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人生哲学探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72
颗粒名称: 李侗人生哲学探微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9
页码: 8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人生哲学探微探求圣人之学,在“理一”的前提下,重视“分殊”,探求人性之道,彻始彻终,在追求儒家内圣的理想人格过程中注重修身之道,形成自己的学问之道。
关键词: 李侗 哲学 探微

内容

李侗,字愿中(1093-1163),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延平)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是道南学派“南剑三先生”之一,也是洛学向闽学演变的重要的中介人物。李侗立志于接续儒家道统,探求圣人之学,在“理一”的前提下,重视“分殊”,探求人性之道,彻始彻终,在追求儒家内圣的理想人格过程中注重修身之道,形成自己的学问之道。
  一、李侗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自觉的人生观,都是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李侗人生哲学是以“理一分殊”的宇宙观和“性即未发之中”的人性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一)理一分殊
  李侗认为,“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可见,李侗是主张把“理一”和“分殊”兼举,把“理一分殊”用来区分儒家和异端之学,这也使得“理一分殊”成为李侗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李侗重视“理一”,认为“太极”是最高的“理”,天地万物,只此一理。他说:“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只是动静阖辟。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只是此理一贯也。”(《李延平集》卷二)在李侗看来,天地万物,本乎一源,莫不具此“理”。他把太极和理联系起来,把理客体化,作为宇宙的本原。他是用理来分析周敦颐的太极生化万物,“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而万物而人”。(李祝舜《李侗及其哲学思想初探》,《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第54页)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通过阴阳二气及其交感生化万物的宇宙模式,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太极这个至理之源所产生,都是它的表现,但是李侗又认为统一于“理”的万物是有区别的,在气化过程又因各自禀气不同而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分殊”。“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己,此所以异也。”(《李延平集》卷二)李侗通过理本气化万物,理贯穿万物始终且“无顷刻停息间断”,理是最高的宇宙本原,但由于万物生化存在差异,由此论证了“理一”和“分殊”的客观存在,也因此陷入客观唯心主义。
  李侗注重“理一”和“分殊”并举,尤其认为在“理一”前提下更重视对“分殊”的论述。他说:“然要见一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方是儒者气象。”(同上)“理不患不一,所难者分殊也”。(《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李侗认为对“理一”的把握并不难,难的是对“分殊”的把握,只有在“理一”的基础上把握“分殊”才是儒者气象:李侗强调“分殊”,认为“分殊”才能区分儒学与异端之学,也才能真正人与万物因为所受禀气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李侗人生哲学由此宇宙观出发,非常强调“知理”,以致在教育朱子中也引用杨时所说的“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李延平集》卷二)因此,这种思想在人生哲学上的反应就要求其追求内圣之学,在“知”上下工夫理会“仁”,在人性上,也是反应“人与天理一也”,但因禀气不同,强调修身之学,重视反身而诚。
  (二)人性之道
  李侗的人性之道是他的宇宙观落实在人性上的体现,人性同天理,都是先天具有的。李侗认为性即未发之中,性即理,性惟不可见。他认为“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具备”(同上),人和天都是同一个理,在天地万物具于理一,理具于人心为性,人性体现着全部的天理。他说:“天下之理,无异道也;天下之人,无异性也。性惟不可见,孟子始以善形之。惟能自性而观,则其致可求,苟自善而观,则理一而见二。”(同上,卷三)李侗认为性不可见,只能“自性而观”,但他又认为喜怒哀乐都是人性的表现,他上承师门,注重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他说:“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做何气象。”(同上,卷二)从喜怒哀乐等基本的人性表现中去看待人性,于未发之中的表现说明人性。朱熹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同上,卷三)因此,在李侗看来,喜怒哀乐未发气象也就是体认天理了,在自然中节中去应对处世。虽然李侗认为是性不可见,但认为性的善、真、静却是可以通过求之于“恶、伪、动”未始之先。他说:“动静真伪善恶,皆对而言之,是世之所谓动静真伪善恶,非性之所谓动静真伪善恶也。惟求静于未始有动之先,而性之静可见矣;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同上)李侗认为善、真、静为先天具有,虽不可见,但却可反身内求,通过求“动、伪、恶”之先,可见“善、真、静”之性。
  二、李侗人生哲学的主要内涵
  (一)理想人格
