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静中体验未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55
颗粒名称: (3)静中体验未发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25-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静中体验未发是龟山道南学派杨时开创的默识中道的存养功夫。
关键词: 体验 气象 李侗

内容

静中体验未发之“中”,是龟山道南学派杨时开创的默识中道的存养功夫。他说:“《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而这种方法的体验,不是笔墨和语言所能表达的,必须“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同上)在杨门众多弟子中,罗从彦是杨时此说的忠实实践者和传播者,曾入罗浮山静坐,体验未发气象,又将此说传授给李侗。故朱熹描述李侗的治学功夫是:
  讲诵之余,终日危坐,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如何,而求所谓中者。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盖天下之理无不由是而出。……故其言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
  源自杨时、罗从彦的静中体验功夫,被李侗概括为“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传授给朱熹;朱熹将此称为是“龟山门下相传指诀”。(《答何叔京》书二,《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后人黄宗羲则将此视为“明道(程颢)以来下及延平(李侗)一条血路也。”(《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
  但朱熹并没有朝着这条“血路”继续前行,而是仅对师传的“指诀”作了一般性的了解后,在此拐了一个弯,从程颐那里借得一个“敬”字,取代了师传的“静”字,提出了读书穷理、居敬持志的知行并重的修养方法。此举被陈来先生称为是“一改道南传统主静、内向和体验的色彩,使得道南在南宋发生了理性主义的转向,……而李朱授受之际,正是理解这一转向的原初契机。”(陈来《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大2000年版,第10页)
  最后,让我借用前人的几句诗,作为本文的结束:
  闽海山川此上游,千年学脉四贤留。(明徐即登《四贤祠》)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苏章《道南祀》)
  (方彦寿: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子文化》杂志主编。本文据2009年第二届“朱子之路”的讲课稿删节而成,原载《朱子文化》2009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时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