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朱子咏建阳山水诗及其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47
颗粒名称:
朱子咏建阳山水诗及其它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131-139
摘要:
本文记述包括〔咏崇雒芹溪〕〔咏将口百丈山〕〔咏莒口云谷山〕〔咏麻沙浮翠亭〕〔咏徐市黄杨山〕 〔咏黄坑〕〔咏考亭〕。
关键词:
朱熹
建阳
山水诗
内容
“花月平章二百载,诗名终是首文公。” 朱熹不仅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卓越的文学家、诗人。(朱文公文集)收诗1200多首,尚有不少诗作散存在各地方志中。朱熹视野开阔,作诗题材广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水诗。朱熹山水诗写景而含哲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名咏山水,实抒情怀,这是朱熹山水诗的一大特点。杨雄谓言为心声,而诗又为言之精英,这在朱熹山水诗中得到高度的体现。 朱熹一生在建阳生活20余年,邑中莒口、麻沙、书坊、黄坑、将口、崇雒等乡镇都留下他的足迹,并触景生情留下100多首咏建阳山水诗,为我们留下一幅幅宋代建阳山水风景图。 〔咏崇雒芹溪〕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22岁,从五夫到东田拜访邱义(字子野),作《邱子野表兄郊园五咏》。从朱熹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来看,这五首诗创作的时间最早,现选二首载于下:
柳
欲识渊明家,离离疏柳下。
中有白云人,良非遁世者。
竹
移自溪上园,种此墙阴路。
墙阴少人行,来岁障幽户。 崇雒是朱熹回归五夫故居必经之地,在崇雒还留下《芹溪九曲诗》、《奉酬邱子野表兄饮酒之句》、《为邱子野题芹溪小隐》等诗作。 芹溪(今称后崇溪)发源于洛田里(今崇雒)右巨村之深谷。此溪婉折峰峦之间,流经崇雒、将口两个乡镇,在将口芹口汇入崇阳溪,总长约70余里。
朱熹写的《芹溪九曲棹歌》,可与他的《武夷九曲棹歌》相媲美,特辑于下:
芹溪九曲棹歌
一曲移舟采涧芹,市声只隔一江云。
沙头唤渡人归晚,回首庐峰月一轮。
二曲溪边万木林,山环竹石四时清。
渔歌棹入斜阳里,隔岸时闻一两声。
三曲舟行龙尾滩,推蓬把酒见南山。
回头点检仙踪迹,万顷白云时自闲。
四曲烟云锁小楼,寺临乔木古溪头。
僧归林下柴门静,麋鹿衔花自在游。
五曲峰峦列翠屏,白云深处隐仙亭。
子期一去无消息,惟有乔松万古青。
六曲溪环处士家,鼓楼岩下树槎枒。
潭空龙去名常在,时见平汀涌白沙。
七曲灵祠瞰水滨,聚鱼石上跃金鳞。
林凹路入桃源近,时有渔郎来问津。
八曲砚峰倚碧虚,泉流瀑布世间无。
凭谁染就丹青笔,写出芹溪九曲图。
九曲悠悠景最幽,〓岩石峡束寒流。
源深自是舟难到,更有龙池在上头。 朱熹自芹口写起,溯流而上,溪流两岸峰峦竞秀,古木参天。五曲“子期一去无消息”,指汉华子期炼丹一事。六曲“处士家”指朱熹表兄、隐士邱子野家。《芹溪九曲棹歌》表现一种幽邃深远的意境。你看,一曲的庐峰冷月,二曲的渔歌唱晚,三曲的白云自闲,四曲的古寺门静,五曲的乔松青翠,六曲的潭空龙去,七曲的水溪桃源,八曲的砚峰瀑布,九曲的深山幽景,烘托出一幅芹溪九曲胜景图,也表现了诗人摹物状景的深厚艺术功力。时过境迁,如今芹溪自然风光却未能胜旧。溪边泥沙浅搁,河道变窄,水浅舟不可行,其山形水势依然还与朱熹所述相符。〔咏将口百丈山〕建阳回潭与武夷山市交界处有座百丈山(又名马山),朱熹偕友人登临其上,写下《百丈山六咏》,是一组精彩的山水诗。其一《古磴》诗云: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眼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之中,诗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朱熹在写景中巧妙地揭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有敢于奋斗,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其二《小涧》诗云:
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
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写两山交合的山谷,古木成荫,涧水如带,山水幽景使人心旷神怡,一时使人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其五《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游山当日,诗人夜宿百丈山西阁之中,夜虽静而人难寐。枕下清泉叮咚不止,诗人忽发奇想,希望山间飞泉,能化作人间及时雨,那该多好啊!结句出语不凡,作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咏莒口云谷山〕 朱熹在寒泉、云谷两地居住长达10年之久,留下《云谷杂诗》十二首及《云谷二十六咏》。云谷山原来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胜境,如深藏闺中的妙龄女郎,经朱熹一介绍,其知名度几与武夷齐名。时至今日,研究朱子学的海内外学者几乎都知道建阳有座云谷山。 朱熹隐居寒泉与云谷时,仕途受挫,加之老母去世,促使他产生归隐思想,其诗名曰咏山咏水,实则寄托洁身自好,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志向。《晦庵》诗云:忆昔屏山翁,示我一言教。自信久未能,岩栖冀微效。 屏山翁即刘子翚,朱熹青年时,刘子翚曾教导朱熹要有佛老“主静”的修行工夫,朱熹自愧做得不够,决心在晦庵隐居有所长进。他在《挥手》一诗写道:
