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延平罗从彦祠祀要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96
颗粒名称: 二、延平罗从彦祠祀要例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8
页码: 184-201
摘要: 南平市保存的、坐落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南山自然村的罗从彦特祠,为明弘治年间所创,建成后即由闰、旭二房嗣裔轮值祭祀,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丁日都会进行隆重祭拜。该祠修成后,一共经过嘉靖二十四年、嘉靖三十五年、万历二十八年、万历四十年、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和乾隆十三年的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已有500余年,仍有部分建筑在原址上得到较好保留。洙泗道统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年而后,河南二程夫子,获绍坠绪于遗经。每访山居旧事,南斋仅存其名,已垦为民田。既枯复荣,郡之人士,其将有嗣先生之芳者乎。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延平 祠祀

内容

(一)罗从彦特祠
  南平市保存的、坐落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南山自然村的罗从彦特祠,为明弘治年间(1503—1505)所创,建成后即由闰、旭二房嗣裔轮值祭祀,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丁日都会进行隆重祭拜。
  该祠修成后,一共经过嘉靖二十四年(1545)、嘉靖三十五年(1556)、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乾隆十三年(1748)的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已有500余年,仍有部分建筑在原址上得到较好保留。
  对这座罗从彦特祠存在的重要意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延平知府的江苏人范来贤①,就在他的《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中有过详细描述:
  洙泗道统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年而后,河南二程夫子,获绍坠绪于遗经。龟山杨先生北学于中国,载道南归时,唯豫章罗先生实独得其心传之秘,以授延平李先生,再传而得考亭朱夫子。三先生皆延平人(此处“延平”即明代的延平府),而考亭亦生于属邑之南溪。一郡四贤,卓然为洙、泗、濂、洛之世嫡。渊源浩博,波及四方,邹鲁以还,未多见也。我国家崇德报功,既敕建道南祠于郡,合而祀之矣。乃先后长吏,复即诸先生讲授之地特祠之,盖爱其人,怀其迹,无穷思也。豫章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南平之罗源人。其地去郡城凡二十里,先生其里后山之裔也,葬在里之黄漈坑。嘉定间,郡守刘允济始购求其遗书,得其墓于荆榛中,岁一祭之。近正德(1506—1521)初,新淦(今江西省新干县)罗君环来判延平,自谓家世同先生出豫章系,访其遗躅甚勤,即后山之址。赞郡守邹公②始创为先生今祠,以闰、旭二房守之,余四十年矣。先守日就颓敝,未有过而问者。余唯吾道之南,嗣源演流,厥唯先生是赖。平生潜思力行,其学也以静得之。林卧自适,翛然物外。邀月有台,濯缨有池,风雩咏归,是乡也,盖千载神游之地也。顾祠圮不饬,何以妥英灵,而慰邦人之思乎?唯时请于巡察双渠金公,谋于同知谢君适然、推官杨君枢,先后协议,乃命检校吕存信抡材鸠工,往董厥役。自正堂以至中外门庑,咸修葺焉。起仆易敝,轮奂改观。墙宇严閟,过者祗肃。经始于是岁五月三日,落成于次月二十六日。俾守者世掌之。先生故无嗣,其族且散落,鲜有闻人。每访山居旧事,南斋仅存其名,已垦为民田。至池台亭榭之址,亦无复识其处者。唯南斋右有丹桂一株,相传为当时手植,遗根久枯。创祠后,倏生长迥常,盖祥兆也。既枯复荣,郡之人士,其将有嗣先生之芳者乎。余夙慕先生之道,久仰遗迹,重有感焉,因书之以纪岁月云。嘉靖戊申(1548)秋九月吉日。③
  由此可知,这座坐落于延平罗源南山的“豫章先生罗源祠”,其址既是罗从彦生长、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罗从彦“筑室山中”的“讲授之地”,明代延平郡守邹虞首先选择在此建造特祠,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后人爱之、怀之、仰之、思之。虽然,该文所述罗从彦生平事迹以及罗从彦特祠渊源,已是条理清晰,事实分明,但却凸显出了一处至大遗憾——那就是,未能轻车简从的范知府和某些前任官员一样,仅仅只凭个人的主观耳闻和简单的史籍参考,就轻易得出“先生故无嗣,其族且散落,鲜有闻人”的草率结论,殊不知发迹到各处的罗从彦后裔和坚守在篁路村祖地的罗从彦嫡裔,都还持续进行着兴修宗谱、继承祖业以及发扬先祖荣光的伟大事业。
