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考亭书院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24
颗粒名称:
考亭书院的变迁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36-4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考亭书院的变迁的事。
关键词:
考亭
书院
变迁
内容
考亭书院的前身是竹林精舍。竹林精舍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所创建。翌年,竹林精舍改名为沧洲精舍。准确地说,它建在朱熹考亭故居之东北,当时规模尚小,正如熊禾《考亭书院记》中所说的“制甚朴实”,不过“前堂后室”罢了。当年的明伦堂是主体建筑,堂前有大天井,上厅作书堂,下厅辟为燕居庙(祠)祭祀孔子、四配以及周、程、张等宋贤。朱熹和诸生每天晨起就在这里拜先圣(明·林俊《晦翁朱先生燕居祠记》)。竹林精舍匾曰“中和”,门联为赵昌父所题“教存君子乐,朋自远方来”。翌年,更名沧洲精舍,朱熹将对联改为“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以示谦逊。
朱熹到朝中就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仅40余日,因劝罢修东宫等事引起宁宗皇帝的不满,认为“朱某所言,多不可用”,主要还是权臣韩侂胄排挤他,因而内批罢侍讲,依旧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罢归的朱熹当年冬就建成竹林精舍,题刻《沧洲歌》,表白自己退隐讲学,“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意愿。经过朱熹六年苦心经营,沧洲精舍终于成为南宋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四方学者纷纷慕名到考亭求学,以到过考亭,亲炙朱熹的教导为荣。朱熹在考亭建立了考亭学派。
朱熹逝世后的第10年,理宗皇帝就诏赐朱熹“遗表恩泽”匾,谥曰文,因此后世尊称他朱文公。不久,又赠太师、徽国公等头衔,为朱熹彻底平反。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仰慕朱熹,将精舍改为朱子祠,主祀朱熹,配祀黄干、蔡元定、刘?、真德秀。后来,人们也就把考亭书院称作朱子祠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祠堂立而精舍废”。由于理宗皇帝深知朱熹理学“有补于治道”,因此在淳祐元年(1241年)又诏朱熹从祀于孔庙,淳祐四年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赠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淳祐十一年,漕使史季温建燕居庙(祠)于明伦堂之前,因而后人评论说”书院立而燕居亦以移”(明,林俊《晦翁朱先生燕居祠记》),从而打破“书院之更造,惟公首创,不敢改”的局面。咸淳九年(1273年),在前往考亭的山路口建“文公阙里”坊,把建阳考亭与孔子阙里相提并论了。
元朝时,朱熹理学盛行,朱熹的《四书集传》、《周易本义》、《书经集传》(由其弟子蔡沉整理、补充完稿)被封建王朝作为科举考试的法定教科书,成为评卷取士的依据。朱熹越来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元朝时,建宁知府命朱熹之考亭裔孙朱沂为考亭书院山长。这样,考亭书院名正言顺地成为诸生肄业之所。元至正元年(1341年)通守刘伯颜重修考亭书院,新建朱子祠,虞集为撰《考亭书院记》。至正二十五年,郡判方逢辰、建阳令郭瑛扩建考亭书院,“复相与规划”,增田五百亩,创办义学。祠田之租入可供祭祀之用,可供养诸生,使书院教育盛于一时。
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十六日,建阳县麻阳溪发大水,地处溪边的考亭书院被冲荡无存。宣德壬子(1432年)知县何景春重建。天顺壬午(1462年)御史刘釪命建宁府推官胡缉改创。胡缉捐俸为倡,朱熹考亭八世孙朱洵首先响应,邑中士人也慷慨解囊以助。书院形制“中为明伦堂,堂前为厅事”,后为诸生宿舍。此外,胡缉撰《天光云影亭铭》,在亭中立半亩方塘诗刻碑。后二年,因监察御史魏瀚、按察副使郑佑的建议,在前往考亭的路口创建韦斋祠祀朱熹之父朱松。正德六年(1511年)侍御史贺志同按闽到考亭书院,入堂左燕居祠,“病其隘”,“檄所司拓而大之”。正德十一年,御史胡文靖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于考亭书院门前广场的左右。正德十三年,侍御史程昌、王应鹏病燕居“弗称”,在堂之右增建一祠祀朱熹。嘉靖六年(1527年)御史简霄在明伦堂后增建庆云楼。嘉靖十年,御史蒋以诏建“恩荣”石牌坊于书院大门外、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的中间,坊门上刻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嘉靖三十年,提学宋衡置铜祀器一百六十斤。万历初年,朱熹考亭十四世孙朱世泽虽身遭不幸,处于困顿,遵祖训著述不倦,撰《潭阳文献》、《考亭志》等书,其中多有关于考亭书院的史实。万历十四年(1586年)御史杨四知按闽,见考亭书院年久失修而葺祠饰像,使之焕然一新。万历十七年,提学耿定力为朱世泽刊刻《考亭志》。至今,该书残卷存于南京图书馆,据称为海内孤本。万历二十三年,提学徐即登到考亭视察,认为蔡元定有功于朱熹理学,位在黄干之上,将配祀的四人重定顺序为蔡、黄、刘、真。万历二十六年,都御史金学增重修考亭书院,匾其大门为“儒学大成”。