山台一挥手,从此断将迎。
不见尘中事,惟闻打麦声。 从乾道六年(1170)至淳熙六年(1179)前后10年时间内,朱熹主要行踪在寒泉精舍和云谷晦庵两地,边讲学边著书,总结平生所学,史学界均把此段时间称为考亭学派的初创阶段。在寒泉精舍朱熹还曾写下《斋居感兴二十首》,从宇宙、人生、宗教、伦理道德,修身处世、政治经济和教育等众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思想,试举其一:
颜生穷四勿,曾子日三省。
中庸首谨独,衣锦尚思綗。
伟哉邹孟氏,雄辩极驰聘。
操存一言要,为你挈裘领。
丹青著明法,今古垂焕炳。
何事千载余,无人践斯境。 朱熹于此诗中称赞颜回追求“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称赞曾参每日三省其身,即与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传是否习。歌颂孟子弘扬孔学之功,朱子感慨至今人世间却“无人践斯境”。综观全诗,字里行间充满朱熹决心继承前贤之志的信念。
〔咏麻沙浮翠亭〕 麻沙宋时有浮翠亭,朱熹与友人刘淮(字叔通)、女婿黄干同游于此,互有诗文酬答,朱熹感叹时光易逝,不觉白发生,难得友朋相聚,忙里偷闲一日,用刘淮韵作寓浮翠亭诗:
弱植有孤念,独往穷名山。
那知岁月逝,白首尘埃间。
今朝定何期,凭高睨清湾。
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
晤言不知疲,林昏鸟飞还。
胜践可无纪?重来谅非艰。
留语岩上石,毋使门常关。
〔咏徐市黄杨山〕 徐市黄墩村境内有座黄杨山,简称黄山。此山峰峦耸拔,雄踞一方。宋时山上建有黄杨庵,传为邑人卢檀越建。朱熹曾和邱子服等人山游其上,被山上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倾倒,有《奉和子服老弟黄杨、游岩二诗》,其一云:
闻道黄杨山上头,千峰环抱百泉幽。
羡君拄杖年年去,饱看人间万顷秋。
〔咏黄坑〕 朱熹夫人刘清四于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十三日病逝,这年朱熹47岁。翌年二月,朱熹将刘氏安葬在唐石里(黄坑)后塘大林谷。此地是朱熹为自己选中的安息之地,为了与妻室“生不同时死同穴”,因此他先葬夫人于此。淳熙五年(1178)朝廷降旨命朱熹知南康军,朱熹临去南康前,再次到黄坑祭扫夫人刘氏墓。黄坑山高水冷,一场茫茫大雪,把山间小路都淹没了,朱熹触景生情,写下《唐石雪中》诗一首,以寄托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春色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
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
〔咏考亭〕 朱熹晚年定居考亭,门对青山绿水,更是佳作连篇,其《翠屏山》诗云:
瓮牖山前翠作屏,晚来相对静仪型。
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 翠屏山为朱熹竹林精舍对门山,山势高耸,苍松翠竹远看如一面绿色屏障。诗人朝夕与此山相伴,只见蓝天寥廓,浮云在山头无声地飘忽舒展,日暮时分,四野静寂,诗人感慨人心险恶,世事如棋,人的命运变化莫测,只有眼前这座翠屏山,静静屹立,万古长青。此诗作于“庆元党禁”之时,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苦思之情。 离考亭5里左右山中有油岩。此处风景优美,登高可远眺建阳城区。传说山中有块岩石终年渗油,流出岩油可燃佛灯,一天流出的油正好够佛堂长明灯燃一昼夜。后来有位僧人贪心,将出油口凿大,结果反而没有油流出。朱熹当年曾和邱子服一起游玩油岩,写下《奉和子服油岩诗》:游洲岩下水泠泠,枕石何妨梦里听。要与他年成故事,漫寻幽处著新亭。 庆元六年(1200)立春前一日,朱熹走出书斋,为眼前考亭早春秀色所动,以《庚午立春前一日》为题,赋诗一首:
雪花寒送腊,梅萼暖生春。
岁晚江村路,云迷景更新。 此诗大意是雪花送走岁末,盛开的梅花透露出早春的消息,严寒即将结束,迷雾终将被习习春风所驱散。诗人通过寒尽春来抒发自己身处逆境,不畏“伪学”之禁,始终不懈宣传理学的情感。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坚强不屈的老者,在考亭溪畔徘徊,倚杖昂首,坚信迷漫的大雾终将被习习春风所驱散。 除山水诗外,朱熹的哲理诗也十分出色。《观书有感》二首脍炙人口,其一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在此指镜。一口半亩大小的方塘,水面清澈如镜,天空云彩的倒影,随着池水一起荡漾,渠水为何如此澄清透澈?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川流不息。题为“观书有感”,诗人借咏渠水,说明学习只有永不停息,才能有新鲜活力。
