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罗从彦生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39
颗粒名称: 上篇 罗从彦生平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31
页码: 63-93
摘要: 由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延续传承的《罗氏宗谱》中,收录着两篇目前为止再无他处可见的罗从彦生平资料,一名《元祖文质公行状》,落款为“门人延年顿首拜撰”;一名《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文后无落款。该二则行状仅就其记载内容来看,由“门人延年顿首拜撰”的文字内容仅止于罗从彦个人生平,是完全接近罗从彦生存年代的一则文字资料,只是标题已被后人另行修改或添加成《元祖文质公行状》。而文后无落款的《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除了叙述罗从彦的个人生平外,还追述了不少罗从彦的身后哀荣,时间止于淳祐八年夏五月,有可能是罗从彦的近世子孙在延年所撰的基础上补充而成。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生平事迹

内容

第一部 罗从彦生平资料
  一、罗氏宗谱·豫章罗先生行状①
  由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延续传承的《罗氏宗谱》中,收录着两篇目前为止再无他处可见的罗从彦生平资料,一名《元祖文质公行状》,落款为“门人延年顿首拜撰”;一名《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文后无落款。该二则行状仅就其记载内容来看,由“门人延年顿首拜撰”的文字内容仅止于罗从彦个人生平,是完全接近罗从彦生存年代的一则文字资料,只是标题已被后人另行修改或添加成《元祖文质公行状》(延年为罗从彦撰写行状的时候,罗从彦并未被赐谥“文质”)。而文后无落款的《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除了叙述罗从彦的个人生平外,还追述了不少罗从彦的身后哀荣,时间止于淳祐八年(1248)夏五月,有可能是罗从彦的近世子孙(具体何人未得而知)在延年所撰的基础上补充而成。
  本书为如实展示罗从彦的生平状况,谨将二文原貌一并收录于此,以供评鉴。
  (一)元祖文质公行状
  门人延年顿首拜撰
  先生为神继公仲子也。伯从奇,字伯常,季从龙,字叔嘘,皆母尤氏出焉。先生未生时,乃有璧奎献彩之祥,篁中岩谷瑞芝亦为晔晔。抵揆览之夕,母梦文星堕怀,俄有神人复捧巨星煌煌入室,化为美士,手持白璧。而神人且指美士与尤母云:“是天异之,以为尔子而谨护持。”寤,而先生遂育焉。母质之父,父云:“士而美者,彦也;持璧,璧洁而素也。儿既居仲,盖名从彦,字素而冠以仲乎。”生而水肤玉貌,声实喤喤,头生异骨,眉长过目,额书文字,神采射人,两耳朝珠,电目赤容,大为神继公赏鉴。匍匐时,性即颖敏,稍长,就传于外。辙目十行而忆,三箧五家学究往往避席于先生,识者伟之。抵壮,慨然身任道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苦无师资,及闻同郡杨文靖公时载道而令萧山,先生不惮千里之遥,裹粮檐簦.诣萧请谒。一见与语而乃叹曰:“不至是,几虚一生矣。”既归,而悟徹性真,阐明理学,筑舍山中,杜门静养,数十年惟心肩道之。是务它如轩簪组绶,一切不淄。其或资斧不给,吟咏自如。少不介于中,居乡恂恂.不立崖畛.亦不为同尘,温中粹貌,每每令人可敬而不可狎。丁内外艰,先生为哀毁骨立,且一一治以吾儒而浮屠清虚之教,毫不秉持。晚虽以特奏擢科为博罗簿,因朝例耳,初非有心抡于进者也。未几,以悬车请,沿途而疾。适迨抵汀之武平,而先生病弗起焉。时先生一子讳敦叙,字学礼,早先生卒,无嗣,而仅遗腹焉。先是先生弟叔嘘书继,先生以“叙子尚有遗腹”不可其请。复书强之,乃可。因立兄伯常次子公永,字学隽为嗣。无何,而学礼君遗腹果得振宗孙。迨先生卒,而振宗生甫二龄,弱不任事,于时治丧事者,继子学隽左右赞异悉归,同门友李侗柩扶而至,卜葬于篁罗峡之黄漈,而侗实志铭焉。惟是行状,而侗转以分嘱之不佞(即“不才”,延年谦称)。顾年(延年自称)芜俚无似(意思是才能不如他人),然先生之懋德端行不可泯泯。况雨化风熏(指罗从彦对两人的教导),独侗偕年为最,乃谨按先生履历,以摹其所生之异,所志之大,所任之重,而为继往开来之真儒嫡派者也。余详年谱,兹不复赘,乃作行状。
  (二)元祖豫章文质公行状
  祖讳从彦,字仲素,谥文质,学者称为豫章先生。父神继,字志绳,祖世南,字秉虚,曾祖文弼,字台辅,皆隐身不仕。乃以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正月十五日寅时生。当公母尤氏未分娩前一日夕,梦文星堕怀,俄有神人捧一巨星煌煌入室,化为美士,手持白璧。而神且指美士与尤母云:“是天异之,以为而子。”寤,而公遂生焉。母白之父,父云:“士而美者,彦也;持璧,璧洁而素也。今长已名从奇,字伯常矣。儿既居仲,盖名从彦,字仲素而冠以仲乎。”生而泣声喤喤,水肤玉貌,眉长过目,额书文字,两耳朝珠,头生异骨,神采射人,大为神继公赏鉴。公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初从审律先生吴仪游,后闻龟山杨公得河洛渊源,慨然想慕。及为萧山令,公不惮千里,徒步北面焉。三日,即惊汗背,曰:“不至是,几虚一生。”龟山稔察,欣然云:“及门千人,无可语道。可语道者,惟仲素一人而已。”于是龟山益以亲公。次年,龟山讲《易》,至《乾》九一爻,云:“伊川说甚善。”公乃鬻田裹粮,走洛见伊川先生,尽得未传之秘。遂归,卒业。其力行诣极,莫有兴肩。时沙阳陈默堂、廖仲辰与公为莫逆交,默堂尝云:“自吾友仲素日闻所未闻,奥学清节,真南剑之冠冕也。”仲辰亦云:“孔氏之门,晚有鲁子;杨师之门,晚得仲素,前后二子皆道统所继者也。”公尝谒龟山于将溪上,陶陶吟咏,充然自得。兹纪其略云:清滨恍蔡问津者,谁狂波澎湃?梁木其萎,流中胡砥,其挽予以归,识者知其隐然,身任道统矣。张岚李公愿中始师事,以书谒。其书详见年谱。晚之,罗源静养三年,得穷天地万物之理,著《集语孟中庸说》《毛诗解》《春秋指归》《二程龟山语录》。后又归于南斋书院,杜门静养,以阐明圣脉,大启儒宗。且亲植丹桂,开凿白泉,每自赋诗。尝採宋事著《遵尧录》《台衡录》及《延平问答》诸书。尝与学者议治,所言可垂国史。其语详见年谱。子朱子尝叹羡之,每云:“自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又云:“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又云:“罗先生严毅清苦,殊可畏。”又云:“维时豫章独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绍兴壬子以特奏又第,除授广东博罗主簿。比年八月,州学新成,公以太守周侯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彬彬气象。绍兴壬子,公自广归至汀州武平,得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于冬至前一日,享年六十有四。娶本郡李氏名金翠,生于熙宁癸丑正月廿五日寅时。妣为人庄淑清静,语言不苟,生子敦叙,娶媳林氏,生孙名振宗。时宗未育,时先绍兴癸丑秋,叙亡,谨遗腹。公为宗祧计,于甲寅春立兄子公永为继。至八月,而遗腹生,孙是为振宗。但当公卒时,宗在襁褓,又值干戈扰壤,公柩未得归葬,只寄柩开元寺。至绍兴十年庚寅,门人李愿中仝继子公永、族弟友数人扶归卜葬于本里黄漈之原。其墓坐丁向癸,其墓志即愿中笔,行状乃门人延平撰。李氏后因家贫,不及与公合葬,只葬本乡水井后窠头半作山,余无赘后。至宁宗嘉定六年癸丑,郡守刘公讳允济重修公墓,结瓮立石,给官田一十一石,差尤三老看守。又缴进《遵尧录》,请谥。淳祐六年,福建提刑杨公讳栋复议。七年,周公讳坦复请,即以本年五月廿四日奉圣旨,依丁末冬制书下,戊申(淳祐八年,1248)春到郡。夏五月,权郡事丁公讳倅镕命推守沈公讳元忠率职事诣坟所燎黄。
  二、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①
  豫章罗先生墓志铭
  门人李侗顿首拜撰
  越剑州罗源之乡,出十有五里许,为黄漈之阳。有兆焉,乃藏宋大儒罗先生者也。其向丁癸。其脉迢递,其形委蛇而蜿蜒。其林木茏苁而森葳,其环拱苞灵而孕粹,美哉佳兆乎!先生于侗,逊长于一日,实则沆瀣一气焉。梦楹之夕,敦匠执绋之举,侗既不能以不肖供其役。今幸得偕先生继嗣,求之汀之武邑,归先生柩而穸之。乃于铭志实推诿焉,可不可耶,谨捃摭而志之。
  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时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天纵英敏,冲龄而然。稍壮,则宛委坟索,靡弗彻览。著为文章,形为吟咏,粹然一轨于正。已闻同郡龟山杨先生,继绝学于河洛,筮仕萧山。先生慨然鬻田,徒步请谒。及见,而喟然叹曰:“不至是,几虚一生。”遂修北面礼于杨,而杨亦深器先生,两人相得欢甚!既归,筑室山中,杜门静业。虽以特奏擢科,主簿博罗,而胸次澹然泊然,揆厥所志。盖不以簪裾为华,而以担荷道统为己任。生平雅好著述,编牒鳞集,不可枚纪。纪其大者,若:《遵尧》《台衡》《春秋解》《诗解》《语孟师说》《中庸说》《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弟子答问》诸篇。而于道德事功,纪纲法度,彝伦日用之间,凿凿乎其言之也。至若怡情鬯性,舒写心灵于吟讽间,不徒大有唐韵。其于继往开来、肩任道统之意,在在跃露,诸载杀青者不论。论其逸者所云:问津挽予之句,是何蕴抱,是何局度乎?以侗椎鲁之质,偏驳之资,冶铸于先生者既久,熏炙于先生者最深。虽不能金玉其词,以绘所为粹质温中之模,乃敢忍于脉脉,不令真儒道范寿于永永乎?
