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罗从彦生平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40
颗粒名称: 第一部 罗从彦生平资料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8
页码: 65-72
摘要: 本章收录行状两篇,墓志铭一篇,及《豫章文集》《宋史》《南平现在》中收录的人物传各一篇,另行状中一名《元祖文质公行状》,落款为“门人延年顿首拜撰”;一名《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文后无落款。分别记叙了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的个人生平,是史上不可多得的生平资料。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生平事迹

内容

一、罗氏宗谱·豫章罗先生行状①
  由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延续传承的《罗氏宗谱》中,收录着两篇目前为止再无他处可见的罗从彦生平资料,一名《元祖文质公行状》,落款为“门人延年顿首拜撰”;一名《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文后无落款。该二则行状仅就其记载内容来看,由“门人延年顿首拜撰”的文字内容仅止于罗从彦个人生平,是完全接近罗从彦生存年代的一则文字资料,只是标题已被后人另行修改或添加成《元祖文质公行状》(延年为罗从彦撰写行状的时候,罗从彦并未被赐谥“文质”)。而文后无落款的《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除了叙述罗从彦的个人生平外,还追述了不少罗从彦的身后哀荣,时间止于淳祐八年(1248)夏五月,有可能是罗从彦的近世子孙(具体何人未得而知)在延年所撰的基础上补充而成。
  本书为如实展示罗从彦的生平状况,谨将二文原貌一并收录于此,以供评鉴。
  (一)元祖文质公行状
  门人延年顿首拜撰
  先生为神继公仲子也。伯从奇,字伯常,季从龙,字叔嘘,皆母尤氏出焉。先生未生时,乃有璧奎献彩之祥,篁中岩谷瑞芝亦为晔晔。抵揆览之夕,母梦文星堕怀,俄有神人复捧巨星煌煌入室,化为美士,手持白璧。而神人且指美士与尤母云:“是天异之,以为尔子而谨护持。”寤,而先生遂育焉。母质之父,父云:“士而美者,彦也;持璧,璧洁而素也。儿既居仲,盖名从彦,字素而冠以仲乎。”生而水肤玉貌,声实喤喤,头生异骨,眉长过目,额书文字,神采射人,两耳朝珠,电目赤容,大为神继公赏鉴。匍匐时,性即颖敏,稍长,就传于外。辙目十行而忆,三箧五家学究往往避席于先生,识者伟之。抵壮,慨然身任道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苦无师资,及闻同郡杨文靖公时载道而令萧山,先生不惮千里之遥,裹粮檐簦.诣萧请谒。一见与语而乃叹曰:“不至是,几虚一生矣。”既归,而悟徹性真,阐明理学,筑舍山中,杜门静养,数十年惟心肩道之。是务它如轩簪组绶,一切不淄。其或资斧不给,吟咏自如。少不介于中,居乡恂恂.不立崖畛.亦不为同尘,温中粹貌,每每令人可敬而不可狎。丁内外艰,先生为哀毁骨立,且一一治以吾儒而浮屠清虚之教,毫不秉持。晚虽以特奏擢科为博罗簿,因朝例耳,初非有心抡于进者也。未几,以悬车请,沿途而疾。适迨抵汀之武平,而先生病弗起焉。时先生一子讳敦叙,字学礼,早先生卒,无嗣,而仅遗腹焉。先是先生弟叔嘘书继,先生以“叙子尚有遗腹”不可其请。复书强之,乃可。因立兄伯常次子公永,字学隽为嗣。无何,而学礼君遗腹果得振宗孙。迨先生卒,而振宗生甫二龄,弱不任事,于时治丧事者,继子学隽左右赞异悉归,同门友李侗柩扶而至,卜葬于篁罗峡之黄漈,而侗实志铭焉。惟是行状,而侗转以分嘱之不佞(即“不才”,延年谦称)。顾年(延年自称)芜俚无似(意思是才能不如他人),然先生之懋德端行不可泯泯。况雨化风熏(指罗从彦对两人的教导),独侗偕年为最,乃谨按先生履历,以摹其所生之异,所志之大,所任之重,而为继往开来之真儒嫡派者也。余详年谱,兹不复赘,乃作行状。
  (二)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
  祖讳从彦,字仲素,谥文质,学者称为豫章先生。父神继,字志绳,祖世南,字秉虚,曾祖文弼,字台辅,皆隐身不仕。乃以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当公母尤氏未分娩前一日夕,梦文星堕怀,俄有神人捧一巨星煌煌入室,化为美士,手持白璧。而神且指美士与尤母云:“是天异之,以为而子。”寤,而公遂生焉。母白之父,父云:“士而美者,彦也;持璧,璧洁而素也。今长已名从奇,字伯常矣。儿既居仲,盖名从彦,字仲素而冠以仲乎。”生而泣声喤喤,水肤玉貌,眉长过目,额书文字,两耳朝珠,头生异骨,神采射人,大为神继公赏鉴。公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初从审律先生吴仪游,后闻龟山杨公得河洛渊源,慨然想慕。及为萧山令,公不惮千里,徒步北面焉。三日,即惊汗背,曰:“不至是,几虚一生。”龟山稔察,欣然云:“及门千人,无可语道。可语道者,惟仲素一人而已。”于是龟山益以亲公。次年,龟山讲《易》,至《乾》九一爻,云:“伊川说甚善。”