  资料记载,该特祠在多次重修中,留下的叙述事由以及涉及罗氏信息最为详细的重要文字,就是这篇由福建督学沈涵①撰写的《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
  涵既疏,御书褒赐延津诸儒,以今年春正月颁赐至闽,而豫章罗先生得“奥学清节”四字,与杨、李二先生四额,并悬于郡城之道南祠,邦人称盛事焉。故道南之有祠,原以奉祀龟山先生,而罗、李并配之,非专祀也。居数月,太学生罗圻彬,偕其从子祠生罗峋然,踵门告云:“我祖祠在南平之罗源乡,创自明正德间(1506—1521),重修于嘉靖(1548),今岁久尽圮.峋然独力修之,工竣,恭勒御书于石,而请为文以记之。”涵曰:嗟乎!祠之废兴固有时哉,虽然有废有兴者时也,其所以废而复兴者道也。尝考宋史,先生生于罗源,穷约不仕,晚就博罗主簿,乃卒予官,越数年,而丧始归葬,至宁宗嘉定年,郡守刘允济,上公所著遵尧录,赐赠谥焉。然则先生之在当时,遇亦寡矣、固天能穷于生前,而不能晦于身后。天能使之流离老死于南宋衰乱之季,而不能不使之大彰明于兴朝全盛之时。呜呼!是孰致之然哉。长杨五祚九成仁寿之属②,虽以帝王之威力,而不能保杯土之或存。即如宋世闽中士大夫若章惇、蔡京、惠卿之徒,身都卿相,富贵权势,非不赫赫动人也。迄今烟消草灭,求片壤栖神之所而不可得者。以先生韦布之微,下吏之贱,道途客死之穷,顾乃身没未几,名播于国,书献于朝,赐爵上公,崇祀圣庙。又五百年,而遭逢右文真主,宸章褒宠,照耀古今,使薄海内外,无不知先生其人者,岂非道之所在,历万古而不可磨灭,有如是耶。涵既而深喜斯祠之成,又嘉峋然之志,而望其力求大道,以克光祖烈,仰报国恩也,于是乎书。康熙丙戌(1706)夏月吉。③
  这里沈涵所记罗源里重修豫章祠之事,不仅延续了明代延平对于罗从彦的祠祀传统,还明确提到了这样几个重要信息:
  一是康熙褒赐给延津诸儒的亲笔御书一共有四份,其中豫章罗先生所得为“奥学清节”四字。
  二是四份康熙御书到达延平府后,先是并悬在郡城的道南祠内供人瞻仰,以示地域荣光,而后才由诸贤后裔各自领回保管。
  三是康熙御书在道南祠内悬挂数月后,恰逢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整饬一新,需要有人“为文以记之”,于是罗从彦的后裔罗圻彬就偕同其从子、祠生罗峋然上门讨扰,希望沈涵能为之一记,并得到了沈涵的欣然认可。
  虽然,这四份在道南祠悬挂后就被四贤后裔申领回去的康熙御书,其具体文字和具体申领经过并未见诸记载,但留存至今的历史事实却清晰地告诉后人,杨时的褒赐御书“程氏正宗”,最终是由延平区水南街道玉地村的杨时三子杨遹后裔所得,其后一直珍藏在玉地村的杨氏宗长手中;李侗的褒赐御书“静中气象”,最终由延平区的李侗后裔所得,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已主动上交给南平市博物馆珍藏。至于罗从彦的褒赐御书“奥学清节”和另一份据说是褒赐给朱熹的康熙御书“大儒世泽”,前者因为地域之争,直到嘉庆十五年的祠产判决生效后才交由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保管,至文革时莫名失踪;而后者则一直不知所踪。尽管如此,借助尚有的“程氏正宗”和“静中气象”两幅真迹楷书①,我们还是可以推想,当时的这四份康熙御书,很有可能都是使用同一纸质、同一衿印的。
  如图所见,这两幅康熙真迹,皆书写于长198厘米、宽76厘米的碎金纹饰宣纸上,且其正上方的同一位置,都盖有红色的“康熙御笔之宝”篆体图章。
  由此可见,如果罗从彦的“奥学清节”依然有幸尚存的话,那么它就应该要与“程氏正宗”和“静中气象”长得同属一款才最符合情理。而这种符合情理的康熙御书,据曾在罗从彦特祠亲眼目睹过的罗氏耆老回忆,其样貌大体如下(只是细节上则未必尽符)。
  无独有偶,对于这样一份早已不再现的康熙御书.我们竟然还可在收入闽清《豫章罗氏族谱·澳峰续谱》的清代延平罗源里罗从彦特祠图上(特祠门楣悬匾文字),窥见其中一斑。
  只是不知为何.这原本也应从右到左横排书写的“奥学清节”四字,却在众多近现代版本的图书和族谱中被制作成了如下模样,想来,这应是未曾见过其中任何一款真迹的某个延平以外之人的臆想之作?又抑或是,它是康熙颁下的、另有的一份御赐?只是这份御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太像是康熙的御笔亲书。
  虽然,面对这座曾经风光无比的罗从彦特祠,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目睹前人造祠的样貌与盛况,但是透过斑驳湿滑的古老墙基、烟窨如墨的巨木梁枋.清晰可辨的纪年檩书,我们还是依稀看见了此处曾有的光荣与辉煌。
  目前,这座历经数百年岁月流逝后依旧保留下来的罗从彦特祠,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呈三进三开式构造,包括墙外建构在内,占地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门前左侧原有一六角碑亭,亭中所立石碑(亭已毁、碑石尚存)即明万历元年(1573)春正月,延平知府、滇南后学吴宗尧率贡生数十人拜祭罗从彦时留下的《告豫章罗先生墓文》。祠堂四边土墙环绕,内设大坪花圃,有圈马棚、喂马槽(石槽底残片尚在),有罗从彦亲植丹桂一株(已毁)。祠后一井,系罗从彦亲凿之“白水(又名香泉)”,现已损毁,如今所存仅有门楼、御书楼、大殿三个部分。
  门楼:主体矮小古朴,保留着闽北乡村建筑的典型式样,门楣上方原有福建提督学政李钟峨①所立仪门匾额“罗先生祠”,现已丢失不见。