  先生娶于李,为朝议大夫文捷公之女。端确贞静,相内敀寅。生一子讳敦叙,先先生卒,无嗣,有遗腹焉。先生有弟叔嘘书请继于先生,坚请乃可,曰:无后为不孝之大,吾存后吾,吾亡嗣子,今子先吾殁,后吾明矣。乃立兄伯常之次子公永。无何,而遗腹得男孙振宗。噫!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耶!先生生熙宁壬子正月十五日寅时,卒绍兴乙卯十有一月至前一日,享遐六十有四。以绍兴庚申孟夏月癸酉日辰时,厝于斯兆。
  侗谨拜首而铭曰:郁芊佳城,峰峦峥嵘。藏先生魄,用奠于宁。丰镐木秀,曲阜草青,儒文道脉,日皎星晶。参苓孕粹,桃李储精。云封黯黯,雨化零零。躯返于穸,神昭于明,勒铭于石,万古仪型。
  嗣男公永 承重孙振宗仝立石
  三、豫章文集·附录上·事实①
  事实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剑浦之罗源人罗源昔曰上团,先生远祖迁于是乡,聚族百余,皆罗姓也,故改曰罗源。出先生曾祖罗文弼墓志碑。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皆隐身不仕。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及长,艰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先生吴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龟山倡道东南,从游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先生一人而已。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爻,龟山云:“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先生遂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载,尽得不传之秘龟山语录第三卷则先生所编也。同门友默堂陈几叟与先生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默堂尝云:“忆初从龟山,龟山以孟子‘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与夫,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犹矣’令学生思索,且云‘此语若易知易行而有无穷之理’。”先生思之数日,疏其意以呈龟山,曰:“饮食必有正味,饥渴害之,则不得正味而甘之,犹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之有哉?”龟山云:“此说甚善,更于心害上一著。猛省则可以入道矣。”先生一生服膺此语,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学问日新,尤不可及。
  先生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可之。郡人李愿中、新安朱乔年闻先生得伊洛之学于龟山之门,遂执弟子礼从之游晦庵年谱云:朱松字乔年,少以诗闻从豫章先生罗某游,则闻龟山所传伊洛之学。初,李愿中以书谒先生,云:“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多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授经门下,以质所疑。”从之问学,终日相对静坐,只说文字,未尝一及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愿中退居室中,亦只静坐。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相从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先生少然可亟称许焉。
  绍兴壬子,州学落成。八月上丁,先生以太守周侯绾之命,领袖诸生宗昇、张元侯、符藻、廖援、张维、廖拱同行释菜礼,有洙泗断断气象。舍人吕大中以诗叙之,龛诸夫子庙壁今石刻在礼殿东庑下。先生山居有颜乐斋、寄傲轩、邀月亭、独寐龛、白云亭,又池畔有亭曰濯缨。每自赋诗,默堂诸公皆有唱和。尝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叹。”又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大奸必乱天下,小过必微全人。”
  其著《遵尧录》,历言我宋一祖开基、三宗绍述,若舜禹遵尧,相守一道。迨熙宁间,王安石用事,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卒稔裔夷之祸,未尝不为之痛心疾首也。又有《春秋解》《毛诗解》《中庸说》《语孟解》《议论要语》《台衡录》《春秋指归》。
  晚就特科,授惠州博罗主簿,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四。子敦叙早殁,无嗣,丧不得归者数年。其后,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扶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原母夫人坟之侧教授公革云:卒于汀之武平县。又一本云:附葬于黄漈坑府君墓之侧。去县二十里,墓久榛塞。嘉定六年,刘允济久闻先生之名,自到任后力加搜访,遂得《春秋解》《毛诗解》二书墨本今藏于学及《遵尧录》八卷,尚未脱稿。侯,于是精加审定,录《遵尧录》奏请于朝,乞宣付史馆,外赐一谥号以示褒表儒先之意。又得先生墓于荆榛颓圮之中,重新修瓮立石以表道,架亭以行祀,命教授方大琮率诸生致祭于坟所,每岁展祀无阙。又给官田差人看守拨官田计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令守坟人尤三老自行佃作,却于内以六石输学中为每岁祀事之资,余以给守坟之人。每岁寒食节,教授率助职事生员备酒杀牲币,亲到坟下行礼,郡拨钱五贯自祭。淳祐六年三月十七日,闽宪杨左史栋乞谥罗李二先生,寻送太常博士陈协撰《谥议》云:“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师友渊源,洞明天理,非道德博厚乎?清介绝俗,著书有闻,非言行相应乎?请谥先生为‘文质’。”上可其奏。丁末冬制书下,戊申(淳祐八年.1248)春到郡。夏五月,权郡丁倅镕命推官沈元忠率职事并其子孙诣坟所燎黄,礼毕而归。  四、宋史·罗从彦传①
  罗从彦传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以累举恩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尝与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颐问之,颐反覆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
  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既而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
  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
  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唐以经术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经术自董生、公孙弘倡之,古文自韩愈、柳宗元启之,于是明道者寡,故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呜呼,学者所见,自汉、唐丧矣。”又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
  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绍兴中卒,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淳祐间谥文质。五、南平县志·罗从彦传①
