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121
颗粒名称: 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9
页码: 7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李钟观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谱牒学研究的对象是:姓氏源流、家族世系、上下传承、繁衍播迁,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言论著述、祠庙墓葬,甚至还包括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等。
关键词: 李侗 罗从彦 “静坐”

内容

我在远离南平的天津工作,怎么会研究起原来根本不知道的李侗来呢?因为我是福建长乐漳港人,是漳港李氏编写族谱的重任逼着我去寻根问祖。当我知道李侗是我们的一世祖,是朱熹的老师,是从祀孔庙的鸿儒时,一种无比自豪和万分敬仰的心情,驱使我披荆斩棘,从谱牒学角度去研究李侗。
  谱牒即家谱,族谱,宗谱。谱牒学研究的对象是:姓氏源流、家族世系、上下传承、繁衍播迁,以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言论著述、祠庙墓葬,甚至还包括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等。它是人文科学的分支,对地方史志和国家正史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过去在左的思想禁锢下,特别是在大搞阶级斗争的岁月,诸如家谱族谱、祠庙墓葬、神龛木主等等,统统被视为封建主义、宗派主义、牛鬼蛇神之类的东西,谁敢问津?有一次,一位新加坡的宗亲,出于爱祖爱国之心,给我们村的兄弟寄来几吨化肥,可是兄弟们谁也不敢接收,怕的是沾上“海外关系”和“里通外国”的罪名,只好把化肥退回去。改革开放之后,禁宫被打破了,大家敢于寻根问祖了,也敢于建祠修谱了。孔氏文化研究的兴起,李氏文化研究的勃发,乃至李侗研究会的建立,都说明了各级干部思想的解放和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
  特别是在福建,从谱牒学上去研究李侗,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南平离福州不远,李侗的后裔早已播迁到福州、长乐、连江、晋江、泉州、厦门等沿海各地。这些地方隔海与台湾相望,航海事业发达,早在明代之前,以及郑和下西洋之后,就有李氏在内的先民,陆续播迁到台、澎、金、马,以及海外各地了。到了清代,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从1684年到1885年,台湾与福建合治200年之久,海峡两岸来去无阻,福建移居台湾的人更多了,能没有李侗的后裔吗?他们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背井离乡,把族谱看成比金银财宝还重要,带出去,藏起来,以便来日认祖归宗。前些年,我曾收到一份“友闻支系”的谱牒复印件,是一位侨居日本的宗亲带回来的,使我“喜出望外”!所以我想,也许台湾图书馆或宗亲家里,就藏有“友直支系”和“友谅支系”的族谱,可使我“茅塞顿开”?今天,随着两岸三通事业的发展,大家都能自由往来了,我们从谱牒学上去研究李侗,进行谱牒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各自完善谱志,无疑会增进两岸同胞血缘关系的认同,进而为两岸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可喜的贡献:
  其实,从族谱学角度研究李侗,并不比研究李侗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时代背景、师尊门友、性格特点、所作所为等等来得轻松容易。因为,不管是南平还是大陆上别的地方,三十多年前都无一幸免地遭到“文革”的洗劫,祠堂遭殃,神牌被烧,谁敢保存族谱?所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你想找到一本族谱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了。也许你就是李侗的后裔?但你不研究谱牒资料,就无从知道。
  怎样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我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一、重视上祖传闻,反复调查研究,掌握世衍规律
  一个人文科学研究者,不仅要学会从史籍资料中发现珍珠玛瑙,而且要善于从平民百姓中获取凤毛麟角。
