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黄義剛録 82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2557
颗粒名称:
黄義剛録 82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四三五-四三九
摘要:
本文为晦庵先生朱文公語録卷第二十七的黄義剛録语录 82。
关键词:
朱熹
语录
黄義剛録
内容
陳安卿讀與點説。[二八二]先生曰:「大概也是,[二八三]亦有一兩處病。[二八四]」又讀廖子晦所難與點説之書。[二八五]先生曰:「有得有失。」又讀所回子晦書。[二八六]先生曰:「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所以然底,便是原頭處。公説固是恁地,[二八七]但聖人平日説話也不曾先説箇天理在那裏,[二八八]方教人做去湊。只是説眼前事,教人平平地做工夫去,[二八九]自然到那有見處。[二九〇]安卿曰:[二九一]「因做工夫後,[二九二]見得天理也無妨。只是未做工夫時,[二九三]不要先去討箇天理?[二九四]先生曰:「畢竟先討見天理,立定在那裏,則心意便都在上面行,易得將下面許多工夫放緩了。孔門惟顔子、曾子、漆雕開、曾點見得這箇道理分明。[二九九]顔子固是天資高,初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亦自討頭不著。從『博文約禮』做來,『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二九六]方見得『如有所立卓爾』,向來髣髴底,到此都合聚了。曾子初亦無討頭處,[二九七]只管從下面捱來捱去,捱到十分處,方悟得一貫。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斯是何物?便是它見得个物事。曾點不知是如何,合下便被他綽見得這个物事。[二九八]『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方是程先生恁地説。漆雕開較静,曾點較明爽,亦未見得它無下學工夫,亦未見得合殺是如何。[一九九]只被孟子唤做狂,及觀檀弓所載,[三〇〇]則下梢只如此而已。曾子與曾點父子之學自相反,[三〇一]一是從下做到,一是從上見得。子貢亦做得七八分工夫,聖人也要唤醒它,唤不上。[三〇二]聖人不是不説這道理,[三〇三]也不是便一説這道理,只是説之有時,教人有序。子晦之説無頭。如公所説,[三〇四]又却要先見箇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處。子晦疑得也是,只
説不出。公合下來説話,[三〇五]便有此病;是先見『所立卓爾』,[三〇六]然後『博文約禮』也。若把這天理不放下相似,把一箇空底物,放這邊也無頓處,放那邊也無頓處;放這邊也恐跌破,[三〇七]放那邊也恐跌破。[三〇八]公這天理説得蕩漾,[三〇九]似一塊水銀,[三一〇]衮來衮去,捉它不著,[三一一]又如水不沿流遡源,合下便要尋其源,鑿來鑿去,終是鑿不著。[三一二]下學上達,自有次第。下學中又有次第:[三一三]致知又有多少次第,[三一四]力行又有多少次第。[三一五]安卿曰:「下學中,如致知時,亦有理會那上達底意思否?」曰:「非也。致知,今且就這事上理會箇合做底是如何?少間,又就這事上思量合做底,因甚是恁地?便見得這事道理原頭處。[三一六]逐事都如此理會,便件件知得箇原頭處。」安卿曰:「件件知得箇原頭處,[三一七]湊合來便成一箇物事否?[三一八]」曰:「不怕它不成一箇物事。[三一九]只管逐件恁地去,千件成千箇物事,萬件成萬箇物事,將來自然撞着成一箇物事,[三二〇]方如水到船浮。而今且去放下此心,二一三二平平地做;[三二三]把文字來平看,不要得高。第一番,且平看那一重文義是如何?第二番,又揭起第一重,看那第二重是如何?第三番,又揭起第二重,看那第三重是如何?看來看去,二十番三十番,便自見得道理有穏處。不可才看一段,便就這一段要思量到極,[三二三]尋見原頭處。[三二四]如冲庸『天命之謂性』,[三二五]初且恁地平看過去,便看下面『率性之謂道』;若只反倒這『天命之謂性』一句,[三二六]便無工夫看『率性之謂道』了。『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三二七]亦且平看過去,便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若只反倒這未發之中,便又無工夫看中節之和了。」又曰:[三二八]「聖人教人,只是一法,教萬民及公卿大夫士之子皆如此。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初只是有兩句。[三二九]後來又就『父子有親』裏面推説許多,『君臣有義』裏面推説許多。而今見得有親有義合恁地,又見得因甚有親,因甚有義,道理所以合恁地。節節推上去,便自見得原頭處。[三三〇]」又曰:[三三一]「聖人教人,只是説下面一截,少間到那田地又挨上些子,不曾直説到上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説:[三三二]『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做得許多,仁自在其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又且『游於藝』,不成只一句便了。