  李侗崇尚儒学,以尊圣贤之言为己任,因此他追求的是圣人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是修己之学,外王是经世致用。李侗虽也“忧时论事,感激动人”,但更侧重的却是内圣的修己之学,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他在教授朱熹时,“只教看圣贤语言”,让朱熹从经书中求得理解,受到圣贤语言的启发而求义理。李侗非常关注修己之学,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修身之道,通过“静坐”、“日用工夫”等修养方法,将成圣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坐标。李侗也强调圣人是可以通过正确的为学达到的,他说:“某窃以谓圣人之道中庸,立言常以中人为说,必十年乃一进者;若使困而知学,积十年之久,日孳孳而不倦者,是亦可以变化气质而必一进也”。(同上,卷二)李侗认为通过学习勉力都可以成为圣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涵养来变化气质,达到圣人的理想人格。
  (二)修身之道
  传统儒家学派非常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重视个人的修养之道。李侗尊崇儒家道统,推崇圣贤之言,毕生也是追求内圣之学,崇尚提高个人修养。
  1、静坐修心,体认天理
  李侗一生都主张并身体力行“静坐”,在静坐中做到收摄己心,体认未发之中。他认为:“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唯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同上)李侗把静坐作为个体修身的养心之道,认为静坐可以使心安定踏实,把一切纷乱扫去,从而思索义理,体认天理,修身成人。“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同上,卷一)“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心下愈明静矣。”(同上,卷三)因此,李侗不管在自身修养还是教导朱子的过程中都身体力行的主张静坐,在静坐中体验未发,体认天理。但他的静坐又不是心中虚无一物,而是要“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同上),是“时时处处主于天理、存养天理”。(刘京菊《承洛启闽道南学派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2、日用工夫,融会人生
  李侗非常强调对生活的理会,在静中体认天理,须在日用人生上融会。他说“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着力,可见端绪。”(《李延平集》卷一)可见,李侗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修养方法也是需要在日用处下工夫,要在生活中见出分晓,在生活中落实这个体认工夫。“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若于此渐熟,则体用合矣。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若静处有而动处无,即非矣。”(同上)李侗主张“理与心合一”,即把“理”所体现的内容见诸于日用,做到体用结合。儒家精神的落实在生活,生活当然有他的依据,这个依据按照洛学的思想就是天理。(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李侗认为要在人生中将“天理”赋予人身的道德加以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排除一切与“天理”不符合的东西,在人生融会中体认“未发气象”。因此,李侗曾以“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方始有得”(《李延平集》卷三)教授朱熹,这也说明了李侗强调静坐修心与日用工夫相结合的修养之道,以静坐内省和外在日用来促使自己体认天理,追求内圣。
  (三)学问之道
  1、反身而诚,洒落融释
  李侗虽不著书作文,但在答问中却体现了自己的学问之道。他认为“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吾所未至,皆可免而进矣。”(同上,卷四)“昔尝得之师友绪余,以谓学问有未惬适处,只求诸心。若反身而诚,清通和乐之象见,即是自得处。更望勉力,以此而已。”(同上,卷二)李侗认为学问乃是为己之学,应该重视反身而诚,因为圣贤之言都应成为自身的德行,在人生中消融,通过反求诸心,达到学问的“清通和乐”,即自得之处。李侗在论学者弊病时,说:“今学者之病,所患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只是苟免显然尤悔而已,似此恐皆不足道也。”(同上)他认为学者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做到洒落,达到渐渐融释,因此纵有力持守,“意不诚矣”,也只是“显然尤悔”而已。“某尝以谓遇事若能无毫发固滞,便是洒落。即此心廓然大公,无彼己之偏倚,庶几于道理一贯。若见事不彻,中心未免微有偏倚,即涉固滞,皆不可也。”(同上)朱熹对李侗的融释有也夸赞之词,他说:“旧见李先生说理会文字,须令一件融释了后,方便理会一件。融释二字,下得极好。”(同上,卷三)“今若一件未能融释,而又欲理会一件,则第二件又不了,推之万事,事事不了,何益?”(同上)因此,李侗对学问要达到自得,应该反身而诚。要达到心中“洒落”之功,须融释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的一件一件的事情上,通过对每一件事情的透彻理会,经过事情的慢慢积累,心中自然能够明了洒落。
  2、深潜缜密,学无止境
