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延平四贤”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59
颗粒名称:
三、“延平四贤”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7
页码:
3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适合现代发展的新文化,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延平四贤
传统文化
发展
内容
“延平四贤”是指两宋时崛起于福建南剑州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儒学家。南剑州即今延平。延平之名历史上几经变化。汉建安元年(196),置南平县,寓南疆平定之意。东晋太元四年(379),以其地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改名延平。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辖延平、剑浦、顺昌、尤溪、沙县、将乐六县,州治在延平。宋太平兴国四年(978)因蜀有剑州,乃加南字以别,称南剑州。后人将杨、罗、李、朱四人称延平四贤。最早可考的是南剑州知州陈宓在《申请延平书院赐额札》中提出“皇朝之盛治,有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相继挺立,而孔孟之统以续,二程传杨时,杨时传之罗从彦,罗从彦传之李侗,李侗传之朱文公熹。”“杨时、罗从彦实本郡将乐人(按:罗应是剑浦人),李侗剑浦人,朱熹虽居邻郡,亦出生于本郡尤溪之寓舍。”这里从四人的地域关系揭示了他们的道统之传。“四贤”这个词的出现,是在元至元年间。明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九中有一篇《延平四贤像记》,内容主要说元至元二年(1289)在延平郡学立四贤像的过程和意义。此后,四贤这个词广泛被后人所接受和发挥。以延平一郡而生四位上继孔孟的大贤,这在以儒治国的封建社会后期,是一种很值得称颂并引以为荣的盛事。于是元明以后,有关四贤的记文诗词歌赋大量出现,以“四贤”、“道南”、“延平”等命名的祠宇、书院、街巷在延平各地大量涌现。
延平四贤是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呢?
一传手是杨时。杨时(1053-1135)生于南剑州将乐县。自幼聪异,及长潜心经史。宋元丰四年(1081),随游酢(建安人)赴洛阳拜程颢为师。学毕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高兴地说:“吾道南矣”。元祐八年(1093),程颢已逝八年,杨时又随游酢赴洛阳学于程颐。游酢、杨时到程家时,适逢程颐闭目打坐,两人不忍惊动先生,伫立庭外静候。程颐发现时,门外已雪深盈尺,史称“程门立雪”。杨时学成南归后,工余尽力讲学和著述宣传洛学,道倡东南。南宋初年,杨时是洛学在南方最有声望的代表,被东南学者一致尊为“程氏正宗”。明弘治八年(1495),从国子监博士杨廷用请,赐爵将乐伯,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允督学臣沈涵请,御赐书祠额“程氏正宗”。
罗从彦(1072-1135)为二传手。罗从彦先祖自豫章(今南昌)避地南剑州剑浦县。罗生于剑浦县罗源乡(今延平罗源村),一生笃志求道。政和二年(1112),罗从彦四十一岁,闻同郡杨时得洛阳程氏学,正任萧山县令,即徒步千里赴萧山求道。杨时弟子众多,但十分器重罗从彦,认为“唯罗从彦可以言道”。一次讲《易·乾九四爻》说到“伊川先生的讲解最好”。罗从彦听后即变卖家产赴洛阳拜程颐为师。程颐告诉罗从彦,杨时已尽得二程之学。罗又复归师杨时,尽得杨时不传之秘。后筑室山中,潜心著述讲学,道倡闽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从学臣熊尚文请,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允督学臣沈涵请,赐御书祠额“奥学清节”。
三传手李侗(1093-1163),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今延平炉下下岚村)人。弱冠游乡校有声,二十四岁始受学于郡人罗从彦,一心追求儒学真谛。数年后尽得罗氏所传,遂屏居山田,谢绝世故,志于圣人绝学。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赴同安主簿任,途经剑浦,特拜见了时年六十一岁的李侗,即与谈禅。李侗批评朱熹沉迷禅学,要求他认真阅读儒家经典,指出禅学无用,学儒有用于社会。朱熹当时虽不以为然,但在同安任上开始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终悟佛经之不足,重归儒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在同安离任候替时,朱熹写信向李侗问学,李侗回信要求朱熹在日用涵养上下功夫,说这是儒学最重要处。翌年春正月,朱熹回五夫后即徒步至延平拜李侗为师,借宿西林院长达数月。此后,朱熹又于绍兴三十年(1160)冬、三十二年(1162)春两次赴西林院问学于李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从学臣熊尚文请,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允督学臣沈涵请,御书赐额“静中气象”。
朱熹(1130-1200)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徽州婺源籍,父朱松于宣和五年(1123)来闽建州政和县任县尉,举家迁任上。建炎二年(1128),朱松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四年(1130)生朱熹。绍兴七年(1137)朱熹寓居浦城。十年(1140)定居建瓯。十三年(1143),朱松去世,朱熹母子寄居崇安五夫刘子羽处,师从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期间朱熹多次到五夫密庵向道谦学禅。从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初见李侗到隆兴元年(1163)李侗逝世的十年中,朱熹或往返延平面学或书信往来请教,在李侗教育下,划清了与禅学的界线,实现了以儒为本的回归,并在许多儒家学术问题上有重要收获,成为理学之大成者。南宋理宗时理学得到朝廷的提倡和推崇,理宗淳祐元年(1241)朱熹从祀孔庙。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升十二哲配享孔庙。