公乃鬻田裹粮,走洛见伊川先生,尽得未传之秘。遂归,卒业。其力行诣极,莫有兴肩。时沙阳陈默堂、廖仲辰与公为莫逆交,默堂尝云:“自吾友仲素日闻所未闻,奥学清节,真南剑之冠冕也。”仲辰亦云:“孔氏之门,晚有鲁子;杨师之门,晚得仲素,前后二子皆道统所继者也。”公尝谒龟山于将溪上,陶陶吟咏,充然自得。兹纪其略云:清滨恍蔡问津者,谁狂波澎湃?梁木其萎,流中胡砥,其挽予以归,识者知其隐然,身任道统矣。张岚李公愿中始师事,以书谒。其书详见年谱。晚之,罗源静养三年,得穷天地万物之理,著《集语孟中庸说》《毛诗解》《春秋指归》《二程龟山语录》。后又归于南斋书院,杜门静养,以阐明圣脉,大启儒宗。且亲植丹桂,开凿白泉,每自赋诗。尝採宋事著《遵尧录》《台衡录》及《延平问答》诸书。尝与学者议治,所言可垂国史。其语详见年谱。子朱子尝叹羡之,每云:“自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又云:“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又云:“罗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又云:“维时豫章独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绍兴壬子以特奏又第,除授广东博罗主簿。比年八月,州学新成,公以太守周侯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彬彬气象。绍兴壬子,公自广归至汀州武平,得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于冬至前一日,享年六十有四。娶本郡李氏名金翠,生于熙宁癸丑正月廿五日寅时。妣为人庄淑清静,语言不苟,生子敦叙,娶媳林氏,生孙名振宗。时宗未育,时先绍兴癸丑秋,叙亡,谨遗腹。公为宗祧计,于甲寅春立兄子公永为继。至八月,而遗腹生,孙是为振宗。但当公卒时,宗在襁褓,又值干戈扰壤,公柩未得归葬,只寄柩开元寺。至绍兴十年庚寅,门人李愿中仝继子公永、族弟友数人扶归卜葬于本里黄漈之原。其墓坐丁向癸,其墓志即愿中笔,行状乃门人延平撰。李氏后因家贫,不及与公合葬,只葬本乡水井后窠头半作山,余无赘后。至宁宗嘉定六年癸丑,郡守刘公讳允济重修公墓,结瓮立石,给官田一十一石,差尤三老看守。又缴进《遵尧录》,请谥。淳祐六年,福建提刑杨公讳栋复议。七年,周公讳坦复请,即以本年五月廿四日奉圣旨,依丁末冬制书下,戊申(淳祐八年,1248)春到郡。夏五月,权郡事丁公讳倅镕命推守沈公讳元忠率职事诣坟所燎黄。
  二、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①
  豫章罗先生墓志铭
  门人李侗顿首拜撰
  越剑州罗源之乡,出十有五里许,为黄漈之阳。有兆焉,乃藏宋大儒罗先生者也。其向丁癸。其脉迢递,其形委蛇而蜿蜒。其林木茏苁而森葳,其环拱苞灵而孕粹,美哉佳兆乎!先生于侗,逊长于一日,实则沆瀣一气焉。梦楹之夕,敦匠执绋之举,侗既不能以不肖供其役。今幸得偕先生继嗣,求之汀之武邑,归先生柩而穸之。乃于铭志实推诿焉,可不可耶,谨捃摭而志之。
  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时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天纵英敏,冲龄而然。稍壮,则宛委坟索,靡弗彻览。著为文章,形为吟咏,粹然一轨于正。已闻同郡龟山杨先生,继绝学于河洛,筮仕萧山。先生慨然鬻田,徒步请谒。及见,而喟然叹曰:“不至是,几虚一生。”遂修北面礼于杨,而杨亦深器先生,两人相得欢甚!既归,筑室山中,杜门静业。虽以特奏擢科,主簿博罗,而胸次澹然泊然,揆厥所志。盖不以簪裾为华,而以担荷道统为己任。生平雅好著述,编牒鳞集,不可枚纪。纪其大者,若:《遵尧》《台衡》《春秋解》《诗解》《语孟师说》《中庸说》《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弟子答问》诸篇。而于道德事功,纪纲法度,彝伦日用之间,凿凿乎其言之也。至若怡情鬯性,舒写心灵于吟讽间,不徒大有唐韵。其于继往开来、肩任道统之意,在在跃露,诸载杀青者不论。论其逸者所云:问津挽予之句,是何蕴抱,是何局度乎?以侗椎鲁之质,偏驳之资,冶铸于先生者既久,熏炙于先生者最深。虽不能金玉其词,以绘所为粹质温中之模,乃敢忍于脉脉,不令真儒道范寿于永永乎?
  先生娶于李,为朝议大夫文捷公之女。端确贞静,相内敀寅。生一子讳敦叙,先先生卒,无嗣,有遗腹焉。先生有弟叔嘘书请继于先生,坚请乃可,曰:无后为不孝之大,吾存后吾,吾亡嗣子,今子先吾殁,后吾明矣。乃立兄伯常之次子公永。无何,而遗腹得男孙振宗。噫!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耶!先生生熙宁壬子正月十五日寅时,卒绍兴乙卯十有一月至前一日,享遐六十有四。以绍兴庚申孟夏月癸酉日辰时,厝于斯兆。
  侗谨拜首而铭曰:郁芊佳城,峰峦峥嵘。藏先生魄,用奠于宁。丰镐木秀,曲阜草青,儒文道脉,日皎星晶。参苓孕粹,桃李储精。云封黯黯,雨化零零。躯返于穸,神昭于明,勒铭于石,万古仪型。
  嗣男公永 承重孙振宗仝立石
  三、豫章文集·附录上·事实①
