教化的重任,最终影响了他的出仕,使其一生与宦海无缘。身心的历练促使李侗的性格、脾气等皆发生了改变,使得李侗更具道德修养和理性。《延平答问·附录》言:“李延平初间也是豪迈底人,到后来也是磨琢之功,在乡若不异于常人。”实际上,少时的李侗亦十分豪迈,对此朱熹曾云:“尝闻先生后生时极豪迈,一饮必数十杯,醉则好驰马,一骤三二十里不迥。”(《延平答问》)后来,李侗通过静思等历练身心。李侗为学主张“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也就是认为,学习圣贤的道理应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重要的是“反求诸身”。故“李先生亦教人静坐”(《延平答问·附录》),“看来须是静坐始能收敛”。(同上)由此,“今终日危坐,只是且收敛在此,胜如奔驰。”(同上)历练之后的李侗“后养成徐缓,虽行二三里路,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寻常唤人,唤之不至,声必厉。侗唤之不至,声不加于前。其居处有常,不作费力事。所居狭隘,屋宇卑小。然甚整齐潇洒,安物皆有常处。”(《南平县志·李侗传》儒林二十四)即便“饮食或不充,而怡然自得。”(明林钿《请补宋罗李二先儒从祀庙庭呈议奏疏》,《南平县志》卷十二)且“先生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居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李先生行状》)可见,身心的历练促使李侗道德修养更加醇正,对出仕之宦海,为五斗米折腰、行负天下苍生的苟且之事,更加之不屑,最终无意出仕而志趣治学。《南平县志》载:李侗“一志于圣人绝学,体验四十余年,皆诣乎极。”又有“其制行不异于人,亦常为任希纯教授延入学作职事。”(《南平县志》儒林二十四)就这样,李侗最终选择了志在治学,而无意于从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