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认天理”:宋代“内圣”思潮的先驱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78
颗粒名称: 二、“体认天理”:宋代“内圣”思潮的先驱者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的“内圣”学说主要是“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这是继承了杨时的“体验未发”功夫和罗从彦的“静中观理”的理论素养而有很大的创新,并且提出了“融释”的贯通功夫,在“道南一脉”中完成其总结者的任务,并开创了“内圣”学说的构建的先河。
关键词: 体认天理 思潮 默坐澄心

内容

李侗的“内圣”学说主要是“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这是继承了杨时的“体验未发”功夫和罗从彦的“静中观理”的理论素养而有很大的创新,并且提出了“融释”的贯通功夫,在“道南一脉”中完成其总结者的任务,并开创了“内圣”学说的构建的先河。
  李侗的“默坐澄心”的功夫是李侗颇具特色的修养路径。朱熹曾指出:“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看来须是静坐,始能收敛。”(《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朱子全书》第三十册,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他还说:“李先生终日静坐,而神采精明,略无溃堕之气”。(同上)李侗的“静坐”是为了“澄心”,就是排除一切的杂念,调动主观能动性。这就把先秦以来以顿悟来探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发挥到极致。李侗认为:“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力,可见端绪”。(《延平先生师弟子答问》,同上,第341页)李侗还强调:“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久久用力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同上)因为李侗认为:“心体通有无,贯幽明,无不包括。与人指示与发用处求之也。”(同上,第331页)他又说“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具备”。(同上,第332页)关于这个“心”的意蕴,李侗做了阐述:“更心字亦难指说,唯认取发用处是心”。(同上,第331页)若要两者统一起来就是要“养气”。李侗说;“养气大概是要得心与气合,不然,心是心,气是气,不见所谓集义处,终不能合也。”(同上,第337页)所以朱熹说:“近日求之。颇见大体,只是要得心气合而已。”(同上)因为“生气无不纯朴,而流动发生自然之机又无顷刻停息,愤盈发掖,触处贯通,体用相循。初无间断”。(同上,第332页)只有这样,才能“体认到此纯一不难处,方见浑然与物同体气象。”(同上)李侗还一再嘱咐朱熹:“须就事兼体用下功夫,久之纯熟,渐可见浑然气象矣。”(同上,第339页)朱熹也指出这个境界是:“存之不已,及其充渍盛满,啐面盎背,便是塞乎天地之气象,非求之外也。如此则心气合一,不见期间,心之所向,全气随之。”(同上,第337页)这就是儒家得道时的“气象”境界。而这个“气象”也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而求所谓中”(《延平先生答问后录》,同上,第347页)的状态。再者,李侗还提出“融释”的概念。“融释”即是对一事或一物清楚了解,融通释别。李侗批评以往学者不知“融释”。他说:“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苟免显然悔尤而已。若此者,恐末足道也。”(同上,第350页),他进一步指出:“今人之学与古人,如孔门诸子,群居终日,交相切磨又得夫之为之依归,日用之间,观感而化者多矣。恐于融释而脱落处,非言说所及也。”(同上,第350-351页)朱熹也曾感叹道:“常切静坐思之,疑于持守及日用尽有未合处,或更有关键未能融释也。”(《延平先生师弟子答问》,同上,第323页)
  虽然李侗拙朴、好静坐、不喜著书、作文,醇然有处士之风;但他的片言纸语已构成他自己的学说特点。李侗的“体认天理”学说的终极追求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同上,第329页)的“人与天一体”的崇高境界。朱熹也体会到李侗这个境界,他在李侗的祭文中写到“体用混圆,隐显昭融”。(《延平先生答问后录》同上,第348页)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帝御笔“静中气象”四字赐李氏家祠。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