  事实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剑浦之罗源人罗源昔曰上团,先生远祖迁于是乡,聚族百余,皆罗姓也,故改曰罗源。出先生曾祖罗文弼墓志碑。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皆隐身不仕。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及长,艰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先生吴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龟山倡道东南,从游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先生一人而已。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爻,龟山云:“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先生遂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载,尽得不传之秘龟山语录第三卷则先生所编也。同门友默堂陈几叟与先生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默堂尝云:“忆初从龟山,龟山以孟子‘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与夫,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犹矣’令学生思索,且云‘此语若易知易行而有无穷之理’。”先生思之数日,疏其意以呈龟山,曰:“饮食必有正味,饥渴害之,则不得正味而甘之,犹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之有哉?”龟山云:“此说甚善,更于心害上一著。猛省则可以入道矣。”先生一生服膺此语,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学问日新,尤不可及。
  先生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可之。郡人李愿中、新安朱乔年闻先生得伊洛之学于龟山之门,遂执弟子礼从之游晦庵年谱云:朱松字乔年,少以诗闻从豫章先生罗某游,则闻龟山所传伊洛之学。初,李愿中以书谒先生,云:“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多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门下,以质所疑。”从之问学,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一及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愿中退居室中,亦只静坐。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相从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先生少然可亟称许焉。
  绍兴壬子,州学落成。八月上丁,先生以太守周侯绾之命,领袖诸生宗昇、张元侯、符藻、廖援、张维、廖拱同行释菜礼,有洙泗断断气象。舍人吕大中以诗叙之,龛诸夫子庙壁今石刻在礼殿东庑下。先生山居有颜乐斋、寄傲轩、邀月亭、独寐龛、白云亭,又池畔有亭曰濯缨。每自赋诗,默堂诸公皆有唱和。尝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叹。”又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大奸必乱天下,小过必微全人。”
  其著《遵尧录》,历言我宋一祖开基、三宗绍述,若舜禹遵尧,相守一道。迨熙宁间,王安石用事,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卒稔裔夷之祸,未尝不为之痛心疾首也。又有《春秋解》《毛诗解》《中庸说》《语孟解》《议论要语》《台衡录》《春秋指归》。
  晚就特科,授惠州博罗主簿,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四。子敦叙早殁,无嗣,丧不得归者数年。其后,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扶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原母夫人坟之侧教授公革云:卒于汀之武平县。又一本云:附葬于黄漈坑府君墓之侧。去县二十里,墓久榛塞。嘉定六年,刘允济久闻先生之名,自到任后力加搜访,遂得《春秋解》《毛诗解》二书墨本今藏于学及《遵尧录》八卷,尚未脱稿。侯,于是精加审定,录《遵尧录》奏请于朝,乞宣付史馆,外赐一谥号以示褒表儒先之意。又得先生墓于荆榛颓圮之中,重新修瓮立石以表道,架亭以行祀,命教授方大琮率诸生致祭于坟所,每岁展祀无阙。又给官田差人看守拨官田计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令守坟人尤三老自行佃作,却于内以六石输学中为每岁祀事之资,余以给守坟之人。每岁寒食节,教授率助职事生员备酒杀牲币,亲到坟下行礼,郡拨钱五贯自祭。淳祐六年三月十七日,闽宪杨左史栋乞谥罗李二先生,寻送太常博士陈协撰《谥议》云:“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师友渊源,洞明天理,非道德博厚乎?清介绝俗,著书有闻,非言行相应乎?请谥先生为‘文质’。”上可其奏。丁末冬制书下,戊申(淳祐八年.1248)春到郡。夏五月,权郡丁倅镕命推官沈元忠率职事并其子孙诣坟所燎黄,礼毕而归。  
