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李侗对“理一分殊”的整体把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51
颗粒名称:
李侗对“理一分殊”的整体把握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8
页码:
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理一分殊"是李侗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延平看来,"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一方面标识着儒者与异端之分;另一方面也是学者须著力下功夫处。
关键词:
李侗
理一分殊
发展
内容
儒家文化哲学的表征,就在于它推崇“终极关怀”和“为己之学”,即使是讲述本体论,亦力求将伦理价值观同哲学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名冰壶秋月般的儒家学者,李侗追求的是其心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理想境界。而作为封建士阶层的一员,李侗又是自觉地将人格理想放在现实的宗法制度基础上来把握的。追求人格自由的“为己之学”本质上是与压制人性发展的宗法制度相背逆的。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寻到根本的联结点?李侗通过对“理一分殊”命题的推阐来论证二者的同一性。一方面,将“理一”——仁扩展为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内在德性,鼓吹基本伦理原则的恒久性、绝对适用性;另一方面,强调“理一分殊”的必要性、重要性,藉以推动对具体道德观念(特别是宗法等级观念)的内在服从及外在遵守。李侗的这片良苦用心,既是对张载《西铭》忠君爱民一体思想的继承,又突出张载所未具体推阐的“分殊”之内涵。
首先,对伦理意义上的“理一”——仁的内涵的发微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讲的仁虽属于道德范畴,却带有先天属性。如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仁依附着某种天赋的道德精神,蕴涵着某种本质的实体特征。孔子仁学的客体化倾向,为后来学者将仁发展成为宇宙万物的本质伏下了契机。而朱熹则将仁的观念发展到极至,如是见解却是由李侗所引发的。周木云“侗之学超然独得于心性隐微之间,而非言语文学之末,宜人之所不及知者,惟朱熹得而真知之。”(周木《延平李先生从祀孔子庙疏》,载《李延平集》)实是得体真言。李侗对仁观念之发展,确实已融释在朱熹的相关论述中。朱熹曾“谓仁之一字,乃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李侗颇不以为然。他循循教导朱熹说:“若犬之性,中之性则不得而已焉?若如此说恐有碍。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若谓流动发生自然之机与夫无顷刻停息间断,即禽兽之体,亦自如此。若以为此理唯人独得之,即恐推测体认处未精,于他处便有差也。”(《延平答问》)在此段论述中,李侗对仁的发微极见活泼有致。朱熹对恩师之批评有何心契处?我们且看朱熹记下的大段心得体会及李侗的相应批注,便可明了:“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先生批示:‘有有血气者,有无血气者,更体究于此处’)。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物得其偏,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而无以见其为仁。然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知人之为人而存之,人与物不得不异。故伊川夫子既言理一分殊,而龟山又知其理一、知其分殊之说,而先生以为在知字上用著力,恐亦是此意也(先生勾断批云:‘以上大概得之;他日更用熟讲体认’),不知果是如此否?又详伊川之语测之,窃谓‘理一而分殊’,此一句言理之本然如此,全在性分之内,本体未发时看(先生抹出批云:‘须是兼本体已发未发时看,合内外为可)。”(同上)朱熹对仁的见解,显然是对李侗思想的更深刻的发挥。李侗对朱熹的评判,亦自见出其仁之观念的富赡内涵。在李侗看来,仁并非区分人与禽兽草木的根本标志。天地万物不论是有血气者(如人),还是无血气者(如物),不论其是牛犬之性抑或人之性,都“本乎一源”,都是蕴摄着本体意义的“理一”——仁的呈现而已(“天理见,则知仁矣”)。充塞乎“一体之中”而“无丝毫欠剩”的此理,便是所谓的仁。这个仁字,“只是理,初无彼此之辨,当理而无私心”;(同上)这个仁字,“极难讲说,只看天理统体,便是更心字难指说”。(黄宗羲《宋元学案·豫章学案》) 然而这个仁,不管从本体已发还是未发看,从内审还是外观,总是于天地万物中永恒存在的。换句话说,这个仁,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始至终有着仁的存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并非无仁的存在,只是由于它们各自所禀气质不同,当各自有了自己的形态,便形式各异,因此对仁的呈现也就有自知不自知之分,而人因禀气运之正,故善于“在知字上著力”,这便是所谓的“分殊”的含义。李侗通过与朱熹探讨仁的实质内涵,已将“理一分殊”命题中有关同一与差别关系表述出来。同一性寓于差别性之中,而差别性又贯穿着同一性,这自然是符合辩证法的。但李侗将本是道德范畴的仁扩展为宇宙的根本原则,就又将寓于差别性之中的“理一”——仁游离出来,使之成为凌驾乎万物万事的神秘绝对了。他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推论仁之道德原则是天地万物的恒久原则,这又使仁的范畴超出历史与现实之外了。
其次,“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 李侗之所注重理会分殊,是有其针对性的。黄宗羲认为,其意在“因病发药”以纠正朱熹学风方面重“理一”轻“分殊”之偏颇。(黄宗羲《宋元学案·豫章学案》)其实除此之外,还带着传统士阶层固有的民族忧患意识,借理会“分殊”之难以反映社会现实,提醒有志之士心忧天下,正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局势。朱熹曾谈及此事:“余之始学,亦务为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于小。而延平之言曰:‘所难者分殊耳。’余心疑而不服。以为天下之一理而已,何为事若是。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其不我欺矣。”(《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李侗当时批评朱熹接纳佛家思想,认为“以君臣父子为幻妄”(《延平答问》)的观念会破坏宗法制度的稳定性,从而使整个社会浮于空虚无实。朱熹于同安作官四年,在纷繁的现尘生活中方才领悟了老师思想之精微。
