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罗从彦特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97
颗粒名称:
(一)罗从彦特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2
页码:
184-195
摘要:
本节记载了南平市保存的坐落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南山自然村的罗从彦特祠的主题建筑情况、后期修缮情况及特祠所保留的历史文物的情况。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南平
祠祀
内容
南平市保存的、坐落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南山自然村的罗从彦特祠,为明弘治年间(1503—1505)所创,建成后即由闰、旭二房嗣裔轮值祭祀,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丁日都会进行隆重祭拜。
该祠修成后,一共经过嘉靖二十四年(1545)、嘉靖三十五年(1556)、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乾隆十三年(1748)的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已有500余年,仍有部分建筑在原址上得到较好保留。
对这座罗从彦特祠存在的重要意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延平知府的江苏人范来贤①,就在他的《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中有过详细描述:
洙泗道统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年而后,河南二程夫子,获绍坠绪于遗经。龟山杨先生北学于中国,载道南归时,唯豫章罗先生实独得其心传之秘,以授延平李先生,再传而得考亭朱夫子。三先生皆延平人(此处“延平”即明代的延平府),而考亭亦生于属邑之南溪。一郡四贤,卓然为洙、泗、濂、洛之世嫡。渊源浩博,波及四方,邹鲁以还,未多见也。我国家崇德报功,既敕建道南祠于郡,合而祀之矣。乃先后长吏,复即诸先生讲授之地特祠之,盖爱其人,怀其迹,无穷思也。豫章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南平之罗源人。其地去郡城凡二十里,先生其里后山之裔也,葬在里之黄漈坑。嘉定间,郡守刘允济始购求其遗书,得其墓于荆榛中,岁一祭之。近正德(1506—1521)初,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罗君环来判延平,自谓家世同先生出豫章系,访其遗躅甚勤,即后山之址。赞郡守邹公②始创为先生今祠,以闰、旭二房守之,余四十年矣。先守日就颓敝,未有过而问者。余唯吾道之南,嗣源演流,厥唯先生是赖。平生潜思力行,其学也以静得之。林卧自适,翛然物外。邀月有台,濯缨有池,风雩咏归,是乡也,盖千载神游之地也。顾祠圮不饬,何以妥英灵,而慰邦人之思乎?唯时请于巡察双渠金公,谋于同知谢君适然、推官杨君枢,先后协议,乃命检校吕存信抡材鸠工,往董厥役。自正堂以至中外门庑,咸修葺焉。起仆易敝,轮奂改观。墙宇严閟,过者祗肃。经始于是岁五月三日,落成于次月二十六日。俾守者世掌之。先生故无嗣,其族且散落,鲜有闻人。每访山居旧事,南斋仅存其名,已垦为民田。至池台亭榭之址,亦无复识其处者。唯南斋右有丹桂一株,相传为当时手植,遗根久枯。创祠后,倏生长迥常,盖祥兆也。既枯复荣,郡之人士,其将有嗣先生之芳者乎。余夙慕先生之道,久仰遗迹,重有感焉,因书之以纪岁月云。嘉靖戊申(1548)秋九月吉日。③
由此可知,这座坐落于延平罗源南山的“豫章先生罗源祠”,其址既是罗从彦生长、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罗从彦“筑室山中”的“讲授之地”,明代延平郡守邹虞首先选择在此建造特祠,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后人爱之、怀之、仰之、思之。虽然,该文所述罗从彦生平事迹以及罗从彦特祠渊源,已是条理清晰,事实分明,但却凸显出了一处至大遗憾——那就是,未能轻车简从的范知府和某些前任官员一样,仅仅只凭个人的主观耳闻和简单的史籍参考,就轻易得出“先生故无嗣,其族且散落,鲜有闻人”的草率结论,殊不知发迹到各处的罗从彦后裔和坚守在篁路村祖地的罗从彦嫡裔,都还持续进行着兴修宗谱、继承祖业以及发扬先祖荣光的伟大事业。
资料记载,该特祠在多次重修中,留下的叙述事由以及涉及罗氏信息最为详细的重要文字,就是这篇由福建督学沈涵①撰写的《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
