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对邑中民风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34
颗粒名称: 朱文公对邑中民风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0
页码: 87-96
摘要: 本文记述包括崇文轻武尊师重教,阙里人家民风淳朴,封建礼教格外森严。
关键词: 朱熹 民风 影响

内容

朱熹一生在建阳生活20多年,足迹几遍建阳。朱熹中年在马伏寒泉精舍初创、晚年在考亭沧洲精舍得以形成的“考亭学派”,对中国后半期的封建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建阳而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首推朱熹。在邑中只要一提起朱文公,几乎无人不晓。 “千古斯文未丧天,考亭一脉是真传。”朱熹故里建阳,文公风范流传,朱熹所创导的理学对本邑民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至今遗风犹存。
   崇文轻武 尊师重教
   朱熹对本邑影响最大数教育。在朱熹倡导下,本邑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求知的文化氛围。 宋时书院大多称“精舍”。朱熹对建阳各地书院(精舍)兴办、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朱熹身体力行,在考亭讲学时,对书院的宗旨、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具体的规定。朱熹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师生感情深厚,并提倡自由争鸣的学风。这一切,都成了朱子门下弟子创办学院的楷模。 宋时朱熹在建阳亲自创办的书院(精舍)有马伏寒泉精舍、晦庵(云谷)草堂、考亭沧洲精舍等。朱熹去世后,这些地方均辟为书院。 在朱熹倡导下,朱熹门人陆续在建阳各地创办精舍,蔡元定在莒口西山创办西山精舍。精舍居西山绝顶,沿涧攀崖,小道盘曲。传元定在此“忍饥啖荠”读书,后来朱子移居考亭,元定追其迹迁居后山,建庐峰书院。后山至今可寻书院遗迹。 朱熹女婿、得意门生黄干在崇泰里(莒口)河坝建潭溪精舍。朱熹登云谷山常在此憩息。而后黄干在城坊西清巷讲学,不久又迁到水东妙高峰下,易名为“环溪精舍”。 朱熹高足弟子刘?在马伏建云庄书院,“讲道其间,以倡圣学”。朱熹另一名高足弟子叶味道在后山建“溪山精舍”,朱子曾为精舍题匾。 据《县志》记载,是时建阳书院多达14所,“讲帷相望”,邑中读书风气比唐朝大为兴盛。除朱熹弟子私人创办的书院外,当时建阳亦有官办的县儒学(即官学),设在交溪之浒,即今麻阳溪与崇阳溪交汇之处。学生前往学习需过渡,每遇春水泛滥,渡船就无法航行。朱熹从便利学生上学出发,曾建议地方官将儒学迁童游护国寺。直至朱熹逝世后,其季子朱在再次倡议,县儒学始按朱熹的意见移建。今县医院址就是南宋学官所在。 “人家不必论富贫,唯有读书声最佳。”宋代邑中读书风气大盛,人才辈出。金榜题名中进士者多达108人。状元、榜眼、探花齐全,丞相、大夫、学士如云,还出现了不少文学家、诗人、音乐家、书画家等。据不完全统计,《宋史》、《续资治通鉴》、《福建通志》、《闽书》中青史留名者共有300余人。较出色的有以朱熹为首的“潭阳七贤”、“蔡氏九儒”、“刘氏十进士”、“熊氏十进士等”。世界法医学家宋慈从小师从吴雉,而吴雉是朱熹的门人。宋代建阳名人荟萃与朱熹讲学有着密切关系,建阳称之“南闽阙里”名符其实。 邑中崇文轻武,尊师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朱熹及其门人创办的书院历代重修。明代建阳曾兴起重修书院之风,除考亭书院外,明代重修的书院主要有:横渠书院,在永忠里麻沙,洪武乙卯(1387)知县郭柏泰重建。明洪武年间状元丁显为之作记。横渠书院原为宋理学家张载移居本邑后裔所建,在当时来说,建筑规模凡五十楹,足称大观。中为大厅,左为集义斋,右为敬本堂,大门外矗立两座大牌坊,一曰“扶植纲常”,一曰“缵述道统”。另据方志所载,崇泰里莒口也建有横渠书院,建筑规模较麻沙横渠书院小。
   廌山书院,在禾平里长坪,洪武乙卯(1375)知县陈敏重建,明提学宋衡为之作记。 庐峰书院,在崇泰里后山正统戊辰(1448)重建。成化年间增建大门,又于坊门外立二坊,嘉靖年间又复建一次。明成纪为之作记。
