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侗对朱熹思想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80
颗粒名称: 李侗对朱熹思想的影响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6
页码: 19-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仅从李侗对朱熹思想影响的角度作一点分析。
关键词: 宋代 李侗 朱熹

内容

宋代福建“延平四贤”的思想及其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逐渐认识它。本文仅从李侗对朱熹思想影响的角度作一点分析。
  一、李侗的“求中未发”之教对朱熹的思想影响
  从程颐到杨时、罗从彦以至李侗,都服膺《中庸》中“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样一种“求中未发”思想。他们都把默坐澄心观喜怒哀乐以前气象作为口诀和重要论题。“求中未发”思想要求人的精神或意识处于静寂状态时,注意加强保存和培养心性之善,当精神或意识处于活动状态时,注意观察认识这种活动,以防偏离“善”的情况发生。朱熹说:“余蚤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未达而先生殁”(《朱子文集》卷七十五)又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朱子文集》卷四十)从朱熹所说可知,李侗传授他的程门之学,其要即是这“已发未发”。
  李侗所授已发未发问题有助于启发朱熹从中逐渐悟出道理。在逐渐理解过程中,朱熹对有的观点与前辈李侗某些说法有异也在所不顾,这反映出他的一些思想变化情况。其中,在乾道二年时,朱熹思想倾向于用顿悟观点看《中庸》、《孟子》,觉得这样看可以一通百通,无往不利。这是朱熹对程门的“已发未发”思想的理解的一个新角度,被称为朱熹的乾道丙戌之悟。到了乾道五年己丑,朱熹四十岁,思想又发生一次变化。己丑之前朱熹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至己丑才发现自己的错误。此时朱熹认识到,原来,无论语默动静,心的作用是从未止息的,心包括已发未发;作为心之本体的人性才是未发;情是已发,是用;已发未发浑然一体。于是,朱熹看到了李侗的求中未发之教的片面性。这就是后来理学家所注重的己丑之悟。与此同时,朱熹对张载的一些思想极为欣赏。朱熹把张载心统性之说与杨时、李侗一脉所传未发以前气象之说联系起来考察。朱熹赞赏张载之说,但也认为对杨时、李侗之说不能搁弃一边,不加理会。于是朱熹主张已发未发兼顾交修,并认为延平(李侗)之教本也是内外兼顾、动静交修。朱熹自信,假如李延平复生,也会对他的观点首肯的。朱熹又从程门找出一个“敬”字,认为“敬而无失,即所以中”、“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再加上“于日用处用功”、“去圣经中求义”这两项,与延平遗教相配合,因而朱熹的中和说起了综合作用
  朱熹中和说的综合作用在于把“心”、“性”、“情”统一起来。朱熹的语录中有一条说:“《定性书》说得也诧异。此性字是个心字意。”(《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程颢的《定性书》所说的实际上是心无内外,朱熹之所以觉得诧异,是因为《定性书》实际上是以心为性。这并不是程颢误用了字,而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心”二字的意义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定性书》的“性”实际上包括心的已发和未发。《定性书》中的“定性”实际上是“定心”。把“定心”称为“定性”,违反了张载的“心通性情”所规定的心、性的区别。张载也说过“定性”,以心为性,但这是为迁就程颞的系统,实际上其所谓“定性”就是孟轲所说的“不动心”。孟轲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说“养浩然之气”的人的心不为外物所动。朱熹的综合作用在于把“心”、“性”、“情”这三个术语的意思说得更清楚了。朱熹说:“一身之中,浑然自有个主宰者,心也。有仁、义、礼、智,则是性;发为侧隐、羞恶、辞逊、是非,则是情。侧隐,爱也,仁之端也。仁是体,爱是用。”(《朱子语类》卷二十)可见,朱熹肯定了:性是未发,是体,情是已发,是用,心统性情,心包括已发和未发、体和用。这样,体认已发未发的“龟山门下相传指诀”到朱熹那里便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了。
  二、李侗的人生之教对朱熹思想的影响
  清人王懋竑作的《朱子年谱》告诉我们,朱熹在24岁(1153),29岁(1158)、31岁(1160)及33岁(1162)时曾四次见李侗,得到李侗的教诲。
  除求中未发之旨以外,朱熹受李侗的另两番教言的启发也颇为深刻。一则曰日用处用功,一则曰去圣经中求义。两番教言均注重人生之教。这对扭转朱熹的研究方向起很大作用。