涵既疏,御书褒赐延津诸儒,以今年春正月颁赐至闽,而豫章罗先生得“奥学清节”四字,与杨、李二先生四额,并悬于郡城之道南祠,邦人称盛事焉。故道南之有祠,原以奉祀龟山先生,而罗、李并配之,非专祀也。居数月,太学生罗圻彬,偕其从子祠生罗峋然,踵门告云:“我祖祠在南平之罗源乡,创自明正德间(1506—1521),重修于嘉靖(1548),今岁久尽圮.峋然独力修之,工竣,恭勒御书于石,而请为文以记之。”涵曰:嗟乎!祠之废兴固有时哉,虽然有废有兴者时也,其所以废而复兴者道也。尝考宋史,先生生于罗源,穷约不仕,晚就博罗主簿,乃卒予官,越数年,而丧始归葬,至宁宗嘉定年,郡守刘允济,上公所著遵尧录,赐赠谥焉。然则先生之在当时,遇亦寡矣、固天能穷于生前,而不能晦于身后。天能使之流离老死于南宋衰乱之季,而不能不使之大彰明于兴朝全盛之时。呜呼!是孰致之然哉。长杨五祚九成仁寿之属②,虽以帝王之威力,而不能保杯土之或存。即如宋世闽中士大夫若章惇、蔡京、惠卿之徒,身都卿相,富贵权势,非不赫赫动人也。迄今烟消草灭,求片壤栖神之所而不可得者。以先生韦布之微,下吏之贱,道途客死之穷,顾乃身没未几,名播于国,书献于朝,赐爵上公,崇祀圣庙。又五百年,而遭逢右文真主,宸章褒宠,照耀古今,使薄海内外,无不知先生其人者,岂非道之所在,历万古而不可磨灭,有如是耶。涵既而深喜斯祠之成,又嘉峋然之志,而望其力求大道,以克光祖烈,仰报国恩也,于是乎书。康熙丙戌(1706)夏月吉。③
这里沈涵所记罗源里重修豫章祠之事,不仅延续了明代延平对于罗从彦的祠祀传统,还明确提到了这样几个重要信息:
一是康熙褒赐给延津诸儒的亲笔御书一共有四份,其中豫章罗先生所得为“奥学清节”四字。
二是四份康熙御书到达延平府后,先是并悬在郡城的道南祠内供人瞻仰,以示地域荣光,而后才由诸贤后裔各自领回保管。
三是康熙御书在道南祠内悬挂数月后,恰逢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整饬一新,需要有人“为文以记之”,于是罗从彦的后裔罗圻彬就偕同其从子、祠生罗峋然上门讨扰,希望沈涵能为之一记,并得到了沈涵的欣然认可。
虽然,这四份在道南祠悬挂后就被四贤后裔申领回去的康熙御书,其具体文字和具体申领经过并未见诸记载,但留存至今的历史事实却清晰地告诉后人,杨时的褒赐御书“程氏正宗”,最终是由延平区水南街道玉地村的杨时三子杨遹后裔所得,其后一直珍藏在玉地村的杨氏宗长手中;李侗的褒赐御书“静中气象”,最终由延平区的李侗后裔所得,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已主动上交给南平市博物馆珍藏。至于罗从彦的褒赐御书“奥学清节”和另一份据说是褒赐给朱熹的康熙御书“大儒世泽”,前者因为地域之争,直到嘉庆十五年的祠产判决生效后才交由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保管,至文革时莫名失踪;而后者则一直不知所踪。尽管如此,借助尚有的“程氏正宗”和“静中气象”两幅真迹楷书①,我们还是可以推想,当时的这四份康熙御书,很有可能都是使用同一纸质、同一衿印的。
如图所见,这两幅康熙真迹,皆书写于长198厘米、宽76厘米的碎金纹饰宣纸上,且其正上方的同一位置,都盖有红色的“康熙御笔之宝”篆体图章。
由此可见,如果罗从彦的“奥学清节”依然有幸尚存的话,那么它就应该要与“程氏正宗”和“静中气象”长得同属一款才最符合情理。而这种符合情理的康熙御书,据曾在罗从彦特祠亲眼目睹过的罗氏耆老回忆,其样貌大体如下(只是细节上则未必尽符)。
无独有偶,对于这样一份早已不再现的康熙御书.我们竟然还可在收入闽清《豫章罗氏族谱·澳峰续谱》的清代延平罗源里罗从彦特祠图上(特祠门楣悬匾文字),窥见其中一斑。
只是不知为何.这原本也应从右到左横排书写的“奥学清节”四字,却在众多近现代版本的图书和族谱中被制作成了如下模样,想来,这应是未曾见过其中任何一款真迹的某个延平以外之人的臆想之作?又抑或是,它是康熙颁下的、另有的一份御赐?只是这份御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太像是康熙的御笔亲书。
虽然,面对这座曾经风光无比的罗从彦特祠,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目睹前人造祠的样貌与盛况,但是透过斑驳湿滑的古老墙基、烟窨如墨的巨木梁枋.清晰可辨的纪年檩书,我们还是依稀看见了此处曾有的光荣与辉煌。
目前,这座历经数百年岁月流逝后依旧保留下来的罗从彦特祠,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呈三进三开式构造,包括墙外建构在内,占地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门前左侧原有一六角碑亭,亭中所立石碑(亭已毁、碑石尚存)即明万历元年(1573)春正月,延平知府、滇南后学吴宗尧率贡生数十人拜祭罗从彦时留下的《告豫章罗先生墓文》。祠堂四边土墙环绕,内设大坪花圃,有圈马棚、喂马槽(石槽底残片尚在),有罗从彦亲植丹桂一株(已毁)。祠后一井,系罗从彦亲凿之“白水(又名香泉)”,现已损毁,如今所存仅有门楼、御书楼、大殿三个部分。
门楼:主体矮小古朴,保留着闽北乡村建筑的典型式样,门楣上方原有福建提督学政李钟峨①所立仪门匾额“罗先生祠”,现已丢失不见。
御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三开间式木质楼阁,有一小梯直通其上,为珍
①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今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检讨,提督福建学政。
藏康熙御书“奥学清节”的重要场所。史料记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春,当康熙御书“奥学清节”刚刚颁赐到延平府数月,罗圻彬主持重修的罗从彦祠就已经增设了御书楼准备收藏此书,但由于沙县、延平两地的罗氏族裔争夺不休,因此该御书便被暂时悬挂在城内的道南祠代为保管,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只能将其真迹刻石保存。嘉庆年间,延平府对罗从彦祠的祠产判决生效后,争执了近百年的“奥学清节”御书原件终于被移入此间珍藏。目前,这座满载悲欢与沧桑的“钦赐罗从彦御书”楼,其上层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显得十分破旧,但楼顶横梁上的重修记录“旹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岁次丁酉仲秋月丁巳日甲辰时”依然字迹清晰、一眼可辨,其场所亦作为罗从彦祠堂管委会的办公室继续使用至今。
