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77
颗粒名称: 1.吴仪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节记录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与恩师吴仪之间的交往,并收录了与他之间的部分诗作。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延平

内容

吴仪(约1035—1107)是罗从彦师从杨时之前的启智恩师,常年于剑浦县城东的藏春峡中修学论道,是延平地方名士中的佼佼者。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仅十三岁的罗从彦就是拜投在其门下后,才得以结识理学大师杨时并开始他“第二次道学南传”的求学历程(详见本书第135页)。而杨时与吴仪的友好交往,则早在他就读南剑州州学时(1072—1076)就已经非常深厚了。有关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在他为吴仪所撰写的《吴国华墓志铭》中得到相关证明:“少得从审律游最厚。先生不予鄙,进而友之。今其亡也,以铭嘱予。何可辞?乃序焉铭之。”①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方志书所能提供的些微信息,知道杨时刚刚认识吴仪时,不乐仕宦的吴仪就已经在距离剑浦城区仅一水之隔的“水东(坊)”安下了自己希求隐逸的“晦迹徜徉之所”,并将其命名为“市隐楼”和“清宁阁”,热忱接待前来相访、求教的南剑学子。而这其中,被他“不鄙,进而友之”的少年杨时不仅时常到此叨扰,而且还留下了一首题名为《绿阴亭上吴先生家》的七言绝句,即:“沙边幽鸟傍清漪,泷下渔船逆浪归。身在辋川图画里,晴空惟欠雪花飞。”②
  数年后,二人持续不断的学术交往又对罗从彦产生了深刻影响。勤奋好学的罗从彦终于得以通过吴仪的大力推介,拜投杨时门下接受“道学正传”。
  崇宁五年(1106),初创不久的全国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③因为急需人才,特诏求天下遗逸以候赴阙,精通音律、学问渊博的吴仪便在杨时和南剑州知州王潮的举荐下进京当了“审律先生”。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入朝不久的吴仪因为看不惯朝中奸臣当道,决意回返家乡,复隐故庐。谁想离开京城没多久,这位年事已高且又奔波劳累的乡居隐士很快就不幸病逝。听闻讯息的杨时(55岁)悲伤之余,专门撰成一份言辞恳切的《吴国华墓志铭》,对二人间的交游之情做了深情追述。而学有所成的罗从彦在得知恩师吴仪去世后,也特作《挽吉溪吴助教二首》,就自己的求学之地与求学之师进行了满怀深情的回忆。
  挽吉溪吴助教二首①
  室富真儒业,门多长者车。明经方教子,得第已荣家。性守仍知分,天然不爱奢。百年成古昔,行路亦咨嗟。
  新生夸踯躅,旧德叹凋零。冷带商岩月,光凌处士星。布衣难得绿,白首易穷经。追想今何在,溪流对洞庭。

附注

①(宋)杨时撰、林海权校《杨时集·卷三十·志铭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696页。 ②(宋)杨时撰、林海权校《杨时集·卷四十二·诗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926页。 ③大晟府为北宋官署名,掌乐律。崇宁四年(1105)设置,长官为大司乐,副为典乐,所属有大乐令、协律郎、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等。宣和二年(1120)废。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五律》,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17页。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