  罗从彦传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后徙沙县。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宋神宗熙宁五年生从彦。幼颖悟,不为语言文字之学。及长,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初从吴仪游,已而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时为萧山令,徒步往见,三日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时亦许其可与言道。常讲易至乾九四爻云:“曩闻伊川说甚好。”彦即走洛见而问之,颐反覆以告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尽得不传之秘。时常语:“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成要何用?此须是著力来实见圣贤所得之道。若只要博古通今为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义之事。则古来如此等人不少,且如东汉处士名节有闻者多,责以古圣贤之道,则略无毫发相似。以彼于道,初未有闻故也。方今学者,平居则曰:吾当为古人之所为。才有事到,便措置不得。由是观之,学而不闻,犹不学也。”又尝教:“学者读书之法,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盖其所得者如此。时之婿,沙县陈渊尝诣之,必竟日乃返,语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其奥学清节,真南州冠冕。”既而筑室罗源山中,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闲谒时将溪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尝采祖宗故事,为《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不果。尝与学者论治曰:“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如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如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遗绪,虽至今存可也。”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又曰:“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泚之叛。”其论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道。学者果能明道,则周孔之心,深自得之。
  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故视死生去就,如寒暑昼夜之移,而忠义行之者易。至汉董仲舒、公孙弘倡言经术。唐韩愈、柳宗元夸尚古文。二者渐失周孔之心,于是明道者寡。视死生去就如万钧九鼎之重,而忠义行之者难。”又曰:“士之立朝,要以忠厚正直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嗟。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渐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其议论醇正类此。朱熹谓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深思力行,任重诣极者,仲素一人而已。绍兴二年特科,授博罗主簿。未几卒,年六十四。世称豫章先生。一子敦叙。其遗书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遵尧录》《台衡录》《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理宗淳祐七年谥文质。万历间,从督学熊尚文之请,从祀孔子庙庭。清康熙四十五年赐御书祠额,曰:“奥学清节”。
  第二部 罗从彦年谱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先生(1888—1979)在搜集、甄别“中文图书别集类往往括有年谱在内或已有单行者,连同新收近人著作及史地丛书旧刊,合计已达二百种以上”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精要及具有各方代表性者,影印编成《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为“持以纠正史书之缺失讹误”作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他在记录该年谱集成的“详尽索引”序文中,对历代名人《年谱》的辑录和考订作过这样一段说明,“籍悉年谱之作,实始于宋,多数为谱主自定,或口授子弟门人笔述;不则亦于谱主没世不久,其门人故旧,就见闻或遗稿代为编纂,几等于谱主亲撰。其中所述言行史实大都详确。古代著作原以藏诸名山传诸其人,故鲜有顾忌,此与历代正史率由新朝为胜朝所撰,遇有不利于新朝之记载,无不删汰,甚或曲笔为之。幸而我国修史者多为具有正义感之学者,不肯歪曲过甚,宁删汰忌讳,然因是不免失真已多,持与私人年谱相较,往往不无差异。此为宋以后之年谱可贵者也。”①
  笔者参照此观点,通过对《罗从彦文集》和罗从彦生平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爬梳,发现现已能够寻找得到的各版本的《罗从彦年谱》,确实大多都在《罗从彦文集》和罗从彦生平资料的基础上辑录而成,基本合符王云五先生的科学判断,故一并摘录如下,以鉴参考。
  一、清·毛念恃谱②
  毛念恃,号敕五,江苏武进人,顺治四年(1647)出任南平训导③,曾为南平地方教育和历史人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今人研究“闽学四贤”(又称“延平四贤”)所参照的珍稀年谱资料,就有一大部分出自毛念恃之手。对此,《南平县志》特在《流寓传》中为其在延平的从政经历做了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
  毛念恃,号敕五,武进人。甲子副榜,崇祯末年随弟协恭宦闽,值鼎革,任郡教授。居官十载,坦荡温雅,士有缓急,倾囊不吝。学使者或有督责,辄为排解。丁亥(顺治四年,1647)戊子(顺治五年,1648)以来,闽中甫安戢,学校彬彬,推延(延平)庠为最,卯辰科后,科名鹊起,念恃奖掖之功居多。历署顺昌、将乐三邑篆,以廉能称。季子仲孙,占籍南邑(南平),因寓焉。著有《四书讲义》《孝经注》《小学训解》《四贤年谱》诸刻,祀名宦。①
  当前,由于文献流传的艰难与不易,毛念恃所著《罗从彦年谱》原版已经难以寻到,现仅照录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影印文字,以供参考。
  文质罗豫章先生年谱引
  豫章先生之集旧刻十七卷,其实非全书也,全书止《遵尧录》八卷尔。其事实、附录于卷之十四,事亦不甚详。先生旧书无年谱,其见于集端者,至正间曹进士道振所辑也。今欲得先生大概,以志景仰之思,舍此无由而。或载于事实者,遗于年谱;或有大指应载于事实而旧本遗之者,念恃不揣,窃先增订。而彙梓之俾,过南剑者,即如见先生严毅清苦之概。所谓箪瓢如颜、质问如曾、言志如箴、雍和如仲,弓者亦可仿佛其万一矣。
  晋陵后学毛念恃敕五氏谨题
  豫章罗先生事实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家世隐士。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学之学,及长,坚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吴公国华游。已而闻龟山先生得伊洛之学于河南,遂往学焉。乃知旧日之学非也。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龟山倡道东南,从游者千余人,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先生一人而已。尝讲《易》至《乾》九四一爻,龟山云:“曩闻伊川先生说得甚好。”遂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其所闻亦不外龟山之说。及归,于是尽心力以事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年,尽得不传之秘,为编《龟山语录三卷》。默堂陈几叟与先生俱游龟山门,情好尤密,定交几四十年。默堂尝云:“忆初从龟山,龟山以孟子‘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与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犹矣’令先生思索,且云‘此语若易知易行而有无穷之理’。”先生思之数日,疏其意以呈龟山,曰:“饮食必有正味,饥渴害人,则不得正味而甘之,犹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之有哉?”龟山云:“此说甚善,更于心害上一著。猛省则可以入道矣。”先生一生服膺此语,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学问日新,尤不可及。
  然先生清介绝俗,里人知之者尚少。惟郡人李愿中、新安朱乔年闻先生得伊洛之学于龟山之门,遂执弟子礼从之游。愿中以书谒先生,云:“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多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故读圣贤之书,稍有见识者,皆愿授经门下,以质所疑。”其愿中之所以心服于先生而善为形容,与凡从先生学问者,终日相对静坐,解说文字,未尝一及杂语。
  晚年以特奏中下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或曰博罗尉。绍兴二年壬子八月上丁,延平郡守周绾命之领袖诸生行释菜礼,有洙泗断断气象焉。盖先生之道,上得之杨龟山,再上则得之河南程夫子。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紫阳,则先生其继往开来之人哉!
