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文献中的罗从彦地籍说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19
颗粒名称: 二、早期文献中的罗从彦地籍说明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17
页码: 7-23
摘要: 本章介绍了早期文献中的罗从彦地籍说明的情况。众多早期文献所记载的罗从彦地籍说明,几乎都众口一词地指向延平,认可“罗从彦是延平人”的这一重要事实,甚至身为沙县知县的无锡人倪俊也毫不例外。
关键词: 罗从彦 宋代 地籍

内容

查阅现所能够收集到的、有关罗从彦地籍记载的文献资料,虽然它们各自之间不免存在着一些自说自话、歧异互见的观点表述,但是,根据人物印证和年代推导的一般法则,笔者还是发现,越是往前靠近罗从彦生存的那个年代,越是在罗从彦族裔持续播迁的那片区域,有关罗从彦的活动轨迹和文字记载,就越是显得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情理通畅。为如实展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笔者特将早期文献中有关罗从彦地籍记载的相关片段提取如下,以期能够得到相对准确而客观的事实认定。
  1.宋·罗从彦《遵②尧录》
  在罗从彦耗尽毕生心力所撰写的学术专著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靖康元年(1126)开始撰写的圣宋《遵尧录》。这8卷本的《遵尧录》,里面不仅记载了大宋开国至宣和末年(960—1125)“圣君贤臣”的主要活动,而且还掺夹了许多借以阐明道义、或讽或议的各种“释言”,强调了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的观念主张,充分表现了罗从彦虽然身为一介书生,却心忧家国的爱国情怀。1133年,当这本倾尽了作者心力的著作在广东罗浮山修改完成后,时年62岁的罗从彦为了将其书送呈圣阅①,还特别在自作序文中,做出了一个由他自我认定的、清晰明了的籍地说明——延平(此处的“延平”既为南剑州郡治,亦为“剑浦县”附郭,二者的行政关系详见本书第100~101页)。其文完整表述为:“靖康丙午十月日
  延平臣罗从彦序。”②
  只是不知因何缘故,清代编纂《钦定四库全书》的详校官之一、右中允③萨敏和负责复勘的主事官吕云栋在收录、考订包括罗从彦自序在内的《豫章文集》时,竟然“不加详校”地就忽略掉了罗从彦的这句重要表述,开篇即在“书目提要”中说到:“臣等谨案,豫章文集十七卷,宋罗从彦撰。从彦,字仲素,沙县人,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初卒。……此本乃明代重刻,前有成化八年(1472)张泰(沙县知事)序,后有嘉靖甲寅(1554)谢鸾(沙县人)跋。”④以致主张“罗从彦是沙县人”的部分学者竟如获至宝地宣称:“至于沙县、南平之争,《福建通志》⑤《四库全书》均确认为沙县人,现今已无再争的必要。”⑥殊不知,就是在这样有意无意搞乱罗从彦地籍的情况下,隐藏在此版本间的罗从彦自序,仍然还是“百密一疏”地躲避掉了可能遭致恶意更改的历史命运,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幸看到一个地地道道、如假包换的“延平罗从彦”的真实表述。甚至,同书第758页还补充佐证了这样一段有关罗从彦的地籍说明:
  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剑浦之罗源人罗源昔曰上团,先生远祖迁于是乡,聚族百余,皆罗姓也,故改曰罗源。出先生曾祖罗文弼墓志碑。曾祖文弼,祖世南,父神继皆隐身不仕。先生自幼颖悟,不为言语文字之学,及长,艰苦刻励,笃意求道,初从审律先生吴国华游。①
  不知看到这样条理清晰、线索分明的文字记载,依旧主张“罗从彦是沙县人”的学士名人又将会作何感想?虽然,目前可见版本的《宋史》早已吊诡地将罗从彦的地籍记载缩略为“罗从彦字仲素,南剑人”②,而其他同为南剑的各县名人却都详细到县,如“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陈渊字知默,南剑州沙县人”③等,但《罗从彦本传》的原作者在记载这个“南剑罗从彦”与“沙县陈渊”的交往之事时,还是很自然而然地将罗从彦的同窗好友用“沙县陈渊”强调出来,称:“沙县陈渊,杨时之婿也。尝诣从彦,必竟日乃返,谓人曰:自吾交仲素,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真南州之冠冕也。”④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与陈渊深交的“南剑罗从彦”也是沙县人的话,二者之间又何必要用这样的表述加以区别呢?这难道不是在提示人们,陈渊与罗从彦虽然都是南剑州辖下的同郡学人,但他们却是一个来自沙县,一个来自延平?
