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溪山 书院讲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在建阳》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4019
颗粒名称: 考亭溪山 书院讲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6-1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考亭,传为五代南唐侍御史黄子稜所建,以后亭名也成为地名。它位于建阳县城关西门外,北面背负青山,东、西、南三面溪水缠绕,其洲名沧洲,方园五里无滩濑声,环境十分清幽,素有“考亭山水甲建阳”之誉。
关键词: 朱熹 考亭 建阳

内容

考亭,传为五代南唐侍御史黄子稜所建,以后亭名也成为地名。它位于建阳县城关西门外,北面背负青山,东、西、南三面溪水缠绕,其洲名沧洲,方园五里无滩濑声,环境十分清幽,素有“考亭山水甲建阳”之誉。
  朱熹父松赴任尤溪县尉经考亭,爱此山水清邃,欲卜居未果,熹念先君之言,筑室考亭,以成父志,后以四方来学者众,复建精舍于所居之东,名曰沧洲精舍。熹卒,宝庆元年(1225年)辟祠祀之,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为匾额。
  我国的书院制度始于唐代,当时已有官学私学之别。降及宋代,由于公费的官学或兴或辍,日渐腐败,自动筹款置田私办书院之风遂应运而生,更由于理学的盛行,使南宋书院愈加发达。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发达起了重要作用,他先后兴办了江西庐山的白麓洞书院,福建崇安的紫阳书院,建阳的考亭书院和浦城的南浦书院等。他对书院的宗旨、课程以及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亲自讲学,同学生一起问难答辩,开名儒大师在书院讲学之先例;他组织学术讨论会,提倡自由争鸣生动活泼的学风;他在讲学中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虽疾病在身,仍谆谆教诲,师生感情深厚,这些都为以后的文化教育界提供了优良传统。
  早在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朱熹就曾一度到建阳云谷书院讲学。考亭书院创办后,他又广招门徒,求学问道者不下数百人之众,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如建阳的蔡元定、刘?、福州的黄干,浦城的真德秀等,他们共同发展形成了理学的“闽派”学说,被称为“考亭学派”。朱熹在福建讲学期间,先后写成了《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楚辞集注》、《礼书》、《后语》、《辩语》等著作。
  由于深受朱熹的影响和后来宋室王朝的倡行,南宋时期,单是建阳县境内,兴办的书院就有十四处之多,如云谷、庐峰、〓山、鳌峰、云庄、瑞樟、环峰、同文、潭溪等书院,处于穷乡辟壤的建阳山区,读书风气为之大振。《建阳县志》说:“建阳自朱子倡道,彬彬然道义之乡,攫科第登馆阁者辈出,居畎亩处闾里者弦诵之声,士子侈谈文,书坊之书盛行于世。”
  南宋理宗时期,程、朱理学受到高度推崇,从此取得学术上的统治地位,朱熹注解的四书,成为历代儒学的必读课本。朱熹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太师”、“文公”、“信国公”、“徽国公”等。数百年间,考亭书院历经重建修葺,占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石坊、仪门、集成殿、启贤祠等。清康熙四十四年,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伊洛之心传。”联对于集成殿。也有那儒学弟子文人迁客,不时前来考亭书院顶礼膜拜,瞻仰遗风,叹岁月之匆忙,发千古之幽情。明庄显有《题考亭书院》诗云:“山下清溪溪上亭,亭前下马慨高情。四时书屋云来往,千载儒风道显明。瓮牗春回山色秀,沧洲雨过竹阴清。源头活水谁能识,空记溪山第一名。”
  岁月无情,人世沧桑。今天,考亭书院已不复存在,唯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屹立在溪水之滨。这座石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上面雕刻着麒麟、雄狮、凤凰、仙鹤等珍兽祥禽,真乃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建阳县文化馆还保存着一块原矗立于考亭书院集成殿内的朱熹石刻画像,题首写有“徽国文公遗像”,下面写着:“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炬,惟愔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绍熙五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下部为朱熹画像,头戴纶巾,身着儒服,拱手正襟,端肃而立,貌甚安详,刻工线条流畅,深浅得体,朱熹晚年之龙钟风韵,跃然石上。

知识出处

朱熹在建阳

《朱熹在建阳》

出版者:政协福建省建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记述的是搜集整理朱熹与建阳有关文献、资料,对朱熹在建阳的行踪、事迹、遗址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现代名人对朱熹的评价,朱子学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