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延平与朱子授受之主要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63
颗粒名称:
延平与朱子授受之主要特征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1
页码:
48-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与朱子授受之主要特征进一步加以探讨。
关键词:
延平
朱子
特征
内容
朱子师事延平之后,其学问由“博”求“精”,其为学方法与学问宗旨等与前大为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当时授受之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授受之主要特征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为学宗旨及其意义
(一)为学宗旨“思索”与“涵养”
关于延平与朱子授受之核心思想,首先探讨其授受初期之状况则较明白。《延平答问》第一书,即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28岁)六月二十六日书云:
承喻涵养用力处,足见近来好学之笃也。甚慰甚慰!但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更望勉之。
此可见朱子同安官余留畏垒庵时先上书于延平,而对其涵养用力方面延平深为赏识。延平答书虽不满一百字,但其意义非常深刻。此所云“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不作“欲虑(欲望)、非僻(邪恶)之念”及“夜气之说”等语《答问》一书中延平累次提及,此乃延平一生亲身体得者。朱子曾言:“李先生涵养得自是别,真所谓不为事物所胜者。”(《语类》卷一〇三,2601页,杨道夫,60岁以后)因此,该文积极引导朱子于“夜气”章所提的“操存”工夫。特别是,此“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之要”一语,不仅是《答问》中延平一贯主张的核心思想,也是延平教导朱子过程中,作为最根本性的为学纲领。这说明癸酉之会所教“令去圣经中求义”之后,延平自丁丑之岁始终以“涵养用力处”启导朱子。此乃与杨龟山及罗豫章的“治心”之教一脉相承。
因缘于此,朱子曾对弟子问延平“如何养”时,答之曰“涵养思索”。(同上,2600页,杨方,41岁)但以今观之,该语可谓朱子对延平为学的总括性的提法。此“潜养”与“思索”两者之合一,为《答问》中常见的体用之一源、无间、相循、兼举及显微无间,精粗不二,内外合一者,且是延平始终一贯主张的最高学问境界。
朱子晚年亦提出:“思索义理,涵养本原。”(同上,卷九,149页,李儒用,70岁)且积极提倡“居敬穷理”,此语可谓朱子一生为学的核心宗旨。此语本为确立“中和新说”之后,根据伊川提倡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一语而体得者。因此,黄宗羲曾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伊川正鹄也。考亭守而勿失,其议论虽多,要不出此二言。”(《宋元学案·晦翁学案》)
推源朱子所言“思索”与“涵养”兼修之工夫,早已见于延平之“潜养思索”。延平之“潜养”即“涵养”,乃“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主静工夫;“思索”则“理一分殊”的格致工夫。因此,有必要对两者之间内在关系作些探讨。
关于“涵养”与“思索”之关系,从理论上分析而论,两者乃相对概念,而从实践工夫论之,两者却是相互促进关系。据前章所考,延平与朱子均主张“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答问》庚辰七月书云:“常切静坐思之,疑于持守及日用尽有未合处,或更有关键未能融释也。”《语类》亦云:“某旧见李先生云:‘且静坐体认作何形象。’问:‘体认莫用思否?’曰:‘固是。且如四端虽固有,孟子亦言‘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卷二三,560页,林夔孙,68岁以后)以此观之,“涵养”与“思索”是在实践工夫上同时进行。对此,朱子晚年有明确阐述:
看道理,若只恁地说过一遍便了,则都不济事。须是常常把来思量,始得。看过了后,无时无候,又起来思量一遍。十分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又把起来看。恁地,将久自然解透彻。延平先生尝言:“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方始有得。”某依此说去做,真个是不同。(《语类》卷一〇四,2616页,黄义刚,64岁以后)
如此朱子主张看道理时“无时无候思量”,而且以延平所言“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一语来证实其效。这可见上所言“静坐体认时用思”的体现所在。此昼夜思量乃说明,延平教诲朱子的为学之方以思索为主的特征。
(二)“以思索为本”之来源
如此,延平与朱子提倡为学以思索为本。此则孔孟以来儒家之为学宗旨,特别是二程教学思想中第一义者。考之,《尚书·洪范》所云“思曰睿,睿作圣”之语显示致思的功效,可见先秦儒经中早已提及思索的重要性。至于《四书》,其中强调思索之处较多,其言曰:
《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二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于虑,虑而后能得。”(经一章)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传九章)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十章)
观此,孔子“一隅三反”之教更显示其教学思想中十分重视致思的特征。孟子则以心之作用阐述“思”,而益论其功效。《大学》与《中庸》则在为学进行过程中论其思索之作用。特别是《大学》之“格物致知”乃“穷理”之要,“穷理”就是思索所致。此可见先秦儒经在为学上对思索之重视。
至于宋代理学,濂溪亦特重思索,《通书》第九章称为“思”,论思索之功能,而其中曰“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及至二程,多论为学与思索之关系。选其主要者则:
一、学原于思。(《遗书》卷第六,《二程集》80页)
二、学莫贵于思,唯思为能窒欲。曾子之三省,窒欲之道也。(同上,卷第二十五,《二程集》319页)
三、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同上,322页)
四、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故《书》曰:“思曰睿,睿作圣。”思所以睿,睿所以圣也。(同上,324页)
五、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然而学者有无思无虑而得者,何也?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以无思无虑为不思而自以为得者,未之有也。(同上)
此可见二程更为突出地主张为学与思索之不可分。其言“学原于思”、“学莫贵于思”、“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而甚至曰“以无思无虑而得者,乃所以深思而得之也”。此乃罗豫章曾以“学道以思为上”启导延平之思想来源。因此,《延平答问》中累见延平使朱子致思索之处。如庚辰七月书云:
某尝谓进步不得者,仿佛多是如此类窒碍,更望思索。他日熟论,须见到心广体胖,遇事一一洒落处,方是道理。不尔,只是说也。
辛巳五月二十六日书云:
思索有窒碍,及于日用动静之间有咈戾处,便于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久之自循理尔。
此“思索”与洛学所积极提倡的“格物穷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程曾言:“格物者,格、至也,物者、凡遇事皆物也,欲以穷至物理也。穷至物理无他,唯思而已矣。‘思曰睿,睿作圣’,圣人亦自思而得,况于事物乎?”(《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四,《二程集》372页)由此可见,“格物穷理”之方无他,唯有用思所致。基于此,程门曾以“不穷理”、“不致思”为由对释学加以批评。其代表者乃谢上蔡所言:“释氏不穷理,以去念为宗。”(《上蔡语录》卷上)延平亦坚决反对佛家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等直觉体悟。《延平答问》辛巳十月十日书有云:
大率论文字,切在深潜缜密,然后蹊径不差。释氏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恐其失处正坐此,不可不辨。
由此,朱子及门从学时苦心钻研,昼夜字字思量。《语类》:“或问:‘先生谓:“讲论固不可无,须是自去体认。”如何是体认?’曰:‘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量过。伊川曰:“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矣。”某向来从师,一日间所闻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字字子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卷一〇四,2616页,辅广,65岁以后)此所谓“格物穷理”者,乃延平所教“理一分殊”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可知,“思索”为“格物穷理”之方,“格物穷理”乃“理一分殊”之实质体现。
(三)延平与朱子对“涵养”之异同
至于“涵养”,则可谓其正思的先决条件。如前所考,延平劝勉静坐之主要原因,乃“心恙不可思索”或“多为私欲所分”时要求“静坐默识,使之泥滓渐渐消去”。以此可知,延平主张静坐乃先作“勿为他事所胜”的心之虚静状态,以之为正思之先决条件。如此则延平所倡主静,某种意义上难免有“先涵养,后穷理”区分之嫌,而专守主静则又不免陷入佛老之失。
因缘于此,朱子虽继承延平主静思想,但其后根据于“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积极提倡“彻上彻下”与“通贯动静”的“敬”,而认为“涵养”与“穷理”皆从此“敬”出。其晚年言:“二者偏废不得。致知须用涵养,涵养必用致知。”(《语类》卷一八,403页,杨道夫,60岁以后)又言:“敬者,彻上彻下工夫。”(同上,曾祖道,68岁)其《答潘恭叔》书益明言:“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功夫皆从此出,方有据依。”(第八书,《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以此观之,延平与朱子均主张“涵养”,而延平则以“主静”为主,朱子则以“主敬”为主。
由此可见,延平与朱子所提倡“思索”与“涵养”之兼修,本为从孔孟至二程“以思为本”的为学纲领之具体表现。换言之,延平教诲朱子虽多,而其为学要点就在“思索”与“涵养”。此乃道南学派所追求的为学纲领,其思想源于孔孟,又直接继承二程而深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其演变过程中延平的“格致思想”及“静中体验问题”,即“思索”与“涵养”方面均与伊川不尽相同,此开启了日后朱门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延平教学的主要特征
朱子师事延平之后其为学迥然与前不同。因此,本文将延平教学的主要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为学方法“循序渐进”
检视史料,朱子受延平的影响中最明显,并且最要紧的为学方法,乃“循序渐进”。关于朱子师事延平之前为学工夫,朱子曾自言:
上达处不可著工夫,一更无依泊处。日用动静语默,无非下学,圣人岂曾离此来?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向来李丈说铁笼罩却之病,恐未免也。(《答许顺之》第三书,《文集》卷三九)
文公先生尝谓师夏曰:“余之始学,亦务为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于小。于延平之言,则以为何为多事若是,天下之理一而已。心疑而不服,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其不我欺矣。(赵师夏《延平答问跋》)