  我们是1995年春节开始编写族谱的。我在调研中听到一位老人说出“修字27世”的上祖传言,就想推算一世祖的生年。因为,由“修传家学尔宜忠信世守文章”的谱字可知忠字辈是33世,而忠字辈的“先头队伍”多是1900年前后出生的,所以只要知道“一世”的平均值就可以了。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三十年为一世。”但从实际情况来说,人的生育繁衍能力是跟地理情况和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相关联的,有的人二十岁做父亲,有的三十岁才做父亲,所以我认为平均25年一世即可。我用这个平均值来推算,忠字辈与一世祖相隔32世,800年,1900-800,一世祖当是公元1100年前后出生的。
  正月初五,我们去后地寻谱,因为我年青时随父亲去买过渔网上的浮子,他说上祖是这里迁去的。总谱没了,只对了一下谱字:“修”之前的“纯良德懋”我们不知道,“修”之后则完全相同:于是,我们认定:后地就是我们的祖籍地。主人借到梯子,爬上祖龛.让我们见到了宝贵的神主。高悬的一块刻着:“宋太师越国公讳侗文靖公暨肇基祖讳繁初镇公主。”堆在一起尘封百年的有五块:最大的两块是十六世宗福和宗益的;精雕的一块是迪功郎德轩的;一块黑板上写着27世“修”辈诸公的名字;一块白板上写着舜亨、叔和、祖铧、恒静、贞丰、纯芳、良□等诸公的名字。根据神主的高低大小,我断定:李侗是一世祖;李繁是十五世祖;漳港李氏和后地李氏的共同特点是以李侗为首排列世次,而不以肇基始祖为首。
  那么,漳港的肇基始祖是谁呢?听说他们找到了支谱,所以我们第二天又去后地。支谱是德平后代记的,残缺不全,只有20多页。开头写着:李侗字善全,号延平,宋理学鸿儒,谥文靖,追赠越国公。侗之后没有谱系记载,也没有繁公、宗公的记载,更没有迁到漳港去的名字,但可以看出“叔祖”在“国舜”之前。谱中第一个有生年记载的是懋蒸,生于雍正五年(1727)。于是,我们整理出了15-38世的谱字:初宗叔祖,国舜恒贞,纯良德懋,修传家学,尔宜忠信,世守文章。这使我们意识到,祖宗早已掌握了25年一世、100年四世的规律,所以编出四字一组的谱字,有的地方称之为“世衍序第”。同时,我们在座谈中得知:上祖从南平夏道迁来,祖厅门口有两块从南平带来的青石礅为证;后代经过“纯良二世不知父子兄弟”的世乱,回来时就凭青石礅找到祖居地;南平别称剑浦,后地龙舟划桨上还写着“剑浦”;一世祖李侗是朱子的老师,被人称为“剑浦仙”。
  回来后,我凭支谱上懋蒸的生年,再次推算一世祖的生年,还是公元1100年:因为,26世懋蒸的生年可视为1725年,与李侗间隔25代,625年二
  我想,推算并不等于现实,李侗若是朱熹的老师,就肯定是一个名人,说不定在《辞海》里就能找到。正月初十,我去小学图书室借阅《辞海》,果真找到了李侗:1093-1163。南宋学者。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从游其门。认为万物统一于天理,只是天理的变现。提出“理与心一”,主张“静坐澄心,体认天理”的认识方法,肯定儒和佛道等“异端”的不同,在于掌握“理一分殊”之旨。其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答问》。
  这段简介使我如获至宝。它既概括了李侗的人生与思想,又证实了我找到的世衍规律,使我发出了“村夫一语九百年”的感慨。我推算的一世祖生年(1100)与其真实生年(1093)仅差7年,不能不说是相当准确的了。这说明,25年一世可以作为世衍规律来看待。同时,我认为:在谱牒考察中,如果是战乱、饥荒等诸多因素所致,短时期内出现40年左右一世的情况,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连着几代出现低于生育年龄的情况,诸如14岁左右一世,或者祖孙倒置等情况,那就荒谬至极和不可思议了,就要考虑谱牒的真实性问题了。
  我们查阅县志,证实了明末清初“纯良二世不知父子兄弟”的世乱,但还是没找到肇基祖,更谈不上溯源李侗之上的祖宗了。我们的肇基祖良从,是我们在1999年发动大家上山寻找墓碑时找到的。
  二、尊重典籍文献,认真对比研究,努力去伪存真。
  史书及有关方面的典籍文献,特别是国家正史中的许多东西,往往是严谨的学者,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予以记载或编写的。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不能轻易地予以否定或推翻,以免造成混乱,给文化研究和寻根问祖者带来麻烦。
  我在1995年春节期间采编了前李房现有世系后,马上返津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找典籍文献,同时发信去南平档案馆和古田凤林祠,查询有关李侗方面的谱牒资料和历史记载。古田方面早年曾去我们漳港认亲,他们很快来信,接着又寄来两位作者在闽学文化交流会上的论文。文中说:“李侗祖籍杉洋,生于夏庄。”“李侗是李诲(史书称肱)之十九世孙。”“诲公生八子,分八房,李侗为十四世愈公世系”。