御书楼的下层俗称前厅,其中堂墙上挂有罗氏先祖画像,画像上面悬有南邑令后学苏渭生所题“尼山正脉”匾和1994年9月南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从彦特祠”匾。“尼山”原称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①后,尼山遂为孔子之代名词。罗从彦特祠悬匾“尼山正脉”,这表明罗从彦之学不仅传承于二程、杨时,而且还与孔氏学统一脉。
御书楼下层的楼顶横梁上,留有“福建分巡延建邵道加三级董世宁重修”的文字记录。这里的“分巡延建邵道”,查《南平县志》记载可知,福建在清初曾设分守建南道,驻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兼辖邵武;分巡建南道,驻建安,兼辖延平。康熙六年(1667)俱裁。康熙十年(1671)又复设分巡延建邵道,驻延平,领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兼管驿传,具体设官年代不详,咸丰间改兵备道。1912年废。
大殿:俗称后厅,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安放有罗从彦的铜坐像,上悬巡抚福建后学王士任所题“东南道脉”匾。大殿前后的金柱上分别书有楹联:“从将乐亲见伊川得千载秘传;授延平下开朱子彰群贤著述。”“儒宗齐北斗声名篁山直接龟山道脉,理学树南州冠冕剑水相承洛水心源。”而其顶上的左右横梁则书:“吾道其南列祖承前功,大成实集先生启后范。”“宋儒世家齐名剑里,家承理学世振书香。”至于竖立在大殿右侧的那块古老石碑,其实就是原来安放在祠堂门外六角亭里的《告豫章罗先生墓文》,该碑全文正楷书写,字迹清晰可辨,是研究罗从彦生平事迹和追溯延平历史的重要史料。文革期间,特祠大殿惨遭人为破坏,竟然沦为养猪场(因阻止及时,罗从彦特祠的御书楼才未遭继续破坏),好在族中人等将此石碑深藏水井之下,如今才可面目依旧地屹立在祠堂之内,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
为更好地弘扬先贤、祭祀先祖,1994年,立发善愿的延平篁路后裔开始捐资修复特祠,其主体工程就在于修复、加固御书楼,重建业已破坏殆尽的特祠大殿。其中,留下慷慨芳名的罗氏后裔主要有:罗瑞元、罗鹤年、罗彩年、罗怀年、罗庆年、罗兴源、罗兴长。
2009—2011年,罗从彦祠堂管委会又号召罗氏后裔捐资2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罗从彦特祠的屋面,门楼,按原样重制了“罗先生祠”匾额,在左右门坊补刻上石质楹联“遵尧录上传千古,吾道南来第二家”,而且还在祠堂外面按照旧制重新兴建了一座水泥牌楼.上嵌圣旨“豫章特祠”“豫章故里”“从彦生处”等字样,造型美观大方,气势宏伟,致整个古祠堂外观已近焕然一新。这其中,留下慷慨芳名的罗氏后裔主要有:罗怀年、罗兴长、罗照明、罗照武、罗照瑞、罗昭宽、罗卫元。
附注
①范来贤,明代进士,生卒年不详,直隶常熟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延平知府。其撰写《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的落款时间为“嘉靖戊申(1548)秋九月”,此时,延平人罗从彦和李侗都还未能获批从祀孔庙。 ②查(清)孔自洙等修、吴殿龄等编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延平府志·卷八·官师志·历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可知,此处的“郡守邹公”,为浙江杭州人邹虞,弘治十六年出任延平知府。 ③(清)沈涵《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85—686页。 ①沈涵:字度汪,号心斋,清代浙江归安人(今浙江湖州),康熙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②长杨五祚九成仁寿之属:指隋代五个帝号,隋文帝建仁寿宫被唐太宗改为九成宫。 ③(清)沈涵《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五·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789—790页。 ①1984年,南平市博物馆曾派人将这两份御书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经专家鉴定,确认是传世真迹。 ①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今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检讨,提督福建学政。 ①《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