由于杨、罗、李、朱使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儒家文化中断的道统得以延续,所以都得到从祀孔庙,御赐封号的殊荣。朱熹不但延续了儒学,并发扬光大而创立朱子学(新儒学),成为继孔孟之后又一儒学代表人物和文化高峰的领头人。元朝诏定朱子学为国家正宗思想,并延续到明、清。朱熹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创立了严密庞大的理学体系。朱熹推崇周敦颐的太极说,接受二程的理本论,继承并改造了张载“气”的思想,把气作为理与万物之间的中介,从理论上确立了宇宙本体论。他认为太极即理,是宇宙的根本。理(太极)生气(阴阳),气生万物,并以“理一分殊”来解释太极本原与万物的关系;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天理体现在伦理中就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规范,而仁统摄义礼智,所以天理就是仁。朱熹通过把天理纳入人伦日用,使其日益世俗化,成为人人必须遵行的政治和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要“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穷理以求仁,以修身。先秦时,儒家就提出一个思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一条内圣外王的道路。此时儒家的内圣主要体现在自我道德的完善上,通过克己复礼,体现仁爱精神。但面对道佛的冲击,儒家内圣思想不堪一击,外在的道德规范如何解决个人的精神安顿,汉以前的儒家没有给出答案,魏晋时期儒家被玄学化,隋唐儒门淡泊,收拾不住。这个哲学问题就落在宋儒身上。一方面要解决个人内在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家庭社会责任,安排一套合理、稳定的社会秩序,成就“外王”事业。为此,宋代理学家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又把伦理道德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程序,以个人为起点,逐层切入到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以至天下,把理伦道德规范普及到整个社会,最终达到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而朱熹综罗百代,兼采众说中,集理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最终完成。
其次是遍注群经。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联成“四书”,使零散的儒家经典有个精确的选本,并加“集注”。朱熹在李侗的教诲下,全面研究并考证了儒家经典,认为五经或属伪作,或非讲哲理,起不了儒家内圣外王以文教化的作用,不适宜于在国家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提出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代替五经的权威。朱熹经过长期反复地研究“四书”,深刻准确地看出“四书”体现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真谛,真正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正宗文化思想,以毕生精力撰编《四书集注》,对历代注家进行取舍,重义理轻训诂,超越了汉魏以来对“四书”的所有注疏。朱熹把“四书”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为儒家正宗思想的理论体系,明清统治者将此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必读书。这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全身心投入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对古代书院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是制定书院制度,二是确立书院学规,三是开启书院“讲会”之先河,四是实施践行为重的书院教学法,五是提倡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当时全国著名的四个书院,他修复扩建了其中的白鹿洞、岳麓书院,并予讲学;为石鼓书院撰写了《衡州石鼓书院记》。他创建的沧洲精舍,后称考亭书院,也是当时重要的书院。可以说,没有朱熹的努力,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不能在南宋发展到鼎盛时期。
第四、在诗学方面成就卓著。朱熹的诗词是他生活经历的印记和社会活动的写照,也是他博大精深学术思想的表现。明人胡应麟称:“南宋古体当推朱元晦。”现存一千二百多首朱熹诗词,许多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珍品,富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具正面人生、视野开阔、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体裁多样等特点。
第五、朱子学波及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以至欧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世界性的学说。南宋末,朱子学就传入朝鲜半岛,继而日本、东南亚、欧美诸国,对东亚、东南亚及西方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办孔子学院,不排除其获取资金等利己目的,但也是为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解决现代化前期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为功利主义所支配,导致环境污染、人生迷失、道德伦丧、家庭解体、以及民族与文化冲突,地区间紧张局势加剧,局部战争频发等通病。
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反对否定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防止文化复古。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文化也出现同一动向,我们必须在全球意识中找准自己位置,把握根本,坚持民族文化。旧的根本不能忘,否则就是离宗叛祖,一个不爱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人谈何爱国?当然,传统文化终究是古代文化,我们是当代人,必须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和现代性的转化。当今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学习的缺失,尤其是对中国历史、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缺失,不少国人产生了忘祖迷外的怪象。比如,对《易经》所云一阴一阳产生宇宙万物认为是迷信,而对西方人根据易经阴阳说原理,以一个零一个壹构成浩瀚无穷的互联网又赞为科学,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的领导者、国家栋梁、人民教师、文化从业人员、大多数民众,要有恢复记忆、认同民族文化、重建文化传统的愿望,要对我们祖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一份敬意,要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创造出适合现代发展的新文化,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徐肖剑:原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福建省南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肖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游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