   宋时朱熹门人所办的环峰书院、潭溪书院、鳌峰书院、溪山书院等都重新修复。 明代县儒学规模比宋代更大,曾多次重建和扩建。至嘉靖年间,县儒学主要建筑有启圣先师庙、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各12间),书籍库、祭器库、尊经阁、讲经堂、敬一亭、碑记亭、题名亭、观德亭、居仁斋、由义斋等;还新建了棂星门、道义门、儒林坊、兴贤坊、育才坊、礼门坊、义路坊、泮宫坊;还建有教谕、训导及学员住所。这些建筑物在明代270多年内曾多次被水冲毁,又及时得到修复,可见当时邑中官员对教育之重视。 宋代朱熹曾感叹县儒学藏书寥寥,学子无书可读。至明代学宫尊经阁藏书较充实,分文字号厨、行字号厨、忠字号厨、信字号厨四大类,计有一百多部上万卷经典,其中大部分为崇化书坊版图书。如《大明一统志》、《大明会典》、《诗经大全》、《事文类聚》、《艺文类聚》、《唐文》、《通鉴纲目》、《史记》等等。
  有明一代,本邑除学宫和书院外,还设有社学、义学和书院。社学是乡一级政府用公费办的学校;义学是有志兴学者私人举办的学堂;书院是官员和在野学者创办的讲学场所。 明代统治者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一“学。县府设有“教谕”,掌管文庙祭祀及社学。除此还有由“义塾”发展而成的“义学,在义学学习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兴办义学的大部分系地方上的开明之士,亦有官府出面办的。 明代邑中进士举人之多,是邑中百姓好诗书而轻武举的体现。在明代,有72人在乡试中举。其中11人通过殿试,登进士第,并有1人中状元。武举则寥寥无几,自唐设武科以来,一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方有三桂里人张大命考中武进士,此人为本邑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武进士。 邑中尊师重教之风从宋一直流传至今。民国时期乡间不少人家厅堂有一张长案桌,上供“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同神仙、祖宗一起奉祀。即使是目不识丁的穷苦人家,也依然“敬惜字纸”,文化知识在他们心目中是十分神圣的。建国后建阳教育事业大发展,与朱熹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可否认的是乡间百姓送子入学,其中不少人仍然是受“望子成龙”、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阙里人家 民风淳朴 建阳乃是“七贤过化之乡”,“在田者勤身乐业”,“家有诗书,户有法律”,“遂彬彬焉为道义之乡”。(道光《建阳县志》)南宋建阳知县刘克庄《县厅题名记》亦云:“巍巍考亭,为宋阙里,两坊坟籍大备,比屋弦诵……民易治也”。 先贤讲学之地,儒家思想在百姓中影响犹深。儒家思想教育主要靠父母在家庭中向子女传授如何做人,如何立世等等。阙里人家,民风淳朴,在乡间社会有众多体现。 朱熹曾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仪礼经传通解》卷9)。朱熹这一说法被后人总结成“五伦”,大意是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君臣之间要讲礼义,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长幼之间要大小有序,朋友之间要讲信义。这些做人立身处世的起码准则,世世代代影响着邑中百姓。在乡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若知谁家子女不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吵闹,当场会受到众人的指责。乡间常可见到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家10几口人甚至20几口人和睦相处,被人们传为佳话。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又常常在死后的丧事及祭祖活动中得到体现。
