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葬地——黄漈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74
颗粒名称: 六、安葬地——黄漈坑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9
页码: 142-150
摘要: 本节记录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安葬地——黄漈坑的概况,并附祭文六篇,同时附图片记录目前保存的罗从彦陵墓的历史遗存。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黄漈坑

内容

南宋绍兴五年(1135)十月,64岁的罗从彦任满回乡,在从广东返回汀州的路上病倒在了武平县学,三天后于寝中亡故,当时,他在广东惠州担任判官的堂弟罗友(罗从彦叔叔罗神熹之子)专门前来护送灵柩回往故乡,但却因为遭遇匪乱而不得不寄放在武平开元寺。直到五年后的绍兴十年(1140)夏天,罗从彦的灵柩才由他的学生李侗、他的继子罗公永(罗从彦哥哥罗从奇的次子)以及他的族弟数人一起扶归卜葬于黄漈之阳,也就是今天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上地村横际自然村的豫章窠。这里群山起伏,景色宜人,离城区只有8公里。
  站在黄漈坑山中的机耕道上放眼望去,掩映在林木中的罗从彦墓坐南朝北,墓坪分上、中、下3层,上窄下宽,呈“凤”字形,主要为砖石结构,占地约50平方米。墓坪原有石碑3方,其中2方已毁。现存的一方为墓室前石碑,高0.96米、宽0.36米、厚0.06米,正中阴刻楷书“宋大儒邹国公文质豫章罗先生之墓”,碑上方另外补刻有横额“奥学清节”以及右联“时思先代祖”,左联“日见古来亲”。墓坪下层残存的2块碑槽,即是已毁坏的两块石碑碑槽,似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故。其中一块为宋南剑州知州刘允济所留下的《祭墓文》,一块疑为李侗《祭文》,但都早已不知所踪。现人只能从《八闽通志》《南平县志》中看到一些相应记载:“罗从彦墓,在罗源里黄漈。宋郡守刘允济刻志。”①“先生其里后山之裔也,葬在里之黄漈坑。嘉定间(1212—1214),郡守刘允济始购求其遗书,得其墓于荆榛中,岁一祭之。”②“先儒罗从彦墓,在罗源里黄际,宋郡守刘允济刻志,吴宗尧有祭文。”③
  一般说来,罗从彦直到去世的78年后,其身后哀荣才真正开始:
  宋宁宗嘉定六年癸酉(1213),郡守刘允济重修公墓,结庐立石,给官田11亩。
  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1247)十月,罗从彦获谥“文质”的圣旨制书颁下,郡事丁镕曾率职事一起亲诣坟所燎黄,此后历朝历代皆有较大规模的官方祭拜。
  明万历元年(1573)郡守、县丞督修,歙州人吴宗尧撰《祭先儒罗从彦墓文》。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官员捐俸一并为杨、罗、李三先生置墓田若干亩,每年派博士员致祭。其中督学熊尚文捐俸四十两,知府倪朝宾捐俸十两,合计五十两,在罗源置罗豫章墓田。
  八百多年来,在罗氏宗亲一年一次白露祭扫的维护下,罗从彦墓虽历经草木荣枯,但却基本保存完好。1967年“文革”动乱期间,罗从彦墓不幸被毁。20世纪80年代,经延平罗氏后裔的再三申请,南平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7日批文下达文物办拨款800元重修。1985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三),罗从彦墓修缮完毕,罗氏子孙百八十人诣坟祀祭,哀悼先祖永垂不朽,并赋诗曰:“宣扬先德北阙典型,佑启后贤南州冠冕。”
  1987年9月7日,经南平市文物办申报,罗从彦墓由南平市政府批文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3月9日勒石以志。
  附一:宋·石公辙《祭文》①
  惟公秉德醇厚,问学渊源。信道之笃,卫道之坚,识与不识,咸称其贤。士蔽于俗,刓方破圆。沉迷利禄,莫之或痊。芜没道义,离析圣言。心到之学,废而不传。公悯斯道,求觉之先。伊水之涯,太白之巅。裹粮担簦,讲贯精研。道志其妙,见此纯全。诗书礼易,靡不贯穿。解释麟经,盈积简编。褒贬之旨,如鉴蚩妍。往游罗浮,意气仙仙。欲成其书,归胡不遄。孰诘此理,彼苍者天。呜呼,不丰其禄,而丰其德;不与其命,而与其年。轗轲一生,其志可怜。了齐之知,龟山之联。道同志合,与公齐肩。皆达其志,何公独捐?早慕盛德,心旌巳悬。晚官延平,冀奉周旋。弛檐之初,首访丘园。翩然南游,日望归船。据以讣闻,涕泪澘然。驽骀下乘,谁絷谁鞭?问路莫指,求鱼何筌。迎拜公柩,悲深痛缠。自何能毂,起于九原。谨以寓奠,情文曷宣。
