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罗从彦年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46
颗粒名称: 第二部 罗从彦年谱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12
页码: 73-84
摘要: 0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年谱

内容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1888—1979)在搜集、甄别“中文图书别集类往往括有年谱在内或已有单行者,连同新收近人著作及史地丛书旧刊,合计已达二百种以上”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精要及具有各方代表性者,影印编成《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为“持以纠正史书之缺失讹误”作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他在记录该年谱集成的“详尽索引”序文中,对历代名人《年谱》的辑录和考订作过这样一段说明,“籍悉年谱之作,实始于宋,多数为谱主自定,或口授子弟门人笔述;不则亦于谱主没世不久,其门人故旧,就见闻或遗稿代为编纂,几等于谱主亲撰。其中所述言行史实大都详确。古代著作原以藏诸名山传诸其人,故鲜有顾忌,此与历代正史率由新朝为胜朝所撰,遇有不利于新朝之记载,无不删汰,甚或曲笔为之。幸而我国修史者多为具有正义感之学者,不肯歪曲过甚,宁删汰忌讳,然因是不免失真已多,持与私人年谱相较,往往不无差异。此为宋以后之年谱可贵者也。”①
  笔者参照此观点,通过对《罗从彦文集》和罗从彦生平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爬梳,发现现已能够寻找得到的各版本的《罗从彦年谱》,确实大多都在《罗从彦文集》和罗从彦生平资料的基础上辑录而成,基本合符王云五先生的科学判断,故一并摘录如下,以鉴参考。
  一、清·毛念恃谱②
  毛念恃,号敕五,江苏武进人,顺治四年(1647)出任南平训导③,曾为南平地方教育和历史人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今人研究“闽学四贤”(又称“延平四贤”)所参照的珍稀年谱资料,就有一大部分出自毛念恃之手。对此,《南平县志》特在《流寓传》中为其在延平的从政经历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
  毛念恃,号敕五,武进人。甲子副榜,崇祯末年随弟协恭宦闽,值鼎革,任郡教授。居官十载,坦荡温雅,士有缓急,倾囊不吝。学使者或有督责,辄为排解。丁亥(顺治四年,1647)戊子(顺治五年,1648)以来,闽中甫安戢,学校彬彬,推延(延平)庠为最,卯辰科后,科名鹊起,念恃奖掖之功居多。历署顺昌、将乐三邑篆,以廉能称。季子仲孙,占籍南邑(南平),因寓焉。著有《四书讲义》《孝经注》《小学训解》《四贤年谱》诸刻,祀名宦。①
  当前,由于文献流传的艰难与不易,毛念恃所著《罗从彦年谱》原版已经难以寻到,现仅照录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影印文字,以供参考。
  文质罗豫章先生年谱引
  豫章先生之集旧刻十七卷,其实非全书也,全书止《遵尧录》八卷尔。其事实、附录于卷之十四,事亦不甚详。先生旧书无年谱,其见于集端者,至正间曹进士道振所辑也。今欲得先生大概,以志景仰之思,舍此无由而。或载于事实者,遗于年谱;或有大指应载于事实而旧本遗之者,念恃不揣,窃先增订。而彙梓之俾,过南剑者,即如见先生严毅清苦之概。所谓箪瓢如颜、质问如曾、言志如箴、雍和如仲,弓者亦可仿佛其万一矣。
  晋陵后学毛念恃敕五氏谨题
  豫章罗先生事实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家世隐士。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及长,坚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吴公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龟山倡道东南,从游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先生一人而已。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爻,龟山云:“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遂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年,尽得不传之秘,为编《龟山语录三卷》。默堂陈几叟与先生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默堂尝云:“忆初从龟山,龟山以孟子‘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与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犹矣’令先生思索,且云‘此语若易知易行而有无穷之理’。”先生思之数日,疏其意以呈龟山,曰:“饮食必有正味,饥渴害人,则不得正味而甘之,犹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之有哉?”龟山云:“此说甚善,更于心害上一著。猛省则可以入道矣。”先生一生服膺此语,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学问日新,尤不可及。
  然先生清介绝俗,里人知之者尚少。惟郡人李愿中、新安朱乔年闻先生得伊洛之学于龟山之门,遂执弟子礼从之游。愿中以书谒先生,云:“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多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故读圣贤之书,稍有见识者,皆愿授经门下,以质所疑。”其愿中之所以心服于先生而善为形容,与凡从先生学问者,终日相对静坐,解说文字,未尝一及杂语。
  晚年以特奏中下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或曰博罗尉。绍兴二年壬子八月上丁,延平郡守周绾命之领袖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断断气象焉。盖先生之道,上得之杨龟山,再上则得之河南程夫子。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紫阳,则先生其继往开来之人哉!