[三三三]何更用許多説話?如『詩三百,一言以之曰:「思無邪。」』何故不只存這一句,[三三四】餘都删了?何故編三百篇,[三三五]方説『思無邪』?看三百篇中那箇事不説出來?[三三六]又曰:[三三七]「莊周、列禦寇亦似這曾點底意思。[三三八]它也不是專學老子,吾儒書它都看來,不知如何被它綽見得這箇物事,[三三九]便放浪去了。而今禪學也是恁地。[三四〇]」又曰:【三四一]「『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向見衆人説得玄妙,[三四二]程先生説得忉怛。[三四三]後來子細看,方見衆人説,[三四四]都似禪了,不似程先生説穩當」次日安卿請曰:[三四六]「昨承教誨,[三四七]不可先討見天理,私心更有少疑,蓋一事各有一箇當然之理,真見得這理,[三四八]則做這事便確定;[三四九]不然,則這心末梢又會變了。[三五〇]」曰:「這自是一事之理。前夜向公説,[三五一]只是不合要先見一箇渾淪大底物攤在這裏,[三五二]方就這裏放出去做那萬事;不是於事都不顧理,一向冥行而已。事親中自有箇事親底道理,事長中自有箇事長底道理;[三五三]各理會得通透,[三五四]則萬事各成萬箇道理;四面湊合來,便只是一箇鹘淪道理。[三五五]而今公只先去理會那一,[三五六]不去理會那貫,將尾作頭,將頭作尾,没理會了。曾子平日工夫,只先就貫上事事做去到極處,夫子方唤醒它説,我這道理,只是用一箇去貫了,[三五七]曾子便理會得。不是只要抱一箇鹘淪底物事,[三五八]教它自流出去。」[三五九]
附注
[二八二]陳安卿讀與點説 徽州本爲「淳讀與點説與先生聽」,成化本爲「淳讀與點説」。二本此前還有: 是夜再召淳與李丈(丈,徽州本作「文」)入卧内,曰:「公歸期不久,更有何較量?」 [二八三]也 徽州本、成化本作「都」。 [二八四]一兩處 徽州本、成化本爲「小小一兩處」。 [二八五]廖子晦所難與點説之書 徽州本、成化本爲「廖倅書所難與點説」。 [二八六]所回子晦書 徽州本、成化本爲「淳所回廖倅書」。 [二八七]公説固是恁地 徽州本、成化本爲「今所説固是如此」。 [二八八]説話 徽州本、成化本無。 [二八九]如平平地 徽州本、成化本爲「平平恁地」。 [二九〇]自然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自」。 [二九一]安卿 徽州本、成化本作「淳」,本條同。 [二九二]因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只」。 [二九三]時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二九四]討箇天理 徽州本、成化本爲「討見天理否」 [二九五]這箇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這」。 [二九六]既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二九七]初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初間」。 [二九八]綽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 [二九九]見得 成化本爲「見得他」,徽州本爲「見得它」。 [三〇〇]觀 成化本同,徽洲本無。 [三〇一]與曾點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三〇二]上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去」。 [三〇三]聖人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也」。 [三〇四]如公所説 徽州本、成化本爲「如吾友所説從原頭來」。 [三〇五]公 徽州本、成化本爲「吾友」。 [三〇六]先見 徽州本爲「先有」,成化本爲「先見有」。 [三〇七]跌 王本同,徽州本、成化本作「攧」。 [三〇八]跌 王本同,徽州本、成化本作「攧」。 [三〇九]公 徽州本、成化本無。 [三一〇]似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相似」。 [三一一]它 徽州本作「他」,成化本作「那」。 [三一二]不著 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本爲「不得」。 [三一三]下學 徽州本、成化本爲「於下學」。 [三一四]又有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有」。 [三一五]又有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有」。 [三一六]道理原頭處 徽州本、成化本爲「道理合恁地。又思量因甚道理合恁地?便見得這事道理原頭處」。 [三一七]知 徽州本、成化本爲「都知」。 [三一八]物事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物」。 [三一九]它 徽州本作「那」,成化本無。 