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长(讲学)地——罗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72
颗粒名称: 四、成长(讲学)地——罗源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本节记录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成长地和讲学地——罗源村的概况,罗从彦在罗源的成长经历,同时记录了罗从彦的办学历程,及罗源村目前保存的罗从彦特祠等与罗从彦有关的历史遗存。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罗源

内容

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地处延平区东南部,与夏道镇毗邻,距市区8公里,属低山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峰400米,土壤肥沃,316国道南北贯穿全村,乘车从延平市区前往该村仅需15分钟左右。
  罗源村是一个多姓氏的村庄,全村有20多个姓氏,其中以陈、童、傅三姓居多。1960年前,罗源、岭炳洋同属一个大队,名为罗源大队,属夏道公社管辖。1961年,罗源大队划归东坑公社管辖,罗源与岭炳洋划分为两个大队。1984年,东坑公社更名为东坑村,罗源大队也更名为罗源村。1992年,东坑村撤并到水南街道办事处,罗源村一并归水南街道办管辖。
  罗源村原名“上团”,因罗从彦先祖的开拓之故,而改名为罗源夹(峡),后简称罗源。对此,罗从彦的《豫章文集》就有补注为:“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剑浦之罗源人罗源昔曰上团,先生远祖迁于是乡,聚族百余,皆罗姓也,故改曰罗源。出先生曾祖罗文弼墓志碑。”②
  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就有明确记载: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①
  罗源里,统图四,距府城一十里。初名上团,以罗从彦祖自豫章徙居之,故名。②
  罗从彦宅,在罗源里,后徙沙县濑溪源。罗源故址,子孙世居焉。短墙矮屋,石径蔬园,过者兴叹。③
  而与黄仲昭有着同样认识的明代乡绅施开治过往此处后,也留下了这样一段感慨:
  偶从名里过,惆怅不胜嗟。曲径白云湿,讲堂幽草花。人心不竟死,吾道未云差。觅问前贤后,黄茅三两家。④
  资料表明,罗从彦迁居罗源之后,就在这里度过了他将近三十年的青少年时光:罗从彦3岁起内受闺教,外承庭训,长大后不仅文采焕然,10岁能诗,而且非常喜欢学习。1084年,年仅13岁的他就拜投剑浦城东的吴仪为师,唱响了在藏春峡里研求不倦的千古佳话。五年后,聪慧过人的罗从彦学完所有儒家经典,又回到罗源里一面居乡耕读,一面进行自我研习。
  1092年,21岁的罗从彦在吴仪的推荐下前往将乐礼见杨时,开始了他第一次寻求“道学正传”的求学过程。此后,勤学好问的罗从彦又继续求学程颐,归家后就一直在罗源里隐居研学,直到1096年10月生子敦叙,1098、1099年因母亲(1098年7月)、父亲(1099年10月)先后病故⑤而在家守孝。
  1100年,29岁的罗从彦第二次前往将乐受业杨时,几天后就辞归回到延平。
  1103年,32岁的罗从彦在为自己的父母守满三年丧期后,接受了挚友同时也是杨时门生及亲眷的陈渊(杨时女婿)和廖仲辰(杨时侄婿)的邀请,前往沙县西郊讲学,寄居沙县洞天岩,前后近十年。
  1113年,养育了罗从彦的罗源峡已经发展成了拥有数百住户的罗姓大村,其每天下河挑水的水桶就有三百六十多担,盛况空前。为教育子孙,已近中年的罗从彦(42岁)结束了客居沙县的讲学生涯,欣然接受族人举荐以及本地乡绅的热情邀请,回到剑浦县罗源里执掌南斋书院,讲学论道,致使该地间衣冠济济,群儒毕集。人们因此盛赞他的书斋为儒林阁,并且一并盛赞他书斋所在的罗源峡为儒林峡。对于此番盛景,直到隆兴元年(1163)六月十五日,以左奉议郎致仕、赐绯鱼袋的孙大中还能够在回忆中不无感慨地描述到:“罗仲素先生无书不读,深造圣经之奥旨。有志于学,无志于仕。不求人知之,人自知之。远近之士,闻风慕道,踵迹而前,肩摩而袂属也。”①
  据记载,南斋书院在开办过程中,为营造书院环境,方便师生的饮食起居与切磋休闲,还特别在书院内栽植丹桂,在书院旁开挖水井,以其味甘香清冽而取名为“香泉”。②时至今日,坐落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的南斋书院(今址为罗从彦特祠),依然清晰可辨罗从彦当年手植丹桂的花坛遗迹。
  作为罗从彦在延平的成长地和讲学地,罗源村目前仍旧保存有罗从彦特祠等与罗从彦有关的历史遗存。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一直对与罗从彦有关的南斋书院和豫章书院看法不一:一种认为,罗从彦共创办了豫章书院和南斋书院两个书院,一个在剑浦县县城①,一个在剑浦县罗源里;另一种认为,南斋书院和豫章书院都是罗从彦在沙县洞天岩时创办的书院(持此说者多为沙县学者);还有的认为,豫章书院在地方志中有多处记载,而南斋书院的记载较少,因此只能采信豫章书院。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综合各说后发现,豫章书院和南斋书院作为分别建在剑浦县城和剑浦县罗源里的两处书院在史实上应该准确无误,二者虽然都和罗从彦有关,但都并非罗从彦所兴办。罗从彦一生穷困潦倒,要想兴办书院难度太大,因此城内的豫章书院和延平书院一样,都是后人为纪念罗从彦和李侗而以他们的名号为名兴建的;而罗源里的南斋书院,则一如族谱所载,是族人和当地乡绅所建,其后便作为邀请罗从彦回乡讲学的重要场所。而从罗从彦正式回乡授徒的1113年起至1131年,罗从彦除了曾于建炎二至四年(1128—1130)应汀州太守之邀赴莲城(元朝改为连城)冠豸山游居讲学外,至少在此陆续开堂讲学了十六年,直到绍兴二年(1132)以特奏名乙科进士的身份赴任广东。

附注

②(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十四·附录上·事实》,《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58页。 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九·地理·延平府》(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70页。 ②(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十六·地理·延平府》(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311页。 ③(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十四·宫室·延平府》(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762页。 ④(明)施开治《过罗豫章先生故里》,(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八·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24页。 ⑤(明)篁路村《罗氏宗谱》记载,宋元符元年(1098)罗从彦28岁时,母亲去世,次年父亲亦过世,父母合墓葬于篁路山中。 ①(宋)罗从彦《诲子侄文》,附孙大中敬跋,(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75页。 ②(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三·山川志第四》,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118页:香泉,一名白水,南城东罗源里,豫章先生书院右,其味甘香故名。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一·祠祀志第二十》,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594页:“府城隍庙,在府治西北,紫芝岭上,东岳宫址。先为罗豫章书院,今碑尚存庙中。”第595贞:“道南祠,在城北龙山巅,明成化元年敕建。祀宋儒杨时,以罗从彦、李侗配。……嘉靖元年,佥事吴昂,以其地僻远,不便祭谒,议改府西城外,旧豫章书院为之,而旧祠仍存。”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地名
罗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