  其山居有颜乐斋、寄傲轩、邀月亭、独寐龛、白云亭,又池畔有亭曰濯缨。每自赋诗,默堂诸公皆有唱和。
  尝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嗟。”又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又云:“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孚?”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治。小人相朝,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乱。”先生之言,其体用兼该如此。
  所著诗、春秋、语孟解说释例,今多不传。其著《遵尧录》八卷,历言宋之祖宗绍述,纲举目张,无汉唐杂霸之未醇,君圣臣贤,舜禹遵尧而不变。迨乎熙宁之间王安石用事,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卒稔裔夷之祸,为痛心疾首,义激由中,言言剀切,书成未奏。公殁之后七十九年,为宁宗嘉定癸酉。延平郡守刘允济上其书于朝,乞宣付史馆、赐谥号。至理宗淳祐六年,提刑杨栋请谥罗、李两先生,七年,乃赐谥“文质”。至正三年,有沙县知县曹道振者,辑先生之行实为年谱一卷,事虽不详,亦可寓景行之一班焉尔。善乎,庐陵刘将孙之跋先生遗稿也。其文曰:“学记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至哉言乎!此师友之定论也!考亭朱子出延平李氏,延平出豫章罗氏,今朱氏之书满天下,豫章、延平之遗言绪论未有闻者。将孙一来延平,适兵革之后,慨然求之耆旧间。久乃得《延平问答》,其词语浑朴,皆当以三隅反者。且自谓:‘不能发挥以文。’又久之,得《豫章家集》,所传者寥寥仅见,又非延平比。”益信二先生之所以上接伊洛,而下开考亭者,或曰其简也若是,道乌乎传。
  余作而言曰:兹道之所以传也,子曰“余欲无言”,又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言语之道,盛而自得之学隐矣。二先生之自得者,有不能得于言也。其所以传朱氏者,亦不在于言也。朱氏之得于二先生者,亦有不能言者也。而朱氏之所为言之长者,其所授者,无二朱氏也。朱氏之言不得已而言者也,而世之求道者,往往必求之言也,则吾为斯道慨然于此久矣。此集鸠集劳矣,实守尤不易,正不必他求而附益之。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者,不在此,盖尝拜先生之晬容矣。光风霁月,玉色金声,剑山青青,剑水流清。徘徊瞻极,何往而不闻金石丝竹之音也。是可为善言道南之学者矣,是可为善读豫章先生之集者矣。
  豫章罗先生年谱
  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先生生于剑浦之罗源乡剑浦县,今南平县
  按《先生行实》及罗革《题语孟解后》皆云先生享年六十四,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云“八十九年孤愤之气,郁郁未伸”。咸淳六年庚午冯梦得《题先生文集》云“余后七十岁而生”,又云“自生发未燥已知敬慕,今六十五年矣”,以是知先生生于壬子,殁于乙卯,盖六十四岁也。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先生一十五岁凡遇改元,虽无事,必书此论世之义也。后例仿此,李先生谱例亦仿此
  绍圣元年甲戌,先生二十三岁
  元符元年戊寅,先生二十七岁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先生三十岁
  崇宁元年壬午,先生三十一岁
  大观元年丁亥,先生三十六岁
  政和元年辛卯,先生四十岁
  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
  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
  六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郡人李侗、新安朱松始受学于其门
  按李延平《上先生书》:“幸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延平先生殁于隆兴元年癸未,年七十一,以是知是年来受学。晦庵夫子之父朱松,字乔年,以诗闻,从罗仲素先生游,与延平先生为同门友。闻龟山先生所传伊洛之学则受业之年,应与李先生同
  七年丁酉,先生四十六岁,见杨先生于毗陵
  按先生《春秋指归序》:“政和岁在丁酉,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
  重和元年戊戌,先生四十七岁,自京师归乡
  宣和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八岁
