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丁巳所聞 1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603
颗粒名称:
丁巳所聞 10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九四六-九四七
摘要:
本文为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卷第三十七曾祖道錄的丁巳所聞语录 10。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曾祖道錄
内容
或問:「『博施濟眾』一段,程子作一統說,先生作三段說,[四六]如何?」先生曰:「某之說,即非異於程子,[四七]蓋程子之說足以包某之說。[四八]程子之說如大屋一般,某之說如在大屋之下,分别廳堂房室一般,初無異也。公且道子貢所問,是大小大氣象!聖人却只如此說了。如是爲仁必須『博施濟眾』,便使『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如堯舜,也做不得,何况荜門圭竇之士!聖人所以提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指仁之本體。蓋己欲立,則思處置他人也立;己欲達,則思處置他人也達。放開眼目,推廣心胸,此是甚氣象![四九]如此,安得不謂仁之本體!若『能近取譬』者以我之欲立,而知人之亦欲立;以己之欲達,而知人之亦欲達,如此,則止謂之仁之方而已。此爲仁則同,但『己欲立而立人,欲達而達人』,是已到底;『能近取譬』,[五〇』是未到底,其次第如此。彼子貢所問,是就事上說,却不就心上說。龜山云:『雖「博施濟眾」,也須自此始。』某甚喜其說。[五一]先生又曰:「某所說過底,[五二]要諸公有所省發則不枉了。若只恁地聽過了,則無益也。」[五三]久之。又云:[五四]「如釋氏說如標月指,月雖不在指上,亦欲随指見月,須恁地始得。」久之,云:「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又云:「天有四時,春秋冬夏,[五五]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五六]久之,又曰:「昔有人問話於一僧,僧指面前花示之,曰:『是甚麽?』其人云:『花也。』僧云:『吾無隱乎爾。』此不是他無見處,但是說得來麁了。[五七]孔子所謂『吾無隱乎爾』者,居鄉黨,便恂恂;在宗廟朝廷,便便便唯謹;[五八]與上大夫言,便誾誾;與下大夫言,便侃侃,自有許多實事可見。」又曰:「程子說:『莊生說道體儘有妙處,[五九]如云「在谷滿谷,在坑滿坑」。不是他無見處,只是見得來作怪。[六〇]大抵莊老見得些影,便將來作弄矜詫。」又曰:「『黄帝問於廣成子』云云,『吾欲官陰陽以遂群生』。[六一]東坡注云云。是則是有此理,如何便到這田地!」久之,又云:「昔在一山上坐看潮來,[六二]凡溪澗小港中水,皆如生蛇走入,無不通透,甚好看!識得時,[六三]便是一貫底道理。[六四]又曰:「『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如日月,雖些小孔竅,無不照見。此好識取。』[六五]
附注
[四六]三段說 徽州本、成化本爲「二段」。 [四七]即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四八]足以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足見」。 [四九]甚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其」。 [五〇]近 徽州本、成化本無。 [五一]喜 徽州本、成化本作「善」。 [五二]先生又曰 徽州本同,成化本爲「先生曰又」。 [五三]則無益也 徽州本同,成化本此下注林賜錄文: 賜(賜,王本作「朋」(錄云;「說許多話,曉得底自曉得。不曉得底,是某自說話了。」 [五四]又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五五]春秋冬夏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爲「春夏秋冬」。 [五六]無非教也 徽州本同,成化本此下有「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 [五七]是 徽州本、成化本作「見」。 [五八]便便便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便便」。 [五九]莊生 徽州本、成化本爲「莊子」。 [六〇]見 徽州本、成化本作「說」。 [六一]官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觀」。 [六二]上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中」。 [六三]識得時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識」。 [六四]一貫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一實」。 [六五]識取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識處」。 徽州本、成化本條末又注林賜錄文,徽州本所注較略,成化本所注較詳。注曰: 祖道。賜錄云(賜錄云,徽州本爲「賜錄略同云」):「問:『博施濟眾,程子全(全,徽州本作「合」)做仁之體,先生却就上面分别(别,徽州本作「出」)箇體用,便(便,徽州本作「使」)有用力處。』(徽州本此處有「先生」)曰:『某說非破程子之說,程子之說却兼得某說。程說似渾淪一箇屋子,某說如屋下分問架爾。仁之方,不是仁之體,還是什麽物事!今且看子貢之言,與夫子之言如何地。』」餘同而略。(仁之方不是仁之體……餘同而略,徽州本無)
知识出处
《朱子语录》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为底本,汇校众本。此书特点在于首次整理出版在体例上有别于“语类”体的“语录”体,为学界研究朱子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