  按杉洋李氏总谱记载,李诲是郑孝王李亮的七世孙,开成二年状元,官福建观察使;黄巢起义期间,他更名邦,于公元881年避乱入闽,卜居杉洋。李诲至李侗的直系图是:(1)李诲(2)李改(3)李柬(4)敬豹(5(李晓(6)李褒(7)李众(8)李齐(9)昌言(10)李轲(11)李觉(12)元龄(13)李应(14)李愈(15)李济(16)功叔(17)长卿(18)李澄(19)李侗。
  谱中有生年记载的四世敬豹生于公元865年,五世李晓生于916年,六世李褒生于916年,平均也是25年一世。可是,李侗是生于1093年的,他与李褒相距13世,177年,平均13.6年一世,远远低于生育年龄,叫谁能相信?况且,谱中的李侗,父为李澄,祖为长卿,曾祖为功叔,与朱熹所说的完全不同。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先生讳侗,字愿中,姓李氏,南剑州剑浦人。曾祖讳幹,屯田郎中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妣清源郡太夫人朱氏。祖讳,朝散大夫,赠中奉大夫,妣永嘉郡太君胡氏,咸宁郡太君朱氏。父讳涣,朝奉郎,赠右朝议大夫,妣太恭人饶氏。”这是我1995年4月在天津图书馆里查到的明刻本《朱子文集大全类编》里的东西,真可谓不容置疑的典籍文献。因为,李侗当时就已经是名人了,学者以延平之地名称其为“延平先生”,而朱熹又是李侗的学生,如果朱熹错了,李侗的儿子能放过如此重要的问题吗?当时的社会名流能接受此等低级错误吗?再说,《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一开头就写着:“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退一万步说,如果朱熹真的错了,元脱脱还能依错就错吗?因此,我不信“李侗祖籍杉洋”的说法,也更加不信“李侗是诲公之裔”的谱牒。
  但是,我能够理解这种现象,因为福建人清代修谱,有攀比门第的思想在作怪,所以编撰者总是想方设法,把高官名人嫁接进自己的谱牒。更何况,古田与南平比邻,古田县志也的确有李侗子孙方面的记载。可是,即便是侗子友直“迁寓一都小鲎(古田谷口)”,也是不能代替侗之祖籍的。不过,文中的许多资料都是相当宝贵的,值得珍惜和推敲。至于《官宅安塔宫记》的碑文,那就值得好好研究了。
  杉洋的路走不下去了,我就写信去南平夏道和别的地方,寻求李侗方面的真实资料。1996年8月28日,南平市夏道镇徐洋村召开“李侗纪念馆”筹建会,我在津发去电报祝贺。长乐后地和漳港李氏,派代表去参加,得到了友谅支系的《嵩阳家谱》及有关资料。此后,我收到了友直支系的《龙岭》谱等更多的资料,知道李侗的上祖是从河南固始入闽的李邺,从而彻底否定了李侗是李诲后裔的说法。
  总而言之,我们寻根溯源,必须讲究科学,实事求是,不可盲目从众,不加分析地照抄某一谱志。
  三、珍惜宗支谱志,交流各种信息,同心正本清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我们不仅要广泛搜集海内外各地李侗宗支的谱志资料,而且要珍惜有关李侗上祖及其子孙的各种说法,全力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汇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同心正本清源,作出合理取舍,使我们这一代人编写的谱牒,不落窠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学者的推敲。可以说,这是我们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的主旨之一。
  从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李侗的上祖,基本上有四种说法:江王系说,雍王系说,蔡王系说,大郑王系说。大郑王系是古田杉洋的说法,由于李诲是郑孝王李亮的七世孙,所以李侗便是李亮的25世孙。这种说法我在前面已予否定,所以不再赘述。下面只说前三种,这三种说法都以李邺为入闽一世祖,所以从李邺到李侗的说法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李邺之上有所不同罢了。
  一是关于“江王系”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李侗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的十七世或十八世孙,所以从李元祥至李侗的直系图是:(1)元祥(2)李晈〖武阳〗(3)祖业〖祖藂〗(4)万康(5)楚珪(6)尚芬(7)庭金(8)李汉(9)李蔚(10)李邺(11)李真(12)李俸(13)李钦(14)李幹(15)李纁(16)李涣(17)李侗。
