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该如何评价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68
颗粒名称:
该如何评价李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0
页码:
7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该如何评价李侗李侗从祀孔庙,受到全国景仰,李侗教子有方,时人争相求教,李侗造就朱熹.足以证明伟大。
关键词:
评价
李侗
南平市
内容
李侗,字愿中,号延平,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今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樟岚自然村)人,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延平四贤”。他生于宋元祐八年(1093)正月十五日,卒于宋隆兴元年(1163)十月十五日。曾祖李幹,屯田郎中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祖李纁,朝散大夫,赠中奉大夫。父李涣,朝奉郎,赠右朝议大夫。凭借儒学仕宦世家的儒学功底,他从24岁开始受学于杨时弟子罗从彦(1072-1135),尽得所传之奥,成为程门三传弟子。他对朱熹一生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淳祐七年(1247),赐谥文靖;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赠“太师”,追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题孔庙从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赐“静中气象”匾,悬于延平府道南祠。李侗墓在今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1988年被市政府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春,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在墓旁建了“宋儒亭”,并于4月6日举行了“清明公祭先儒李侗典礼暨宋儒亭揭牌仪式”活动。
李侗离我们远去848年了,他跟许多先哲一样“述而不作”,所以该如何评价他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但是,只要你不用今天的观点去苛求古人,而是钻进时空隧道,把李侗放在850年前及其身后所发生的有关事件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研究李侗,你就能正确地认识李侗,从而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李侗从祀孔庙,受到全国景仰
前不久,一位长辈喜不自禁地告诉我:有人去山东旅游.在曲阜的孔庙里,见到了咱们的一世祖李侗的名字。对此,我深感高兴,也深感内疚。高兴的是,这表明: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李侗,为我们的一世祖骄傲和自豪的人多起来了;内疚的是,我们的族谱已经印发十年了,族谱开头的“概况”和“前言”,以及后面的许多地方,都有李侗“明题孔庙从祀”之语,怎么至今还有人对此不甚理解,甚至感到惊奇?因此,我们的修谱人员也好,研究人员也好,都有一个普及人文知识的责任问题,就是把自己研究和工作的成果,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反复告诉族人和有关群众。
为此,我从普及人文知识的角度,以现有的图像资料,给他讲了“从祀孔庙”是怎么一回事,使他简要地了解了李侗从祀孔庙的过程。
我笑着告诉他:不只是山东,全国各地都有,凡是有孔庙的地方,就题有先儒李侗的名字。所以,不用去山东,你在本地就能看到确切的资料。解放前,县衙左前二百米处的孔庙里,就有李侗的名字。于是,我把1993年重新刊印的民国时期李驹主纂的《长乐县志》拿出来,打开上册开头部分“学宫图”里的《两庑先儒祀位图》(13页),指着“东庑三十九位”中李侗的名字,让他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并且让他看了同页上的罗从彦及其先师杨时(1053-1135)。接着,我又让他看了前三页的《大成殿祀位图》,指出上方正当中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下方的“先贤朱子”(朱熹的尊号)。在孔庙里,处主祀地位的就是孔子,其他都是从祀。
1985年重新校印的民国时期蔡建贤总纂的《南平县志》,在卷八《学校志第十二》中用很大的篇幅记载了文庙(即孔庙)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祀者的人名籍贯和更易增补的缘由,等等。有关资料告诉我们:从元至正十九年开始,就有人为李侗请求“从祀”了。后来,经过林钿、熊汲、周木、游居敬、熊尚文等诸多官员的疏请,李侗才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六月,按皇帝朱翊钧圣旨从祀孔庙。这就是说,从公元1614年开始,李侗“牌位”才正式进入圣庙,同孔子一起受到万千学子景仰,荣享各级官员的顶礼膜拜和虔诚祭祀。每年两祭,时间是春秋仲月。先师、先贤、先儒的祭品有所不同。祭文内容,以及上香、叩首等诸多礼仪,甚至祭器、乐器等,都有明文规定。这在《长乐县志》上册中都能看到。其中,每位先贤、先儒都有简介,李侗在336页:“李侗,字愿中,延平人。明万历四十二年从祀。”这是李侗身后非常荣耀的大事,而且是遍及全国的大事。
实际上,把李侗作为至圣先师的“从祀”来祭拜的,并非从明万历四十二年才开始,而是在他辞世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从祀”的创始者不是别人,而正是李侗的得意门生朱熹。《南平县志》在《宋儒李侗》一文中明确记载:“门人朱熹来会葬,为词以诔之,并志行状。熹竹林精舍成,行释菜礼。祀孔子以颜、曾、思、孟、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并侗配享。”另有资料表明:绍熙五年(1194),朱熹在建阳创建“沧洲精舍”,也把李侗和历代名儒从祀于孔子。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此崇拜老师的学生,这样隆重的祭祀行动绝非一次两次而已;采取这样的祭祀行动,也绝非朱熹一人而已,因为朱熹的门徒也很多,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的行动。
面对朱熹对李侗崇拜式的祭祀行动,面对历尽艰辛才登上“从祀”地位而受到全国学子和官员顶礼膜拜的李侗,作为后学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先人?