  2.宋·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见罗先生书》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当罗从彦的学生李侗、罗从彦的继子罗公永(罗从彦哥哥罗从奇的次子)一起将寄放在武平开元寺的罗从彦灵柩扶归卜葬于延平罗源里的黄漈之阳(今延平区水南街道上地村横际自然村豫章窠)时,李侗就亲自为罗从彦撰写了墓志铭,称:
  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时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天纵英敏,冲龄而然。①
  这篇墓志铭,来自于品行高洁、有着“冰壶秋月”之称的罗从彦正传弟子、同时也是罗从彦同郡人的李侗之手,是目前为止最能详细提供罗从彦生平信息的一份历史文献,但却不知为何总被屡屡主张“罗从彦是沙县人”的一些专家学者视而不见或是无端质疑,真是让人感到莫名哀哉:
  至于南平县志“豫章罗氏墓志铭”问题,在笔者所见各种版本《豫章文集》中均不见载,名人文集不收其墓志铭、墓表、行状是很少见,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②
  而两百多年前(约1810),历经了数次审理并同样看到这篇墓志铭的延平府正堂,则对此文有过如此评价:
  先贤李延平所撰豫章先生墓志,……其文内如“吾存后吾”,又“今先吾殁”并“先生之系,微而复续,人乎?天耶!”等语,古质幽峭,逼真周汉人句法,断非近人所能摹仿。③
  看来,面对这种“断非近人所能摹仿”的“周汉人句法”,没有全文读过《豫章罗先生墓志铭》(全文详见本书第67~68页)的沙县派学者,一时之间的确是很难领会到位的。更何况,中国社会那些“客死异乡之人如果不被亲眷扶柩回乡也就罢了,一旦扶柩回乡,那就绝对没有再还到他乡的”习俗,也一再证明了罗从彦是延平人的客观事实。
  除此之外,古代典籍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字记载就是,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24岁的李侗在正式拜师罗从彦时,曾向罗从彦投递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拜师求学帖《见罗先生书》,其书在称呼罗从彦时,用到了这样一句敬语,叫“恭惟先生乡丈”④。“乡丈”,是古人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李侗将其用在罗从彦身上,完全是乡里生活的习惯使然——李侗出生的剑浦县崇仁里(今延平区炉下乡)与罗从彦所在的剑浦县罗源里,二者相距不过一二十里,这也足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罗从彦在延平世代定居、是延平人的客观事实。
  3.宋·罗革《题集二程语孟解卷后》
  虽然,对于罗从彦因家道中落、父母双亡而接受好友陈渊(杨时的女婿)、廖仲辰(杨时的侄女婿)之邀前往沙县讲学,十年后又重返剑浦、直至最后归葬剑浦的人生经历,不少主张“罗从彦是沙县人”的专家学者都有意无意加以回避,甚至在学术讨论中也尽量小心不去触碰,但事实上对于罗从彦重返剑浦、主持罗源里南斋书院的基本史实,他的堂弟罗革(罗从彦叔叔罗神纶之子)早就在《题集二程语孟解卷后》中就做了明确记载:
  余兄仲素笃志好学,推研义理,必欲到圣人止宿处。以王氏解经释字,虽富赡详备,然终不得圣贤大学之意。遂从龟山游,抠衣侍席二十余年。独闻至当,得洛中横渠(即张载)语论颇多,乃编成《语》《孟》二解,记当时对问之语,不加文采,录其实也。廖仲辰于龟山门下与仲素为友,得其本录之。庚戌辛亥中,来聚生徒于南斋罗源南斋也,授予此本。廖讳衙,为龟山之侄婿,议论尤得壶奥。……仲素讳从彦,以特奏中下科,盖吾族后山之裔后山乃罗源之后山,享年六十有四岁,自广回,卒于汀州之武平县。绍兴壬申六月念八日,弟革因阅此书,记于汀州教授厅云。①
  通过这段资料,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得知罗从彦是个地地道道的“罗源后山(即罗篁)”之裔,而且还可以得知他在师从杨时时,就曾用心搜集张载有关《论语》《孟子》的言论,编辑形成了《语孟二解》(类似于今天的笔记本),而他的好朋友廖仲辰因为与他同师龟山,所以抄得一本。《宋元学案》在记载这个廖仲辰时,也明确说到:“廖衙,字仲辰,口口人,龟山之侄婿也。在龟山门下与罗豫章为友。聚生徒于罗源南斋,议论得其壶奥。”②对此事实,延平区篁路村的《罗氏宗谱》也有一段相关记载认为:“1113年,罗从彦应邀从沙县回乡主持南斋书院。建炎二至四年(1128—1130),罗从彦又应汀州太守邀请赴莲城(元朝改为连城)冠豸山游居讲学。”估计在此之后,罗源里南斋书院的讲学活动很有可能就如罗革所说的那样,都是由其他聘请而来的文化名人接手进行。因此,绍兴庚戌、辛亥年间(1130—1131),当应邀前来南斋书院讲学的廖仲辰见到了罗从彦的堂弟罗革后,才将这本珍贵的笔记授予了罗革。绍兴壬申(1152)六月二十八日,汀州任上的罗革再次看到这本由其堂兄罗从彦所作的读书笔记时,禁不住感从中起,特为之作题并留记。
  4.宋·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
  刘允济,宋嘉定间南剑州知州事,就任期间注重端正民风、发展教育。他在嘉定七年(1214)搜访得到罗从彦所著的《遵尧录》后,便因有感于罗从彦的“道术精粹,议论正平”,而决意要将这篇尘封了89年的剀切之文继续向朝廷推荐。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一份说明此事缘由的《缴进遵尧录状》。其中明确涉及到罗从彦地籍的文字记载为:
  臣少挟椠铅(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片,泛指书籍),长游学校。久闻罗从彦为闽名士,制行甚高。其在徽庙①朝,居乡授徒,守道尤笃。未得平生言行之实,每识尊闻钦慕之心。昨叨圣上之误恩,来守延平之偏垒,始知从彦实为郡人。问其世家,寥绝难迹。咨诸故考,搜索良勤。久而见《春秋》与《诗解》之累编,中乃有圣宋《遵尧录》之八卷,亲书楷笔,自为叙文。……书在靖康丙午(1126)而已成,值金寇边尘而莫上。八十九年孤愤之气,郁郁未伸。四万余言剀切之文,彬彬可摭。臣以是见从彦道术精粹,议论正平。……臣谨录成书,缴进黼座(即帝座)。……所有罗从彦元撰圣宋《遵尧录》八卷,谨缮写成二册,实封,随状缴进。须至奏闻者。②