  其山居有颜乐斋、寄傲轩、邀月亭、独寐龛、白云亭,又池畔有亭曰濯缨。每自赋诗,默堂诸公皆有唱和。
  尝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怨嗟。”又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又云:“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孚?”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治。小人相朝,天下必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乱。”先生之言,其体用兼该如此。
  所著诗、春秋、语孟解说释例,今多不传。其著《遵尧录》八卷,历言宋之祖宗绍述,纲举目张,无汉唐杂霸之未醇,君圣臣贤,舜禹遵尧而不变。迨乎熙宁之间王安石用事,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卒稔裔夷之祸,为痛心疾首,义激由中,言言剀切,书成未奏。公殁之后七十九年,为宁宗嘉定癸酉。延平郡守刘允济上其书于朝,乞宣付史馆、赐谥号。至理宗淳祐六年,提刑杨栋请谥罗、李两先生,七年,乃赐谥“文质”。至正三年,有沙县知县曹道振者,辑先生之行实为年谱一卷,事虽不详,亦可寓景行之一班焉尔。善乎,庐陵刘将孙之跋先生遗稿也。其文曰:“学记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至哉言乎!此师友之定论也!考亭朱子出延平李氏,延平出豫章罗氏,今朱氏之书满天下,豫章、延平之遗言绪论未有闻者。将孙一来延平,适兵革之后,慨然求之耆旧间。久乃得《延平问答》,其词语浑朴,皆当以三隅反者。且自谓:‘不能发挥以文。’又久之,得《豫章家集》,所传者寥寥仅见,又非延平比。”益信二先生之所以上接伊洛,而下开考亭者,或曰其简也若是,道乌乎传。
  余作而言曰:兹道之所以传也,子曰“余欲无言”,又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言语之道,盛而自得之学隐矣。二先生之自得者,有不能得于言也。其所以传朱氏者,亦不在于言也。朱氏之得于二先生者,亦有不能言者也。而朱氏之所为言之长者,其所授者,无二朱氏也。朱氏之言不得已而言者也,而世之求道者,往往必求之言也,则吾为斯道慨然于此久矣。此集鸠集劳矣,实守尤不易,正不必他求而附益之。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者,不在此,盖尝拜先生之晬容矣。光风霁月,玉色金声,剑山青青,剑水流清。徘徊瞻极,何往而不闻金石丝竹之音也。是可为善言道南之学者矣,是可为善读豫章先生之集者矣。
  豫章罗先生年谱
  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先生生于剑浦之罗源乡剑浦县,今南平县
  按《先生行实》及罗革《题语孟解后》皆云先生享年六十四,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云“八十九年孤愤之气,郁郁未伸”。咸淳六年庚午冯梦得《题先生文集》云“余后七十岁而生”,又云“自生发未燥已知敬慕,今六十五年矣”,以是知先生生于壬子,殁于乙卯,盖六十四岁也。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先生一十五岁凡遇改元,虽无事,必书此论世之义也。后例仿此,李先生谱例亦仿此
  绍圣元年甲戌,先生二十三岁
  元符元年戊寅,先生二十七岁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先生三十岁
  崇宁元年壬午,先生三十一岁
  大观元年丁亥,先生三十六岁
  政和元年辛卯,先生四十岁
  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
  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
  六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郡人李侗、新安朱松始受学于其门
  按李延平《上先生书》:“幸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延平先生殁于隆兴元年癸未,年七十一,以是知是年来受学。晦庵夫子之父朱松,字乔年,以诗闻,从罗仲素先生游,与延平先生为同门友。闻龟山先生所传伊洛之学则受业之年,应与李先生同
  七年丁酉,先生四十六岁,见杨先生于毗陵
  按先生《春秋指归序》:“政和岁在丁酉,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
  重和元年戊戌,先生四十七岁,自京师归乡
  宣和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八岁
  按罗渐《题龟山中庸义稿》:“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又按先生《春秋指归序》:“宣和之初,自撵下趋郏鄏宣字当作重”
  按先生“鬻田裹粮至洛见伊川”而谱中不载,兹“宣和之自撵下趋郏鄏”为见河南夫子也。至戊戌为重和,己亥为宣和,意先生于重和自都发,而宣和方至郏鄏乎。且先生濯缨亭和陈默堂韵有“十载犹缁京洛尘,归欤那复列朝绅”,则先生之往返于洛非一次,不必深辨
  六年甲辰,先生五十三岁,作《韦斋记》
  按《韦斋记》:“宣和癸卯,朱乔年得尤溪尉,治一室,名曰韦斋。斋成之明年,使人来求记。”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五岁,《遵尧录》成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先生五十六岁
  绍兴元年辛亥,先生六十岁
  二年壬子,先生六十一岁,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八月上丁,以郡守周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
  按《先生行实》及《延平志》《沙阳志》皆云晚以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胡文定公《答先生书》亦称“主簿足下”,惟石公辙《志先生释菜事》称“惠州博罗尉”,当改
  又按:“簿”“尉”之异同不必计,而先生于是年得官博罗,而又延平行释菜礼,意先生将之官,而郡守特重之以宠其行也。不然,则先生自后终于广矣,岂得再至延耶?
  五年乙卯,先生殁
  按《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特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源。”然先生族弟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享年六十有四,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龟山先生《答胡康侯书》亦云“仲素死于道途”,又与前说不同,要不足为先生重轻也。
  按:先生之子早殁,则先生存殁之详不甚可证,但存其大概耳。且因宦而卒于道者,即谓殁于官,亦可。再考朱文公记李先生问答,中有云:“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后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三两年,那里心静,需须看得较透。”则先生在广非止一年,而享年非止六十四也。中不言其为何官,只云“随人入广”,意先生亦非爵命于朝之官,止是渊明聊试为吏之意,后来请谥亦未说为某官应加某爵也。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从闽学臣熊尚文之请从祀文庙
  大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戍允学臣沈涵疏赐御书祠额曰“奥学清节”
  豫章罗先生年谱终
  二、清·《四库全书·豫章文集》谱①
  豫章罗先生年谱
  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先生生
  按《先生行实》及《罗革题语孟解后》皆云先生享年六十四,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云“七十九年(注:此处应为八十九年之误)孤愤之气,郁郁未伸”云云。咸淳六年庚午冯梦得《题先生文集》云“余后七十岁而生”,又公“自生发未燥已知敬慕,今六十五年矣”,以是知先生生于壬子,殁于乙卯也。