李侗教子有方,时人争相求教
从李侗严格教子来看,从为子苦心取名来看,从二子同举进士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李侗教子确实有方,理应得到一顶荣耀的桂冠。
1.言传身带,严格教子
李侗24岁开始受学于罗从彦,尽得其所传。六年后不求仕进,退居山田,结茅于水竹之间,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他接待后学,答问不倦,视对象不同而施教。他德高望重,声名远播,被学者冠以府名,称之“延平先生”。所以,他学识渊博,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都相当丰富。再加上孩子母亲是雷州刑曹吴觏之女,同郡知名先儒吴仪之孙女,而非等闲之辈,所以他们对子女的言传身带、严格教育是可想而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当今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之谈。所以,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当然会苦读书,严修身,在儒家经典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2.为子取名,用心良苦
李侗为三子取名:友直、友谅、友闻。“三友”之名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pián)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的意思是: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闻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工于曲意奉迎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虚情谄媚的人交朋友,与惯以空话取宠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李侗为儿子取名,就是教儿子如何做人。这三人的名字起码包含着李侗以下三个方面的良苦用心,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是注意整体观念,正确理解“三友”。这“三友”出自孔子的同一句话,意思互相联系。兄弟同气连枝,也是不能割裂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兄弟都要有整体观念,以正直为原则,团结友爱,同舟共济。不管你是友直,是友谅,还是友闻,都要跟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博闻的人交朋友,做直言不讳、真诚守信、广闻博识的人。
二是注意对比辨析,学会择善而从。社会是复杂的,人性也不是单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是对立存在的。“直”与“曲”相对,直言不讳的人不会跟曲意奉迎的人有共同语言。“实”与“虚”对立,诚实守信的坦荡胸怀与虚情假意的媚颜悦色水火不容。“多”与“寡”也无法为伍,见多识广者总能识破孤陋寡闻者的花言巧语。教会孩子辨别真假美丑,做到择善而从,是明智的教育方法。
三是注意潜移默化,努力完善自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跟直言不讳的人交朋友,他能给你指出过失;跟忠实守信的人交朋友,他能使你日益精诚;跟广闻博识的人交朋友,他能使你渐趋明智。相反,跟惯于曲意奉迎,以虚情假意骗人,以花言巧语讨好人的人交朋友,就会使自己陷入泥潭,最后也成为他们的同类。这就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不能掉以轻心,理当自我完善。
当时的社会是鱼龙混杂,真假难分。统治者昏庸无能,忠奸不分,朝秦暮楚。主战派与议和派长期拉锯,难决雌雄。李侗的爱国情怀如光风霁月,令人十分敬佩。他以自己的言行塑造孩子,让他们在动荡的社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灵活运用儒家学说,用心辨析真伪,认真择善而从,努力完善自我,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
绍兴二十七年(1157),李侗65岁,子友直与友谅同登王十朋榜进士第,令学子争相求教,使官员肃然起敬。当过同安县主簿的朱熹,于次年春徒步数百里,专程来延平拜谒李侗,表明崇敬之心和虚心求教的态度。此后,他尽得所传之秘,登上理学高峰。《长乐县志》还告诉我:宋代名人刘砥、刘砺二兄弟的祖父刘嘉誉,也曾“受业延平李侗之门”,“官乐昌县卫”。官员中莫过于18岁魁天下的闽帅汪应辰(1119-1176),他怀着“景慕诚服”之情,于隆兴元年(1163)十月,以书礼车乘迎请李侗到福唐讲学。不幸的是,侗因旅途劳累而卒于府治馆舍。
李侗去世后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相当成功的。李侗的教育思想与爱国情怀,植根于他们心中,使之成为理学继承人和坚定的爱国者。一是侗之长子友直,与朱熹为友,在庆元党禁期间(1196-1200)遭受韩侂胄之害,隐居古田一都小鲎(今谷口)。二是《宋史》记载,侗之次子信甫(即友谅),“仕至监察御史,出知衢州,擢广东、江东宪,以特立不容于朝”。这就是说,他为人刚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难逃贬逐厄运。三是福州方面的谱志说,侗之三子友闻,后来当了长乐郡武威大将军。这些资料表明:子承父志,主张抗金,不与义和派同流合污,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侗造就朱熹.足以证明伟大
李侗的最大功绩,莫过于造就了朱熹,使他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数百年的官方哲学思想,并具有儒学正宗的地位。
朱熹之所以受业于李侗,不仅仅是因为李侗学问渊博,二子高中进士,还因为李侗是他父亲朱松的同门学友,品德高尚,深孚众望。沙县邓迪(天启)曾对吏部员外郎朱松(1097-1143)说:“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朱松赞同,认为所言在理。他十分敬重李侗,故遣子从学。他虽早逝,但子不违其愿,岂能不含笑九泉?