  御书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三开间式木质楼阁,有一小梯直通其上,为珍
  ①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今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检讨,提督福建学政。
  藏康熙御书“奥学清节”的重要场所。史料记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春,当康熙御书“奥学清节”刚刚颁赐到延平府数月,罗圻彬主持重修的罗从彦祠就已经增设了御书楼准备收藏此书,但由于沙县、延平两地的罗氏族裔争夺不休,因此该御书便被暂时悬挂在城内的道南祠代为保管,罗源里的罗从彦特祠只能将其真迹刻石保存。嘉庆年间,延平府对罗从彦祠的祠产判决生效后,争执了近百年的“奥学清节”御书原件终于被移入此间珍藏。目前,这座满载悲欢与沧桑的“钦赐罗从彦御书”楼,其上层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显得十分破旧,但楼顶横梁上的重修记录“旹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岁次丁酉仲秋月丁巳日甲辰时”依然字迹清晰、一眼可辨,其场所亦作为罗从彦祠堂管委会的办公室继续使用至今。
  御书楼的下层俗称前厅,其中堂墙上挂有罗氏先祖画像,画像上面悬有南邑令后学苏渭生所题“尼山正脉”匾和1994年9月南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从彦特祠”匾。“尼山”原称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①后,尼山遂为孔子之代名词。罗从彦特祠悬匾“尼山正脉”,这表明罗从彦之学不仅传承于二程、杨时,而且还与孔氏学统一脉。
  御书楼下层的楼顶横梁上,留有“福建分巡延建邵道加三级董世宁重修”的文字记录。这里的“分巡延建邵道”,查《南平县志》记载可知,福建在清初曾设分守建南道,驻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兼辖邵武;分巡建南道,驻建安,兼辖延平。康熙六年(1667)俱裁。康熙十年(1671)又复设分巡延建邵道,驻延平,领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兼管驿传,具体设官年代不详,咸丰间改兵备道。1912年废。
  大殿:俗称后厅,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安放有罗从彦的铜坐像,上悬巡抚福建后学王士任所题“东南道脉”匾。大殿前后的金柱上分别书有楹联:“从将乐亲见伊川得千载秘传;授延平下开朱子彰群贤著述。”“儒宗齐北斗声名篁山直接龟山道脉,理学树南州冠冕剑水相承洛水心源。”而其顶上的左右横梁则书:“吾道其南列祖承前功,大成实集先生启后范。”“宋儒世家齐名剑里,家承理学世振书香。”至于竖立在大殿右侧的那块古老石碑,其实就是原来安放在祠堂门外六角亭里的《告豫章罗先生墓文》,该碑全文正楷书写,字迹清晰可辨,是研究罗从彦生平事迹和追溯延平历史的重要史料。文革期间,特祠大殿惨遭人为破坏,竟然沦为养猪场(因阻止及时,罗从彦特祠的御书楼才未遭继续破坏),好在族中人等将此石碑深藏水井之下,如今才可面目依旧地屹立在祠堂之内,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长存。
  为更好地弘扬先贤、祭祀先祖,1994年,立发善愿的延平篁路后裔开始捐资修复特祠,其主体工程就在于修复、加固御书楼,重建业已破坏殆尽的特祠大殿。其中,留下慷慨芳名的罗氏后裔主要有:罗瑞元、罗鹤年、罗彩年、罗怀年、罗庆年、罗兴源、罗兴长。
  2009—2011年,罗从彦祠堂管委会又号召罗氏后裔捐资20余万元,不仅修复了罗从彦特祠的屋面,门楼,按原样重制了“罗先生祠”匾额,在左右门坊补刻上石质楹联“遵尧录上传千古,吾道南来第二家”,而且还在祠堂外面按照旧制重新兴建了一座水泥牌楼.上嵌圣旨“豫章特祠”“豫章故里”“从彦生处”等字样,造型美观大方,气势宏伟,致整个古祠堂外观已近焕然一新。这其中,留下慷慨芳名的罗氏后裔主要有:罗怀年、罗兴长、罗照明、罗照武、罗照瑞、罗昭宽、罗卫元。
  (二)道南祠与“道南书院”
  延平府地界最早见诸记载的道南祠,是明成化年间(1466—1469)兴建在延平城北龙山山巅(今南平市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上的一处著名祠祀,其主祀者为道南鼻祖杨时,并配祀其正传弟子罗从彦、李侗。
  对延平府之所以要动工兴建道南祠的主要原因,时任福建按察副使的江西广昌人何乔新①有专文记载:
  皇帝绍膺景命(指授予帝王之位的天命)之初,萧山耆俊,相率请以宋龙图阁直学士龟山杨先生,从祀孔子庙,诏儒臣佥议(共同商议,多用于群臣百官)可否以闻。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南阳李公,暨翰林词臣具陈,先生师友渊源,与其言行之?,请命有司于先生故郡立祠,春秋致祭,以表圣朝崇儒重道之意,以慰后学景模仰范之心,制曰“可”,且赐祠额曰“道南”。而以豫章罗先生,延平李先生配享。礼部下延平府,建祠奉祀如式。今福建按察司副使,丰城游大升时以佥事董学政,躬相地于郡治东北,龙山之上,而督所司营之。知郡事淮西郑君宗良以祠役为己任,工未讫,以忧去郡。西蜀冯牧孟勤继之,以次就功。经始于成化二年(1466)十有二月,以五年(1469)秋八月落成。未几,孟勤徙知邵武,今知郡事盛颙时望以是祠之建,有关风教,不可无记。请于游君,属予书之。②