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建阳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德容率万众攻打建阳城,杀守将高虎,清廷派兵镇压农民起义,社会连年动乱不定。顺治十一年,考亭书院毁于兵火。泰山乔岳和景星庆云二坊在此前后倾圮。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署建阳县事、建宁府同知刘邦彦、学博蓝陈略损资为倡,再次重建考亭书院。朱熹考亭十六世裔孙朱炳诏及邑之士人捐资以助,六年始成。这次新建考亭书院仿照孔庙形制,但大门内无泮池,围墙不涂红色,围墙内木构物皆涂红色。大门内有二门,二门内为三进厅堂,前为道源堂,中为集成殿,殿后为朱松祠。朱松祠为三层楼房,楼下祀朱松,二楼祀远祖茶院公,三楼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十位宋贤。因此,又称它为十贤楼。大门内的建筑物以墙围之。大门外为广场,广场上为火灾后仅存的“恩荣”石牌坊。康熙四十二年冬,阳夏柳君主潭,捐俸增葺考亭书院。康熙四十四年颁赐考亭书院“大儒世泽”匾额和“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康熙五十一年诏升朱熹配祀孔庙,位列十哲之次。此外,康熙皇帝还先后谕敕大臣、理学家李光地编纂《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理学巨著颁行全国,尊崇朱熹理学较前朝有过无不及,考亭书院进入鼎盛时期。乾隆初年,朱熹考亭十七世裔孙朱殿玉将朱氏不肖子孙卖掉的《韦斋集》和《朱文公文集》书板赎回置于考亭书院中。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离第二次重建考亭书院已百余年,观察使叶健庵按巡到建阳,目睹考亭书院“倾剥状”、“愀然伤之”,于是嘱建阳县令估工详请兴修,得闽浙总督董教增批准重修,集成殿外两庑改建为沧洲精舍和竹林精舍以资纪念。又在二门外,左建报德祠,右建道源堂。又前,两旁各建碑亭一,“以宏规模”。同时,改建集成殿后的献靖公祠为启贤楼,一楼祀朱松,二楼祀远祖茶院公,三楼祀十贤。道光丙午年(1846年),朱熹考亭二十一世裔孙朱人骥与族叔枫元和族弟绳祖整修考亭书院。
咸丰初年,建阳、顺昌等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咸丰七年(1857年),闽北的红巾军到江西联系太平天国杨辅清,石镇吉部,以数十万军进福建,攻占光泽,又据建阳城。考亭书院再次毁于兵火。经朱人骥等考亭裔孙迭行禀请,同治九年(1870年)第三次重建考亭书院,正如民国《建阳县志》所载:中为集成殿,殿前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左为报德祠,右为道源堂。再前,左右各碑亭一。大门外为“恩荣”考亭书院石牌坊,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牌坊(重建的)。大殿后仍为启贤祠。
民国七年(1918年)离第三次重建考亭书院已近半个世纪,朱熹考亭裔孙朱剑南发起捐资重修考亭书院,其友倪寿朋为作《重修考亭书院记》。考亭书院内,原有训蒙塾馆作为教学的机构。民国八年,朱闽、陈冠三、朱学谦、朱道南发起,在考亭书院创办建阳县第六国民学校。民国二十九年秋,在考亭书院内创办建阳县立初级中学,建阳县县长胡福相兼任校长,招收一年级新生107人,分为两个教学班。当年9月15日(农历),在考亭书院举行朱熹诞辰810周年官祭,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任主祭官。民国三十五年,因考亭书院离城五里多,交通不便,迁县初级中学于建阳城区北门小学内。
“南闽阙里”牌坊,在修建(阳)邵(武)公路时拆除了,后由朱熹二十三代孙朱金紫向闽北公路局交涉、由公路局补偿重建于“贤关”路口。
1949年5月12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建阳城。从此,推翻了压在建阳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政权、族权、神权,封建宗法势力被打倒,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分田分地分房屋财产,考亭书院不再是考亭朱氏的公产了。1958年“大跃进”中,在考亭书院办起了考亭大队的公共食堂,而后考亭大队在这里办养猪场,成了大队的牛栏猪舍,也就少有游人光顾了。1965年冬,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队进驻考亭大队,。在工作队的督令下,考亭大队拆除有700余年历史的考亭书院,仅保存考亭书院“恩荣”石牌坊。接着在批林批孔批朱熹的政治运动中,考亭书院里的几块断碑也被造反的红卫兵小将作为“罪证”抬走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人们仍心有余悸,谁也不敢提起创建考亭书院的朱熹。由于在考亭书院之下的溪面上修筑堤坝以蓄水发电,考亭一带的溪水水面上升。每当洪水季节,“恩荣”石牌坊便浸入水中。为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1984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将“恩荣”石牌坊移建到考亭书院后面玉枕山的缓坡上以供人们瞻仰。