  朱熹虽自小就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内容,但他对佛家、道家也同样关注。《朱子语类》卷一0四朱熹有一段回忆:“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可见朱熹当时为学并未专攻,对于佛、道等书都是要看的。朱熹那时尤偏爱佛书,于癸酉初见李侗时还曾以禅学请问李侗,李侗只说不是。《朱子文集》卷三十朱熹有云:“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得。其后以先生君子之教,校夫先后缓急之序,于是暂置其说,而从事于吾学:”所谓“先生君子之教”,即指李侗。朱熹认为,李侗“为人简重,却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朱子语类》卷一0四)朱按李先生的指点,暂时把禅学搁起,“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同上)这表明,朱熹见延平,研究学问的方向明确了,开始专心儒学,而求义理,并看出释氏之说漏洞百出:这不能不说是李侗思想影响的结果。戊寅正月,朱子重往见李延平,又深受启发:李先生告诉朱熹说,道就在日用间做功夫处来理会。李侗并让朱熹去经书中求得理解。后来,朱熹回忆李侗的人生之教时说道:昔闻延平先生之教,以为为学之初,……凡遇一事,即当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渐进,而别穷一事:”朱熹说,他是“及见李先生后,方知得是恁地下功夫。”(《语类》九十八)可见朱熹在李侗教导下,重视人生之教。延平逝世之后,朱子时时怀念恩师:“熹自延平逝去,学问无分寸之进,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朱子文集》卷三十九)他常对人称述自己所受延平之教诲,在《朱子文集》卷七十五中,朱熹自述,他自己十三、四岁时由他父亲授以《论语》,未通大义,父亲死之后,他历访师友,以为未足;后“晚亲有道,窃有所闻。然后知其穿凿支离者因无足取。”“晚亲有道”即指李侗。李侗也一再称赞朱熹。他说,朱熹“此人极颖悟,力行可畏”,是“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朱子年谱》卷一上)的人物。正因朱熹得李侗之正传,所以朱熹便成为二程的四传弟子,成为儒家“道统”谱系中的重要人物。
  三、李侗的“理一分殊”观念对朱熹的影响
  在《延平答问》中,朱熹与李侗对“理一分殊”学说讨论过多次。李侗在“理一分殊”观点方面对朱熹产生重大影响“理一分殊”的观念起始于程颐。程颐说:“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物散万殊”,而“万物一理”(《程氏易传·粹言》卷一)。程颐在答其弟子杨时书中认为,张载《西铭》已经把“理一分殊”说清楚了。程颐批评墨家的兼爱说,因为墨子要求人们把别人的父母与自己的父母同等看待,这是知理一而不明分殊。因而程颐是比较强调分殊的:李侗从程门所承袭的就是这一观点,他教育朱熹的也是这一观点:但朱熹是有保留地接受程门这一观点的。对于“理一分殊”的本体沦意义,李侗与朱熹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当把“理一分殊”作为认识论问题,探讨“理一分殊”二者孰难孰易或孰先孰后问题时,他们的看法就不一致了。李侗说:“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宗羲案语)而朱熹则“以天下之理一而已,何为多事若是?”(同上)即使有分歧,但朱熹仍然认为,其师观点从一定角度看有其合理性,所以仍按其师指点,多向“分殊”上去理会:
  当然,朱熹对“理一分殊”思想是作了很大发展的。他把“太极”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分析。他认为,太极即是理,“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具一太极尔。”(《语类》卷九十四)。他认为太极既是一理又是众理的综合,太极包含万物整体而万物又各具一太极。李侗当然没有达到朱熹思想的高度,但李侗在引导朱熹去研究程颐的“理一分殊”问题上的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四、结语
  清代学者王懋竑认为,朱熹并未受李侗的重大影响。他认为,朱熹在李侗死后四年的一封信中甚至没有提起李侗,从1173年起在与友人及学生的讨论和通信中,朱熹几乎把李侗完全遗忘了。这其实是片面的认识。朱熹对其师李侗的称道是很多的,同时朱熹一向把李侗与道南学脉联系起来看:《朱子文集》卷八十七祭先生有曰:延平先生,“早自得师,迨其季年,德威道尊。熹也小生,口角趋拜。恭惟先君.实共源派。从游十年,诱掖淳至”这里朱熹对李侗的评价是高的。隆兴二年(1164)朱熹《挽延平李先生三首》中有“一言资善诱,十载笑徒劳”、“有疑无与析,浑泪首频搔”(《朱文公集》卷二)之诗句,表达对其师教诲的思念。应当说,李侗对朱熹思想的影响为朱熹“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泉州《朱子祠碑刻》,今存开元寺内)奠定了思想基础。当然,在递相师承的同时,朱熹也有不满足其师李侗的某些见解的现象。朱熹对杨时、罗从彦也颇有微词,朱熹屡次称道李侗且对延平遗说亦有所疑难……这些都是正常的学问商榷,不足为怪。
  当代学者钱穆认为,朱子所获于延平者有三大纲:“一曰须于日用人生上融会。一曰须看古圣经义。又一曰理一分殊,所难不在理一处,乃在分殊处。朱子循此三番教言,自加寻究,而不自限于默坐澄心之一项工夫上,则诚可谓妙得师门之传矣。”(《朱子新学案》762页)这一观点概括了李侗对朱熹的主要影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选自《朱熹与闽学渊源》,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9月版)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遵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