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对延平罗氏和沙县罗氏的一些情况说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918
颗粒名称:
一、对延平罗氏和沙县罗氏的一些情况说明
分类号:
B244.99
页数:
4
页码:
4-7
摘要:
本节介绍了罗姓家族东迁福建的情况。
关键词:
罗氏
延平
沙县
说明
内容
长久以来,在多数罗姓家谱以及一些地方文献中,大凡涉及罗姓族人东迁福建的家世源流时,都会引用这样一些观点:
唐元和六年(811),罗周文(即罗沂,罗周文为谱名)被授予邵武县尉,举家从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迁居邵武。据豫章罗氏的世系排列,罗周文系豫章罗氏罗遵生的第十五世裔孙。罗遵生的第十三世裔孙罗弘广有2个儿子:长子罗邵节迁徙剑州;次子罗邵筠迁任镇守江西省洪都,举家迁居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罗周文,又名吉,字源达,号绍簠,为罗邵筠之子,生于唐贞元元年(785)。元和十五年(820),罗周文改任沙县县尉,又举家迁居沙县城西罗家巷(原名西门坊,后改为罗家巷)。罗周文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葬于今梅列区洋溪半路洋乌亭坑。入闽罗氏尊罗周文为入闽始祖之一。罗周文生有2子:长子罗赠,字循甫,生于唐永贞元年(805)。唐太和五年(831)任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丞,卒于唐乾符元年(874),葬于今梅列区碧湖。次子罗贶,字功甫,回南昌祀祖。罗赠生有4子,分居二十都、二十一都、永安贡川、楮林。入闽罗氏第五世的一支,分迁连城(约唐天祐或梁开平年间,即904—911)、三元岩前、福州和岩前忠山等地。第五世罗延一支又分别传入中村乡的山峰、大焙坑、筠竹。罗延生宗兴。罗宗兴移居中村的山峰,生崇惠;罗崇惠生有3个儿子: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分别居中村山峰、大焙坑、筠竹,各为这三地罗姓开基始祖,繁衍至今已有800多人口。五代末至北宋初期,又有罗瑚、罗琏两兄弟共同开发于建宁。宋宝祐元年(1253)又有罗盛九(字肇开)肇基于尤溪进福村,传至第二十世罗义昭,迁居今梅列区列西。①
福建沙县罗氏的先人中,在弘、邵、周三代的辈份与罗弘信一支均相同,应该可以确认与罗弘信、邵威、周干、周翰、周敬为同支。但是,有的谱载:罗周文,邵筠公子,又名吉,一传名沂,字源达,号绍簋(一作“绍簠”),原籍江西省洪都南昌县柏林里,此与《江西通志》记载罗从彦祖籍为南昌人相同。而罗从彦学者称其为“豫章”,以表达对其祖先郡望的崇敬,亦证明沙县罗氏,宋代时奉豫章为郡望。①
观察上述记载可以发现,这批最早南迁的罗氏族人,各有一支迁徙剑州(具体地点不详),一支迁徙邵武(今南平市邵武市)。即:罗遵生的第十四世裔孙罗邵节迁徙剑州;罗遵生的第十五世裔孙罗周文迁徙邵武。由于迁徙到剑州的罗邵节记载不详,且唐时,中国被冠以“剑州”为名的地方共有两个,一个是四川剑州(今广元市剑阁县),一个是福建剑州(今南平市延平区),宋代开国后为了加以区别,才在福建剑州的前面加上一个“南”字,称为“南剑州”,这就是北宋八大行政区划设置中“南剑州”的得名由来。因此,尽管笔者已然发现迁徙剑州的罗邵节在时间和辈分上都要早于罗周文,但仍有鉴于此“剑州”的具体所指未能确定②,故在引用时仅作存疑参考。
如此相较之下,那个先迁邵武、后又迁居沙县的罗遵生第十五世孙罗周文(785—873),自然就名正言顺地被尊奉为“入闽始祖”,其众多子孙也都陆续开基福建各地。因此,作为“入闽始祖”自称的这支沙县罗氏,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全闽罗氏均出自闽沙之罗。”③只不过,对于他们所代表的“全闽罗氏”而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在这支经由江西洪都南昌出发的罗氏族人(罗遵生→罗怀洛→罗周文系)之后,还有一支经由江西南昌后洋刷水出发的罗氏族人(罗遵生→罗怀持→罗周偁系④)也同样来到了福建。只是他们入闽的经过不仅和沙县罗周文的入闽存在较大不同,而且二者在时间上也相差了89年,其具体经过是: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罗周偁之孙罗京成(875—929,一名“景成”)跟随王审知入闽节钺(指执掌生杀之权),因避乱而定居在南剑州剑浦县溪南上团⑤(今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又名罗源夹,因罗氏在此聚居而得名),被罗氏族人追溯为“剑宗始祖”。若干年后,这个罗京成的数传后代罗文弼(即罗从彦的曾祖父),因为家族繁衍壮大而选择在溪南篁乡(今延平区夏道镇篁路村)开基定居,共辟出良田百顷,被称作“罗篁始祖”,供奉此始祖的文弼公祠堂,香火仍旧延续至今。后来,这个罗篁始祖的长子罗世南(1027—1069)、次子罗启南(生卒年不详)又因为家族繁衍而落户到了杜溪里的儒岭窠①(今延平区太平镇儒罗村罗厝自然村)。不久,罗世南的儿子罗神继(1044—1099,字志绳)就娶了当地的尤氏为妻,于是这才有了宋熙宁五年(1072)正月十五其第二子罗从彦的出生。据说,罗从彦出生后,便因啼哭不绝而在三日后又机缘巧合地迁往上团,而此处距罗从彦先祖罗文弼开基的罗篁后山,仅仅只有十里之遥。