据记载:“沈元用问尹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最切要处。’后举以问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但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仔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同上)此处所说的,便是“理一”不难见,所难在“分殊”之意。“最切要处”固然是体,是“理一”,然要体不离用,不离乎“分殊”,则必须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逐一理会,融会贯通,以真正体认“体用一源”。李侗思想的特色,并不在于其不坚持“理一”与“分殊”并重的主张,他疑惧的是学者未曾仔细理会“分殊”,以致不能真正把握“理一分殊”的实质。李侗曾更坦率地道出理会“分殊”之难:“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同上)所谓的“异端”,主要指墨氏兼爱说和杨朱之学。儒学与异端之差别,其标准就在是否承认“理一分殊”。杨时曾从伦理意义上指出割裂“理一”(仁)与“分殊”(义)的危害性。李侗继承了杨时思想,进一步指出理会“分殊”的难处是“一场锻炼”,是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他注重对事物的差别性认知,要求人们通过细致把握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进而寻找到道德自身,真正理悟永恒持久的道德原则。所以他说:“要见一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方是儒者气象。”“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面前事却有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著实作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朱子语类》卷一百四)李侗见解,无非是杨时“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思想的进一步铺陈。“理会分殊”、“理会面前事”并非根本目的,“要见一视同仁气象”、“要自见得道”才是真实的归宿。然而人们的错误,却只“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结果是面前事理会不得,无玄妙之道理会不得。而真正的“儒者气象”,则能在“日用间著实作工夫处理会”得分毫不差,寻找到“理一”与“分殊”、仁与义的内在同一性。
李侗在教导朱熹体认“龟山云‘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贵全在知字上用著力”时,曾援引谢上蔡语录云:“仁字只是有知觉了了之体段。若于此不下工夫透彻,即何缘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哉。若于此不了了,即体用不能兼举矣。此正是本源体用兼举处。”(《延平答问》)李侗所注重的,亦是如何通过践履,对仁“下工夫令透彻”,以“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进而知“本源体用兼举处”,从而解决“理一”与“分殊”,仁与义的同一性问题。由是可见,李侗对“所难者分殊”思想的阐发,是师承杨时“理一”与“分殊”并重思想的。李侗的特色,是在强调“知其理一”的基础上,更重视理会“分殊”的难处。而其主张要体认“理一分殊”,须“全在知字上用著力”,讲究的其实是种认知方式。他主张从复杂中找到统一,从变化中找到不变,从差别中找到同一,这显见他力图从认识论角度推阐问题。我们且再较细致分析一下,李侗是如何从认识论意义上解决“理一”与“分殊”的同一性的。
我们从李侗对朱熹论“理一分殊”思想的一段评注中见出端绪。朱熹称:“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此二句乃是发用处该摄本体而言,因此端绪而下工夫,以推寻之处也。……大抵仁字,正是天地流动之机以其包容和粹,涵育融漾、不可名貌,故特谓之仁。其中自然又于理密察,各有定体处,便是义。只此二字,包括人道已尽。义固不能出乎仁之外,仁亦不离乎义之内也。然则理一而分殊者,乃是本然之义。”李侗特意勾断批云:“推测此一段甚密,为得之加以涵养,何患不见道也,某心甚慰。”(同上)既然“得而真知”“侗之学”,此段议论自然地闪烁着李侗的思想光点,更何况李侗又案加“某心甚慰”的赞语!这段议论,确实妥切地把握程颐、杨时“理一分殊”思想的精华。“义固不能出乎仁之外,仁亦不离乎义之内”,确实从伦理意义上把握住“一般在个别之中,同一性表现为特殊性”这般辩证观念。然而要真正体认这其中的真理性,我们又确当如何做?李侗主张“为得之加以涵养”。“于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涵养用力”在于寻求“心与气合,不然心是心,气是气,不见所谓集义,终不能合一。”而“心气合一者,更用体察,令分晓路陌方是。”而心气合一,集义所生,如是便“存养熟,道理明”。(同上)涵养用力竟有如是的好处!而“为学之初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即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同上)这已将“理会分殊”所依据的途径讲得更透彻。只要你凭藉内心体察,并于日用处下工夫,对认识客体进行反复地推导究理,自然而然能体知天地万物的本性。也即说,只要借助于每一自身质的飞跃,认识该事物特殊本质,进而便能推广以体知宇宙之理。这就从认识论上较妥善地解决了“理一”与“分殊”的矛盾问题。这也便是李侗反复强调“理会分殊”的认识根源: 当然,若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李侗从主客体关系探索“理一”与“分殊”的同一性问题,还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由“理会分殊”(个别)进而“见理一”(一般),这过程本身是寓存着深刻的辩证法的。另一方面,李侗又自觉不自觉地染上非理性主义色彩。“融释”、“默坐澄心”的认识方式虽然可以“置心物中”,体认宇宙、人生的某些内在本质,体验非功利性的生命律动和美感呈现,却又逃避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故至多也是种“理智直观”罢了。亦难怪朱子这般揶揄恩师:“只为李先生不出仕,做得此功夫。若是仕宦,须出来理会事。”(转引自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71页)这种认知上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李侗不可能彻底地解决“理一”与“分殊”、一般与个别的同一性问题。而如是认识上的无言尴尬,不仅是当时抽象思维水准的直接反映,而且亦是现实矛盾的间接再现。
综上所述,李侗对“理一分殊”命题的推阐是有其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他从杨时处汲取“理一分殊”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发挥,又直接促进了朱熹对“理一分殊”思想的总结。尽管李侗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然其思想的合理处,依然能为我们所借鉴和发展。
(何乃川: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原载何乃川《闽学困知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
本文描述了李侗文化研究第二辑进一步探论他所提倡的“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理一分殊”、“融释”等学说内涵,疏理其“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等高尚品德。
阅读
相关人物
何乃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