   祭祖之风,由祖辈代代相传,成为“人生第一要紧事”。 自朱熹著《家礼》,本邑名门望族纷纷建祠堂。清代,宗祠遍及城坊乡间。历史悠久的祠堂有考亭的朱家祠堂、马伏的刘家祠堂、麻沙的蔡家祠堂、后山的叶家祠堂、长坪的游氏祠堂、莒口的熊氏祠堂、书坊的余氏祠堂、崇雒的宋氏祠堂、水东的黄氏祠堂、城坊的王氏祠堂等等。一些祠堂虽县志无记载,规模却十分可观。如彭墩的章家祠堂,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分上下两厅,边为两庑,中有水井,正厅立柱需两人合抱,厅堂高大宽敞,雕梁画栋,斗拱翘檐,结构坚固异常,虽经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主体结构安然无恙。 同姓同宗的思想,普遍存于邑中百姓的头脑之中,所谓“同姓一家人”。邑中每个宗族祠堂,皆供奉宗族祖先公认的佼佼者:朱子祠祀朱熹,蔡氏祠祀蔡发、蔡元定、蔡杭等,游氏祠祀游复、游酢,刘氏祠祀刘?,熊氏祠祀熊禾,叶氏祠祀叶味道,黄氏祠祀黄干……祭祖时间为春秋两祭,由宗族长辈(族长)主祭。祭祖费用由祠堂的祭田、祠田租米开支,不够再由族人共同分摊。祭祀的程序多按宋《朱子家礼》进行。
  邻里相帮,礼尚往来,是乡里社会的一大特点。“离不开的邻,割不断的亲。”乡间邻里相帮的风气自古流传。用本地俗语来说“没洗脸就相见”,远亲不如近邻。 乡里修建房屋,以木工为主,请几个木匠师傅,其余的活都是靠自己动手,邻里相帮完成的。从挖地基、砌石头、上山砍杉木、扛杉木,一直到上梁盖瓦筑土墙,都少不了众人相帮。这种帮忙如同换工,今日我帮你盖房,来日你帮我盖房。
   在平日农事活动中,农忙时邻里也一定要帮工,今天你帮我犁田,明天我帮你插秧。 红白喜事众人帮。红白事是民间生活的大事。红事指婚嫁,白事指丧葬。红事是喜事,农村办婚事是不发请贴的。某家有婚事,全村都知道,送不送礼,全由你自己权衡。左邻右舍或来往较多的村邻,那是一定要送礼的,否则会被视为失礼。一般来说,主人都会收下礼金,列上名单,到时派“请客的”挨家挨户去请客人喝喜酒,如果没人来请,那是主人失礼。 办喜事邻里乡亲前去帮忙做事由主人事先发出邀请,然后众人分工,大厨、小厨、洗菜、挑水、借碗桌、端菜、理酒、叫客都要用红纸写好姓名,贴于墙,众人各司其职。喜事结束后,主人会送给每人一个小红包,皆大欢喜。 白事伴随着哭声,实际上是悲事。不用主人发话,邻里会主动去帮忙,尽管平时曾经发生过口角的邻居,在这时一切积怨也因一个人的死亡而化解,照样前来帮忙。俗云“怨生不怨死”,而农村白事要干的事比红事多得多,如挖墓穴、开路等,一些村庄没专职抬棺材的,也得靠邻人帮助。 乡间邻里相帮的习俗是红事帮忙要邀请,白事帮忙不请自到,细细品味,乡人淳朴思想就包含其中:红事是高兴事,又有红包答谢,前去帮忙是锦上添花;白事是悲痛事,前去帮忙是雪中送炭。 朱熹曰:“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朱文公文集》卷99《劝农文》),历史上乡间村庄常常形成一个统一的小社会,凡是兴修陂塘水利、开渠筑堤、修桥、修路以及打井、建凉亭等等公众事业,均由里正(乡村长)为头,众人出资出力完成。直到如今本邑大部分村庄有乡规民约,修路一般在农历八月,这时早稻已经收割,晚稻还未成熟,正是农闲季节。按旧俗,这年村里的添丁户(生男孩)要请全村劳力吃饭,俗称“吃供”,吃完饭大家都去山间田野开路。 朱熹提倡“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乡间突出特点是待客诚恳热情,特别是偏僻小村的山里人,待客更为热情。冬天一碗热腾腾的冰糖茶,夏天一碗清凉凉的蜂蜜水,你如果肯坐下来在他们家里吃餐饭,主人家尽自己可能,把最好吃的东西端上桌招待客人。乡间百姓还有个特点是同情弱者,一家有难众人帮。遇乞丐上门,多少都会施舍一点,如果谁家不施舍,反遭众人议论。行路人经过瓜地果园,只要肯开口,吃个瓜摘几个果,主人一般都不肯收钱。 勤与俭,是乡间最为突出的民风,有句俗语叫“磨豆腐的早,捡猪屎的更早。”东方刚泛白,山乡小村就活跃起来了。家家炊烟上升,妇女已在灶头忙着做饭、下地的、上山的、捡猪屎的都出动了。若是夏收季节,大多数农民都习惯割一担稻谷再回家吃早饭,有些人干脆到田头等天亮。 乡里淳朴乡情还表现在平日生活之中,邻里互借农具、借米借钱、村里小店赊账,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不要立借据,谁也不会赖账。小村庄各家门户很少上锁,若是外出,托邻居照看,顺便帮肋喂猪、喂鸡。不可否认,乡间百姓淳朴民风与朱熹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封建礼教格外森严