  这个最先建在杨时故郡(延平府府治)的道南祠修成后,该郡郡守便坚持率领诸生在每年的春、秋仲月上庚日进行盛大祭祀,以表朝廷崇儒重道之意和慰问后学景模仰范之心。至此过了将近三十年,即弘治八年(1495),杨时终于在众人的努力下被获准从祀孔庙。
  嘉靖元年(1522),福建佥事吴昂③以城北龙山地势僻远、不便祭谒为由,建议在府西城外再建一座道南祠,而旧祠依旧保留。
  延平郡治的道南祠建成后,历经了多朝风雨,其主要补修记录为:
  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府倪朝宾修。清康熙十九年(1680),协镇杨履道建;三十七年(1698),知府范光阳复建前厅。四十五年(1706),御赐杨时祠额“程氏正宗”、罗从彦“奥学清节”、李侗曰“静中气象”。五十七年(1718)学院李钟峨捐银八百两,知府任宗延捐银四百两,重建道南、文公二祠。……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龙山野烧,延及华表飨堂田碑俱毁,仅存大门及寝室。十一月,巡道杨仲兴、知府傅尔泰、知县卫克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初四日毁,次年巡道徐兆丰、知府刘传福、知县张元鼎重建。祭典每岁春、秋仲月致祭,原支地丁银八两,后四两,杨姓裔生轮收。巡按朱,捐祭田另祭。①
  鉴于道南祠的重要地位,历史上吟咏道南祠的诗作数量众多,《南平县志》收入的比较著名的名人诗作有:
  祀道南祠值晴有感②
  明 彭城
  凌晨举时祀,庙貌喜尊崇。宿雾连天白,晴云出海红。
  万山开俎豆,二水协丝桐。宋世鸣吾道,镡南见四公。
  道南祠③
  明 苏章
  黍稷馨香拜广廷,古今公论付诸经。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
  经世可堪逢叔季,济生宁止用参芩。北山绝顶悬祠庙,遗像堂堂肃典型。
  偕陈佥宪谒道南祠④
  明 庞泮
  道南祠下挹清秋,山自巑岏水自流。此日望风还列拜,当年立雪与谁游。
  圣朝有典崇千祀,庙貌何人被七旒。直欲跻攀穷目力,考亭只此白云陬。
  其实,就在延平前任知府积极修建道南祠的同时,一个“早习程、朱之书,以明经登进士第,历官郎署,来知延平府事”的江西鄱阳人苏侯章,就有感于“今天下,家藏朱子之书,人习朱子之学。夫孰不知渊源来自紫阳,而聚徒讲校于考亭云谷之间,以发挥程学,上溯孔孟之传。抑亦或有不知剑浦之滨,九峰之麓,乃朱学所从来之要会者矣。苟非当路君子有以表章之,夫孰知其然哉。……闽中所产士,以朱子为第一流人物。而闽士所建立者,以重明道学为第一等事功。延平为郡,虽僻而小,然其所关系甚重而大如此,非但有光于闽八郡也。”①决定要为弘扬程、朱理学,凸显延平地方文化优势而兴办书院。弘治五年(1492)春,他在与同僚们商议后,认为“三先生于南、沙、将乐,旧各有专祠。近又于郡城北隅合而祠之,勿庸致力矣。今吾侪新构公宇,以为朝命重臣驻节之所,甫尔告成,而未有名称,盖揭道南二字,以为书院之榜,以示八闽士民,与夫四方宦游士夫,凡使节往来,及以事经行者,俾知兹郡为道学重兴,渊源所自之地,不亦韪欤”②。于是,这座筹建于府治之东(具体地址不详)的书院便以“道南”二字命名,称作“道南书院”。
  “道南书院”于弘治壬子(1492)春动工后,至当年八月便得以落成,整体建筑宽十一丈,长十七丈。前为三门,后为厅事,中为讲堂,最后为燕息之所。前后各六楹,并翼以西厢连通,环以周垣,是一处“以厚报祀,而大显扬”的重要文化场所。该书院在历经了明清两朝的岁月侵蚀后,渐渐变得破败坍塌,难以继处。于是,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延平知府任宗延又在紫云台(今南平市第一中学所在地)府儒学旧基上重建道南书院,中为讲堂,上为文昌楼,左为四贤堂,外为官厅,斋舍共二十八间。它经过雍正、乾隆的多年经营,一时之间士类向风,人材蔚起。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三月,这座屹立在紫云台上的大名鼎鼎的道南书院应时代需要被改为了中学堂。
  (三)四贤祠
  嘉靖二十八年(1549),延平知府范来贤因迁府儒学于城西,首次接受幕僚建议,决定将原来主祀杨时、配祀罗从彦、李侗三先生的“道南祠”改建为“四贤祠”,并选址于豫章书院旧址之上,以祀杨、罗、李、朱四先生,而前两座原有的道南祠依旧并存,为有司③祀事之所。对此,明代左中允郭希颜①就特地撰文记载了此事:
  嘉靖丁未(1547),范大夫来贤,守剑南二年,岁丰人和,于是乎可用民矣。谓郡学地非古也,复之,其今县学之西乎。则请于台察及藩臬诸大夫,盖从之也。嘉靖戊申(1548)始徙复焉,文学士咸便云。先是为明伦堂者,再请而改督学公署,至先师旧庙,则地尚虚焉。大夫以为其役也,亦唯文学之故,若新宫他成.不益以是地,使夫群而学焉,是复其一而夺其一也,将焉用之?谓郭子曰:“豫章书院且废,改之何加?”郭子曰:“此诸大夫之意也,然善而未备矣。余幼则闻杨中立、罗仲素、李愿中、朱元晦四先生者,皆南剑人也,非皆学圣人欤,学圣人之学,则居圣人之居也,非礼欤?”有儒生进曰:“必也元晦乎,以功何如?”郭子曰:“尚功矣然而忘其本始也。元晦之学,得之愿中,愿中得之仲素,仲素得之中立。中立其初以孔子事程子,尽传其学而南也,则友一源,并流声润焉。夫礼祀先师者,必上及启圣,所以贵本始也。祀元晦而舍三先生礼欤,盖当其定也。今日据之,虽曲儒坐谈而有馀,当其始也,非历三先生,虽元晦力图而不足。论四先生学,譬若作室然,中立则指画也,仲素、愿中堂乎此者也,元晦构乎此者也,必合而祀之也。譬若大宗然,谓其为士纲人纪也,谓其为乡先生可祭于社也。人徒见中立纯固,仲素质默,愿中体认,元晦豪大,不知其学本同也。顾欲泥功迹,而谬轩轾,谈何易易;然则合祀非礼欤?”于是大夫以南平丞卢廷友之可属。是役也,自秋七月迄于冬十月,贰守谢君适然继奖赞焉。周其垣墉,渥其丹艧,隘者辟,蠹者新,费不重匮,役不再勤,而书院告成,奉四先生像,俎豆其上。文学士日有所瞻依,相切磋于四贤之学。①