物事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物」。 [三二〇]將來 徽州本、成化本爲「將閒」。 [三二一]而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二二]平平地 徽州本、成化本爲「平平恁地」。 [三二三]一段 徽州本、成化本爲「一段上」。 [三二四]尋見 徽州本、成化本爲「要尋見」。 [三二五]中庸 徽州本同,成化本無。 [三二六]只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二七]謂之 徽州本、成化本爲「之謂」。 [三二八]又曰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二九]有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三〇]便自見得原頭處 徽州本、成化本爲「便自見原頭處」。此下又有: 只管恁地做工夫去,做得合殺,便有采。 [三三一]又曰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三二]説 徽州本、成化本作「日」。 [三三三]不成只一句便了 徽州本、成化本此下還有「若只一句便了」。 [三三四]何故 徽州本、成化本爲「聖人何故」。 [三三五]編 徽州本、成化本爲「編成」。 [三三六]出來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來」。 [三三七]又曰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三八]這 徽州本、成化本無。 [三三九]綽見得 徽州本爲「〓見」;成化本爲「綽見」。成化本同,徽州本作「〓」。 [三四〇]而 徽州本、成化本無。 [三四一]又曰 成化本同,徽州本無。 [三四二]向 成化本同,徽州本爲「向前」。 説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語」。 [三四三]忉怛 成化本作「絮」,並注曰:「黄作忉怛。」徽州本作「絮」,無注。 [三四四]見 徽州本、成化本爲「見得」。 [三四五]説穩當 徽州本、成化本作「説得穩」。 [三四六]次日安卿請曰 成化本作「問」,徽州本爲「淳問」。 [三四七]昨承教誨 成化本爲「前夜承教誨」,徽州本爲「前夜承先生教誨」。 [三四八]這 徽州本、成化本作「此」。 [三四九]這 徽州本、成化本作「此」。 [三五〇]這 徽州本、成化本作「此」。 又會變了 徽州本、成化本爲「又會變了,不審如何」。 [三五一]向公 徽州本、成化本作「所」。 [三五二]攤 成化本同,徽州本作「捺」。 [三五三]事長底道理 徽州本、成化本此下有「這事自有這箇道理,那事自有那箇道理」。 [三五四]通透 徽州本、成化本作「透」。 [三五五]鶻溣 徽州本、成化本爲「渾淪」。 [三五六]公 徽州本、成化本無。 [三五七]只是 徽州本、成化本作「只」。 [三五八]鶻淪 徽州本、成化本爲「渾淪」。 [三五九]此條成化本歸入卷一百〇七訓門人五訓陳淳,分爲連續兩條: 「是夜再召淳與李丈入卧内,曰:「公歸期不久,更有何較量?」淳(是夜再召……淳,池録爲「陳安卿」)讀與點説……不似程先生説得穩(穩,池録爲「穩當」)」爲一條; 「問(問,池録爲「次日安卿請曰」)昨夜(昨夜,池録作「昨」)承教誨……教它自流出去」爲一條,二條條末皆注曰「義剛同」。 徽州本未收録黄義剛録文,分爲十二條,依次爲:是夜再召淳與李文人卧内,曰:「公歸期不久,更有何較量?」淳讀與點説與先生聽。先生日:「大概都是,亦有小小一兩處病。」又讀廖倅書所難與點説。先生曰:「有得有失。」又讀淳所回廖倅書。先生曰:「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所以然底,便是原頭處。今所説固是如此,但聖人平日也不曾先説箇天理在那裏,方教人做去湊。只是説眼前事,教人平平恁地做工夫去,自到那有見處。」淳曰:「只做工夫後,見得天理也無妨。只是未做工夫時,不要先去討見天理否?」先生曰:「畢竟先討見天理,立定在那裏,則心意便都在上面行,易得將下面許多工夫放緩了。(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孔門惟顏子、曾子、漆雕開、曾點見得這道理分明。顏子固是天資高,初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亦自討頭不著。從『博文約禮』做來,『欲罷不能,旣竭吾才』,方見得『如有所立卓爾』,向來髣髴底,到此都合聚了。曾子初間亦無討頭處,只管從下面崖來崖去,崖到十分處,方悟得一貫。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斯是何物?便是見得箇物事。曾點不知是如何,合下便被它〓見得這箇物事。『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方是程先生恁地説。漆雕開較静,曾點較明爽.亦未見得它無下學工夫,亦未見得它合殺是如何。只被孟子唤做狂,及檀弓所載,則下梢只如此而已。淳。(歸入卷三十六論語十八子罕篇三顏淵喟然嘆章) 曾子與曾點父子之學自相反,一是從下做到,一是從上見得。子貢亦做得七八分工夫,聖人也要唤醒它,唤不去。也不是不説這道理,也不是便説這道理,只是説之有時,教人有序。