  按罗渐《题龟山中庸义稿》:“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又按先生《春秋指归序》:“宣和之初,自撵下趋郏鄏宣字当作重”
  按先生“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而谱中不载,兹“宣和之自撵下趋郏鄏”为见河南夫子也。至戊戌为重和,己亥为宣和,意先生于重和自都发,而宣和方至郏鄏乎。且先生濯缨亭和陈默堂韵有“十载犹缁京洛尘,归欤那复列朝绅”,则先生之往返于洛非一次,不必深辨
  六年甲辰,先生五十三岁,作《韦斋记》
  按《韦斋记》:“宣和癸卯,朱乔年得尤溪尉,治一室,名曰韦斋。斋成之明年,使人来求记。”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五岁,《遵尧录》成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先生五十六岁
  绍兴元年辛亥,先生六十岁
  二年壬子,先生六十一岁,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八月上丁,以郡守周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
  按《先生行实》及《延平志》《沙阳志》皆云晚以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胡文定公《答先生书》亦称“主簿足下”,惟石公辙《志先生释菜事》称“惠州博罗尉”,当改
  又按:“簿”“尉”之异同不必计,而先生于是年得官博罗,而又延平行释菜礼,意先生将之官,而郡守特重之以宠其行也。不然,则先生自后终于广矣,岂得再至延耶?
  五年乙卯,先生殁
  按《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特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源。”然先生族弟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享年六十有四,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龟山先生《答胡康侯书》亦云“仲素死于道途”,又与前说不同,要不足为先生重轻也。
  按:先生之子早殁,则先生存殁之详不甚可证,但存其大概耳。且因宦而卒于道者,即谓殁于官,亦可。再考朱文公记李先生问答,中有云:“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后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三两年,那里心静,需须看得较透。”则先生在广非止一年,而享年非止六十四也。中不言其为何官,只云“随人入广”,意先生亦非爵命于朝之官,止是渊明聊试为吏之意,后来请谥亦未说为某官应加某爵也。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从闽学臣熊尚文之请从祀文庙
  大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戍允学臣沈涵疏赐御书祠额曰“奥学清节”
  豫章罗先生年谱终
  二、清·《四库全书·豫章文集》谱①
  豫章罗先生年谱
  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先生生
  按《先生行实》及《罗革题语孟解后》皆云先生享年六十四,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云“七十九年(注:此处应为八十九年之误)孤愤之气,郁郁未伸”云云。咸淳六年庚午冯梦得《题先生文集》云“余后七十岁而生”,又公“自生发未燥已知敬慕,今六十五年矣”,以是知先生生于壬子,殁于乙卯也。
  元丰元年戊午,先生七岁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先生一十五岁
  绍圣元年甲戌,先生二十三岁
  元符元年戊寅,先生二十七岁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先生三十岁
  大观元年丁亥,先生三十六岁
  政和元年辛卯,先生四十岁
  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
  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时公年六十。
  六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郡人李侗始受学其门
  按延平先生《上先生书》:“幸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延平先生殁于隆兴元年癸未,年七十一,以是知是年受学。