那么,李侗是如何造就朱熹的呢?简言之,一是面授,一是函授。大致情况如下:
1.直指其误,使其逃禅归儒
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父为县尉),侨寓福建建阳。他涉猎广泛,佛、道、儒无所不学,早年尤其恋禅。他14岁丧父,19岁中进士,24岁任同安主簿,故不会轻易拜无冕之王为师。去同安上任之前,他来延平拜见李侗,海阔天空地谈了许多禅学上的东西。心胸坦荡的李侗不同意他的说法,直言不讳地指出:“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著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李侗主张“默坐澄心”,认为朱熹是可塑造的人才,所以让他细读经学,去儒家经典中求义。朱熹虽心存不悦,对侗之教诲“尚有所疑”,但在任职期间,还是反复思考了侗之教诲,“若有所得”,始知“其不我欺”。他去经典中求义,推见实理,“始知此前诸人之误”,开始逃禅归儒。所以,同安任满归来后,他开始师事李侗,或去延平寓居求教,或以书信求师答问,专注于二程理学,在儒学经海中畅游四方。
2.面授指教,使其渐入佳境
绍兴三十年(1160)入冬之后,朱熹寓居西林院惟可师之舍达数月之久,以便朝夕往来接受侗之面授指教。绍兴三十二年春,李侗寓居建安(今建瓯)主簿信甫处,熹又迎谒求教,数月后陪侗回延平。他说:“自见李先生,为学始就平实。乃知向日从事于释老之说皆非。”他跟师尊讨论《周易》时就感到“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全不济事”。他还说:“每一见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这并非言过其实,而是切身体会。
从师事李侗开始,他便脚踏实地地研读儒家经典,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越读心里越亮堂,眼前豁然开朗。此时所作的诗,就表明他进入了新的境界。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种风和日丽、百花争妍、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作者心境豁然的写照。他把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写,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更有代表性的是《观书有感》七绝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种形象的描写,道出了他人生的转折和思想的变化。就是说,过去他从事释老,确实是枉费了推移之力,而现在从事儒学,则是身轻如燕,自由自在了。“天光云影共徘徊”,他在儒学的海洋中荡漾,看到无限风光,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他深刻认识到,这样的海洋是不会枯竭的,因为儒学经典像海洋周边的诸多河流那样,源自大山,活水滔滔.有汲取不完的营养。
3.书信答问,使其吸取精华
尽管人们对朱子从游李侗的时间跨度有不同的说法,但钦定四库全书在《延平答问·提要》中说:“计前后相从不过数月,故书札往来问答为多。”
据粗略统计,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六月起,到隆兴元年(1163)七月,六年间李侗答复朱熹的书信多达二十四封,约一万六千余言。答问内容广泛,涉及《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乃至“召问所宜言者”,等等。归纳起来说,朱熹从李侗书信中吸取的精华有三:一是要在“日用人生上融会”;二是要静心理解古圣经之义;三是“理一分殊,所难不在理一处,乃在分殊处”。可以说,这就是李侗对朱熹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尤其是“理一分殊”之说,这是李侗论述精辟之所在,也是朱熹哲学形成的基础。于是,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恪守“三纲五常”的规范。可以说,这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故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利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侗给朱熹的最后一封书信,是他谢世前两个多月写的,时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七月二十八日。这是李侗回复朱熹“召问所宜言者”的信,既可以说明朱熹对李侗的极端崇拜和信赖,又可以说明李侗“冰壶秋月”的品格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此书几乎被《宋史》作者全文引用,略加整理为:“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堪任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日衰。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人趋利而不知义,则主势日孤,人主当于此留意,不然,则是所为‘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作者在这段引语的开头就说:“侗既闲居,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这实际上是对李侗的客观评价。时至今日,我们读到这封信,仍可看到一个活脱脱、刚正不阿的李侗,他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儒者的风范可歌可泣,令人肃然起敬。
李侗造就了朱熹,朱熹造就了程朱理学。当时,理学被韩侂胄斥为“伪学”,理学追随者受到无端迫害,朱熹带着忧郁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卒于建阳。好的是,雨过天晴,韩侂胄被杀,理学又兴盛起来,朱熹也在天堂里放声大笑了。他去世后十年,赐谥“文”,故被后人尊为“朱文公”。后来,宋理宗赵昀推崇朱熹,追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下旨从祀孔庙,并把朱熹注释的儒家典籍定为儒学的必读课本。从元代开始,朱熹的学说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和标准答案,朱熹的地位越来越高,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便升入“十哲”。最后,朱熹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仅次于孔孟的大儒。
李侗造就了如此大儒,他对朱熹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还不够伟大?他伤时忧国,言传身带,使两个儿子同举进士;他淡泊名利,矢志教育,被学者尊以府名“延平先生”;他屏居山田,若村夫野老,被十八岁魁天下的闽帅汪应辰请去讲学;他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被朱熹以孔子从祀来祭拜;他充养完粹,神定气和,经众多官员疏请,最后依圣旨登上孔庙“从祀”的宝座……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李侗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李钟观:天津教育报刊社正高级编审)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钟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