淳。 (歸入卷四十論語二十二先進篇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子晦之説無頭。如吾友所説,從原頭來,又却要先見箇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處。子晦疑得也是,只説不出。吾友合下來説話,便有此病;是先有「所立卓爾」,然後「博文約禮」也。若把這天理不放下相似,把一箇空底物,放這邊也無頓處,放那邊也無頓處;放這邊也恐攧破,放那邊也恐攧破。這天理説得蕩漾,相似一塊水銀,衮來衮去,捉他不着,又如水不㳂流遡源,合下便要尋其源,鑿來鑿去,終是鑿不着。(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下學上達,自有次第。於下學中又有次第:致知有多少次第,力行有多少次第。」淳曰:「下學中,如致知時,亦有理會那上達底意思否?」曰:「非也。致知,今且就這事上,理合箇合做底是如何?少間,又就這事上思量合做底,因甚是恁地?便見得這事道理合恁地。又思量因甚道理合恁地?便見得這事道理原頭處。逐事都如此理會,便件件知得箇原頭處。」淳曰:「件件都知得箇原頭處,湊合來,便成一箇物否?」先生曰:「不怕那不成一箇物。 只管逐件恁地去,千件成千箇物事,萬件成萬箇物事,將間自然撞着成一箇物事,方如水到船浮。(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 今且去放下此心,平平恁地做;把文字來平看,不要得高。第一番,且平看那一重文義是如何?第二番,又揭起第一重,看那第二重是如何?第三番,又揭起第二重,看那第三重是如何?看來看去,二十番三十番,便自見得道理有穩處。不可才看一段,便就這一段上要思量到極,要尋見原頭處。如中庸「天命之謂性」,初且恁地平看過去,便看下面「率性之謂道」;若反倒這「天命之謂性」一句,便無工夫看「率性之謂道」了。「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亦且平看過去,便看「發而皆中節調之和」;若只反倒這未發之中,便又無工夫看中節之和了。(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聖人教人,只是一法,教萬民及公卿大夫土之子皆如此。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初只是兩句。後來又就「父子有親」裏面推説許多,「君臣有義」裏面推説許多。而今見得有親有義合恁地,又見得因甚有親,因甚有義,道理所以合恁地。節節推上去,便自見原頭處,只管恁地做工夫去,做得合殺,便有采。(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聖人教人,只是説下面一截,少間到那田地又挨上些子,不曾直説到上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做得許多,仁自在其中。 (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又且『游於藝』,不成只一句便了。若只一句便了,何更用許多説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聖人何故不只存這一句,餘都删了?何故編成三百篇,方説『田心無邪』?看三百篇中那箇事不説來?」淳。(歸入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士志於道章)莊周、列禦寇亦似曾點底意思。他也不是專學老子,吾儒書他都看來,不知如何被他〓見這箇物事,便放浪去了。今禪學也是恁地。淳。(歸入卷一百二十五老氏莊列等附)「『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尔。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向前見衆人語得玄妙,程先生説得絮。後來子細看,方見得衆人説都似禪了,不似程先生説得穩。」淳。(歸入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二三子以我爲隱乎」章)淳問:「前夜承先生教誨,不可先討見天理,私心更有少疑,蓋一事各有一箇當然之理,真見得此理,則做此事便確定;不然,則此心末梢又會變了。」曰:「這自是一事之理。前夜所説,只是不合要先見一箇渾淪大底物捺在這裏,方就這裏放出去做那萬事;不是於事都不顧理,一向冥行而已。事親中自有箇事親底道理,事長中自有箇事長底道理;這事自有這箇道理,那事自有那箇道理,各理會得透,則萬事各成萬箇道理;四面湊合來,便只是一箇渾淪道理。而今只先去理會那一,不去理會那貫,將尾作頭,將頭作尾,没理會了。曾子平日工夫,只先就貫上事事做去到極處,夫子方唤醒他説,我這道理,只用一箇去貫了,曾子便理會得。 不是只要抱一箇渾淪底物事,教他自流出去。(歸入卷一百十五朱子十二訓門人三訓淳)
知识出处
《朱子语录》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为底本,汇校众本。此书特点在于首次整理出版在体例上有别于“语类”体的“语录”体,为学界研究朱子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