  七年丁酉,先生四十六岁,见杨先生于毗陵
  按先生《春秋指归序》:“政和岁在丁酉,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惟《春秋传》未之或睹也。”
  重和元年戊戌,先生四十七岁,自京师归乡
  按罗渐《题龟山中庸义稿》:“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又按先生《春秋指归序》:“宣和之初,自撵下趋郏鄏宣字当作重。”
  宣和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八岁
  六年甲辰,先生五十三岁,作《韦斋记》
  按《韦斋记》:“宣和癸卯,朱乔年得尤溪尉,治一室,名曰韦斋。斋成之明年,使人来求记。”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五岁,《遵尧录》成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先生五十六岁
  绍兴元年辛亥,先生六十岁
  二年壬子,先生六十一岁,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
  按《先生行实》及《延平志》《沙阳志》皆云,晚以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胡文定公《答先生书》亦称“主簿足下”,惟石公辙《志先生释菜事》称“惠州博罗尉”,当改。八月上丁,以郡守周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见石公辙志。
  五年乙卯,先生殁
  按《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者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特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原。”然先生族弟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享年六十有四,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龟山先生《答胡康侯书》亦云“仲素死于道途”,又与前说不同,未知孰是。
  宁宗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乞赐谥。又得先生墓于荆臻之中,为修瓮立石以表道,架亭以行祀,命教授方大琮率诸生致祭,给官田计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
  内以六石输学中,为祀事之费,余以给守墓者每岁寒食教授率诸生备专币祭墓下
  理宗淳祐六年丙午,杨栋奏请谥
  七年丁未,赐谥文质
  三、篁路村新修罗从彦年谱(待定稿)
  宋大儒罗从彦公年谱①
  按《宋史》《延平府志》及从彦五世孙良佐谱载云:远祖罗京成,原籍江豫南昌后洋刷水人,于唐末后梁开平三年己巳(909)随闽王徒迹闽中,家剑浦,而后由京成公数传罗文弼迁剑浦县罗源里罗篁后山开基定居。文弼生四子世南、启南、忠南、朝南。世南字秉虚,隐居务农,品德端肃,亲族敬宗,生子名神继,字志绳,娶儒岭窠尤氏,后定居杜溪里儒岭窠。从彦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正月十五日寅时在儒岭窠出生,三日后迁往溪南上团(今南平罗源)。
  一〇七四年(熙宁七年甲寅)。公三岁,父神继隐身不仕,尤氏母端肃通文字,吟诗作对,尤擅画荷,内受闺教,外承庭训,开始识字。
  一〇七五年(熙宁八年乙卯)。公四岁,识字能写。
  一〇七六年(熙宁九年丙辰)。公五岁,能诵读经史。
  一〇八一年(元丰四年辛酉)。公十岁,已能赋诗。
  一〇八四年(元丰七年甲子)。公十三岁,延平城东藏春峡,师事审律先生吴仪。
  一〇八九年(元祐四年己巳)。公十八岁,居乡耕读,苦无师教,自学勤奋。
  一〇九二年(元祐七年壬申)。公年廿一岁,往将乐求师,礼见杨龟山先生。经杨先生推荐,父神继卖儒罗芟夷之田,充作旅费,赴洛阳深造。
  一〇九三年(元祐八年癸酉)。公廿二岁,随龟山先生,赴开封汴京举迁之便,同师事伊川先生。
  一〇九四年(绍圣元年甲戌)。公廿三岁,冬欲辞归,伊川先生指示:“再从龟山先生学”,别时说:“吾道复南矣”。喻为道南二家。
  一〇九五年(绍圣二年乙亥)。公廿四岁,春自洛阳归,娶本邑李文捷之女金翠。并整理《二程龟山语录》。
  一〇九六年(绍圣三年丙子)。公廿五岁,十月初四日寅时,生子敦叙。
  按:“伊川先生是年被斥为奸党,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〇一),恢复自由。崇宁元年(一一〇二),朝臣攻击他推荐寻官,著书非毁朝政。恢复新法的宋哲宗下诏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大观元年(一一〇七),程颐郁愤而死,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