  同时,为进一步细致查考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刘允济还在《缴进遵尧录状》的《贴黄③》中说:“臣到郡日,力加搜访。或云:从彦尝应举就特科,为主簿,缘无子孙,别无证据。今观所著书,只称延平罗从彦,尚未脱稿。臣取元本更加审定,方敢奏闻,伏乞睿照。”④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同样足以说明问题的历史事实是:嘉定六年(1213),当刘允济刚刚来到延平不久,他就已经偕同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州学教授方大琮①,率领诸生前往罗从彦墓地祭拜罗从彦,并在祭文中感叹到:“呜呼!大道之南,鼎峙镡津(即今延平,古称镡州)。前后相望,龟山延平。嗣源演流,实维先生。”②这句明明白白的“鼎峙镡津”之语,也正好清楚说明了罗从彦是延平人的客观事实。
  5.宋·杨栋《请谥罗李二先生状》
  刘允济向上缴进罗从彦《遵尧录》后的数十年,即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时任朝奉郎直秘阁的福建提刑杨栋③有感“陛下嗣登大宝,首宗朱文公之道,以风天下。其门弟子之贤者,亦蒙褒表,或赐美谥。然朱文公之学,实师于李先生。独未闻有以推尊其师者,岂以其师著书不多,不若诸人之论述详而发明广欤?不然,何隆礼于其弟子,而反遗其师也?”决定要为既是师生、又是同乡的罗从彦和李侗一起请谥:“以其所以尊崇文公者,而推尊其师。等而上之,以及罗氏。”④这份言辞恳切的请谥疏状递呈上去后,掌管谥法的太常博士⑤陈协⑥专门就此草拟了一份《谥议》,对应该赐给罗从彦什么样的谥号分析说:
  若罗公从彦,可谓有德有言之隐君子矣。……当徽庙时,居乡授徒,守道尤笃。而同郡李公侗传其学,厥后朱文公熹又得李公之传,其道遂彰明于世。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者,其端皆自公发之。公延平人,既没之后,家无子孙,故其遗言不多见于世。嘉定七年(1214),郡守刘允济始加搜访,得公所著遵尧录八卷,进之于朝。……谨按谥法,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公师友渊源,洞明天理,可谓道德博厚矣。清介绝俗,著书有闻,可谓言行相应矣。请谥公为文质,云云,谨议。①
  陈协这篇专门为罗从彦请谥而撰写的附议文疏,清楚明确地提到了罗从彦是延平人。而对于类似“请谥对象是谁、请谥对象是哪里人”等这些在请谥中要搞清楚的基本问题,杨栋没有必要乱说,陈协也绝对不会不调查清楚。故而这份议文中所提到的罗从彦地籍,应该是一个相对值得采信的有力证据。
  淳祐七年(1247)五月二十四日,杨栋于前一年(1246)三月十七日向上敬呈的《请谥罗李二先生状》终于得到礼部批准,为罗从彦获谥“文质”。
  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1254—1323,江西乐平人)在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弛之故的学术探索中,曾借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完成了集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之大成的著名作品《文献通考》。该书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其对于自己收录的《遵尧录》的稽考,有着这样一段记载:
  《遵尧录》八卷
  陈氏曰:延平罗从彦仲素撰。从彦师事杨时,而李侗又师从彦,所谓南剑三先生也。从彦当靖康初,以为本朝之祸起于熙、丰不遵祖宗故事,故采四朝事为此录。及李沆、寇准、王旦、王曾、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司马光、程颢名辅巨儒十人言行附于其后。末有《别录》一卷,专载司马光论王安石、陈瓘论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刘允济得其书奏之,且为板行。②
  此中,马端临所引辑录的“陈氏”之言,即为南宋大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学术界对于罗从彦地籍说明年代最早的一则文献资料。撰写该资料的陈振孙(1181—1262),字伯玉,号直斋,毕生异常喜爱藏书。他在宝庆三年(1227)担任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为宋代刻书、藏书兴盛之地)通判期间,曾抄录收集了大量典籍。后经过数十年的心营目识和材料积累,终于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体会,按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编撰修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对许多文献典籍的刊刻时间和地点都做了简要记载,只可惜全书早已亡佚,今仍传世的22卷本,乃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陈振孙描述他所看到的这份《遵尧录》刻本,来自罗从彦逝世后的第79年,即嘉定七年(1214)南剑州知州刘允济的搜访所得,是相当客观而且可靠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钦定四库全书》第674册第632页的陈振孙所撰之文①,即为马端临所引部分。至于沙县陈瓘所著的《四明尊尧集》一卷,虽然时常会被人与罗从彦的《遵尧录》混为一谈,但二者却是大相径庭的两部著作。
  7.宋·罗良佐《罗氏宗谱》
  珍藏于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的《罗氏宗谱》,由罗从彦的五世孙罗良佐(1207—1278)初修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九月,罗从彦的十世孙罗逢源②重修于明宣德七年(1432),罗从彦的十八世孙罗邦璋续修于明天启二年(1622),其后多次增补,最后重修于公元1984年,是最能说明罗从彦地籍的一份珍贵资料。其《宗谱凡例》开宗明义写到:
  文质公谥诰,谨按制书所颁,今复謄正于谱,亦昭尊君耀祖之义。户帖,洪武三年颁于八世祖卓二公,迄今子孙相守,计二百余年犹存,亦征尊上敬祖之一端,兹复壮写,乃陈其宗器以彰原籍耳。……凡有嗣者,当时经其在日立异姓者,乃螟蛉,为养老祭扫计,但宗谱必分辨亲疏,是以不敢混书,特附录于后。所以不泯先人之泽云耳。
  此中明确提到的、由明户部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二十六日颁给罗从彦第八世孙罗卓二收执的,并由其子孙相守二百余年的《卓二公户帖》,也是罗从彦作为延平人的强有力证据:“一户,罗卓二,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罗源里二图三甲,民籍。”
  宗谱记载,罗从彦的祖辈三代罗文弼、罗世南、罗神继都是“隐身不仕”的淡泊之人,他们死后,都与各自的配偶合葬在了篁路、罗源、儒罗(具体地点详见本书第122页)等地,是地地道道的南剑州剑浦县人。但是由于缺乏族谱传承而导致“生娶卒葬”的记载都不是太详细,因此到了他们的后裔也就是罗从彦的五世孙罗良佐时,罗良佐便因“不泯先人之泽”而“至晚年,询及故老,遍阅年谱及言行录数卷,即编成宗谱,大有伦次”。①对此,应邀为这次宗谱修撰作序的剑浦本邑南山人(今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吴一鸣②,就在淳祐九年(1249)九月重九日的序文中明确说到:
  延者豫章罗文质公裔孙良佐君,以修家乘请序于余。……文质公八世祖徙闽剑浦,……历数传,生公曾祖文弼,弼公生公祖世南,南公生公父神继。其生娶卒葬纪而不详。……乃以宋儒文质公为元祖,继而谱之。……厥祖(即烈祖.有功之祖)文质,诞膺篁里,毓秀镡津(即今延平,古称镡州)。
  文中仅寥寥几句“延者豫章罗文质”“以宋儒文质公为元祖”“厥祖文质,诞膺篁里,毓秀镡津”,就已将罗从彦是何处人氏、罗从彦的五世孙罗良佐为什么要兴修族谱以及罗良佐为什么要将罗从彦奉为本支元祖的情况书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对后世因为“地籍”之争而有意无意罔顾事实的人来说,恐怕已经不要再做太多详细说明了——对于一个只是为“不泯先人之泽”而诚心诚意要兴修族谱的罗氏后人来说,他会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祖宗认错、将自己的地籍认错、将自己的言行抹黑而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吗?更何况.在从北宋到南宋、在从罗从彦去世到罗良佐要兴修族谱的短短百余年间,有关罗从彦的地籍归属问题,根本就是个伪话题而已。
  8.宋代各家的《豫章先生遗藁》序、跋
  (1)冯梦得③(1205—?),字初心,南剑州将乐县人,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历任给事中、礼部尚书等职。其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十月路过延平时,就曾于龙津驿舍(五代时,延平曾改名为“龙津”县)接受罗从彦兄弟之孙罗泰孙①的邀请,为罗从彦的遗稿编辑作序:豫章罗先生潜思力行,任重诣极。上接伊川龟山之传,下授延平晦庵之学,东南学者未能或之先也。余后七十岁而生,异时闻先生在罗浮山静坐三年,所以穷极天地万物之理。《遵尧序》录其言帝王行事之道著焉。《春秋》等解,其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焉。诗记柬牍,其言讲明自得之旨深焉。属时多故,赍志而没,道之不行有以也。咸淳庚午(1270)十月既望,先生之从孙①泰孙,出此编示余于龙津驿舍,且求鄙言,序其首。余惟先生之道德学问,闻于朝,录于太史,传诵于天下之经生学士,固不待遗藁而显。而此藁亦不待此序而传。然不辞者,自以生发未燥(胎发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时)时,已知敬慕,今六十五年矣。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若获挂名于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人弟子之末,岂非畴曩(往日,旧时)之至愿也哉!春木之芚兮,授我手之鹑兮,茫茫九原,忧莫起之。后学冯梦得敢拜手稽首而为之书。②
  这篇文采斐然的《遗藁》序,不仅透露了冯梦得晚于罗从彦70年而生的重要信息,而且还透露了罗从彦遗稿第一次在延平被其孙辈(应与罗振宗同辈)编撰成集的客观事实,是后人了解冯梦得生平和罗从彦后裔活动的珍贵史料。在至今可查的冯梦得资料中,冯梦得的生卒年代一直被记作“不详”,而据此文所述的时间提示,后人可以很容易得知冯梦得的出生年应当是在罗从彦去世后的第70年,即1205年。
  (2)黄大任,建州(南剑州邻郡)建安人(今南平市建瓯市)。他在冯梦得作序的《豫章先生遗藁》集后,留下一篇《豫章先生遗集跋》,不仅明确了同属一县的罗从彦、李侗是“剑津(今南平市延平区)人”,甚至还顺道把同属一郡(南剑州)的将乐人杨时也说成了是“剑津人”:
  濂洛接洙泗之正传,盖汉唐数百年之所未有。考亭集濂洛之大成,所传闻者龟山,所闻者豫章,所见者延平,三先生皆剑津人。一脉相传,又他邦之所未见。龟山先生云:“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一人而已。”晦庵祭延平文云:“惟时豫章,传得其宗。受于前而授于后,犹水木之有本源。”天下知敬豫章先生非一日矣。初心先生(即冯梦得)所谓不待遗藁而后显,信夫!罗君以其编辑之勤,益求其在我者,使验之于心,体之于身,无一忝焉,是亦先生之所望于后人也。“孔颜乐地非难造,好读诚明静定书。”诵先生之言,以为君勉可乎?咸淳六年(1270)腊后五日,建安黄大任谨书。①
  9.元代各家的《豫章先生文集》跋
  (1)刘将孙(1257—?),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尚友,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曾于公元1300年前后出任延平教授②。其就任时,虽正适兵革之后,乱局未定,但还是多方走访耆旧,搜寻“延平、豫章之遗言绪论”,先后得到《延平答问》和罗从彦亲兄弟之孙罗鄞叔所收藏的《豫章家集》。为此,他特在《豫章先生遗稿跋》中记载了此事:
  学记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至哉言乎,此师友之定论也。考亭朱氏出延平李氏,延平出豫章罗氏,今朱氏之书满天下,延平、豫章之遗言绪论未有闻者。将孙一来延平,适兵革之后,慨然求之耆旧间,久乃得《延平答问》,其词语浑朴,皆当以三隅反者,且自谓不能发挥以文。又久之得《豫章家集》,所传者寥寥仅见,又非延平比。愚于是益信二先生之所以上接伊洛而下开考亭者,初不在于言也(此句缺,笔者据《闽中理学渊源考》《南平县志》所记补)。……世之求道者,往往必求之言也。则吾为斯道,慨然于此久矣!此集鸠集劳矣,宝守犹不易,正亦不必他求而附益之。先生之所为先生者,不在此。盖尝拜先生之晬容矣。光风霁月,玉色金声;剑山青青,剑水流清。徘徊瞻极,何往而不闻金石丝竹之音也。元贞第二春(1300)廿有二日,庐陵后学刘将孙拜手书先生从孙鄞叔所藏家集后。③
  此文虽然没有明确点明罗从彦的延平人身份,但文中言称“将孙一来延平”以及“剑山青青,剑水流清”所透露出的有关罗从彦的地籍信息和“先生从孙鄞叔所藏家集”的版权信息,已然是清晰明了,无需赘言了。
  (2)揭祐民,江西广昌人,后寓居旴水,自号旴里子,晚号希韦子,元泰定帝泰定中(1326)前后在世,曾出任邵武(今南平市邵武市)经历①。其就任期间,应了南平县(元朝名,今南平市延平区,全书同)教职许源的约请,为《罗豫章先生文集》撰跋云:
  ……其(罗从彦)书初也散亡灭没于乡里中,莫知所求。惟天不泯斯文,后死者有幸!许氏乃密购遗本于欲燔未燔之际,豫章之美采,干将之宝气,有藉而存。许源以儒学任南平教职,亟锓诸梓(刻板印刷)。适予过揲之年,切朝闻之念,辱举示教,读而忘(原文为“志”,此处笔者仅据文意改)餍,知乞原为重起也。源复吾,予以是书,当以延平先生文集并行,遂决意藏诸书院之古牺洞,庶托永久。②
  此文特别使用了延平著名的“双剑化龙”典故③,将“豫章之美采”与“干将之宝气”进行并列说明,这是非为延平当地人所能冒用的高度赞誉。
  (3)曹道振(生卒不详),字伯大,福建沙县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进士,任福州路判官。元至正三年(1343),可能还未进入仕途的曹道振,就对“邑人吴绍宗”(生平不详)所提供的罗从彦文稿进行了编辑出版(十八卷)并作《后序》:
  先生著述最多,兵火之馀仅存什一于千百。世所共见者,郡人许源所刊遗藁五卷而已。道振不揆浅陋,尝欲搜访为文集,其年月可考,则系以为年谱,久之弗就。邑人吴绍宗,盖尝有志于是,近得其藁,乃加叙次,厘为一十三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一十八卷。先生五世孙天泽遂锓梓以寿其传。因识其梗概于此。若夫订其误而补其遗,不无忘于君子也。至正三年(1343)岁在癸未二月甲子延平沙邑曹道振谨识。④
  这里曹道振所编的《罗豫章先生文集》,主要是在南平县教职许源所刊刻的五卷本的基础上重修而成。其序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罗从彦的生平信息,但它却是《罗豫章先生文集》在历代版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一并照录于此,以鉴评判。
  10.明代各家的《豫章先生文集》序
  (1)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授国子监祭酒。他在《罗豫章先生文集序》中记载说:
  邵武太守、南充(今四川省南充市)冯侯孜前在延平时,慕先生为人,搜访遗文,得之民家,盖元进士曹道振所编次者。首年谱、次诗文、次附录,次外集,凡十八卷,重加考订,刻板以广其传。及来兹郡,又载以随,唯恐或失之。……潜亦窃慕先生者,既喜斯集之传,俾后生晚学得以因之。考见其道.有所感然而兴。又欲后之嗣政于此者,知侯能以振文右道为心而勿替也。故潜序之。莆田柯潜敬序。①
  (2)姜文魁,明弘治九年丙辰科(1496)进士,历大理寺寺正,江西进贤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任无锡知县,明正德八年(1513)接替高坛出任延平府知府。其所作《重刻豫章先生文集序》有云:
  周程以来,杨龟山出于将乐,罗豫章、李延平出于南平,朱晦庵亦产自尤溪。延平一郡,而四贤继生,以明道为己任。……予窃慕群贤道轨,幸守是邦。适罗先生十一世孙存德,告葺旧祠,以崇祀事。复观龟山、延平各有书院,惟豫章尚为阙典。卜其地得城西旧县基,……同府武宁万君廷彩,通府颖上杜君换,推府顺德陈君韶议,出公帑协措葺举,而落成之。适户部萧君九成,以公檄过家,诣余告曰:“书院既绍前闻矣,其遵尧录,燹没已久,今不复刊矣,则豫章翼道之功泯焉。”予因访得元进士曹道振编校旧本,但字多空缺未备,讹舛未真。余为采集史记,参互考订。首之以年谱,经解、遵尧录,继之以集,程杨语录,及所作序记诗文之类,末则附之以志文序记,所以称述先生者,总若干万言,厘为一十七卷,载新于梓,与四方士共之。庶先生之道,因是不泯焉。……时正德岁次丁丑(1517)闰十二月初七日,进贤后学姜文魁敬书。②
  由此可知,自元、明以来,凡延平本籍之人(最先为罗从彦的兄弟之孙罗泰孙)或是走马就任延平的外籍官员(主要有许源、冯侯孜、姜文魁等),他们都因深受延平名人罗从彦的学术感召而在延平致力编辑修订过《豫章先生文集》或为豫章文集题跋作序,这种持续不断的文化盛举,在罗从彦只是居留讲学十年左右的邻县沙县,是根本难以实现的。为此,康熙甲寅(1674)五月二十二日,延平田间后学施中①还专门照录史籍,在姜文魁的《重刻豫章先生文集序》后,就延平所刊刻过的四种版本的《豫章先生文集》增补追记称:
  先生之书,元至正间,邑人吴绍宗出其稿,进士曹道振为之编次。而先生五世孙天泽,始锓梓以行世。及正统戊辰(1448),毁于兵燹,再刻于成化壬辰(1472),三刻于正德丁丑(1517)。至隆庆之五年(1571),欧阳佑序,盖四刻矣,其板存延平府库,今已无存,以故流传甚少。先生之裔,不无杞宋之感。然此书自有神物呵护,垂诸不泯。若夫重刊广播,以寿其传,使晚生后学皆获读先生书焉,则所望于有力者尔。康熙甲寅五月二十二日田间后学施中拜手书后。②
  11.明·倪峻《重建豫章罗先生祠堂记》