可见朱子自述师事延平之前,其为学难免“鹘仑吞枣”、“铁笼罩却”、“侗宏阔”之病。及至《语类》,朱子自举鲜明的例子:
李先生说一步是一步。如说“仁者其言也讱”,某当时为之语云,“圣人如天覆万物”云云。李曰:“不要如是广说。须穷‘其言也切’前头如何,要得一进步处。”(《语类》卷一〇三,2603页,杨方,41岁)
某旧时看文字,一向看去,一看数卷,全不曾得子细,于义理之文亦然,极为病。今日看《中庸》,只看一段子。(同上,卷一〇四,2611页,包扬,64-66岁)
某初为学,全无见成规模,这边也去理会寻讨,那边也去理会寻讨。向时诸前辈每人各是一般说话。后来见李先生,李先生较说得有下落,说得较缜密。若看如今,自是有见成下工夫处。看来须是先理会个安著处。(同上,2617页,叶贺孙,62岁以后)
此表明,延平主张的是“一步是一步”的“循序渐进”之为学,而极力反对凭空推断的“广说”即“侗宏阔”之言。特别是,朱子拜见延平之前“一向看去,一看数卷”,“这边也去理会寻讨,那边也去理会寻讨”的“全无见成规模”之为学,及师事之后逐渐转换为着见下落、缜密之处。此可见延平教学乃先培养“存心”的根源安著处,在此基础上有条有理地推寻。此“循序渐进”乃延平主张主静工夫与格致工夫之所在。
此说明,朱子虽自少时从胡、刘三先生受为己之学,而及见延平之后才真正进入洛学之思想体系,并在其为学方法上亦逐渐建树系统的体系。
(二)实践工夫“事上体认”
延平在为学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而其实践工夫则积极主张“就事上作工夫”。其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之会即言:“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前事却又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著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至于《答问》,延平常以“唯于日用处便下工夫”等语提醒朱子。其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元晦于此更思看如何?唯于日用处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几渐可合为己物。不然,只是说也。(误记为辛已八月七日书)
近日涵养,必见应事脱然处否?须就事兼体用下工夫,久久纯熟,渐可见浑然气象矣。勉之勉之!(癸未五月二十三日书)
可见延平反对悬空理会的单纯理论阐发,注重就日用处事上便下工夫,要体认己与事合一之境。此与其平素主张以思索为本的“分殊上体认”一致。以此延平特别反对“绝念”与“离事”的禅学。其曾言:“吾辈今日所以差池道理不进者,只为多有坐此境界中尔。禅学者则不然,渠亦有此病,却只要绝念不采,以是为息灭。殊非吾儒就事上,各有条理也。”(《答问》癸未六月十四日书)
(三)终极境界“洒落气象”
延平特别强调体认气象工夫,此亦其教学思想中一个主要特征。在《答问》中“气象’,一词出现共二十七次之多。其中前章所举戊寅十一月十三日书,即可见延平引导朱子于涵养时所主张“体认气象”的代表见解:
大凡人理义之心何尝无,唯持守之即在尔。若于旦昼间,不至梏亡,则夜气存矣。夜气存,则平旦之气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此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若欲涵养,须于此持守可尔。……又所谓:“但敬而不明于理,则敬特出于勉强,而无洒落自得之功,意不诚矣。”洒落自得气象,其地位甚高。恐前数说,方是言学者下工处,不如此则失之矣。由此持守之久,渐渐融释,使之不见有制之于外,持敬之心,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尔。
观此,延平主张涵养乃是先欲见“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而其涵养最高境界是“洒落自得气象”。其用功之方乃涵养持久,渐渐融释,至“理与心为一”之境。此显示延平使学者无论在“涵养”抑或“思索”上,均寻求“洒落”之境界。可见“洒落气象”乃延平强调为学之终极境界。
对其“洒落气象”,延平曾自解曰:“某尝以谓:遇事若能无毫发固滞,便是洒落,即此心廊然大公,无彼己之偏倚,庶几于道理一贯。若见事不彻,中心未免微有偏倚,即涉固滞,皆不可也。”(《答问》庚辰五月八日书)因此,延平闻朱子“洒落”进步处则特称赏道:“承谕,近日学履甚适,向所耽恋不洒落处,今已渐融释,此便是道理进之效。甚善甚善!”(辛巳五月二十六日书)
究其渊源,二程曾言:“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16页)明道亦曰:“《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同上,卷第三,《二程集》59页)可见自理学鼻祖濂溪就重视体认气象的学问。至于明道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更突出地表现出使学者体认气象的取向。因此,延平特欣赏黄庭坚所言“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一句。由此观之,延平所提倡气象工夫乃继承濂溪、明道,而特在实践工夫上著力。
对延平“洒落”之教,日后朱子认为有所“偏在”之嫌,主张“洒落而行,固好”,而“未到洒落处,亦须按本行之”。(《语类》卷一〇三,2603页,杨方,41岁)另一方面,其论学者“洒落”工夫之弊,又指出后学失去延平拈出“洒落”之义。其曰:“‘洒落’两字,本是黄太史语,后来延平先生拈出,亦是且要学者识个深造自得底气象,以自考其所得之浅深。不谓不一再传,而其弊乃至于此。此古之圣贤所以只教人于下学处用力,至于此等则未之尝言也。(本注:颜、曾以上都无此等语,子思、孟子以下乃颇有之,亦有所不得已也。)”(《答胡季随》第十四书,《文集》卷五三)
总之,考延平与朱子授受之为学宗旨及其教学特征,其追求的学问境界乃“内外合一”之境,而其为学不仅在道体上体认,且要求在实用处著力。
(刘承相:韩国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著作有《朱子早年思想的历程》,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承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