  一〇九七年(绍圣四年丁丑)。公廿六岁,在乡授徒,传闻罗革公也在学。
  一〇九八年(元符元年戊寅)。七月十六日公之母尤氏得病故,享年五十二岁。
  一〇九九年(元符二年己卯)。十月初八月父神继公辞世,享年五十六岁。
  一一〇〇年(元符三年庚辰)。公年廿九岁,闻杨时先生被诬,欲归乡隐忧讲学。公往镛州(将乐)含云寺拜谒龟山,乃二次受业于杨,数日辞归。
  一一〇三年(崇宁二年癸)。公年卅二岁,守丧服满,接受挚友陈渊、廖仲辰邀请,往沙县西郊讲学,寄居洞天岩。
  一一〇五年(崇宁四年乙酉)。公卅四岁,别洛阳十年感触颇深,作诗回忆有“十载犹缁京洛尘,归欤那复厕朝绅”句。陈渊见公愤慨激动,以诗謦劝:“更绩洛川求学事,会传余论落人间。”
  一一〇八年(大观二年戊子)。公卅七岁,侄敦舒在沙县读书,天花夭亡,寿远系后裔更以此为借口。在《豫章郡罗氏族谱大成谱》中杜撰编成,“从彦公之子敦叙在洞天岩,以天花疾夭亡”。是年仲秋与陈渊出访,道经紫云岩禅寺,讲学数日,留诗一首。(见《归化县志》)
  一一一一年(政和元年辛卯)。公四十岁,七月自沙县去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毗陵辖区为今常州无锡镇江一带),第三次在杨先生门下受业(今河南商丘),于十月归(按先生转寓毗陵)。
  一一一二年(政和二年壬辰)。公四十一岁,五月又自沙县去浙江萧山,第四次在杨先生任内受业,于八月归。
  一一一三年(政和三年癸巳)。公四十二岁,受族人举荐和邑绅之敦请,回乡掌罗源南斋书院,集群儒开学,衣冠济济,人文荟萃,因喻罗源峡为儒林峡,书斋称儒林阁。公手植丹桂,亲凿白泉,今真迹尚在,常登九脑峰顶上天梯,远瞩父母墓,黯然沮丧,凄恻而归。
  一一一六年(政和六年丙申)。公四十五岁,本邑张岚李侗、新安朱松,以书和诗请求为弟子。
  一一一七年(政和七年丁酉)。公四十六岁。由罗源到江苏武进经年,第五次在杨龟山门下学习,尽裒其书后始归,完成学业(见《春秋指归序》)。
  政和岁在丁酉(1117),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唯春秋传未之获睹也。宣和之初(1119—1121),自辇下趋郏鄏,门人尹焞,出以授予,退而考合于经,验之以心,而参之以古今之学,盖其所得者十五六。①
  一一一八年(重和元年戊戌),公四十七岁,春抵京,寻同门友尹焞②受《春秋传》。以白身秀土,不显眼,不招摇,赴郏鄏(今伊川县)白虎山下,为郁愤而亡、当时尚未恢复名誉的伊川先生扫墓,答谢传授程门绝学的鸿恩,于五月和罗渐③(伯思)同返罗源故里(见《题龟山中庸义稿》)。《台衡录》亦于是年完稿。
  一一一九年(重和元年戊戌),公四十八岁,著《中庸说》。
  一一二〇年(宣和二年庚子)。公四十九岁,所著《语孟师说》,至翌年春完篇。
  一一二二年(宣和四年壬寅)。公五十一岁,冬《春秋指归》完成。
  一一二四年(宣和六年甲辰)公五十三岁,应朱松请,作《韦斋记》,并开始著《遵尧录》。
  一一二六年(靖康元年丙午)。公五十五岁,著《圣宋遵尧录》终篇,楷书善正。计八卷约四万言。另录一卷,乃《二贤斥小人》。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丁未)。公五十六岁,徽、钦二帝蒙尘,爱国热忱未能表达,乃公千古遗恨也!
  一一二八年(建炎二年戊申)。公五十七岁,辞太守聘,毅然受远亲邀请,赴莲城(元朝改为连城)讲学,选择城郊冠豸山为讲学之地。其真迹“壁立千仞”四字苍劲雄伟,屹立岩壁。后公元孙①良佐字天泽,笔名良凯(此说之辩析详见本书第52页),掌汀州教授时,应莲城乡贤丘鳞邀请,登冠豸山拜谒讲学旧址,亲题“名山拱秀”刻于岩壁。后人建“仰止亭”纪念从彦公之景行。
  一一三〇年(建炎四年庚戌)。公五十九岁,著《豫章集》在冠豸山终篇。
  一一三一年(绍兴元年辛亥)。公六十岁,归乡应特奏,登乙科进士,授官广东博罗县主簿,胞弟从龙以兄年迈远行,令三子敦仑随侍。
  一一三二年(绍兴二年壬子)。公六十一岁,八月上丁州学落成,太守周侯绾命率诸生员举行释菜礼。并选择瑰丽灵秀,气象万千的罗浮山为讲学之地,培养诸生员,著有《议论要语》。
  一一三三年(绍兴三年癸丑)。公年六十二岁,于罗浮山完成了修改《圣宋遵尧录》,又亲书楷笔,自为序文,书延平臣罗从彦,注明始写于靖康丙午十月日。是年冬,子敦叙病故。
  一一三四年(绍兴四年甲寅)。公六十三岁,胞弟叔嘘书,强立胞兄伯常次子公永为继嗣。是年八月十五日辰时,遗腹子出生(见李侗书公墓志铭)。
  一一三五年(绍兴五年乙卯)。公六十四岁,自广归至汀州武平,病在县学。从弟罗革适官汀州教授,闻讯二百里兼程探望。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时十月卅日(十有一月至前一日),胞侄敦仑随侍在侧,罗革理丧。因道路不净,寄柩开元寺,所著《遵尧录》《议论要语》由胞侄敦仑负归罗源后山篁路。