  查阅《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及有关资料,发现诸多问题:①有的谱很怪,把“武阳”作为二世,而把李晈作为第三世,于是李侗便成为十八世了。并且说,武阳的配偶为“窦氏”,这显然是杜撰的。因为,李晈是武阳郡王,武阳是郡名,而不是人名。②有的谱把第三(四)世写成“祖藂”.这是兄弟之名李藂和祖业的杂糅。武后时,李晈被杀,子藂流放岭南,死于泉州;中宗复辟,诏以继宗嗣晈;继宗是元祥第五子李炅之子,更名祖业入闽,葬兄藂于南安。所以,可以写成李藂、祖业,而不能写成祖藂。③庭金之子有二:李引、李夤,根本没有李汉。④李汉是雍王李绘九世孙,而不是元祥八世孙。李绘比李渊长一辈分,所以辈分不对,父辈变成子辈了:⑤李蔚不是李汉之子,而是太子庶子李景素之子,秘书监李上公之孙,姑臧房李丞十二世孙。⑥李蔚有三子:李渥、李洵、李涚。李邺与李蔚沾不上边。
  二是关于“雍王系”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李侗是李渊叔父雍王李绘的十八世孙,所以从李绘至李侗的直系图是:(1)李绘(2)李贽(3)道玄道明(4)景融5)务该(6)思—(7)李岌(8)李荆(9)李汉(10)李蔚(11)李邺(12)李真(13)李俸(14)李钦(15)李幹(16)李纁(17)李涣(18)李侗。
  经查对唐宗室世系表及有关资料,也发现不少问题:①方括号内景融至李荆五世,是原谱漏编的,这里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补上。否则,李侗生于公元1093年,距李绘12世,五百多年,平均四五十年一世,太长了,有心人一看就能发现问题。②李汉有二子:长李贶,次李赡,根本没有李蔚之名。③这里的李蔚,其实就是“江王系”中的李蔚,字茂林,相僖宗。他是李景素之子,是姑臧大房祖李丞的十二世孙(《新唐书》卷七十二上“表第十二上·宰相世系二上·姑臧大房”)。从西凉王李口算起,李汉和李蔚都是李暠的十五世孙,他们只能是平辈兄弟之间的关系,而不能是上下传承的父子关系。④李蔚之子有三:李渥,礼部侍郎;李洵,福建观察使;李涚,字殷泽。这里没有李邺的名字。
  三是关于“蔡王系”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李侗是李渊叔父蔡王李岡的十七世孙,所以从李岡至李侗的直系图便是:(1)李岡(2)李安(3)李瑊(4)崇敬(5)李孚(6)津客(7)李憺(8)李钑(9)敦礼(10)李邺(11)李真(12)李俸(13)李钦(14)李幹(15)李纁(16)李涣(李侗。
  这种说法中,李邺之前各公都能在《新唐书》卷七十上“表第十上·宗室世系上·蔡王房”中找到,没有李汉、李蔚的纠缠问题。李邺之后的李真,唐书中未载,可能是失考所致,但可以在民国时期蔡东藩著的《五代史通俗演义》中找到。
  对于“江王系”、“雍王系”的说法,现代修谱者凭借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发达的通讯手段等,指出了旧谱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在尚未找到入闽一世祖李邺的上祖房系的情况下,谨慎地保留了前人的文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下苦功去查阅典籍资料,盲目地照抄旧谱,是不可取的。此外,听说还有“太宗系”和别的说法,但因未见谱牒资料而无法细说。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足:不管是江王系,雍王系,还是蔡王系的说法,都有平均世次偏长的毛病和令人遗憾的地方,都缺乏各公的生卒、配偶、墓葬,以及李邺至李钦的旁系资料,等等。我希望李侗研究会能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哪怕是推翻已有的说法,重新确立权威性的定论,也要为完善李侗上祖和支派的谱系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我查到友直的生卒年为1134-1199,参知政事楼钥为其写了墓志铭,但却不知道友谅公的生卒年而只能推测,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憾事:同时,我还寄厚望于台湾方面,因为那里没有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他们可能会有明代编修的家谱,或者能带来更为完善的谱牒资料。这样,我们两岸同胞就能很好地进行谱牒文化交流,进而统一意见和看法,编修出对得起祖宗的谱志来。虽然有的地方已经编修了新谱,但他们还可以增删修改,重新集资或由大款独资排印。当然,也可以把定论性的东西记下来,留给下次修谱者使用。
  总而言之,从谱牒学角度研究李侗,是利国利民的事,是台海两岸李侗后裔共同的心愿,我们应该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钟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