㬊淵錄 下繫487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3265
颗粒名称: 㬊淵錄 下繫487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七四八-七四九
摘要: 本文为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錄卷第二十八的㬊淵錄语录 下繫487。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㬊淵錄

内容

「艮其背不獲其身」,只見道理所當止處,[四七五]不見自家自己。[四七六]不見害,不見利,[四七七]不見痛痒,只見道理。如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四七八]皆不見是張三、李四。[四七九]伊川說:[四八〇]「『艮其背』是『止於所不見』。」其意如說「閑邪」,[四八一]如所謂「制之於外,以安其内」,如所謂「姦聲亂色,不留於聰明;淫樂慝禮,不接於心術」。[四八二]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意未必是如此。[四八三]劉公度問:「老子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與易傳同否?」[四八四]答云:[四八五]「老子之意,是要得使人不見,故温公解此一段,認得老子本意。[四八六]『聖人之治虚其心』,是要得人無思無欲;[四八七]『實其腹』是要得人充飽,[四八八]『弱其志』是要得箇不争,[四八九]『強其骨』是要得人作勞,後人解得過高了。[四九〇]通書云『背非見也』,亦似伊川說。『止非爲也』,亦不是本意。語錄中有云:『周茂叔謂:「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言各止其所。」他這裹却看得「止」字好。』[四九一]