  一一四〇年(绍兴十年庚申)。门人李侗字愿中,同继子公永,左右赞冀悉同门友,扶榇于盂夏月癸酉日辰时,厝于黄漈之原(见李侗书公墓志铭)。
  一二一三年(宋嘉定六年癸酉)。南剑州郡守刘允济为公墓刻志。
  一二四七年(宋淳祐七年)五月廿四日。奉圣旨,依议,诏赐公谥“文质”。
  一三四一年(元至正元年辛巳)。奉旨在沙县城西鼎建“豫章特祠”。元末其祠毁于兵火。
  一三九七年(明洪武三十年丁巳)。重建沙县特祠。
  一四六五年(明成化元年乙酉)。敕建延平城北“道南祠”,奉祀杨时,配祀罗从彦、李侗。后改为“四贤祠”,并祀朱熹。
  一四九七年(明弘治十年丁卯)。奉旨建延平罗源里“豫章先生祠”。
  一五二七年(明嘉靖六年丁亥)。学宪仁和、邵锐为公之墓构亭堂。
  一五四八年(明嘉靖廿七年戊申)。知府范来贤,修葺南平豫章先生祠。
  一五七三年(明万历元年癸酉)。正月,延平知府修葺公之墓,并重刻墓志铭。
  一六〇〇年(明万历廿八年庚戌)。沙县知县陆志孝修葺沙县特祠。
  一六一三年(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亥)。明嘉靖廿四年(一五四五)福建提学熊尚文、熊汲奏请从祀孔庙;明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廿六日诸臣具题,卅日准奏;四十二年甲寅六月奉圣旨:“崇祀孔庙”东庑先儒第十五位。
  一七〇六年(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御赐祠额“奥学清节”;监生罗圻彬重建南平罗源“豫章先生祠”。
  一九七九年,沙县红光学校毁特祠华表,以基建校舍。
  一九八四年,南平市政府拨款整修公之墓,列为保护单位。
  一九九三年,沙县政府批准修理特祠,由民间集资修葺;一九九七年,红光学校迁移他处。
  一九九六年,由篁路裔孙牵头,连城、永安嫡孙共同集资重建南平罗源“豫章先生祠”。一九九八年,南平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裔孙、南平篁路运昌整理
  永安西华上滨重校
  南平篁路怀年重整理

附注

①王云五题识《宋李延平先生侗年谱并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附详尽索引序》,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七辑·宋李延平先生侗年谱》,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4月,第1页。 ②(清)毛念恃《豫章罗先生年谱》,抄录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21册,第665—688页。 ③(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七·职官志第十一·道府历官表》,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326页。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二十三·流寓传第三十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1225页。 ①《豫章文集年谱》,《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644—646页。 ①此原谱亦收录于明正德丁丑延平知府姜文魁重镌《宋大儒豫章罗从彦先生全集》(其板原存延平府府库,后毁于火) ①(宋)罗从彦《春秋指归序》,(民国)吴拭、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六·艺文志 序》,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10页。 ②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洛阳人。早年师事程颐,靖康初年(1126)被召至京师,赐和靖处士。金人陷洛阳,逃奔至四川。绍兴四年(1134)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绍兴八年(1138)担任礼部侍郎兼侍讲。 ③据罗渐《题龟山中庸义稿》所载“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之句,可知罗渐不应将自己称为“余与伯思”,因此此处的“伯思”不应被理解为“罗渐即罗伯思”,其所表达的准确意思应为:“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伯思”应该另有其人。 ①元孙,一种亲属称谓,指曾孙的儿子,或称孙子的孙子,或称儿子的曾孙。其本义为长孙,也就是长子的儿子。清朝时为避康熙帝之名讳而改玄孙称元孙。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