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造就朱熹.足以证明伟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71
颗粒名称: 李侗造就朱熹.足以证明伟大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78-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的最大功绩,莫过于造就了朱熹,使他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数百年的官方哲学思想,并具有儒学正宗的地位。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伟大

内容

李侗的最大功绩,莫过于造就了朱熹,使他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数百年的官方哲学思想,并具有儒学正宗的地位。
  朱熹之所以受业于李侗,不仅仅是因为李侗学问渊博,二子高中进士,还因为李侗是他父亲朱松的同门学友,品德高尚,深孚众望。沙县邓迪(天启)曾对吏部员外郎朱松(1097-1143)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朱松赞同,认为所言在理。他十分敬重李侗,故遣子从学。他虽早逝,但子不违其愿,岂能不含笑九泉?
  那么,李侗是如何造就朱熹的呢?简言之,一是面授,一是函授。大致情况如下:
  1.直指其误,使其逃禅归儒
  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父为县尉),侨寓福建建阳。他涉猎广泛,佛、道、儒无所不学,早年尤其恋禅。他14岁丧父,19岁中进士,24岁任同安主簿,故不会轻易拜无冕之王为师。去同安上任之前,他来延平拜见李侗,海阔天空地谈了许多禅学上的东西。心胸坦荡的李侗不同意他的说法,直言不讳地指出:“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著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李侗主张“默坐澄心”,认为朱熹是可塑造的人才,所以让他细读经学,去儒家经典中求义。朱熹虽心存不悦,对侗之教诲“尚有所疑”,但在任职期间,还是反复思考了侗之教诲,“若有所得”,始知“其不我欺”。他去经典中求义,推见实理,“始知此前诸人之误”,开始逃禅归儒。所以,同安任满归来后,他开始师事李侗,或去延平寓居求教,或以书信求师答问,专注于二程理学,在儒学经海中畅游四方。
  2.面授指教,使其渐入佳境
  绍兴三十年(1160)入冬之后,朱熹寓居西林院惟可师之舍达数月之久,以便朝夕往来接受侗之面授指教。绍兴三十二年春,李侗寓居建安(今建瓯)主簿信甫处,熹又迎谒求教,数月后陪侗回延平。他说:“自见李先生,为学始就平实。乃知向日从事于释老之说皆非。”他跟师尊讨论《周易》时就感到“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全不济事”。他还说:“每一见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这并非言过其实,而是切身体会。
  从师事李侗开始,他便脚踏实地地研读儒家经典,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越读心里越亮堂,眼前豁然开朗。此时所作的诗,就表明他进入了新的境界。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种风和日丽、百花争妍、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作者心境豁然的写照。他把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写,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更有代表性的是《观书有感》七绝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种形象的描写,道出了他人生的转折和思想的变化。就是说,过去他从事释老,确实是枉费了推移之力,而现在从事儒学,则是身轻如燕,自由自在了。“天光云影共徘徊”,他在儒学的海洋中荡漾,看到无限风光,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他深刻认识到,这样的海洋是不会枯竭的,因为儒学经典像海洋周边的诸多河流那样,源自大山,活水滔滔.有汲取不完的营养。
  3.书信答问,使其吸取精华
  尽管人们对朱子从游李侗的时间跨度有不同的说法,但钦定四库全书在《延平答问·提要》中说:“计前后相从不过数月,故书札往来问答为多。”
  据粗略统计,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六月起,到隆兴元年(1163)七月,六年间李侗答复朱熹的书信多达二十四封,约一万六千余言。答问内容广泛,涉及《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乃至“召问所宜言者”,等等。归纳起来说,朱熹从李侗书信中吸取的精华有三:一是要在“日用人生上融会”;二是要静心理解古圣经之义;三是“理一分殊,所难不在理一处,乃在分殊处”。可以说,这就是李侗对朱熹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尤其是“理一分殊”之说,这是李侗论述精辟之所在,也是朱熹哲学形成的基础。于是,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恪守“三纲五常”的规范。可以说,这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故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利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侗给朱熹的最后一封书信,是他谢世前两个多月写的,时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二十八日。这是李侗回复朱熹“召问所宜言者”的信,既可以说明朱熹对李侗的极端崇拜和信赖,又可以说明李侗“冰壶秋月”的品格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此书几乎被《宋史》作者全文引用,略加整理为:“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堪任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日衰。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人趋利而不知义,则主势日孤,人主当于此留意,不然,则是所为‘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作者在这段引语的开头就说:“侗既闲居,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这实际上是对李侗的客观评价。时至今日,我们读到这封信,仍可看到一个活脱脱、刚正不阿的李侗,他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儒者的风范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
  李侗造就了朱熹,朱熹造就了程朱理学。当时,理学被韩侂胄斥为“伪学”,理学追随者受到无端迫害,朱熹带着忧郁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卒于建阳。好的是,雨过天晴,韩侂胄被杀,理学又兴盛起来,朱熹也在天堂里放声大笑了。他去世后十年,赐谥“文”,故被后人尊为“朱文公”。后来,宋理宗赵昀推崇朱熹,追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下旨从祀孔庙,并把朱熹注释的儒家典籍定为儒学的必读课本。从元代开始,朱熹的学说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和标准答案,朱熹的地位越来越高,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便升入“十哲”。最后,朱熹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仅次于孔孟的大儒。
  李侗造就了如此大儒,他对朱熹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还不够伟大?他伤时忧国,言传身带,使两个儿子同举进士;他淡泊名利,矢志教育,被学者尊以府名“延平先生”;他屏居山田,若村夫野老,被十八岁魁天下的闽帅汪应辰请去讲学;他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被朱熹以孔子从祀来祭拜;他充养完粹,神定气和,经众多官员疏请,最后依圣旨登上孔庙“从祀”的宝座……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李侗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李钟观:天津教育报刊社正高级编审)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钟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