附注

[四七五]只見 成化本爲「只是」。 [四七六]自已 成化本同,王本爲「身己」。成化本、王本此下注曰: 李錄云:「也不知是疼,不知是痛,不知是利,不知是害。」 [四七七]不見害不見利 成化本爲「不見利,不見害」。 [四七八]皆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 成化本爲: 「皆是見道理所當止處,故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只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此下又注曰: 李錄云:「只見道理,不見那人」。 [四七九]是張三季四成化本爲「是張三與是李四」,又注出襲蓋卿所錄不同處: 襲錄云:「但見義理之當止,不見吾之身。但見義理之當爲,不知爲張三、李四。」 [四八〇]伊川說成化本爲「問易傳說」。 [四八一]其意如說閑邪 徽州本、成化本爲:曰:「伊川之意如說『閑邪存誠』。」 [四八二]如所謂姦聲……不接於心術成化本爲「如所謂『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此下又注曰: 襲錄云:「凡可欲者,皆置在背後之意。『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際。』欽夫謂當去『之際』二字。」〇今按易傳已無「之際」二字。 [四八三]未必是如此成化本此下有: 伯恭又錯會伊川之意,謂「止於所不見」者,眼雖見而心不見,恐無此理,伊川之意却不如此。 [四八四]與易傳同否 成化本爲「是程子之意否」。 [四八五]答云 成化本作「曰」,此下注曰: 李錄有「不然」字。 [四八六]認得孝子本意 成化本此下注曰: 李錄云:「温公解云:『「不見可欲」是防閑民使之不見,與上文「不貴難得之貨」相似。』 [四八七]無思無欲 成化本此下注曰: 李錄云:「是使之無思算,無計較。」 [四八八]要得人充飽 成化本此下注曰: 李錄云:「是使之充飽無餒。」 [四八九]要得箇不争 成化本爲「要得人不争」,此下又注曰: 李綠,「要得一並作「使之」。 [四九〇]過高 成化本爲「皆過高」。 [四九一 ]通書云……止字好 成化本無,條末注曰: 從周。李錄云:「溫公之說,止於如此,後人推得太高。此皆是言聖人治天下事,與易傳之言不同。」㬊錄云:「通書云:『背非見也』亦似伊川說。『止非爲也』亦不是易本意。 語錄中有云:『周茂叔謂:「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各止其所。」他這裹却看得「止」字好。』」〇方子、淵、蓋卿錄互有詳略。徽州本、成化本所收此條內容皆未採用㬊錄文作正文。徽州本關於此內容有兩條,一是以竇從周語錄爲正文注出㬊淵所錄不同「『艮其背不獲其身』,只是道理所當止處,不見自家自己。不見利,不見害,不見痛痾,只見道。如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是兒道所當止處,故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㬊本自「皆是」以下無。只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皆不見是張三與是李四。至問:㬊本無此一字。 「伊川先生易傳說,『艮其背』是『止於所不見』。」先生曰:「伊川之意,自「伊川說」至此 㬊本無。如說『閑邪存誠』,如所謂『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如所謂『姦聲亂色,不留聰明; 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意未必是如此。吕東萊又錯會伊川之意,謂 『止於所不見』者,眼雖見而心不見,恐無此理,伊川之意却不如此。」自「呂東萊」以下㬊本無。 劉公度問:「老子所謂『不見可欲,其心不亂』,與易傳同否?一先生曰:「老子之意,是 要得使人不見,故温公解此一段,認得老子本意。『聖人之治虚其心』,是要得人無思無欲; 『實其腹』是要得人充飽,『弱其志』是要得人不争,『强其骨』是要得人作勞,後人解得 皆過高了。一按:㬊本此不(不,據池錄似爲「下」之訛)却有一段云:「道(道,池錄作「通」)書云:『背非 見也』,亦以伊川說。『出(出,池錄作「止」)非爲也』,所不是本意。語錄中有云:『周茂叔謂:「看一部華嚴經,不 如看艮卦。一下面注云:「各止其所。一他這裹却看得「止」字好。』一從周。按㬊淵錄同而略。 另有一條以李方子听錄爲正文注出襲蓋卿等听綠(襲蓋卿所錄此條見池錄卷二十九第四十 五條)不同 「艮其背,不復其身」,伊川易傳蓋是「閉邪存誠,制之於外,以安其内;姦聲亂色,不留聰 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一之意,若能如比做工夫亦按襲錄無「之意」以下十字,有「凡可欲者,皆置在 背後」九字。自好。「外物不接,內欲不明之際」,「之際」二字,欽夫以爲當去。按㬊錄此句作一條,但「去」上有「除」字。伯恭却說「止於所不見,是眼雖見而心不見」,恐無此理。按程傳今已無「之際」二字。但易本義意却是說,只見義理不見本身。也不知是疼,也不知是痛;不知是利,不知是害。如「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一般。「行其庭,不見其人」,只見道理,不見那人,也不知是張三,也不知是李四。按:襲錄「此理」以下云」『行其庭,不見其人。』但見義理之富止,不見吾之身;但見義理之當爲,不知爲張三、李四」,以下並無。劉公度問:「『老子不見可欲』是程子之意否?」曰:「不然。溫公解云『不見可欲』是防閑。『民使之不見』與上文『不貴難得之貨』相似,『虚其心』是使之無思筭無計較,『實其腹』是使之充飽無餒,『弱其志』是使之不争,『强其骨』是使之作勞。温公之說止於如此。後人推得大高,此皆是言聖人治天下事,與易傳之言不同。」方子。按襲蓋卿錄同而略。此條當與竇從周、㬊淵一時同聞而錄。有先後詳略。 故並列不注。 成化本則將當時同聞弟子竇從周、李方子、㬊淵、襲蓋卿之錄文整合爲一條,以竇從周錄文爲正文,於行文中注出其他弟子所錄異處,其中李方子錄文八處,襲蓋卿錄文二處,并於條末注曰:「方子、淵、蓋卿錄互有詳略。」全文爲:「『艮其背不獲其身』,只是道理所當止處,不見自家自(自,王本作「身」)己。李錄云:「也不知是疼,不知是痛,不知是利,不知是害。」不見利,不見害,不見痛痒,只見道理。如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是見道理所當止處,故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只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李錄云:「只見道理。不見那人。」皆不見是張三與是李四。」襲錄云:「但見義理之當止,不見吾之身;但見義理之當爲.不知爲張三、李四。」問:「易傳說,『艮其背』是『止於所不見』。」曰: 「伊川之意,如說『閑邪存誠』,如所謂『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如所調『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襲錄云:「凡可欲者皆置在背後之意。『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際。』欽夫謂當去 『之際』二字。」〇今按易傳已無「之際」二字。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意未必是如此。怕恭又錯會伊川之意,謂『止於所不見』者,眼雖見而心不見,恐無此理,伊川之意却不如此。」劉公度問:「老子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程子之意否?」曰:李錄有「不然」字。「老子之意,是要得使人不見,故温公解此一段,認得老子本意。李錄云:「温公解云:『「不見可欲」。是防閑民使之不見,與上文「不貴難得之貨」相似。』」『聖人之治虚其心』,是要得人無思無欲;李錄云:「是使之無思筭,無計較。」『實其腹』是要得人充飽,李錄云:「是使之充飽無餒。」『弱其志』是要得人不争,李錄「要得」並作「使之」。『强其骨』是要得人作勞,後人解得皆過高了。」從周。李錄云: 「溫公之說。止於如此。後人推得太高。此皆是言聖人治天下事,與易傳之言不同。」㬊錄云:「通畫云:『背非見也』 亦似伊川說。『止非爲也』亦不是易本意。語錄中有云:『周茂叔謂:「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 「各止其所。」他這裹却看得「止」字好。』」〇方子、淵、蓋卿錄互有詳略。

知识出处

朱子语录

《朱子语录》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为底本,汇校众本。此书特点在于首次整理出版在体例上有别于“语类”体的“语录”体,为学界研究朱子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