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塾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43
颗粒名称: 朱塾墓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朱塾墓在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大同山麓、魏墩村旁平岗上。大同山顶有天湖,终年不涸。朱塾墓背负大同山,周围眼界开阔,景色优美。
关键词: 朱塾 墓园 建阳

内容

朱塾墓在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大同山麓、魏墩村旁平岗上。大同山顶有天湖,终年不涸。朱塾墓背负大同山,周围眼界开阔,景色优美。 朱塾,字受之,朱熹的长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出生于崇安县五夫里(今属武夷山市五夫镇)。他从小受家学,年11时从建阳学者陈明仲学《易》,后又师从崇安学者欧阳光祖和建阳学者蔡元定。乾道九年(1173年)年已二十一岁的朱塾受父命前往浙江婺州(今金华市)受学于父亲的朋友吕祖谦。翌年,娶金华名士潘叔度之女为妻,在岳父家完婚后,继续受学于吕祖谦。朱塾前后受学于吕祖谦近10年,其间参加科举考试未中,终生未出仕。年仅39岁在金华病逝,卒赠中散大夫。朱塾病逝时,嗣子朱鉴出生仅8个月,其父正在知漳州任上。闻讣后,朱熹以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归,寓建阳童游桥,一面买考亭旧屋修建新居,一面在门人蔡元定陪同下为朱塾寻找墓地。绍熙三年(1192年)六月,迁考亭新居,同年秋始定葬朱塾于今址,朱熹手撰《亡嗣子圹志》。朱熹晚年见朱塾遗诗,作《题嗣子诗卷》。宝庆三年(1227年),38岁的朱鉴举家从考亭迁居建安(今建瓯市)紫霞洲。元朝末年,为守朱塾墓,朱塾的七世裔孙朱浪从建安迁居建阳魏墩,但仅传二代便
  绝嗣了。朱塾墓早年荒废,在建国后的1958年开山种茶中被毁。1994年冬,旅居马来西亚的朱塾二十四世裔孙朱祥南捐资10余万元人民币,由建阳市博物馆等有关单位按宋代墓制在原墓址修复朱塾墓。朱塾墓于翌年清明节前修复,朱祥南又两次捐款修建从朱塾墓前经魏墩村旁,与莒口至茶布的公路相连接的水泥大道。修复的朱塾墓为凤字形用河卵石封砌而成的圆形墓,墓地平坦,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四周砌围墙保护,前设铁门,由魏墩村专人管理。1997年1月28日,建阳市人民政府发文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定朱塾墓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定墓园内为绝对保护区。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的范围内为一般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四周再向外延伸3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学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