  这座“四贤祠”修成之后,延平府治便有了两种祠祀,一是以杨时为主祭、以罗从彦、李侗为配祀的“道南祠”,二是以杨、罗、李、朱为并祭的“四贤祠”,二者各自侧重的意义未尽相同。前者以“道学南传”之人为主祀对象,意在纪念“道学南传”事业的筚路艰辛;后者以“接续道学、开创闽学”的学术团队为主祀对象,意在纪念同属延平一地的四位理学大师。
  顺治十三年(1656),福建巡按朱克简②主持修建四贤祠,置寿山、徐洋、大内、隔头、横坑尾等处苗田二石一斗,充为祭田,有碑记为证:延平之有四贤祠旧矣,盖肇建于宋嘉定之初云(笔者注:此处应指为延平书院)。祠在九峰之麓,其合而祠者,杨龟山先生时,郡之将乐人。罗豫章先生从彦,李延平先生侗,皆郡人也。新安朱晦翁先生熹,年二十四,以同安簿,从游于延平先生之门。后先凡三四至,至则止于李之旁舍西林院者数旬日。四贤递相统承,而道不失传。朱子之书,比户诵读,于是有专祠焉。阅二百余年,而宝应朱菱溪先生应登,以名进士来守是邦,是时海宇宁一,文采激扬。政事之暇,进诸生而与之考四贤之轶事,叹祠宇之渐即于圮也,谋所以新之。不数月榛枳芟夷,俎豆肃穆,顿复旧观。菱溪先生于晦翁执裔孙,礼尤谨云。又阅百馀年,顺治丙申(1656),菱溪翁元孙(本义为长孙,也就是长子的儿子)澹子克简以御史巡按八闽,岁五月抵延平。念祖德之深远,其未忘于延之士民之心者,犹一日也。乃稽曩者,修复贤祠之由。诸生抱菱溪公遗集,进而言曰:“维延平,实承四贤之教不衰,即郡大夫菱溪公之教所相维也。顾兹兵燹频经,三贤祠数椽,风雨不蔽。晦翁祠榱角无存,像坐草茇中,而菱溪公有功于前贤,抑且享祀缺然。诸生中心恻悱。维明公克张前烈,弗致淹閟。请得于修复之馀,奉菱溪公从祀晦翁祠。”澹子随命诸生导而前,相度遗址。规其木石瓦砖之费,于三贤祠议修,于晦翁祠议复,别立夹室,以祀高祖菱溪公,一从诸生之请云。颖时奉钦恤之命,亦至延平,与闻盛典,兴工肇举有日。逮八月反自邵武,则既祠宇焕然,恪行祀事。诸生乃请颖记始末,以永不〓。①
  对于承载“四贤祠”记忆的历史记录,不少收入县志的吟咏诗作应该具有很强的代表价值:
  在京送人还延平有怀四贤先生祠②
  明徐阶道南祠屋郡城西,三载神游路不迷。江阁抱云春独卧,石坛乘月晓谁跻。新移径竹知犹短,旧植庭松想渐齐。头白拟终供洒扫,结庐常对九峰栖。
  登四贤祠①
  明 徐即
  闽海山川此上游,千年学脉四贤留。南来吾道传心印,虚过一生愧汗流。未发直教看气象,大成还拟接尼邱。夜深坐看寒潭月,剑气依然贯斗牛。
  (四)罗氏宗祠
  在罗从彦后裔聚居的篁路村,一共建有一座共有的“罗氏宗祠”和三座分别属于各房的“罗氏支祠”,涵盖了篁路将近80%的村民。其中“罗氏支祠”为分立出来的罗氏支系敬祖时所用,而“罗氏宗祠”则是篁路罗氏每年七月十五祭拜篁路开基先祖文弼公的地方,也是他们供奉先祖神位的重要场所。这座“罗氏宗祠”位于村部正中的半山腰上,整体建筑的外观样貌呈现为:红色屋顶、马背山墙,与台湾传统民居、家庙有着相同格调。其门前上书楹联“世代簪缨光剑水,家承理学接龟山”,似在无声诉说着罗氏先祖的历史荣光以及罗氏先祖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三、罗从彦在延平的其他史迹传承与文化弘扬
  为纪念两宋时期崛起于南剑州一带(今南平市延平区)道统相继、学术相承的四位理学大儒——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延平在由宋至今的社会发展中,留下了诸多与他们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以他们“特有名称”命名的市政建筑,如:道南祠、道南书院、延平书院、四贤祠、四贤堂、四贤街、四贤广场、四贤小学,等等。这其中,专门为纪念罗从彦而保留或新建的文化胜迹,则主要有:豫章岭、豫章亭、从彦路,等等。本处为与罗从彦祠祀相区别,仅以城内曾经存有或新批建设的市政设施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一)史迹传承
  1.豫章岭
  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剑津社区建设一巷,与坐落于城北龙山的“道南祠”近在咫尺,因旧时遍植香樟而被民众以讹传讹,写作“玉樟岭”。其原因在于:香樟在我国民间拥有非常祥瑞的文化指徵,常被用作比喻拥有栋梁之材的人,亦可美称为“玉樟”或“豫樟”。古人认为,樟树是不能随便乱砍的,要砍也要用到带有“神性”的事情上,制作祭祀神与祖先所用的庙宇、祠堂、神龛;制作适用于吃饭这样神圣之事的碗柜、八仙桌;制作珍藏神秘贵重之物的箱子、柜子;制作像眼睛一样富有灵气又雕刻着神灵的窗户、花床等等。因此,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历经数百年时光流逝后依旧祈求生活美好的人们,不经意间又将“豫章”传成“玉樟”(“豫樟”),这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