  附二:宋·刘允济《祭文》①
  维嘉定六年(1213)岁次癸酉十二月丁酉朔二十八日甲子,朝奉大夫、权知南剑州军州事刘允济谨具清酌庶羞之奠,俾迪功郎南剑州州学教授方大琮,率诸生致祭于有宋罗从彦先生之墓。呜呼,大道之南,鼎峙镡津。前后相望,龟山延平。嗣源演流,实维先生。龟山之门,受业者千。潜思诣极,独推一人。析万理之精微,测六艺之渺深。凡厥立言,大猷是经。遵尧之编,上媲典坟。谓兹成宪,万祀丕承。推先生之志,岂徒傲聣一世?素隐行怪,若沮溺之伦哉。会不百年,莾然遗踪,岂无他人?子孙绳绳,徒登牲牢于乡校之从祀,顾遗松楸于空山之悲风。允济假守此邦,素尊所闻。讯故老之往,实得兆域于将湮。固斩板之旧,封夷隧径之崎嵚,守冢者复展祀有亭。庶期,先生以妥厥灵尚,仿佛平生之微吟,邀斯月兮濯斯缨。此邦人士,近先生之居,去先生之世未远,盖兴起乎斯文。蕙肴椒浆,聊荐苾芬。
  附三:宋·高斯得《祭文》②
  昔在龟山,倡道南服。士游其门,云合雾集。显允罗公,表表独立。笃学力行,深思默识。饥食渴饮,道所从入。未发之中,静观自得。渊源所渐,以有信国。为万世师,立我民极。斯得无似,备使于兹。职在劝学,维政之基。舍菜之后,蕴藻是持。尊礼风励,在乎其辞。先生如在,其昭鉴之。时淳祐二年(1242)八月也
  附四:宋·丁镕《燎黄祝文》③
  维 淳祐八年(1248)岁次戊申五月朔二十六日癸酉,朝散郎、通判南剑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权州事丁镕恭睹制书,特赐故罗先生谥“文质”,敬委从事郎、南剑州军事推官、书院钱粮官沈元忠燎黄于墓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而祭之,曰:生有爵,死有谥,士蕴德,乃特赐。维先生学,杨氏推诣极一人己。授延平,暨朱子集大成。公启秘丘园,湮恩未贲。昔刘侯会表,巽录《遵尧录》请于帝,岁三十。俞音閟会平舟,适将指旨夙景慕申。前议下,太常考行事,曰:“文质”。公有是谥,告颁劝善。士镕摄符率官吏告于祠,荐牲醴,兹燎黄祭扫,地刻坚珉,上赐侈,公不亡千万祀。
  附五:明·吴宗尧《告豫章罗先生墓文》①
  万历元年(1573)春正月初七日,奉议大夫同知延平府事,滇南后学吴宗尧,偕南平令郑用渊,率贡生刘文和、黄缙、诸生朱成濂、查应秀、杨烈、官日和、吴谧、童环、吴会宾、杨天衢、余履信、李士彦、童佐、邱应登、黄朝升、游于东、查应春、游于广、刘通、余应江、林有桐、朱廷献、邱应翰、陈用宾、童求我、陈王道等,祗拜于宋儒豫章罗先生之墓曰:尝读乾九四爻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鲁论警学之不足畏,乃谓四十五十无闻焉,窃慨人生宇内,修短靡齐。自后生而至四五十,阅世亦久,道尚无闻。由其习俗久安,师友勿值。戒谨恐惧之念微,功利词章之志夺。德业日废,遂坐罔生,不觉嗟嗟!岂非今古学者通患哉!繄唯先生,清介绝俗,闻达不求。年四十一时,龟山令萧山,徒步往学。自痛旧学之非,三日汗背,几枉过一生。其同游十馀人,而潜思力行,任重诣极,惟先生一人而已。后讲易至乾九四,闻伊川说好,遂鬻田裹粮,至洛请见。及归,侍龟山二十馀载。年六十一,始就特科,授博罗簿。住罗浮山,静坐三年,神还造化。嗟嗟!业吾孔氏,困穷之固,志道之勇,悔悟之真,抠衣之专,澄心之久,如先生者几人也哉。是不为一方之儒先,实百世之师表也。宗尧边鄙迂士,万里而遥。楚粤求师,闻道愧晚。心仰先生,来自束发。叨式建郡,流风幸存。乃辟其后生子弟,式瞻墓里,追寻遗规。求破俗为圣人之徒,大其宇宙心胸,涤其根尘习气,各慎独之,懋崇德业,勿枉此生,惟先生其冥翊之。谨告。
  罗先生严毅清苦,箪瓢隐居。逾耆就官,仅一主簿,丧不能还。族人罗友判惠,特护以。旋抵汀,值寇,旅榇(棺材)刹中。又数年,门人李先生侗,始归葬罗源黄漈坑之麓。岁久就芜。嘉定六年(1213),南剑州守刘公允济为刻志。嘉靖丁亥(1527),学宪仁和邵公锐构享堂。兹吴先生宗尧觌其碑堂圮剥,廼(同“乃”)谋于郡守,钱塘林公梓,檄呈兵宪江右周公守愚,命南平丞沈榛督葺,经始于上元,落成于仲春。粤稽先生遁世无悔,虽里人亦鲜知之,况卒于官。且口口,尚觊有司崇重于四百年之后乎?唯无觊于生前,故有称于没世。若先生真可使顽廉而懦夫立志也。修理事竣,有感于斯,附书之,以告来者。门人杨烈 书史赵瑚 镌工吴卿
  附六:明·倪朝宾《置三先生墓田记》①