  四、宋史·罗从彦传①
  罗从彦传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谥文质。
  五、南平县志·罗从彦传①
  罗从彦传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后徙沙县。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宋神宗熙宁五年生从彦。幼颖悟,不为语言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初从吴仪游,已而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时为萧山令,徒步往见,三日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时亦许其可与言道。常讲易至乾九四爻云:“曩闻伊川说甚好。”彦即走洛见而问之,颐反覆以告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尽得不传之秘。时常语:“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成要何用?此须是著力来实见圣贤所得之道。若只要博古通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义之事。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且如东汉处士名节有闻者多,责以古圣贤之道,则略无毫发相似。以彼于道,初未有闻故也。方今学者,平居则曰:吾当为古人之所为。才有事到,便措置不得。由是观之,学而不闻,犹不学也。”又尝教:“学者读书之法,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盖其所得者如此。时之婿,沙县陈渊尝诣之,必竟日乃返,语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其奥学清节,真南州冠冕。”既而筑室罗源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闲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如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如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
  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董仲舒、公孙弘倡言经术。唐韩愈、柳宗元夸尚古文。二者渐失周孔之心,于是明道者寡。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又曰:“士之立朝,要以忠厚正直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深思力行,任重诣极者,仲素一人而已。绍兴二年特科,授博罗主簿。未几卒,年六十四。世称豫章先生。一子敦叙。其遗书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遵尧录》《台衡录》《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理宗淳祐七年谥文质。万历间,从督学熊尚文之请,从祀孔子庙庭。清康熙四十五年赐御书祠额,曰:“奥学清节”。

附注

①收录于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 ①(宋)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抄录于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本文对照《豫章罗先生田产碑记》后做了个别修正。 ①(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十四·附录上·事实》,《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58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罗从彦传》(绿皮精装版·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2743—12745页。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二十·儒林传第二十四》,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1057—1059页。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