《观书有感》之二也是绝妙无伦,但却更少引人注意: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艨艟巨舰指大船。昨夜春水泛涨,大船犹如羽毛之轻,自在地轻快航行。如果不是春江水满,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推动这么大的船?朱熹以泛舟喻作读书做学问,只要基础扎实,知识积累如大河水满,才能应用自如,游刃有余。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千古绝唱,出自朱熹《春日》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诗描写景物来看,这是诗人游春踏青之作。当春之时,诗人出郊游赏,无限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百花烂漫多姿,千红万紫,皆是春风所点染。实际上,此诗还有更深的寓意。泗水,在鲁地(今山东)。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讲学,朱熹生于南宋,此时泗水已落入金人之手,他是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春游踏青的。诗中的“寻芳泗水滨”,含有追随孔门,寻求圣人之道的深层含意。诗人是把孔子学说比作“春风”,使万物光景一新,这也许是朱熹作此诗的本意。
词在宋代达到高峰,出现苏东坡、柳永、辛弃疾、刘克庄等一大批词作者,风格各异,灿烂辉煌。朱熹的词也填得相当好,《全宋词》收入其词作22首。其中《水调歌头·沧洲歌》系晚年在考亭所作,是时“庆元党禁”阴风刮起,朱熹内心充满悲愤: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身收千乘卿相,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词中巧借三个典故,喻意深沉。其一“东门黄犬”是秦丞相李斯的典故。他曾为秦始皇平定六国,定郡县制,统一文字等立下汗马功劳。秦二世时,“指鹿为马”玩弄权术的赵高诬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咸阳。临刑前,李斯对次子叹曰:我多想再同你一起,牵着猎犬去上蔡东门外打野兔啊!其二是“华亭鹤唳”,西晋吴人陆机任成都王司马颖后将军兼河北大都督,有战功,后与长沙王司马义决战时兵败,被司马颖所杀。陆机生前常游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平原村)别墅观鹤,临刑悔恨莫及,伤痛不已,曾说,多想再听一听华亭鹤唳,然这一愿望自然只是个泡影。其三“鸱夷子,散发弄扁舟”一事,鸱夷子就是范蠡。他曾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功不可没。然范蠡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安乐,功成名就之时驾一叶扁舟不辞而别,并改名鸱夷子,相传后来经商发了财,人称“陶朱公”。而当时不听范蠡劝告的另一功臣文种,果然被勾践所杀。 朱熹击节长叹宦途之幽险,福祸之难卜,以古为鉴,将人比己,决心从此远离勾心斗角的官场,以讲学论道自任。其悠闲旷达的笔调,亦透露出朱熹内心缠绵的愁绪。但是朱熹并没有因“伪学”的打击而消沉。他所说的“永弃人间事”,指的是离开尔虞我诈的官场,不再计较世人对其不公正的态度,专心致志地研究理学,著书立说。 朱熹临终前一个月的一天,朱熹看见十年前南城的一位朋友给他画的像,再回头照照镜子,发现自己苍老了许多,不胜感叹,口占七绝: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
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篇。 “履薄临深”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年过古稀的朱熹,心力交瘁,自然规律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生命,属于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朱熹感到自己大限已到,步履艰难,一不小心就要掉入死亡的深渊。然而他仍然念念不忘未完的著作,其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据传这是朱熹写下的最后一首诗。 我总有这么个感觉:论其理学,朱熹既有精到之处;也不乏迂腐之气。论其诗作,朱熹之诗多是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则全无腐气可言。朱熹常常从生活中偶然一个情景,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他理学之论述相比,作为诗人的朱熹,确实比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更为可爱。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潭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