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四贤”从祀孔庙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67
颗粒名称: “延平四贤”从祀孔庙始末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6
页码: 67-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从祀孔庙始末从祀孔庙代表了古代学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关键词: 延平 四贤 孔庙

内容

神圣庄严的孔庙是祭祀儒学开山始祖孔夫子的圣殿,历史上从祀孔庙的,则多是在学术文化和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儒者。从祀孔庙代表了古代学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
  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即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其弟子因宅设庙。汉初,刘邦过鲁,用太牢祀孔子于此,此为最早的帝王祭孔。东汉刘秀击败窦宪后,于建武五年(29)过阙里时,使大司马宋弘祀孔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汉明帝东巡时,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此为最早的帝王祭孔并及七十二弟子。(骆承烈《孔子家族全书·文物古迹》,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126页)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停止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儒学上》)
  贞观四年(630),又下诏全国“州县皆作孔子庙”(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诸儒名流从此也逐渐被纳入孔庙,同孔子一道共同被祭。
  “延平四贤”中,取得从祀孔庙的资格,最早是朱熹,其后是杨时、李侗和罗从彦。
  一、朱熹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赐朱熹谥号曰“文”,称朱文公。嘉定五年(1212),诏谕朱熹的《四书集注》立于学宫,作为法定的教科书。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正月,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九月,改封为徽国公。
  理宗淳祐元年(1241)正月,诏从祀孔庙。朱熹由此取得与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宋史·理宗纪》载:
  淳祐元年春正月甲辰,诏:“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混(浑)融,传《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
  《宋史·朱熹传》也记曰:“淳祐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元代,也许是为了体现新朝的浩浩皇恩,也许是为了重申朱子学的重要地位,皇庆二年(1313)六月,元仁宗又下诏朱熹等宋儒从祀孔庙,以程、朱之书为科考法定经本。《元史·仁宗纪》载:“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廷。”
  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又下诏创立朱熹文庙于婺源,此为历史上独创朱熹文庙之始。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历代褒典》:“至元元年三月,婺源知州干文传请于朝,得旨创立徽国文公之庙。”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诏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大成殿内。《清史稿·圣祖纪》:“五十一年壬辰二月丁巳,诏宋儒朱子配享孔庙,在十哲之次。”《清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十一》:
  (康熙)五十一年,升朱子配享位于大成殿。上以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应崇礼表章,特谕大学士等详议具奏,寻议宋儒朱子配享孔庙。本在东庑先贤之列,今应升于大成殿十哲先贤卜商子之次,以昭表章至意,从之。
  十哲为从祀孔庙的第二等(第一等为四配,第三等为先贤、第四等为先儒),有资格列此的,此前均为孔门弟子,而朱熹则是一个例外,由此可知朱子在儒门的崇高地位。
  二、杨时、李侗
  杨时和李侗,获从祀孔庙的地位最早是在元末,而不是后人所说的明代。《元史》卷七十七记载说:“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据杭州路申备本路经历司,……我朝崇儒重道之意度越前古,既已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爵,俾从祀庙庭,报功示劝之道可谓至矣。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遂使盛明之世犹有阙典。”他们对杨时的评价是:
  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号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朱张吕氏之学,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者也。(《元史》卷七十七)
  对李侗的评价是:
  故宋处士延平先生李侗,传河洛之学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旨也。(同上)
  至正二十二年(1362)八月奏准送礼部,定拟杨时、李侗的封爵。其中,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李侗追封越国公。与此同时,追赠的三位也是闽北两宋时期的理学先贤。其中,胡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德秀追封福国公,均从祀孔庙。(《元史续编》卷十五)
  有意思的是,元朝认定的杨时、李侗从祀孔庙的朝廷“文件”,入明后不知是何原因却没有执行,也就是说,在孔庙从祀名单中,找不到杨、李二人大名。以至当朝的许多大臣,都不知道这两人在元朝已准予入祀孔庙,所以到了明弘治三年(1490),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上言“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六事,其中所谓“正祀典”,具体内容就是在孔庙从祀的名单中,“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即罢祀吴澄,改祀杨时。他说:“孔庙从祀万代瞻仰,教化之原。龟山杨时程门高弟,衍延平、新安,足卫吾道,而不预从祀。吴澄忘君事仇,迹其所为,不及洛邑顽民,顾在从祀之列。况二人皆太学师庙祀,黜陟不可不正。”(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卷五)于是,经礼部核准,杨时从祀获准。
  成化二十一年(1485),周木请于朝,以李侗从祀,暂未获行。周木,字近仁,江苏常熟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生平究心理学,晚尤好易。所画诸图,因羲文邵子之所命者而衍之,其于洪范所陈配合,皆有伦类。居家冠婚丧祭,悉遵古仪注,学者称勉思先生。”(《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三,四库全书本)
  弘治八年(1495),周木在《延平答问序》中说:“自愧寡陋,未考《元史》从祀之详”。《元史·祭祀志》载《宋五贤从祀》,是至正十九年(1359)胡瑜“乞加杨时、李侗、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五人名爵从祀庙庭”,二十二年已准行矣,为何正统初仍请以胡、蔡、真从祀?“弘治间谢铎、徐溥,先后以杨时为请,议论虽正,终不知有胜国已行故典,然则明臣之寡陋,大抵尔尔。”故清阎若璩赞扬周木“窃以如木之能自愧者,亦罕其人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四库全书本)
  三、罗从彦、李侗
  延平四贤中,从祀时间最晚的是罗从彦,时间是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
  清毕沅《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八载:“(万历)三十七年六月,以宋儒罗从彦、李侗从祀孔子庙庭,从福建学臣熊尚文请也。”熊尚文此举,又源于延平将乐儒士林钿之请,其人还曾刻印宋杨时撰《龟山集》行世。据明朱衡《道南源委》卷六载:
  林公钿,字良章,将乐人。万历间贡士。时宋儒罗豫章、李延平二先生未与从祀,公请于督学熊公尚文,行之。复刊《杨龟山全集》,著有《澹宁集》行世。
  熊尚文,字思诚,丰城人。从学于丰城徐即登,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官福建督学,在延平刻印宋朱熹辑《延平先生答问》一卷附录一卷,国家图书馆有存本。
  为什么元代已从祀孔庙的李侗,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周木复请于朝以李侗从祀,到明万历间,又和其师罗从彦一起旧事重提呢?毕沅在《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八接下来的文字中对此作了说明:
  臣等谨按,明所增从祀先儒汉董仲舒、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杨时及(李)侗,皆元时所已祀者,至明而皆复以为请,何耶?安国等五人祀于至正之季,当日或未及通行,仲舒之祀则在文宗至顺间,岂亦未载祀典颁示天下,与若从彦为朱子渊源所自,至是始侑食庙庭,则尚文表章之功为不可少矣。
  意思是说,汉董仲舒,宋胡安国、蔡沈、真德秀、杨时以及李侗,都是在元代经朝廷批准从祀孔庙的先贤,到了明代又重新申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诸贤从祀批准之时,已是元末至正间,当时还来不及大张旗鼓地推行,就已经改朝换代了。所以,入明之后,不得不旧事重提。
  关于罗、李二人最后获准入祀孔庙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见于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四库全书本)卷第一百二十所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提学佥事熊尚文请祀宋儒罗从彦、李侗。礼部覆以程朱拟孔孟,谓孔有曾、思,而后孟子接其传,程得罗、李,而后朱子衍其绪。罗、李之功,与曾、思等,宜将二贤列宋儒杨时之下入庙从祀。诏从之。”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