经过拨乱反正后,人们对朱熹及其思想进行了再认识、懂得了考亭书院的价值,认识到朱熹的伟大。为重新认识朱熹,复兴考亭书院,建阳地区的部分宣传、文化工作者发起并组织了闽北闽学研究会,在1985年11月29日聚于原考亭书院左侧、玉枕山傍的建阳地委党校,讨论并制定了研究朱熹的内容、方法与步骤。不久,闽北闽学研究会建阳分会也成立了。随着闽北闽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88年6月23日成立了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研究朱熹的活动从建阳地区逐渐推向全省、全国,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研究朱熹的专家、学者。闽北闽学通讯出了一期又一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朱熹,认识了考亭书院,进一步提高了建阳的知名度。1988年秋,建阳地区即将搬迁南平之际,建阳县教育部门和童游乡政府用120万元买下建阳地委党校的房地产,在这里设立考亭中学。接着,考亭村又投资15万元筑起了考亭中学的围墙。考亭中学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校舍面积9千多平方米,而今发展到十多个班,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多。
1989年清明节,建阳和建瓯的朱子后裔的代表聚集黄坑,祭扫朱子墓,在黄坑乡政府召开会议,成立了朱子后裔联谊会,在朱熹研究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着手研究考亭朱氏宗族史,并发出《为成立朱子后裔联谊会敬告海内外朱子后裔书》发动世界各地的朱子后裔参加朱熹研究,为整修朱熹墓,修复考亭书院等朱熹遗迹向海内外朱子后裔筹募资金。同年8月,朱子后裔联谊会又发出《为重修黄坑朱子墓告海内外宗人书》,并制定了《朱子后裔联谊会工作规划》,得到广大朱子后裔的响应,首批募得资金15000余元。
1990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九》是朱熹逝世790周年纪念日,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闽学研究会、朱子后裔联谊会在建阳县组织朱子逝世790周年纪念活动,300余人参加了朱子学术研究报告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瑞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朱杰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其芳等专家学者应邀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同年12月,在闽北闽学研究会成立五周年时,在武夷山召开第五次闽学研究年会,评选闽学研究的先进集体和优秀闽学研究论文。建阳县闽学研究成绩突出,建阳闽学研究分会评为先进集体。徐学仁的《考亭朱氏家族源流初探》评为一等奖,陈明考的《论朱熹的损益观》和叶昌序的《朱熹“仁”字哲学中的辩证法》评为二等奖,魏鸿源的《浅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评为三等奖。徐学仁、陈明考、叶昌序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代表包括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的代表在内,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共260余人。参加这次会议的韩国朱熹后裔、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朱昌均一行10人到黄坑祭扫朱熹墓,还到祖居地建阳考亭瞻仰了“恩荣”石牌坊,他们捐款修建了朱熹墓。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建阳县人民政府邀请闽、粤、赣三省的朱子后裔共20余人到建阳商讨、审议修复考亭书院计划。
1992年4月9日在建阳召开纪念考亭书院创建800周年大会,韩国新安朱氏宗亲会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江苏、山东、河南、吉林、辽宁、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朱子后裔参加了这次盛会。朱子后裔等共400多人到黄坑祭扫朱子墓,并参加由韩国朱子后裔捐建的思源亭落成典礼。
1993年10月27日,韩国朱子后裔朱昌均一行12人到建阳祭扫祖墓,捐款3000美元修复建阳莒口镇马伏天湖旁的朱熹之母祝氏夫人墓。
1994年10月8日,侨居马来西亚的朱熹考亭后裔朱祥南到建阳祭扫祖墓,捐赠18000元人民币重修朱熹长子朱塾陵墓。朱塾陵墓落成后,朱祥南又两次捐款修通朱塾墓与莒口通往茶布的公路相接的水泥大道。
为迎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在武夷山市召开,建阳市人民政府加紧实施修复朱熹遗迹的计划,于1997年10月平整了待建考亭书院的山地,四架推土机将玉枕山推出三层平台,共千余平方米。10月16日,参加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世界代表会的代表,包括9个国家和10多个省市的朱氏后裔以及专家,学者300余人光临考亭,参加重建考亭书院的奠基仪式。当天晚上,建阳市领导与朱昌均等人共进晚餐,商讨修复朱熹遗迹等问题。
在省、地、市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北闽学研究会,朱子后裔联谊会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绩。我们深信:通过今后的不懈努力,群策群力,考亭书院的兴复指日可待,建阳的古文化旅游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方志委副编审)。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学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