  元丰元年戊午,先生七岁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先生一十五岁
  绍圣元年甲戌,先生二十三岁
  元符元年戊寅,先生二十七岁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先生三十岁
  大观元年丁亥,先生三十六岁
  政和元年辛卯,先生四十岁
  二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始受学于龟山杨先生之门
  按《龟山年谱》:“是年赴萧山知县,延平罗仲素来学。”自公得伊洛之学,归倡东南,从游之士肩摩袂属。晚得罗仲素,遂语以心传之秘。于是公之正学益显于世。时公年六十。
  六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郡人李侗始受学其门
  按延平先生《上先生书》:“幸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延平先生殁于隆兴元年癸未,年七十一,以是知是年受学。
  七年丁酉,先生四十六岁,见杨先生于毗陵
  按先生《春秋指归序》:“政和岁在丁酉,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惟《春秋传》未之或睹也。”
  重和元年戊戌,先生四十七岁,自京师归乡
  按罗渐《题龟山中庸义稿》:“戊戌年五月,余与仲素伯思自京师归乡。”又按先生《春秋指归序》:“宣和之初,自撵下趋郏鄏宣字当作重。”
  宣和元年己亥,先生四十八岁
  六年甲辰,先生五十三岁,作《韦斋记》
  按《韦斋记》:“宣和癸卯,朱乔年得尤溪尉,治一室,名曰韦斋。斋成之明年,使人来求记。”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先生五十五岁,《遵尧录》成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先生五十六岁
  绍兴元年辛亥,先生六十岁
  二年壬子,先生六十一岁,以特科授博罗县主簿。
  按《先生行实》及《延平志》《沙阳志》皆云,晚以特科授惠州博罗县主簿。胡文定公《答先生书》亦称“主簿足下”,惟石公辙《志先生释菜事》称“惠州博罗尉”,当改。八月上丁,以郡守周绾之命领袖诸生行释菜礼,见石公辙志。
  五年乙卯,先生殁
  按《先生行实》及《沙阳志》皆云:“先生卒于官,子敦叙早殁,丧不得归者数年,族人罗友为惠州判官,遣人特护以归,至汀州,遇草寇祸发,遂寄柩于郡之开元寺。又数年,其门人李愿中始为归葬于本郡罗源黄漈坑之原。”然先生族弟革《题先生集二程语孟解后》云“享年六十有四,自广回,卒于汀州武平县”。龟山先生《答胡康侯书》亦云“仲素死于道途”,又与前说不同,未知孰是。
  宁宗嘉定六年癸酉,郡守刘允济缴进《遵尧录》,乞赐谥。又得先生墓于荆臻之中,为修瓮立石以表道,架亭以行祀,命教授方大琮率诸生致祭,给官田计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
  内以六石输学中,为祀事之费,余以给守墓者每岁寒食教授率诸生备专币祭墓下
  理宗淳祐六年丙午,杨栋奏请谥
  七年丁未,赐谥文质
  三、篁路村新修罗从彦年谱(待定稿)
  宋大儒罗从彦公年谱①
  按《宋史》《延平府志》及从彦五世孙良佐谱载云:远祖罗京成,原籍江豫南昌后洋刷水人,于唐末后梁开平三年己巳(909)随闽王徒迹闽中,家剑浦,而后由京成公数传罗文弼迁剑浦县罗源里罗篁后山开基定居。文弼生四子世南、启南、忠南、朝南。世南字秉虚,隐居务农,品德端肃,亲族敬宗,生子名神继,字志绳,娶儒岭窠尤氏,后定居杜溪里儒岭窠。从彦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正月十五日寅时在儒岭窠出生,三日后迁往溪南上团(今南平罗源)。
  一〇七四年(熙宁七年甲寅)。公三岁,父神继隐身不仕,尤氏母端肃通文字,吟诗作对,尤擅画荷,内受闺教,外承庭训,开始识字。
  一〇七五年(熙宁八年乙卯)。公四岁,识字能写。
  一〇七六年(熙宁九年丙辰)。公五岁,能诵读经史。
  一〇八一年(元丰四年辛酉)。公十岁,已能赋诗。
  一〇八四年(元丰七年甲子)。公十三岁,延平城东藏春峡,师事审律先生吴仪。
  一〇八九年(元祐四年己巳)。公十八岁,居乡耕读,苦无师教,自学勤奋。
  一〇九二年(元祐七年壬申)。公年廿一岁,往将乐求师,礼见杨龟山先生。经杨先生推荐,父神继卖儒罗芟夷之田,充作旅费,赴洛阳深造。
  一〇九三年(元祐八年癸酉)。公廿二岁,随龟山先生,赴开封汴京举迁之便,同师事伊川先生。
  一〇九四年(绍圣元年甲戌)。公廿三岁,冬欲辞归,伊川先生指示:“再从龟山先生学”,别时说:“吾道复南矣”。喻为道南二家。
  一〇九五年(绍圣二年乙亥)。公廿四岁,春自洛阳归,娶本邑李文捷之女金翠。并整理《二程龟山语录》。
  一〇九六年(绍圣三年丙子)。公廿五岁,十月初四日寅时,生子敦叙。
  按:“伊川先生是年被斥为奸党,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〇一),恢复自由。崇宁元年(一一〇二),朝臣攻击他推荐寻官,著书非毁朝政。恢复新法的宋哲宗下诏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大观元年(一一〇七),程颐郁愤而死,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
  一〇九七年(绍圣四年丁丑)。公廿六岁,在乡授徒,传闻罗革公也在学。
  一〇九八年(元符元年戊寅)。七月十六日公之母尤氏得病故,享年五十二岁。
  一〇九九年(元符二年己卯)。十月初八月父神继公辞世,享年五十六岁。
  一一〇〇年(元符三年庚辰)。公年廿九岁,闻杨时先生被诬,欲归乡隐忧讲学。公往镛州(将乐)含云寺拜谒龟山,乃二次受业于杨,数日辞归。
  一一〇三年(崇宁二年癸)。公年卅二岁,守丧服满,接受挚友陈渊、廖仲辰邀请,往沙县西郊讲学,寄居洞天岩。
  一一〇五年(崇宁四年乙酉)。公卅四岁,别洛阳十年感触颇深,作诗回忆有“十载犹缁京洛尘,归欤那复厕朝绅”句。陈渊见公愤慨激动,以诗謦劝:“更绩洛川求学事,会传余论落人间。”
  一一〇八年(大观二年戊子)。公卅七岁,侄敦舒在沙县读书,天花夭亡,寿远系后裔更以此为借口。在《豫章郡罗氏族谱大成谱》中杜撰编成,“从彦公之子敦叙在洞天岩,以天花疾夭亡”。是年仲秋与陈渊出访,道经紫云岩禅寺,讲学数日,留诗一首。(见《归化县志》)
  一一一一年(政和元年辛卯)。公四十岁,七月自沙县去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毗陵辖区为今常州无锡镇江一带),第三次在杨先生门下受业(今河南商丘),于十月归(按先生转寓毗陵)。
  一一一二年(政和二年壬辰)。公四十一岁,五月又自沙县去浙江萧山,第四次在杨先生任内受业,于八月归。
  一一一三年(政和三年癸巳)。公四十二岁,受族人举荐和邑绅之敦请,回乡掌罗源南斋书院,集群儒开学,衣冠济济,人文荟萃,因喻罗源峡为儒林峡,书斋称儒林阁。公手植丹桂,亲凿白泉,今真迹尚在,常登九脑峰顶上天梯,远瞩父母墓,黯然沮丧,凄恻而归。
  一一一六年(政和六年丙申)。公四十五岁,本邑张岚李侗、新安朱松,以书和诗请求为弟子。
  一一一七年(政和七年丁酉)。公四十六岁。由罗源到江苏武进经年,第五次在杨龟山门下学习,尽裒其书后始归,完成学业(见《春秋指归序》)。
  政和岁在丁酉(1117),余从龟山先生于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唯春秋传未之获睹也。宣和之初(1119—1121),自辇下趋郏鄏,门人尹焞,出以授予,退而考合于经,验之以心,而参之以古今之学,盖其所得者十五六。①
  一一一八年(重和元年戊戌),公四十七岁,春抵京,寻同门友尹焞②受《春秋传》。以白身秀土,不显眼,不招摇,赴郏鄏(今伊川县)白虎山下,为郁愤而亡、当时尚未恢复名誉的伊川先生扫墓,答谢传授程门绝学的鸿恩,于五月和罗渐③(伯思)同返罗源故里(见《题龟山中庸义稿》)。《台衡录》亦于是年完稿。
  一一一九年(重和元年戊戌),公四十八岁,著《中庸说》。
  一一二〇年(宣和二年庚子)。公四十九岁,所著《语孟师说》,至翌年春完篇。
  一一二二年(宣和四年壬寅)。公五十一岁,冬《春秋指归》完成。
  一一二四年(宣和六年甲辰)公五十三岁,应朱松请,作《韦斋记》,并开始著《遵尧录》。
  一一二六年(靖康元年丙午)。公五十五岁,著《圣宋遵尧录》终篇,楷书善正。计八卷约四万言。另录一卷,乃《二贤斥小人》。
  一一二七年(靖康二年丁未)。公五十六岁,徽、钦二帝蒙尘,爱国热忱未能表达,乃公千古遗恨也!