由此可见,这个定居在剑浦县的罗氏先祖罗京成和定居在沙县的罗氏先祖罗周文,二者虽然都是来自江西豫章、同宗同源的罗氏后裔,但是二者入闽的房族、支脉却是各有所出,各自衍续。其中特别关键的就是:那个最先见诸记载来到邵武、再到沙县的“入闽始祖”罗周文,其后世子孙基本都落户在了沙县附近;而与罗周文同辈的罗氏兄弟罗周偁(842—?),其后世子孙罗京成虽然较晚入闽,但却在剑浦县域发展形成了一支汇聚百余人的“剑浦罗氏”②,此即李侗所描述的“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钺,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时或沙(沙县)或剑(剑浦)。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③的史实所在。对此,《南平县志》还有作进一步的补充是:“罗从彦,据谱八世祖京城(即京成,疑为笔误),自豫章避难来家剑浦,生子二人,一徙沙县,一止镡城(剑浦县别称),传见儒林。”④而罗焕南所撰《福建罗氏源流考》,虽然没有明确点名这两个支脉的具体谱系,但却得出一个“罗周文是罗珠公的第三十一世孙,罗文弼是罗珠公的第三十九世孙”的脉系排序,称:“珠公三一世周文,原籍江西南昌柏林里,于唐元和庚子年(824)授沙县尉而落籍沙县(有谱载:元和辛卯年先授邵武县尉)。珠公三九世文弼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迁南平罗源。”①
对于此说,笔者因为未能查尽其所依据的相关谱牒,也因为对于其他不能自圆其说的罗从彦谱系表示怀疑,因此谨对这个“珠公三九世文弼”“天圣年间迁南平罗源”的说法暂存保留意见。但不管如何,对于那支由剑浦县转而迁徙到沙县的罗京成后代而言,如果罗姓族人没有将其与沙县的罗周文后裔混为一谈的话,那么,唐宋以来的“沙县之罗”,很有可能就应该分为来自“罗怀洛→罗周文”和“罗怀持→罗周偁→罗京成”的两个脉络。这两个脉络,一个是“闽沙始祖”的后裔,一个是“剑宗始祖”的后裔。这种推断,倘若换成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的话,那就是:现在沙县那些自称与罗从彦同宗同支的罗氏后裔,其实最早应该都是属于“剑浦罗氏”,只不过是在年代弥久、生活安定之后,他们便以生存地的地名为“籍贯”(三代入籍)而习惯性地称自己是“沙县人”罢了。
附注
①http://www.yzlzwh.com/html/2013/yzsj_0613/935.html罗珠文化网:林荣发《三明罗氏源流概况·第一节源流·二、入闽与定居》;http://www.luos.org/list.asp?unid=2101罗氏家园网:林荣发《福建三明姓氏考略·罗姓》所载内容与此相同。 ①http://www.luoshi.net/newsl/shownews.asp?NewsID=707罗氏通谱网:罗训森《福建罗氏源流初探》 ②一般而言,古代文献在涉及“南剑州”的郡治所在时(即南平市延平区),都会有明确的延平古地名列示,如剑浦、镡津、镡城、延津、剑津、龙津、延平、镡州、南剑州、南剑等。而本则材料却未详细标注该“剑州”的具体省份,故仅作存疑参考。 ③杨世泉《罗从彦籍贯归属考略》,《福建史志》2003年4月,第53页。 ④查阅南平市延平区篁路村《罗氏宗谱》可知,罗周文的同辈兄弟罗周偁生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与罗周文相差57岁。 ⑤(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十六·地理·延平府》(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311页:罗源里,统图四,距府城一十里。初名上团,以罗从彦祖自豫章徙居之,故名。 ①据沙县《豫章郡闽沙罗氏族谱》卷二《文弼系·世纪部》第18页记载,罗启南的儿子罗神勋(罗从彦的叔叔)也随其父迁居到儒岭窠,并育有三子,这与《篁路罗氏宗谱》仅载二子的说法略有出入。 ②(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十四·附录上·事实》,《钦定四库全书》第11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第758页。 ③(宋)李侗《豫章罗先生墓志铭》,(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十七·艺文志》,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847页。 ④(民国)吴栻、蔡建贤《南平县志·卷九·选举志第十三》,南平市志编委会1985年5月点校本,第476页。 ①http://www.luoshi.net/newsl/shownews.asp?NewsID=485罗氏通谱网:罗焕南《福建罗氏源流考·邵筠—周文系》
知识出处
《罗从彦故里行实录》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北宋理学大师、道南学派第二传人罗从彦的生平事迹、学派研究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罗从彦的故里的建筑、名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与现代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罗从彦
相关人物
延平
相关地名
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