  2.九峰山四贤堂
  由于宋代四贤中的李侗、罗从彦、朱熹等人都曾在九峰山讲学论道、品评山泉,而其后学又陆续接力在九峰山兴办书院、草堂,开门授徒,因此九峰山一直以来都是一座具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名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平市(县级)在进行九峰公园建设时,为纪念先贤,特在九峰山第三峰海拔212米处,新建了一座仿古建筑,并在其外墙窗户的每个窗格上均刻上“福”字,周边饰以蝙蝠为点缀,取“福”音,称“万福精舍”。精舍内修有四贤堂,堂中展出“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塑像及有关文物、照片等,让人们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可增添许多人文知识,既怡人情怀,又催人奋进。十数年后,因安全管理问题,这些参展文物又全部移至南平市博物馆珍藏,现如今仅空留其名,变成了登山之人的休闲处所。
  3.四贤街、四贤小学与四贤广场
  在延平区原中山路沿河地段直到闽北大饭店为止,有一条以“四贤”命名的古老街巷,叫“四贤街”,它贯穿在整个昼锦坊之间,是延平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街区之一,属四鹤街道昼锦居委会管辖,原配套有四贤小学一所,1992年库区拆迁时被撤并,故现只留有街区而少了小学。
  2010年,为进一步宣传“四贤”文化,弘扬延平自古以来就有的良好文教传统,南平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在“四贤街”与中山路、八一路的交汇地段,新建了一座以四贤文化为主题的“四贤广场”,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该广场位于南平市第一医院正对面,其前为滨江路,后为八一路,左邻国税局大楼,右接长富广场大楼,占地面积约1699平方米,属南平中心城市第二批城建重点项目之一,是南平市民了解、景仰“延平四贤”治学精神及其文化内涵的又一重要去处。广场右侧树有“延平四贤”雕像,从左至右分别为:杨时、朱熹、罗从彦、李侗。广场中心区近1000平方米的铺砖广场上,精选了最具代表的“四贤”名句,以地书的形式印刻在地砖上,可以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4.豫章亭
  位于南平一中江南校区内,是南平一中计划建设的、以四贤名字命名的四座景观亭之一,由延平区水南街道后谷村罗从彦后裔罗观能出资修建。亭内书有三幅与罗从彦有关的诗词楹联以及六幅手绘图画,简明扼要地刻画了罗从彦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重要大事,如:诞生延平、求学藏春、拜师杨时、授学李侗、著书立说、从祀孔庙,等等。而亭外草坪通道上铺有的罗从彦诗作石刻以及“道南第二家”的圆篆小品,又将罗从彦文化元素进行了更为立体的全面展示,是莘莘学子了解地方先贤的直观样板。
  5.从彦路
  拓展、延伸南平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的“延平新城”建设项目,是南平市为迎接高铁时代、重构中心城市发展转型方向的重大举措。其总体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总体定位为“延平区的副中心,重要交通枢纽、福建省生态示范城区、闽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内新建的、以罗从彦名字命名的“从彦路”工程一期项目,就位于延平新城成功路中段延伸区,其推荐方案路线总长1950.57m,包括从彦路和水鸠路两段,是南平市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宣传、纪念的又一重要举措。其中从彦路起于海瑞路,往南与规划中的水鸠路相接,全长约1385.83m;水鸠路延长线起点为现状水鸠路,往西北与从彦路相接,道路全长564.74m。
  6.四贤公园
  南平市四贤公园,位于江南新区朱熹路沿江地段,是连接高铁片区南平北站景观慢行绿道工程中的四座小型文化公园。该绿道起于南平市八仙小区朱熹路与铁路桥交叉处,终于高铁站成功大桥连接处,全长8.7公里,拥有绿道面积将近20万平方米,由17万平方米绿廊、10公里慢行道、20个娱乐休闲区域、5个文化广场、4处亲水平台,2个驿站和1条隧道文化长廊组成,可以步行、跑步,也可以骑自行车,是南平市民休闲、锻炼、赏景的绝好去处。绿道沿线的五座小型文化公园,分别由五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和景观雕塑构成,按出城方向依次排列为:民俗文化广场、朱熹文化广场、李侗文化广场、罗从彦文化广场和杨时文化广场。
  (二)文化弘扬