  倪峻(1360—1422),无锡人,明诗文家。字峻德,又字克明、维岳,号静寄道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永乐初曾任泗水、沙县县令,有政声。他在罗从彦地域纷争还未大兴的明洪武、永乐年间,就在记录沙县重建罗从彦祠堂的《重建豫章罗先生祠堂记》中明确说到:“谨按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古剑州(今南平市延平区,唐末宋初时称剑州)人。从居沙阳,世称豫章先生,因其先自豫章来也(点校时此句缺,笔者参照其他版本补)。”③
  12.明·海瑞《豫章罗先生赞》
  海瑞(1514—1587),明代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字汝贤,号刚峰,世人称为“刚峰先生”,其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后因连续两次会试不中,便接受吏部调配,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任南平县教谕,踏上了自己宦业生涯的第一站。明代篁路村重修《罗氏宗谱》时,收录他所撰写的“豫章罗先生赞”,也是通过与延平别称有关的美好赞辞,明确点明了罗从彦的延平人身份:刚峰海瑞都院御史初署南平学谕
  灵钟镡水(今南平市延平区在五代时称“镡州”),秀毓豫章。慕道萧(萧山)余(余杭),潜养罗篁(罗源里篁路村)。其志淡淡,其德阳阳。清匪绝俗,温不和光。芥蒂轩冕,瑜谨涵藏。承先启后,楷模栋梁。①
  13.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所撰《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豫章门人》在谈及朱熹之父朱松师从萧顗②、罗从彦的求学经历时,也明确提到了罗从彦的地籍为“剑浦”:
  先生(即朱松)初以诗名,继而契心于贾谊、陆贽之通达治理。及得浦城萧子庄(萧顗)、剑浦罗仲素(罗从彦字仲素)而师之,以传河洛之学,而昔之余习尽矣。③
  14.清·沈涵《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
  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天,福建督学沈涵④在其上疏提请的康熙御书到达福建后,特将这些御书悬挂在南平县道南祠,以彰地域荣光。几个月后,南平县罗源乡的罗从彦特祠修复完工,沈涵又接受了太学生罗圻彬以及其从子(兄弟的儿子)罗峋然(祠生)的请求,欣然写下《重修豫章罗先生祠碑记》,开篇就说:
  涵既疏,御书褒赐延津诸儒,以今年春正月颁赐至闽,而豫章罗先生得“奥学清节”四字,与杨、李二先生四额,并悬于郡城之道南祠,邦人称盛事焉。故道南之有祠,原以奉祀龟山先生,而罗、李并配之,非专祀也。居数月,太学生罗圻彬,偕其从子祠生罗峋然,踵门告云:“我祖祠在南平之罗源乡,创自明正德间,重修于嘉靖,今岁久尽圮,峋然独力修之,工竣,恭勒御书于石,而请为文以记之。……涵既而深喜斯祠之成,又嘉峋然之志,而望其力求大道,以克光祖烈,仰报国恩也,于是乎书。康熙丙戌夏月吉。①
  由此可见,众多早期文献所记载的罗从彦地籍说明,几乎都众口一词地指向延平,认可“罗从彦是延平人”的这一重要事实,甚至身为沙县知县的无锡人倪俊也毫不例外。只是,为了客观起见,我们在最终做出“罗从彦是延平人”的事实判断时,对于那些同样来自于早期文献、被不少人看做“足以说明罗从彦是沙县人”的文字记载,也必须同样进行认真推敲和审慎对待。

附注

②此写法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647页罗从彦《豫章文集》。另一写法写作“尊”,见《钦定四库全书》第674册第632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尊尧录》。本书采用罗从彦的“豫章文集写法”。 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九·人物·延平府》(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653页描述该书的创作经过及历史命运时,有这样一段记载:“尝采祖宗故事,大要谓艺祖开基。列圣继统,若舜禹遵尧而不变。至元丰改制,皆自王安石作俑,创为功利之图,浸兆裔夷之侮,为书四万言,名《遵尧录》。靖康中,拟献阙下。会国难不果。” ②(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二·遵尧录序》,《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648页。 ③清詹事府右春坊之属官。满、汉各一人,正六品,掌记注、纂修之事。其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衔。詹事府原为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康熙五十一年(1712)废立皇太子后停止。乾隆十八年(1753),詹事府官员专备翰林院迁转之资。凡纂修实录、圣训,詹事府詹事、少詹事例得充任副总裁官及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少詹事皆得充任纂修官。 ④(宋)罗从彦《豫章文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641页。 ⑤(明)郝玉麟等监修《福建通志·卷四十六·人物》,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第529册第582页,其相关文字表述为: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沙县。 ⑥罗焕南《罗从彦后裔考略》,见载于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2004年11月,第58页。 ①(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十四·附录上·事实》,《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58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罗从彦传》(绿皮精装版·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2743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绿皮精装版·第36册),第12736、12745页;《宋史卷三七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绿皮精装版·第33册),第11603、11627、116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罗从彦传》(绿皮精装版·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2744页。 ①(宋)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抄录于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本文对照《豫章罗先生田产碑记》拓本(原碑已失)后做了个别修正。 ②罗训森主编《中华罗氏通谱》第七期(内刊)2004年11月28日,第58页。 ③(清)嘉庆《特授福建延平府正堂加七级记录十二次雷谕》,抄录于延平区篁路村《豫章罗先生田碑记》拓本(原碑已失)。 ④(宋)李侗《见罗先生书》,《豫章文集·卷十六·附录下》,《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68页。(民国)吴拭、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二十·儒林传第二十四》,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1060页。 ①(宋)罗革《题集二程语孟解卷后》,《豫章文集·卷十六·附录下》,《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2页。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连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龟山学案·龟山门人》,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971页 ①北宋皇帝赵佶庙号徽宗,宋人因而亦称徽宗为“徽庙”。 ②(宋)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豫章文集·卷十五·附录中》,《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64—765页。 ③贴黄也称押黄,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宋代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中写道:“唐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贴黄在宋代十分流行,且逐渐演变成为对奏章的补充说明。直到明初,此制尚有大黄、小黄、内黄、外黄等名目,其字数甚至超过了原奏章本身。 ④(宋)刘允济《缴进遵尧录状·贴黄》,《豫章文集·卷十五·附录中》,《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65页。 ①方大琮(1138—1247),字德润,号壶山,莆田人。南宋理宗朝大臣,尤以治理广州著称。开禧元年(1205)省试第三人及第,嘉定间教授南剑州。 ②(宋)刘允济《祭文》,《豫章文集·卷十七·外集》,《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7页。 ③杨栋,字元极,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黄朴榜进士第二人,曾官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拜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著有《崇道集》《平舟文集》。 ④(宋)杨栋《请谥罗李二先生状》,《豫章文集·卷十五·附录中》,《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66页。 ⑤太常博士,古官职名。三国魏文帝时初置,掌引导乘舆,撰定五礼(吉、嘉、宾、军、凶)仪注,监视仪物,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正七品。晋以后沿置。宋太常博士职守同前代。明、清时谥法掌于内阁,重大礼仪由廷臣讨论,博士地位降低。 ⑥陈协,号世勇,宋代官吏,生卒年不详。历仕提调浙东茶盐公事、荆南湖北襄阳路制置使、左朝议郎,与岳飞雅相,忤秦桧,左迁金华令,复授沿海整理盐事。 ①(宋)陈协《谥议》,《豫章文集·卷十五·附录中》,《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67页。 ②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5/00/26141_75109362.shtml(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一·经籍考二十八·史(故事各门总故事)》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尊尧录》,《钦定四库全书》第6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632页。 ②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所收(明)符节《宣德七年季秋序罗子逢源重修宗谱》有“兹者罗君逢源与予有甥舅之雅”、“遂检先世遗牒重加葺定,恭阅文质公年谱及镡庵公(即卓二公)户帖,考而详之,以迄先君汝恭公凡九世”之语,因此确认罗逢源应为罗从彦的第十世孙。 ①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第五世祖良佐公行实》。 ②吴一鸣,字伯大,号定斋.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人。