  一一二八年(建炎二年戊申)。公五十七岁,辞太守聘,毅然受远亲邀请,赴莲城(元朝改为连城)讲学,选择城郊冠豸山为讲学之地。其真迹“壁立千仞”四字苍劲雄伟,屹立岩壁。后公元孙①良佐字天泽,笔名良凯(此说之辩析详见本书第52页),掌汀州教授时,应莲城乡贤丘鳞邀请,登冠豸山拜谒讲学旧址,亲题“名山拱秀”刻于岩壁。后人建“仰止亭”纪念从彦公之景行。
  一一三〇年(建炎四年庚戌)。公五十九岁,著《豫章集》在冠豸山终篇。
  一一三一年(绍兴元年辛亥)。公六十岁,归乡应特奏,登乙科进士,授官广东博罗县主簿,胞弟从龙以兄年迈远行,令三子敦仑随侍。
  一一三二年(绍兴二年壬子)。公六十一岁,八月上丁州学落成,太守周侯绾命率诸生员举行释菜礼。并选择瑰丽灵秀,气象万千的罗浮山为讲学之地,培养诸生员,著有《议论要语》。
  一一三三年(绍兴三年癸丑)。公年六十二岁,于罗浮山完成了修改《圣宋遵尧录》,又亲书楷笔,自为序文,书延平臣罗从彦,注明始写于靖康丙午十月日。是年冬,子敦叙病故。
  一一三四年(绍兴四年甲寅)。公六十三岁,胞弟叔嘘书,强立胞兄伯常次子公永为继嗣。是年八月十五日辰时,遗腹子出生(见李侗书公墓志铭)。
  一一三五年(绍兴五年乙卯)。公六十四岁,自广归至汀州武平,病在县学。从弟罗革适官汀州教授,闻讯二百里兼程探望。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时十月卅日(十有一月至前一日),胞侄敦仑随侍在侧,罗革理丧。因道路不净,寄柩开元寺,所著《遵尧录》《议论要语》由胞侄敦仑负归罗源后山篁路。
  一一四〇年(绍兴十年庚申)。门人李侗字愿中,同继子公永,左右赞冀悉同门友,扶榇于盂夏月癸酉日辰时,厝于黄漈之原(见李侗书公墓志铭)。
  一二一三年(宋嘉定六年癸酉)。南剑州郡守刘允济为公墓刻志。
  一二四七年(宋淳祐七年)五月廿四日。奉圣旨,依议,诏赐公谥“文质”。
  一三四一年(元至正元年辛巳)。奉旨在沙县城西鼎建“豫章特祠”。元末其祠毁于兵火。
  一三九七年(明洪武三十年丁巳)。重建沙县特祠。
  一四六五年(明成化元年乙酉)。敕建延平城北“道南祠”,奉祀杨时,配祀罗从彦、李侗。后改为“四贤祠”,并祀朱熹。
  一四九七年(明弘治十年丁卯)。奉旨建延平罗源里“豫章先生祠”。
  一五二七年(明嘉靖六年丁亥)。学宪仁和、邵锐为公之墓构亭堂。
  一五四八年(明嘉靖廿七年戊申)。知府范来贤,修葺南平豫章先生祠。
  一五七三年(明万历元年癸酉)。正月,延平知府修葺公之墓,并重刻墓志铭。
  一六〇〇年(明万历廿八年庚戌)。沙县知县陆志孝修葺沙县特祠。
  一六一三年(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亥)。明嘉靖廿四年(一五四五)福建提学熊尚文、熊汲奏请从祀孔庙;明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廿六日诸臣具题,卅日准奏;四十二年甲寅六月奉圣旨:“崇祀孔庙”东庑先儒第十五位。
  一七〇六年(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御赐祠额“奥学清节”;监生罗圻彬重建南平罗源“豫章先生祠”。
  一九七九年,沙县红光学校毁特祠华表,以基建校舍。
  一九八四年,南平市政府拨款整修公之墓,列为保护单位。
  一九九三年,沙县政府批准修理特祠,由民间集资修葺;一九九七年,红光学校迁移他处。
  一九九六年,由篁路裔孙牵头,连城、永安嫡孙共同集资重建南平罗源“豫章先生祠”。一九九八年,南平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保护单位。
  裔孙、南平篁路运昌整理
  永安西华上滨重校
  南平篁路怀年重整理
  第三部 罗从彦世系
  一、罗从彦世系图谱
  由于世远年湮以及战乱兵燹等历史问题的客观存在,姓氏族谱在编撰中所出现的世系混淆或源流不清的状况在所难免。姓氏后人只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寻根、考证、查询、研究,慎重体会姓氏先祖的文微、谱序、碑文、祠记和历史背景,就一定能够达到明世系、序昭穆的良好结果。但是,如果姓氏后人只是道听途说或是存心攀附华胄,那就有可能出现认错祖宗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编撰各家族谱如此,编撰罗从彦世系图谱更是如此——在有着众多版本谱序,又有着籍地纷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以史实为准绳,以罗氏族谱为依据,特别是以罗从彦生于斯、长于斯的延平各地的罗从彦生活遗迹为依托,参考、分析与罗从彦有关的文字资料和事实资料,拿出可信的“史”“实”来说明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以理服人,以事服人。
  2003年11月8日,罗氏通谱网上贴出一篇名为《从彦公世系探讨》的调查文章,以“福建(罗氏)公会”的名义就罗从彦的地籍问题发表了客观意见:
  在族谱的编纂中,往往多有攀附华胄之笔,移花接木,而造成世系混乱,似是而非,令后世修谱者不知所以然,宋朝豫章先生罗从彦世系就是一例:就从彦公籍贯而言,明清两代就有争论,沙县人说从彦是沙县人,南平人说从彦是南平人,双方还为此对簿公堂。其实从彦公,出生于南平,就学于沙县三载,讲学于沙县九年,殁于武平,葬于罗源。其籍贯应为南平!
  在罗氏族谱中,从彦公世系尤为混乱,有的说从彦即尚古,有的谱记仲素生洪德。湖南衡南罗氏族谱说是彦环公后裔;广东连阳谱载从彦是德称公之玄孙;下面摘录几节罗氏族谱中有关从彦公完全不沾边的记载。
  (1)《罗氏大成宗谱》载:神继—从彦—叙(叙生常中)、敦(敦生玉中—七四郎、七五郎,金中—宣五郎大中);
  (2)《沙县罗氏族谱》载:神继—从彦—敦叙(彦温入继)—大中—(大中—瑛、显、块、志亮、岩充、官儿)常中、博文—(博文—辟、开[开—永寿、隅、合、拱、元]);
  (3)江西赣州《黄金罗氏族谱》载:从彦—智获—振齐、振宗(振宗—谈、椿、拱、拱、谷、元);
  (4)广东《连阳罗氏族谱》载:从彦—文敬(文敬—振豪—胜齐、应齐、志齐)、智敬—光祖—锦;
  (5)广东连州《豫章罗氏族谱》载:德称—佚名—从彦—文敬—振豪(振豪—应齐—罗保、罗全)、志齐—罗成—万山、胜齐—罗永、罗旭;
  (6)南雄《粤赣边罗氏族谱》载:神继—从彦—庄(庄—敬福、敬禄、敬寿)、祖光—均静、允献—十九郎;
  (7)湖南《衡南三甲罗氏族谱》载:彦环—神继—从彦—敦厚、敦叙—尚行—全略、智略—青叟—大器。
  四月份,福建分会在焕南兄的组织下,到从彦公居地沙县和出生地南平罗源及其墓地和篁路村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南平县志、南平罗氏族谱、沙县罗氏族谱等资料,充分证明从彦公系南平人,出生于南平杜溪里儒岭窠(今名太平乡儒村①村),长在罗源峡。13岁(公元1084年)到沙县就读②,三年之后居乡耕读。21岁往外求学,礼见杨时龟山先生;22岁赴开封师事伊川先生;24岁回南平娶李文捷公女金翠为妻;25岁生子敦叙;26岁在乡授徙;28岁父母先后故世;32岁守丧服满往沙县西郊洞天岩讲学;40岁七月自沙县去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在杨时先生处受业,十月归。41岁又自沙县赴萧山杨先生任处(萧山县令)为弟子;46岁,由罗源到毗陵杨龟山门下学习;47岁抵汴京为伊川先生扫墓,五月返罗源;57岁受远亲邀请赴连城冠豸山仰止亭讲学③,亭后“壁立千仞”。61岁以特奏及第,授广东博罗主簿。62岁子敦叙病故,胞弟叔嘘(从龙)立胞兄从奇次子公永为从彦继嗣。64岁自州武平病故,葬罗源黄漈坑。同年遗腹子振宗出生。