  延平山川俊秀,历史悠久,不仅有九峰、玉屏、衍仙、文笔诸峰秀拔摩云,环如屏障,更有地灵人杰、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的风流佳话世代传扬。著书立说、设帐授徒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人称“四贤”;北上访学,留下的“立雪”佳话的游酢、杨时,已然成为尊师重教的光辉典范;来延为官、讲学、抗敌而留下踪迹和诗文的黄巢、宋慈、文天祥、辛弃疾、海瑞、徐霞客、郑成功、纪昀、朱彝尊、查慎行等历史名人的闪亮装点,更是令延平山川增色非常;再加上“独先于天下”的南剑州州学的特别助力,延平还一度以“理学名邦”“滨海邹鲁”的盛赞闻名遐迩,令人不禁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故此,民国《南平县志》在记录这段盛况的流风遗泽时,就曾不无自豪地写道:
  南平风俗,夙号敦庞。自有宋大儒迭出其间,而海滨邹鲁称极盛焉。今虽代远年湮,而入其邑乘,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型仁讲让,先儒之流风遗韵,犹有存者。
  南平为有宋四先生过化之区,吾道南来,人志蔚起。士食旧德,农服先畴。亲贤乐利之休,声明文物之盛,于今为烈。①
  改革开放以来,为弘扬“四贤”故地的历史荣光,加大对“延平四贤”的宣传与研究力度,南平市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闽北闽学研究会,把发掘整理闽学故地丰富的文化宝库列为自己的工作重点。1988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闽学研究,推出《闽学研究丛书》。1989年,研究会在南平市第一招待所召开“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后,随即出版了《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朱熹在福建》《闽学名人传》等重要编著,为进行闽学研究的后人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素材。
  数十年来,为加强研究、丰富交流,南平市游酢文化研究会、南平市李侗文化研究会、南平市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南平市罗从彦文化研究会、南平市延平区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等民间社团陆续在南平市成立,他们通过与福建省闽学会、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大力合作,分别召开多次纪念游酢诞辰、李侗诞辰、杨时诞辰和罗从彦学术思想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各类各项编著十数部。至于那些频频闪光的朱子文化节、朱子学术研讨会、朱子论坛、朱子文化交流活动等,则更是数不胜数。
  2014年12月13—14日,由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福建省哲学学会、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罗从彦理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学院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4年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得到了福建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承办方武夷学院、中国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来自陕西、山东、江西的近60位省内外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可以说,在四贤诞生的闽北南平,有关四贤的文化研究正在风生水起、方兴未艾。希望有志于四贤研究,特别是有志于罗从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能够来到这个真正的罗从彦故里,来到延平,真真切切体会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罗氏后人所带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讯息。

附注

①范来贤,明代进士,生卒年不详,直隶常熟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延平知府。其撰写《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的落款时间为“嘉靖戊申(1548)秋九月”,此时,延平人罗从彦和李侗都还未能获批从祀孔庙。 ②查(清)孔自洙等修、吴殿龄等编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延平府志·卷八·官师志·历官》,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5页可知,此处的“郡守邹公”,为浙江杭州人邹虞,弘治十六年出任延平知府。 ③(清)沈涵《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85—686页。 ①沈涵:字度汪,号心斋,清代浙江归安人(今浙江湖州),康熙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②长杨五祚九成仁寿之属:指隋代五个帝号,隋文帝建仁寿宫被唐太宗改为九成宫。 ③(清)沈涵《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五·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789—790页。 ①1984年,南平市博物馆曾派人将这两份御书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经专家鉴定,确认是传世真迹。 ①李钟峨,字雪原,又字雷泉,号芝麓,今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检讨,提督福建学政。 ①《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①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中期文学家、诗人。刑部尚书。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后为刑部主事、广东司郎中。因秉公执法,拒绝都指挥袁彬所托讼事,名气日增。成化四年(1468),出任福建按察副使,后迁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皆有政绩。孝宗弘治元年(1488)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何乔新辞官归里,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2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②(民国)吴拭、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80—681页。 ③吴昂(1470—?)字德翼,号南溪,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授宜城知县,廉洁自持,教民耕织。后历任云南按察司佥事、淮徐兵备副使、福建左参政、福建右布政使等职。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595页。 ②(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五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20页。 ③(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七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57页。 ④(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七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57页。 ①(明)邱浚《道南书院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58页。 ②(明)邱浚《道南书院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59页。 ③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④郭希颜(1509—1560),丰城曲江人,进士出身,嘉靖元年(1522)乡试中举人时才有13岁,后官至礼部参赞。1560年因上书明世宗立裕王为太子,被以“妖言”的罪名斩首。 ①(明)郭希颜《四贤书院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72—673页。 ②朱克简(?—1693),字敬可,江苏扬州宝应人,清初官吏。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内阁中书。五年,考授御史。八年,典广东乡试。 ①(清)吴颖修《复四贤祠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四·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724—725页。 ②(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七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62页。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七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57页。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一·序》,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页、第13页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