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侗生平及其在程朱学派中的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75
颗粒名称: 一、李侗生平及其在程朱学派中的地位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侗生平及其罗从彦对李侗的看法和评论。
关键词: 李侗 哲学 唯心主义

内容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时称延平先生。他以儒起家,出身于世儒官宦家庭。早年家教“习举子业”,“及冠,游乡校,有声称”(《李延平集》卷四《李先生行状》)。
  徽宗政和六年(1116),闻郡人罗从彦从学杨时得二程“不传之学”,便慕名而拜罗从彦为师。但当时李侗受佛学较大影响,他在谒罗从彦书中说:“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绝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心者,特相以游亦足以澄汰滓秽,洗涤垢坋,忘情乾慧,得所休歇,言踪义路有依倚处日用之中,不无益也。若曰:儒者之学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诸此,非自愚则欺也。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为入道之门也。”(同上)
  罗从彦针对李侗的思想,作诗《勉李愿中五首》批评李侗:“圣遭由来自坦夷,休述佛学惑他歧死灰槁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卷四)但,罗又认为李侗“向道甚锐”、“趋向大抵近正。”(卷四)
  “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宋史》卷四二八)李侗“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同上)他从游罗门深得其赞许,“于是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卷四《李先生行状》)他弃科举,穷经谈道,“不著作,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卷三)“故上之人既莫知之,而学者亦莫之识,是以进不获之于时,退未及传之于后。”(卷四)
  李侗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静坐涵养和教授门徒门人中最得意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在李侗六十一岁(1153)时,赴福建泉州同安县主簿任中到南平拜见李侗。朱向李介绍了他在胡原仲、刘勉之,刘屏山处所学的以佛老为主的思想。李认为,朱过去所学是不对的,朱对李的批评开始不仅没有接受,反而“操戈入室”(卷一《与罗博文书》),极力进行辩解。。后来,朱熹在同安的三年任期内反复思考,觉得李侗之言是有道理的。就在李侗六十五岁(1158)时,徒步数百里,再次到南平拜见李侗:其后,“每一去而复来”(卷四《李先生行状》)在公元1160年、l163年又两次拜见李侗。两人一起切磋学问,有时长达数月。从1158~1168年的十年间,李侗为答朱熹所问,给朱写了二十四封信。其中有的问题反复探讨多次。朱熹把李侗给他的信件和平时的语录等汇编成为四卷本的《李延平集》,又名《延平答问》李。侗的著述极少,《延平答问》是研究李侗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这部书中可见其以“天理论”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的脉络。“其语论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励廉耻为先”(卷四《李先生行状》)。1163年,李侗受福建安抚使汪应辰邀请讲学.不幸途中病卒。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先后九次赐谥号,追封爵,从祀祭。清康熙四十五年,赐御书匾“静中气象”。
  李侗的哲学思想直接承袭了周敦颐、二程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特以得于所传授者,为学其心造之妙,盖有先儒之所未言者。”(赵师夏《跋延平答问》)他是程朱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出处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李侗文化研究(第一辑)》

本文记述了李侗是二程理学的三传弟子,对于朱熹哲学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他和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各地师友。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侗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