  李侗认为治学应当严谨,不能只记表面之言,不能只拘泥于一种理解,而应该根据内容去理解,区分不同的情况。李侗在讲《春秋》时说:“《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徒步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同上,卷四)朱熹对李侗的治学概括说:“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若概以理一,而不察其分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是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其开端示人,大要类此。(同上)因此,李侗在学问上不拘一法,讲学应该“深潜缜密”,思想不僵化,提倡思维活跃,能够辨察不同情况。同时他又主张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不得有半点的浮夸。朱熹在初学时,有些空言无实,李侗就教育他说:“不要如此广说,须穷其言也切前头如何,要得一进步处。”(同上,卷三)李侗认为学问一步是一步,不能空其言,这也充分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李侗认为学问跟生活一样,不能丝毫满足,否者就会陷入“困顿”境地。他说:“在此粗安,弟终不乐于此,若以为随遇而安之,即于此兢赡,便不是此微处,皆学者之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同上,卷二)
  三、李侗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李侗作为宋代理学家,他的人生哲学因为其时代背景和求学过程的影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比如宇宙观上的唯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李侗的人生哲学有着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比如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强调修养身心,重视学问等等。
  (一)追求内圣的理想人格,对现代人坚定理想信仰的借鉴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人的欲望越来越多,追求财富成为这个时代压倒一切的目的,名和利成为众多人的价值取向,甚至,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却赶不上,人的道德和理想越来越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流于边缘,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心灵无法安顿。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境界,李侗崇尚儒学,因此也毕生追求圣贤的道德人格,以内圣为自身理想人格,坚持儒家传统的“仁”的人生精神,对“异端之学”极为反对。当前社会中,很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的追逐,却慢慢淡忘了自己的理想信仰,不再执著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李侗对自己信仰的坚定或许可以成为现代人浮躁心境下坚定自己理想信仰的一面镜子,在自己的人生中,重拾渐渐荒芜的理想,而不仅仅只是追名逐利,更应该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坚守和进步。
  (二)“静坐修心”和“日用工夫”的修身之道对深刻认识和完善自己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去思考和反思,个人在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沉迷于浮华的物质享受,以及无节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因此,在当代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有冷静的思考和内省工夫,从外在的唯物、享乐、爱财,回归人自身这个主体。李侗人生哲学重视“反身内求”的观点,以及“静坐修心”、“日用工夫”的修生之道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在遇事纷扰时,“可于静坐时收摄,将来看是如何,便如此就偏著处理会,久之知觉,即渐渐可就道理矣。”(同上)李侗认为静坐以修心,并可思索义理,同时必须在“日用处”下工夫,“不然只是说也”(同上),现代人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静坐”和“日用”的结合,在纷繁社会中保持清醒和内省,达到修身的目的,进而达到众人的自我本质的认同,实现众人精神的普遍提升。
  (三)反身而诚、深潜缜密的为学之道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趋之若鹜,而知识教育却一次又一次地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一次又一次抬头,教育的诸多问题也层出不穷。李侗强调学问乃是为己之学,应该反身而诚,而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当前的许多学子正是少了这一份为己之学,把追求知识当成了功利之学,当作自己工作或者生活的跳板,甚至于弄虚作假,随波逐流。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人只会空谈言论,却不似李侗这样融释于日常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心中“洒落”。在治学上,教育中出现了浮躁之风,为了追求量而不注重质的学习比比皆是,在学术研究往往不求甚解,出现学术腐败的情况。李侗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平等的学术作风等无疑是解决今天教育问题有效方法,为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李侗人生哲学由于其承袭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又有自身对人生理解的感悟,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其积极的一面,融合现代人生哲学,成为现代人生哲学的一部分。
  (余素娟: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余素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