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要探讨“延平四贤”杨、罗、李、朱与闽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97
颗粒名称:
一 要探讨“延平四贤”杨、罗、李、朱与闽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四贤”杨、罗、李、朱与闽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他们对闽文化有些什么贡献,就必须明了闽文化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宋代
李侗
朱熹
内容
要探讨“延平四贤”杨、罗、李、朱与闽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他们对闽文化有些什么贡献,就必须明了闽文化的发展情况。
闽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约历下面四个时期:
(一)闽族时代的七闽文化(战国中期前),闽文化形成时期。闽地处于我国东南,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有“东山人”、“清流人”、“漳州人”。到距今约5000年前,福建沿海与山区的原住民,依据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贝丘文化”和“山坡文化”。商朝末年,福建开始向青铜时代过渡;西周时,进入青铜器时代。这时闽族(七闽)形成。《周礼·夏官司马》记载说: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穀、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周礼·秋官司寇》也记载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这是“闽”的最早记载:这些记载表明:至迟到周时,“七闽”被列为周王朝周边六大蛮夷民族之一,闽族形成且建立了自己的方国。闽族人在这时创造了以武夷山悬棺葬、南安大盈青铜器、建瓯青铜钟、闽侯黄土仑印纹硬陶、华安汰内原始图像文字等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我们称之为闽族时代的七闽文化,是闽文化的形成期。
(二)闽越族的闽越文化时期(战国中期至汉武帝灭闽越国止),闽文化开始吸收外来文化。战国中期,闽北边的越国于公元前334年被楚灭掉,
“越从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后裔无诸率领大批流散的宗族入闽,并带来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闽族人民开始吸收越族文化,并与越族通婚。入闽的越族人,以其强悍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很快影响并控制了闽族社会。闽越两族迅速融合,形成闽越族,其事迹载入史籍《史记》与《汉书》。战国末期,无诸在七闽大地上建立闽越国,都冶,并带领闽越人发展生产,创造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闽越文化;但也有中原文化的渗透,特别是秦始皇置闽中郡,使宏大的中原文化渐入七闽大地,闽越人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中,也开始了闽中汉越文化的交融。到汉元丰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以“闽越悍,数反复”,决策废闽越国,徙闽越人处江淮间,致使闽越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三)广泛传播、吸收中原文化,闽文化进入发展时期(从西汉孝昭始元二年至唐五代)。西汉孝昭始元二年(前85年),汉在福州置冶县,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完全纳入封建统一的体制之中。这一时期,特别是魏晋至唐五代,中原人民大量入闽,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并在闽越地广泛传播,闽越人民充分吸收中原文化,闽文化蓬勃向前发展。早期中原汉人入闽,从秦汉就开始。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汉人入闽更多
“西晋永嘉末年,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礼俗志》、《建瓯县志》卷19,民国版)
中州八大姓也纷纷入闽。东晋侯景之乱,北方汉人又一次大规模入闽。入闽中原汉人在闽地广泛传播中原先进文化,闽越人充分吸收中原文化。如:为避永嘉之乱而寓居建安的危京,在建州官16年,辟庠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南朝陈时,隐居武夷山的顾野王,在崇安著书讲学,传播中州文化;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者范缜在晋安任太守,传播中原文化和无神论思想;南朝刘宋时,著名诗人江淹任吴兴(今浦城)县令,著记诗文传播中原文化;南朝梁,著名廉吏到溉任建安内史,著文集20卷,播撒中原文化。在他们的传播下,闽越人吮吸着新鲜的中原文化,不断促使自己的风俗习惯发生变化,“使薄者厚,而野者文”、“民之秀者押于文,家有诗书,户有法律”(祝穆:《方舆胜览》),中州古汉语在闽地上也深深扎下根。汉族文化开始渐成为福建的主体文化。隋唐五代,北方汉人入闽仍源源不断。入闽方式主要有:随军武装入闽,避乱南迁入闽,仕宦入闽。入闽汉人在闽地继续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福建经济文化的迅速开发。如:唐德宗建中初年,常兖罢相贬为福建观察使,到任后大兴学校,亲自讲学,倡导儒学,使闽中“风移教行”、士子“竟劝于学”,晋江欧阳詹在他培育下“操笔属词,秀而多思,文词振耀乡里”,后赴京考试,与韩愈同登金榜,成为继薛令之之后的闽省第二位进士。唐朝时,福建举进士者,据《闽大记》载,达57人;唐中宗神龙以来,闽人知名于世者,据黄璞《闽川名士传》载,也有54人。唐末避黄巢之乱入闽的熊秘,居建阳莒口,创办熬峰书院,推崇儒学文化。唐末王审知入闽,设招贤馆,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中原名士翁承赞、韩偓、黄滔、王琰、李洵、徐寅等皆来相投。王审知还兴办学校,以教闽中之秀者;还组织大批文人广搜书籍,加以整理,使许多佚书得到收集和保存;鼓励著述;兴办刻版印刷业。在他的倡导下,福建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塾。中原汉文化在福建得到大普及,并成为福建的主体文化。
(四)朱熹建立有全国影响的闽学,闽文化进入全盛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在这一时期里,“延平四贤”杨(杨时)、罗(罗从彦)、李(李侗)、朱(朱熹)对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利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