  朱熹有些言论明显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和封建伦理关系的,这是朱熹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所决定。在朱文公“过化之乡”的建阳,封建礼教格外森严。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包括男女恋爱自由的禁止。旧社会几乎每一对男女都是奉“父母之命”结合的,如果男女私自订终身,即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忤逆不孝”。
  传统婚嫁的程序包括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早在先秦时就按这一程序办。朱熹裁剪六礼为三礼:纳采、纳币、亲迎。纳采就是提亲;纳币就是下聘礼、订婚;亲迎就是定下结婚日期,迎娶新娘。实际上程序还同旧礼一样多,比如纳采就包括要“问名”(指问生辰八字),因此说朱熹是将六礼概括成三礼更为准确,直到民国婚嫁程序也还是遵循这些老礼俗,其冗繁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积聚,有增而无减。 无论是六礼还是三礼,两家联姻前的议婚过程,只是双方父母的意思。父母按照他们的标准去挑选儿媳、女婿,通过媒人来回奔跑,从中说合,直到婚姻大事议定。如果没有“父母之命”,谁也不敢“私订终身”。
  朱熹把纳吉、纳征、请期统归于“纳币”,此后邑中也多是如此,即婚姻开始就是议聘金,议嫁奁,定结婚日期。本地旧俗女子十二、三岁就“插记”了。一是早订终身,二是“插记”之后,按习俗男方需向女家分节、分年。端午节送粽子、猪肉、干果,过年送鸡送猪蹄等。女家虽有回礼,但总是男家破费多些。 “插记”过程,实际上是双方父母讲价钱的过程,聘礼由女方提出。旧时大户人家小姐出阁,索要的聘礼,包括金银珠宝、珍珠玛瑙、丝绸绫罗……皆以双数为佳,所以富家闺女有“千金小姐”之称。 朱熹思想无疑有其局限性,他认为《女诫》“鄙浅”,欲另集古语成章,教人以妇道;还认为寡妇改嫁是失节,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一些封建思想对建阳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朱熹自己撰文所称赞的邑中淑女和守节女子就有麻沙江琦妻虞道永、黄崇妻长坪游仪之女、饶伟妻吕氏、范如圭妻叶氏、周谊妻三桂里人陈氏等十余人。如称虞氏夫殁之年,诸子皆幼,督子读书甚严。及子成年,则皈依佛门,布衣蔬食,以终其身云云。 朱熹在建阳的后裔,念念不忘祖宗教诲,清代有众多朱门之女和媳妇守节终身,为邑中妇女之懿范。朱熹十二世孙女朱无瑕,嫁给李汝梗为妻。三年后李汝梗一病不起,此时朱无瑕已有孕在身,李汝梗便对妻曰:“我必不起,娠男则守,娠女若何?”无瑕呜咽不能回答。后来无暇果生一女,李汝梗一气病急转危,舌涩不能语,但两眼死死瞪住其妻。无暇明白丈夫怕她改嫁,遂自尽先夫而去,李汝梗才断气,演出了无异于活人殉葬的悲剧。 朱熹裔孙廪生朱懋壁娶生员张陶之女张淑英为妻。朱二十卒,张淑英同侍儿巧环共同抚养四岁之子朱炳诏。炳诏成年后高中康熙庚中补科副榜,由教习任安塞县知县。张淑英孀居六十余载,年八十而终。此为朱门媳妇守寡时间最长者,以上皆建坊表彰其为“从一而终,贞淑不二”的女性风范。 孀妇守节,是因为世俗舆论压力太大了,受封建礼教之毒太深。有些“贞节女”根本没有见过她的未婚夫。她守节只是守一个男人的名字,“为××之妻”这个名份,几十年来一直谨守闺中,直到成为一个老态龙钟腰驼背弯的老太婆。在她行将就木时,还是个老处女。有些烈性女子则一死了之。邑人王权死于舟楫之祸,其妻黄氏(书坊人)昼夜哀痛不止,因已有孕在身,欲死不能。待遗腹子生下剃发后,悲泣于丈夫灵牌之前,夜间用利刃割喉管自尽,并于梳奁台上留诗一首曰:
   常说死同穴,而今问水滨。
   团圆难负约,甘向剑头寻。
   死时年方二十。邑中绅士纷纷以诗挽之,知县马世道挽之以“志节维风”匾以表彰。
  虽说不能将“一女不嫁二夫”之类封建思想全归罪于朱熹,但朱熹为维护封建伦理关系的一些言论今日应当摒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