  从彦公世系由福建公会提供为:
  1.神继→2、从彦→3、敦叙→4、振宗→5、锦→6、良佐→7、鼎、鼐、贲、升、华、丰、乐;另支→公永(入继)→叔茂(徙浙江塘县居焉)④
  应该说,福建(罗氏)公会所提供的这份“从彦公世系”,基本是依据罗从彦五世孙罗良佐所撰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而来,其世系排序为:唐闽南剑始祖京成公(其像赞为罗从彦五世孙、汀州教授罗良佐记识)→剑浦罗篁始祖文弼公(罗从彦曾祖父,其像赞为罗从彦十八世孙罗邦璋记识)→祖父罗世南→父亲罗神继→罗从彦(其像赞为罗从彦二传弟子朱熹记识)。
  而在该谱的《罗氏得姓考》中,罗良佐则对南剑以及其他地区的罗氏来源作了这样说明:“惟豫章罗族最繁,其与渤、湛、洪、虬、揭、涂、悖、幸、函、壉、旴诸族实同其郡而祖。文质公远祖京成乃出其间,既徙闽中,家剑浦,历祖善,始迁于罗篁后山,由是子姓繁聚,族有百余。钟灵毓秀而生公,自时罗姓显赫,咸自公始。”①
  上述的“渤、湛、洪、虬、揭、涂、悖、幸、函、壉、旴”都是地名,其中“虬”即今沙县。史料载:“沙县,别名虬……由沙源地沿革而得名,因县治在沙溪之北……沙县又称沙阳。”②由此可知,包括沙县在内的渤、湛、洪、揭、涂、悖、幸、函、壉、旴的罗氏诸族虽然都是同郡同祖,但并不一定同支。迁徙南剑州剑浦县的是罗从彦的八世祖罗京成,其所生二子,一个留守镡城(剑浦),一个迁居沙阳(沙县别称),因此剑浦罗氏应与沙县罗氏的某一支共为同胞后裔。对此,该谱的《豫章文质公为元祖序》还进一步记述说:“元祖文质公八世祖京成实出其地,后随王避徙闽中,卜南剑邑居焉,生子二,一居沙阳,一止镡城。至善公,始迁于镡乡之罗篁,祖复蕃庶,分立兴、胜二房。兴房有数十余支,胜房亦有数十余支,共聚族百烟。历数传而生公曾祖文弼,迨公父神继,其生卒娶葬略纪未详,惟至元祖文质公生。”③
  因此,笔者综合该谱的世系排列和各世祖行实,得罗从彦世系图谱为:
  远祖系
  汉大农令追封相国珠公
  著作郎遵生公
  怀持公
  十世祖:罗周偁,配杨氏,封夫人,生子二人,仪修、仪贞;副配郑氏,生子二人,仪本、仪基。
  九世祖:罗仪贞,配傅氏,封夫人,生子二人,景新、景成(又名京成);副配周氏,生子未详;三配江氏,生子未详。
  入闽衍传世系
  八世祖:罗京成,生子二人,仕俸、仕倰(一说长子罗天和,次子罗意和,待查证)。
  四世祖:罗文弼,生子四人,世南、启南、忠南、朝南。
  三世祖:罗世南,生子一人,神继;
  罗启南,生子一人,神勋;
  罗忠南,生子二人,神统、神纶;
  罗朝南,生子一人,神熹。
  二世祖:罗神继,生子三人,从奇、从彦、从龙。
  罗神勋,生子二人:沛、清。
  罗神统,生子五人:从上、从先、从周、从贤、从哲。
  罗神纶,生子一人:革。
  罗神熹,生子一人:友。
  正式修谱世系
  元祖(入闽第八世):罗从彦,生子一人,敦叙。因先于罗从彦而卒,因此罗从彦又立了自己哥哥罗从奇的次子罗公永为继嗣。
  二世:罗敦叙,生子一人,振宗(遗腹子);
  罗公永(继嗣),生子一人,淑茂(后迁往浙江)。
  三世:罗振宗,生子一人,锦。
  四世:罗锦,生子一人,良佐。
  五世:罗良佐,生子六人。先娶陈氏,名正娘,生子二人,长名鼎,次名鼐(过继他人);副娶林氏,名金姑,生子四人,长名贲,次名升,三名萃,四名丰。
  六世:罗鼎,生子二人,英、芳。
  七世:罗英,生子二人,卓一、卓二。
  八世:罗卓二,生子四人,紊、绨、努、愚。
  九世:罗努,生子四人,梦鷟、梦〓、廷论、梦虎。
  十世:罗廷论,生子六人,日荣、日庆、日中、日明、日洪、日益。十一世:罗日明,生子一人,崇桐。
  十二世:罗崇桐,生子二人,文贵、文第。
  十三世:罗文贵,生子二人,本、辉。
  十四世:罗辉,生子三人,志权、志环、志仕。
  十五世:罗志仕,生子一人,成爵。
  十六世:罗成爵,生子五人,思舜、思约、思爱、思谦、思仁。
  十七世:罗思舜,生子三人,邦璋、邦瓉、邦琯。
  罗思约,生子三人,邦玠、邦瑶、邦珩。
  罗思爱,生子四人,邦〓、邦琏、邦琦、邦瑀。
  罗思谦,生子二人,邦玖、邦〓。
  罗思仁,生子三人,邦瑜、邦玮、邦瑞。
  十八世:罗邦璋,生子二人,炳升、煜丰。
  罗邦瓉,生子一人,光黉。
  罗邦琯,生子二人,光翰、光雷。
  十九世:罗光雷,生子一人,子厚。
  二十世:罗子厚,生子四人,万钧、万韵、万策、万紫。
  附一:以豫章文质公为元祖序
  罗氏之矢,原于火帝,都郐为祝融氏,有胤封于罗,子孙遂以罗姓,其来旧矣。惟是豫章之罗,乃元祖文质公八世祖京成实出其地,后随王避徙闽中,卜南剑邑居焉,生子二,一居沙阳,一止镡城。至善公,始迁于镡乡之罗篁,祖复蕃庶,分立兴、胜二房。兴房有数十余支,胜房亦有数十余支,共聚族百烟。历数传而生公曾祖文弼、迨公父神继,其生卒娶葬略纪未详,惟至元祖文质公生,钟圣宋之英,大开斯文之教,潜养力行,任重诣极,不以一时达仕为荣,而以千秋统绪为虑,开来继往,裕后光前,此诚篁乡间未有之奇,而为罗族奕世所不朽之品也。标为鼻祖,谁曰不宜。
  时 淳祐九年(1249)岁纪己酉蒲月端午前一日
  五世孙良佐斋肃 百拜识
  附二:第二世祖敦叙公行实
  敦叙公,讳敦叙,字学礼,行八一郎,仲素公之子也。以哲宗绍圣三年丙子(1096)十月初四日寅时生。公存心忠厚,幼有智。甫十龄,亲书史,过目无赘牙。常以大其家声为己任。仲素公甚爱之。年上三十八,先仲素公卒,以高宗绍兴三年癸丑(1133)十二月初六日卯时卒。娶曾氏,妣生于哲宗元年元符戊寅四月廿五日子时。妣甚严肃,毫不可犯,俭约持家,苦志孀守。训子一经,期以大就,有孟母之贤也。公逝次年八月十五日辰时,遗腹子生,是为振宗。妣享龄六十有四,卒于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十九日酉时,与公合葬瓦窑权山。
  附三:第三世祖振宗公行实
  振宗公,讳振宗,字光祖,号希贤,再兴一郎,学礼公之遗腹子也。公性纯警,未诞,父逝,惟母教育。稍长,阅子史,至见“无父之子不可与交”句,辙涕泣母前,而奋心自立,倍加苦修。博通经史,能诗赋,善楷书,乐道畎亩,拮据成家,孝奉慈帷,始终如一。时至颁白恭稽文质公言行录数卷,遂编年谱,其缵绪启后如此。寿六十一,生于绍兴四年(1134)甲寅八月十五日辰时,卒于绍熙五年甲寅(1194)九月九日巳时。娶蔡氏,名三娘,生一子。妣生于绍兴乙卯九月十六日午时,卒于绍熙壬子九月十九日未时,享年五十八岁。与公合葬垄尾,即今路前墓。
  附四:第四世祖锦公行实
  锦公,讳锦,字秉秀,号象玄,行五十郎,希贤公之子也。孝宗淳熙二年乙未(1175)正月十八日子时生。公为人朴雅,株守父业,言行惟谨,卓有古风。娶杨氏,名十妹,生一子。公享年三十六,以嘉定三年庚午(1210)十月初六日卯时卒。妣以淳熙三年丙申五月十八日未时生,享年六十二,卒于理宗嘉熙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巳时,与公合葬五郎窠。
  附五:第五世祖良佐公行实