(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五十二·选举·延平府》(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215页:绍定五年壬辰(1232)徐元杰榜(进士),吴一鸣。 ③(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九·列传第二十二》,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998—999页记载:“冯梦得,字初心,其先河南固始人,自三世祖讳遵者,奉敕世守闽,遂择地南剑州居焉。先生幼读书有异质,塾师以大成器之。比壮,笃志嗜学,博洽经史。登宋嘉熙二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初任给事中时,敢死谏,不避斧钺。转侍郎,有干进者以金馈,公叱郤之。文天祥称其辅国经画言中其长,巨才洪识,卓越大臣之表,殆深知公者也。卒赠太师。”同书第198页《南平县志·卷四·名胜志第六》记载:礼部尚书冯梦得墓,在王台驿慈恩寺,即墓庵。 ④查《篁路罗氏宗谱》,罗泰孙在延平罗氏中的谱系传承为:罗神熹→罗友(罗从彦同辈兄弟)→罗克明→罗守己→罗钟→罗泰孙(一作“太孙”,与罗良佐同辈) ①《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有“其弟期,大叔疾之从孙甥也”之语,杜预注曰:“姊妹之孙为从孙甥。”孔颖达疏曰:“男子谓兄弟之孙为从孙,故谓姊妹之孙为从孙甥。”根据此注,若将该“从孙”之义视作本义,可知亲兄弟的孙子在中古时期称之为从孙;而若将该“从孙”之义视作广义,则比“从孙本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孙辈”也可以将其笼统地称为从孙,如将从父兄弟(堂兄弟)之孙称作从孙。本文取其本义。 ②(宋)冯梦得《豫章先生遗藁序》,《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4页。 ①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等事。 ②(元)揭祐民《豫章先生遗稿跋》,《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75页。 ③“双剑化龙”传说最早出现在《晋书·张华传》,说的是雌雄双剑“干将、莫邪”在延平化作神龙的历史故事。它直接与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联系,以后又屡屡被《八闽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南平县志》等地方志所引用、传载,成了延平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地方象征意义。延平亦因此有过与“双剑化龙”有关的种种名称及别称,如剑浦、剑津、镡津、镡城、延津、龙津、镡州、剑州、南剑州、南剑,等等。 ④(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六艺文志》,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20页。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六·艺文志》,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25页。 ②(民国)吴拭、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六·艺文志》,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27—828页。 ①施中,号田间,初名外黄,延平芹哨乡吉田里人(今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一带),长于诗字。 ②(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六艺文志》,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28—829页 ③张卿子点校《重修沙县志·洞天岩志》,(明)叶联芳《沙县县志卷之九·文翰》嘉靖乙巳年刻本重刊本,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①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国朝赞辞》。 ②(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六十五·人物建宁府》(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531页:萧顗,字子庄。浦城人。天资朴实。少孤,事母以孝闻,母丧,庐墓有灵芝之异。与李郁、陈渊、罗从彦同受业杨时之门。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连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豫章门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294页。 ④沈涵,字度汪,号心斋,晚号彖余居士,浙江归安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中式丙辰科二甲第三名进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朝廷改各省提学道为提督学政,沈涵成为首任福建学政。任内取士公允,政绩斐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①(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五·艺文志第廿一》,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789—790页。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