  剑州故有道南祠,祀龟山、豫章、延平三先生。有司岁时骏奔,执豆笾惟谨,载在祀典勿阙。杨、李二先生苗裔昌炽,饩于学宫,取科名,登仕谱者,代不乏人。独豫章先生嗣微弱,墓在罗源里。守墓者皆其支族,且寥寥仅若晨星。而窭更甚,鲜有读书自振,能守家学之传者。督学熊公校士剑津,穆然兴盖谓:豫章先生潜思力学,尤为生平所响往。檄下捐赎锾百金,令置罗源墓田,并杨、李二先生之墓皆有田。朝宾仰承德意,亦捐俸以襄盛举。墓各买田若干亩。官收其租,每岁寒食遣博士员往祭于墓,而分胙于其裔孙。朝宾因是有感而叹曰:“嗟乎世代寥邈,陵谷变迁。自古圣贤豪杰,湮没于荒烟断草之中,不可胜数。谁与问松楸(代称墓地)而访遗迹者?三先生学传正脉,与洙、泗、濂、洛并垂天壤。乃熊公墓田之举,使松楸不改,邱陇常新。三先生之墓,得与孔林并茂,其意至深远,而其功亦至伟矣哉。”墓田租数列于左。熊公讳尚文,乙未进士,丰城人。皇明万历壬子岁(1612)孟冬吉旦,知延平府事古越倪朝宾立。万历三十八年(1610),督学熊尚文捐俸金四十两。知府倪朝宾捐俸金一十两。共五十两,置罗豫章墓田。熊公又捐金三十两,倪公又捐金一十两,共四十两,置罗、李二先生墓田二项。共买寿山里紫坑苗田一十八段,年收租米七十五斛,共银九两,内除纳粮差银一两八钱,实收银七两二钱。内派分罗银四两,李银三两二钱。佃人陈土寿、陈荣富、陈阿儒。
  应该说,历朝历代都在祭祀的这个位于南平市延平区黄漈坑的罗从彦墓,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的、毫无争议的罗从彦墓,它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罗训森主编的《中华罗氏通谱》中刊载的《宋·理学家罗从彦及豫章特祠简介》,竟然在没有认真核准事实的情况下,就自顾自地写道:
  元至正元年(1341),罗从彦的五世孙罗天泽申请建“豫章祠”及“豫章书院”,获得官方批准.建祠地点在沙县洞天岩西麓、罗从彦先生的墓茔下方。①
  这里所说的位于“沙县洞天岩西麓”的“豫章祠”尽管确有其事,但硬要把它牵扯到“罗从彦墓茔的下方”,这对根本就在当地找不到“罗从彦墓茔”的沙县派学者来说,实在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一件事。因此,为了巧解这样的“事实尴尬”与“说理不足”,沙县罗从彦纪念馆在没有认真探查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参照沙县派学者创作的清乾隆十六年图本,绘制了一幅《罗先生故址图》,并在这个故址图的边上,补绘了一个有关罗从彦墓茔的传说图。
  只是令人吊诡的是,这个传说中的罗从彦墓茔,居然和真正的、位于延平黄漈坑的罗从彦墓别无二致。可见天底下的罗从彦墓就只有一个,沙县派学者无论怎么想象、怎么传说,都不能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罗从彦墓来,否则真的是难见先贤于九泉之下了。

附注

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九·丘墓·延平府》(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879页。 ②(明)范来贤《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三·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685页。 ③(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四·名胜志第六》,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198页。 罗从彦墓前的石碑碑槽(一为李侗《祭文》,一为刘允济《祭墓文》) ①(宋)石公辙《祭文》,《豫章文集·卷十七·外集》,《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8页。 ①(宋)刘允济《祭文》,《豫章文集·卷十七·外集》,《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7页。 ②(宋)高斯得《祭文》,《豫章文集·卷十七·外集》,《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8页。 ③(宋)丁镕《燎黄祝文》,《豫章文集·卷十七·外集》,《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7页。 ①抄录于篁路村罗从彦特祠所藏《吴宗尧·告豫章罗先生墓文》,(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80—881页所载有省略。 ①(明)倪朝宾《置三先生墓田记》,(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四·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701—702页。 ①《宋·理学家罗从彦及豫章特祠简介》,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2004、11、28,第109页。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