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道南一脉:薪火相承的传播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77
颗粒名称:
一、道南一脉:薪火相承的传播者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道南一脉:薪火相承的传播者表示对李侗的期许和勉励。
关键词:
道南一脉
薪火相传
传播
内容
“道南一脉”是宋明理学由北宋到南宋的重要传承学系之一。“二程开启了第二阶段,其重心转向‘理学’(或道学)。从‘治道’转入‘理学’也就是从‘外王’转入‘内圣’。”(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下卷,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页)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的“道南一脉”的“内圣”之学就是二程从“洛学”到朱熹“闽学”之间的重要中介学脉,在中国理学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李侗是道南传播圆满结束的最后一个儒家,又是南宋“内圣”之学潮流的第一个开创者之一。李侗师承罗从彦,罗从彦又是杨时的得意弟子,师承关系历历可数。杨时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主角之一。《宋史·杨时传》载:“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因此,杨时是把二程学说带回东南的第一人,杨时继承二程授“体验与自得”的工夫,开创了“体验未发”(观中)的工夫论,即是透过修养自得方法,务求证悟天道心性为一。杨时努力倡导“体验未发”工夫,并以之传授后学。他一生致力于二程洛学,淡于仕途,其志在“明善诚身”。杨时曾自述道:“昔尝燕休其中而以养浩,名其所居之堂,属予为记,予尝论养气之道,以谓体心气神人之所同也。气体之充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固然矣。”(《杨龟山先生全集》,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版,第18页)
罗从彦(字仲素,1072—1135),世称豫章先生,福建南平东坑罗源村(今延平区罗源村)人,毕生致力实践及传扬理学,并从事于理学研究。《宋史》记载:“(罗从彦)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宋史》第3615页)从罗从彦的《语孟师说》、《书斋记》、《遵尧录》、《春秋解》、《春秋指归》等著作中,可见他的主要成就在道德修养的工夫上。此外,他还提出了“静坐”功夫和“静中观理”的学说。
李侗在24岁时,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其略曰:
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后,道失其传,枝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尔,谓之熄焉可也。其惟先生服膺龟山先生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侗之愚鄙,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而今日拳拳欲求教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抑侗闻之,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人有迫于饥寒之患者,皇皇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至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岂爱心不若口体哉,弗思甚矣。侗不量资质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坠箕裘之业,孜孜矻矻为利禄之学,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全也。今生二十有四岁,茫乎未有所止,烛理未明而是非无以辨,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如饥寒切身者求饥御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之累哉。(《宋史》,第3615-3616页)
从上文可看出,李侗拜师之前已熟读儒学经典,而且向往儒学,特别是孔孟之道;并认为儒学可以安身立命,甚至安邦定国。李侗受罗从彦的人格感召,24岁师从罗从彦。罗从彦曾对同门师友嘉许李侗说:“近有后生李愿中者,向道甚锐”。(《勉李愿中五首》,《二程集》,第28页)表示对李侗的期许和勉励。
从杨时到罗从彦,再到李侗,前仆后继,薪火相传。他们继承了北宋“二程”的“内圣”精神,从杨时的“体验未发”功夫,到罗从彦的“静中观理”的境界,再到李侗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在学术源流上成功地把“洛学”变成“闽学”,也促进了宋代的学术中心从“河洛”向“东南”转移的趋势,李侗无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康熙年间,延平知府周元文曾做了很好的总结:“窃闻秦汉而降,道统不绝如线,迨至有宋,二程子发其宗指,朱子集其大成,而圣道以名,程子得杨龟山先生,目之曰:‘吾道南矣。’继之者为罗仲素先生,又传为李愿中先生。而后有朱子。期间师弟相承,后先继起,则杨、罗、李三先生实为传道之正宗。”(《清康熙延平府刻本延平答问序》,《朱子全书》第三十册,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吉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