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李侗对“理一分殊”思想的拓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62
颗粒名称:
二、李侗对“理一分殊”思想的拓展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4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对“理一分殊”思想的拓展重要的作用与客观事实。
关键词:
李侗
理一分殊
思想拓展
内容
李侗作为两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其“理一分殊”思想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可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李侗来谈论朱熹理学贡献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李侗对于“理一分殊”学说的独特阐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一分殊与太极之关系。“理一分殊”思想与佛教华严宗等有着渊源关系,按照学术界一致的意见,华严宗、禅宗以及周敦颐和邵雍的太极学说都曾对此思想有所论及。(朱修春、林凤珍《杨时的“理一分殊”学说发微》,《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2-34页)然而,“理”还没有上升为哲学之最高范畴。在宋代,理学之开山鼻祖周敦颐在《通书》中说“一实万分”,之后张载在《西铭》提出“民胞物与”。在南宋绍圣三年(1096),杨时针对张载《西铭》之要义提出质疑,并与程颐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程颐在解答杨时之疑问时把“理一分殊”作为哲学概念正式提出来,并对《西铭》中之要义进行了深入阐发。杨时就张载《西铭》中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对这种大爱无疆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他看来《西铭》中虽然阐发了“仁之体”,却没有提及“仁之用”,也就是说只言“体”而没有言“用”,这样的话就与墨家的爱无差等的兼爱学说类同。程颐就《西铭》之体用问题答复杨时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弊,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9页)在程颐看来,理一分殊之思想非墨家之兼爱学说。此后,杨时对“理一分殊”学说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他视野下的“理一分殊”理论。杨时的“理一分殊”思想为他的弟子李侗所继承,李侗进一步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阐释了理一分殊的命题。他认为,太极就是最高之理,是至理之源。他说:“‘太极动而生阳’,至理之源,只是动静阂辟,至于终万物始万物,亦只是此理一贯也。到得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时,又就人物上推,亦只是此理。……又就人身上推寻,至于见得大本达道处又兖同只是此理。……在天地只是理也。”(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与此同时,李侗以二程所提出的最高范畴理去探讨“太极动而生阳”即太极化生万物,描绘出一幅由太极到阴阳到万物与人的壮丽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李侗把理贯穿始终,太极即理,理即太极,两者融为一体,它是统治一切万物之本原。李侗把“太极”与“理”紧密联系起来,使理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本体内涵。但是,这个所谓的本体是一种精神上的本体。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李侗在太极化生万物的过程中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之后朱熹继承杨时、李侗这些观点,用“无形而有理”来阐释“无极而太极”,提出“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朱熹《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2页)在朱熹看来,太极不仅是一理而且也是众理的统一,太极不仅包含着万物整体而且万物又各具于一太极。
(二)理一分殊与仁义之关系。在杨时与程颐就《西铭》之要义共同探讨过程中,杨时就《西铭》中许多未能理解或者说还很混淆的观点及时得到了澄清,并在此基础上杨时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把“理”与封建伦理道德紧密联系起来。在杨时看来,理一与分殊之关系不仅仅是体与用的关系,而且也是仁与义之关系。杨时指出:“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杨时《杨时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6页)杨时认为,仁义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此基础上,杨时提出分殊不明,理一不精的观点。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各有不同,不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杨时说“河南先生言‘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所谓‘分殊’,犹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同上,第269-270页)在此,杨时不仅澄清了原来自己对《西铭》中之要义“言体而不及用”的错误观念,赞成并接受了程颐《西铭》中理一分殊与仁与义相一致的观点而且在程颐的“理一分殊”思想的基础上,他把“理一分殊”思想引入社会现实的道德伦常关系当中,为儒家爱有差等作了理论性的阐释,论证了亲疏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李侗继承杨时这一思想,在李侗看来,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是“天理”之体观,他不赞成只是从人身上来看仁也不支持仅仅从天理未发上来看仁,而是认为应该从所有一切有血气的与无血气的人和物,并且“须是兼本体已发未发时看,合内外为可”(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这样来看仁才可以、才能实现人、万事万物无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说“仁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辩,当理而无私心,即仁矣。”(同上,第328页)在李侗看来,这个仁自始自终存在于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之中,并为人物所固有,它不仅体现了未发也体现了已发。李侗在教导朱熹体认杨时“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是着重强调“要在知字上用著力也”(同上,第332页),也就是要知一切有血气者与无血气者皆根源于理,天地万物也皆属此理。而仁是理的体观,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中,而其中由于各自所禀气质存在差异,便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形式,因而,要知仁、天理现,就要在知上著力。同时,李侗把仁义与理一分殊联系起来,他更加注重“亦是如何通过践履,对仁‘下工夫令透彻’‘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进而知‘本源体用兼举处’从而解决‘理一’与‘分殊’,仁与义的同一性问题。”(何乃川、陈进国《论李侗的理一分殊思想》,《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52-57页)李侗曾对朱熹“理一分殊”思想作过一个评价,朱熹说:“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此二句乃是发用处该摄本体而言,……义固不能出乎仁之外,仁亦不离乎义之内也。然者理一而分殊者,乃是本然之义。”先生(李侗)勾断批云:‘推测到此一段甚密,为得之。加以涵养,何患不见道也,甚慰甚慰。’”(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从这里可看出,朱熹继承和发挥了杨时、李侗的思想。李侗强调为得之加以涵养,就是要人们摒弃私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就能达到仁。总而言之,李侗的上述阐释其目的也是为儒家爱有差等作了理论性的阐释,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是看作“天理”之体观,进一步论证了亲疏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把儒家伦理道德抬到了至圣的高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李侗作为从二程理学向朱熹理学转变的重要中介人物,为理学向南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李侗没有同朱熹一样建立起庞大理论体系,但是他的理学思想特别是他的“理一分殊”学说对朱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李侗及其理学思想,任何研究程朱理学的学者如果忽视李侗的理学思想和地位,那么对理学的研究都将是不完善的。
(王晓君: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晓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