  良佐公,讳良佐,字尧卿,号靖节,行三十七郎,锦公之子也。公性纯确,不事纷华。甫四岁,失父,惟母杨氏抚养。七岁上,守刘允济公访罗氏嫡派荫袭衣巾,以主文质公祀。时杨氏欲抱公见,比叔祖淑茂力不允其往,公随戏言曰:“阻,你欺我幼,我比甘罗只争几岁,你能欺我乎?”越十岁,聪颖过人,嗜好书史,敦伦理孝友著闻。理宗五年,岁甲子,由例荐,历官汀州教授。先淳祐八年(1248),曾适沙阳,访殿撰畴老公宗派,值干戈告变,途中有儆,不果,虚回。至晚年,询及故老,遍阅年谱及言行录数卷,即编成宗谱,大有伦次。其规模宏远,前为元宗,后为鼻祖,信夫。寿七十三,娶陈氏,名正娘,生二子,长名鼎,次名鼐,过继。副娶林氏,名金姑,生子四,长名贲,次名升,三名萃,四名丰。孙八。公生于开禧三年丁卯(1207)十月初五日亥时,卒于祥兴元年乙卯(1278)九月三十日戌时。陈氏妣为人冲淡,自守礼义,闲闺阃端肃,和易无忤,有樛木之风,螽斯之庆,克称儒门名配。生于开禧乙丑三月七日丑时,卒于祥兴庚辰十二月廿九日巳时,享年七十五,与公合葬岭头当窠尾,其墓坐午向子。林氏妣生于嘉定丁丑七月十五日亥时,卒于乙卯十二月十九日寅时,附葬公墓之侧。
  附六:第六世祖鼎公行实
  鼎公,讳鼎,字调元,号台衡,行百一郎,良佐公之长子也。公秉性刚直,清操不淄,为儿嘻戏时,已无妄言躁动。八岁就外,就传能诵数百言。稍长,亲书史,必探玄抉旨,下笔多奇秀。以十九岁举,入州学。少帝德祐元年,以选荐,历官惠州直学。时与学录沈公确情好甚密,临行赋诗数首且旌其堂曰:“儒裔名绅”。既而荣旋,士子口碑载道。其生平梗概如此,享寿六十三。以端平元年甲午(1234)八月廿八日辰时生,以元朝元贞二年(1296)丙申十一月八日巳时卒,娶陆氏,名秀使,生一子,名英。妣生于甲午六月初七日卯时,卒于元贞乙未正月初五日卯时。与公合葬圹尾窠。二、罗从彦后裔播迁情况(因查证难度,本部分仅收录与篁路村有联系交往的罗从彦后裔支系)
  罗从彦去世后,其后世子孙除了部分仍居延平外,多数散居在汀州连城,永安槐南、清流、宁化、沙县、福州、安远以及广东惠州博罗、潮州,湖南常宁,广西寿宁和江西赣州、永丰等地,其基本情况为:
  福建省
  南平市
  延平区:
  夏道镇篁路村,罗从彦曾祖父罗文弼的开基地和罗从彦后裔聚居地,总人口337户,1500多人,5个村民小组。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180多户,800多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八世孙罗卓二后裔。
  水南街道后谷村(原葛坪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位于市郊结合部,下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566户,人口2560余人,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72户,约360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八世孙罗卓一后裔。
  水南街道上地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约有罗从彦直系后裔40户,近200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七世孙罗思爱后裔。
  水南街道玉地村月洋自然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约有罗从彦直系后裔22户,80余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七世孙罗思爱后裔。
  太平镇儒罗村罗厝自然村,罗从彦祖父罗世南的播迁地和罗从彦后裔聚居地,总人口300余人,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20多户,约80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一世孙罗日洪后裔。
  塔前镇大坑村上际自然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总人口560余人,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120多户,约500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四世孙罗本后裔。
  夏道镇溪头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总人口900余人,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40多户,约200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八世孙罗邦玖后裔。
  赤门镇前坪村前坪自然村,罗从彦后裔聚居地,总人口320余人,其中罗从彦直系后裔60多户,约305人,主要为罗从彦第十八世孙罗邦〓后裔。
  三明市
  1.永安市:
  永安市槐南镇位于永安市东部,与三元区中村镇、大田县建设、广平、太华镇毗邻,距永安城区75公里,306省道8公里。下辖14个村,总人口20946人,其中由罗从彦第六世孙罗升迁居、繁衍发展而成的罗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槐南村、西华村,人口大约两万。对此,沙县罗氏族谱的记载是:元中叶,沙县罗从彦的第六代裔孙罗希升的次子罗孟二(两代人的名字都与篁路村族谱的记载不符)从南平罗源移居永安西华大垅东坑口,后又移居永安槐林龙潭(今槐南罗厝曲);所以,罗孟二为永安槐南乡罗姓开基始祖,至今已繁衍27代①。
  2.尤溪县:
  罗从彦第十一世孙罗日中后裔,居尤溪七里村。
  龙岩市
  连城县:
  迁居连城的罗氏后裔,有两支与罗从彦关系密切,一支是罗从彦的第六世裔孙罗丰(罗良佐的第六子),其迁往连城塔背定居的原因为:“城关塔背罗姓始祖丰。宋祥兴元年(1278),罗丰由汀州师事连城丘麟门下,后谋职于连城城关,定居城关塔背。”①另一支是祖居罗源峡的、与罗从彦亲缘关系密切的文亨坑子堡开基始祖太郎公,他于五代后唐时期,奉祖命带着尚待孵化的鸡蛋和五庙香火,从南剑州鱼鳞阁②出发,等鸡蛋在哪里孵化了,就选择在哪里定居。听从祖命的太郎公筚路褴褛,备极艰辛,在行至文陂上村时,恰好鸡蛋全部脱壳,于是太郎公即决定于此定居,传及数世,人文蔚起,子孙扩展至离文陂一里之地的坑子堡,至今传下四十代,有1000多年历史,裔孙十多万人,分布在连城县各乡村和福建省二十个县市,支分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台湾等省,子孙昌盛。
  广东省
  罗从彦第六世孙罗鼐后裔,迁居广东惠州、连州市等地。
  江西省
  罗从彦第十一世孙罗日庆后裔,居江西赣州赣县南塘溪。
  湖南省
  罗从彦第十三世孙罗文珠之子罗启华后裔,明初迁湖南常宁市。
  浙江省
  据《浙江金华罗店绿狮罗氏宗谱·罗氏谱序》记载,其先祖“出于南闽。宋中叶有曰融者,仁婺州通判军州事,卒官。……子孙因家焉。阙后,五世孙豫章先生仲子公长(疑为罗从彦继子‘公永’之误),复从沙县来官婺州,子孙亦留家焉,遂俱为金华前溪人。”该谱序与《篁路罗氏宗谱》“罗从彦继子罗公永之子淑茂,迁浙江钱塘县”的记载正好相互对应,因此,播迁浙江金华绿狮的这一支罗氏后裔,基本上也可以算是罗从彦后裔。
  陕西省
  罗从彦第九世孙罗梦鷟后裔,随王居潼关。
  (其余未详记录者,留待后补)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