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子”与“路”不再是隐喻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601
颗粒名称: 当“朱子”与“路”不再是隐喻时
其他题名: ——写在“朱子之路”后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67-268
摘要: 今年七月有幸与多位师友一起踏上朱子之路,是什么样的路让杨儒宾兄、朱茂男先生一起在朱子墓前许下宏愿,每到夏天我总能找到理由逃避朱子之路的召唤,踏访朱子之路的所有师生应该与过孔子故地回留不去的司马迁怀着相同的心情吧,年年到访的两岸师生使这条朱子之路从古代活了过来。先后于黄坑朱子墓、于寒泉精舍旁的祝夫人墓祭拜这一对伟大的母子,一路上追怀朱子居游、讲学、写作、思考于其间的点点滴滴,而最难忘的是祝夫人墓园中那徐徐清风如慈母般抚慰人心,其次是朱子创建的五夫社仓的遗迹与紫阳楼前贩卖莲子的农民之间的古今对照。
关键词: 朱子之路 足迹 武夷山

内容

今年七月有幸与多位师友一起踏上朱子之路,这是一条两岸师生携手走了十年的路。十年来,每年于酷暑之际不畏舟车劳顿,一群同道一起将汗水与泪水挥洒于其上的路。是什么样的路让杨儒宾兄、朱茂男先生一起在朱子墓前许下宏愿,要一起走十年?是什么样的路让张崑将、黄柏翰、史甄陶等青年学者愿意多次同行协助,传承两位始创者的精神?十年来我一直希望能躬逢其盛,但因教研与家务两头忙,每到夏天我总能找到理由逃避朱子之路的召唤,奇妙的是,几年下来,从未参与过的朱子之路竟成了魂牵梦萦之事,这条路也成了今生必须一走的路,当今年七月踏上朱子之路时,心中竟有“相思十载待今酬”的感动。
  利瓦伊史陀曾说在西方文明中,对歌德或雨果故居的参观,就相当于澳洲原住民的定期朝圣。在中国文明史中,参访历史人物的故地也形成了传统。司马迁就提及他到鲁国孔子故地时“回留之不能去”,也提及他“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空间已不是物理的空间,而是历史的空间,历史成了空间的魔法师,点化出空间的无穷意义。踏访朱子之路的所有师生应该与过孔子故地回留不去的司马迁怀着相同的心情吧!即于其人之地,想见其为人的种种心情。祭祀朝圣皆具有将祭祀者与祭祀对象之间的关系加以更新延续的作用,利瓦伊史陀所说的参访名人故居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同样的,年年到访的两岸师生使这条朱子之路从古代活了过来,也使今人与朱子的关系不断获得更新延续。
  一群人连日的赶路、座谈,于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始业,先后于黄坑朱子墓、于寒泉精舍旁的祝夫人墓祭拜这一对伟大的母子,接着探访窗影斑驳、绿荫婆娑的朱子故居紫阳楼,走过一条古意盎然的青石板路,来到狭小清幽、铺着温柔鹅卵石的朱子巷。离开武夷山之后,在到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重温朱子与时贤辩难论道的热情,一路上追怀朱子居游、讲学、写作、思考于其间的点点滴滴。归来已历两月,回想丰盛的朱子之路,留下了无数精采的画面,而最难忘的是祝夫人墓园中那徐徐清风如慈母般抚慰人心,其次是朱子创建的五夫社仓的遗迹与紫阳楼前贩卖莲子的农民之间的古今对照,社仓体现朱子强烈的入世情怀,群聚于紫阳楼外蓊郁樟树下的农民,自然是为贩卖莲子给观光客而来,然而这一画面出现在关怀农民疾苦的朱子故居门外,真是再切合不过了。
  朱子于《九曲棹歌》对武夷山最美的风景九曲溪描摹尽致,其中“月满空山水满潭”诗句应能刻画朱子于武夷山一带居游讲学的心情,也能体现朱子之学的精神。这位东亚最伟大的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倚棹高歌的大诗人,一位遍赏武夷风光一辈子也不厌倦的旅行家。朱子之学,灵动而沉潜,高明而博厚,是满,而不是空;是实,而不是无。扎扎实实的行走于朱子之路应是朱子应许的学习朱子思想的必经之道。这条路还会走下去吗?儒宾兄已经完成了他许诺的十年之约,茂男先生与闽北宗亲肯定还会走下去,台湾方面应会有年轻一辈学者挑起第十一届之后的重责大任。于此行最后一站岳麓书院时,想起了埋骨于岳麓山的刘道一及孙中山悼念刘道一的诗句:“谁与斯人慷慨同?”十年来,朱子之路上的慷慨者不仅是儒宾兄与茂男先生,还有多位闽北宗亲如朱土申先生与朱美珍大姊,十年同行的情谊已凝聚了一份足以感召后人的公共精神,朱子之路的古典空间也处处留着新世代的足迹,未来必会有年轻一辈学者慨然承担前辈们的志业,为两岸师生继续共学朱子、携手同行于朱子之路再写新页。(陈昭英:台湾师范大学教师)当“朱子”与“路”不再是隐喻时——写在“朱子之路”后黄继立 “朱子”是近世东亚思想世界里最崇高的象征,“路”是古代思想里具述终极存有最常见的符号,“十年”则是被认为是淬砺一柄青锋最适切的时间。对我而言,有幸亲历“第十年”的“朱子之路”时,这些象征、符号或时间,已然不再是崇高、常见且适切的隐喻,而是再具体不过的圣显。一趟长路,朱子与大儒们似有情若无意地圣显于武夷、竹林、考亭、鹅湖、白鹿洞、岳麓。穿过五夫里的半亩方塘,伫立在滔滔的浔阳江畔,望着人来人往的朱张渡口,我想象着这群同时拥有高尚人格和文化高度的古代灵魂,或许正在凝视且微笑地看这批后现代的后学。灵根自植,恐怕也不只是个隐喻。
  “路”,到底是当下一步的足迹,还是无数步的延续?这犹如历代儒者的穷尽思索,当由良知心体呈露的普遍性、当下性,抑当由生命作为历史存在的文化性、社会性,以试着理解人性是什么?从武夷山的一头跨过另一头,我们到了鹅湖书院,这是当年朱子、象山辩论本体、工夫的所在。“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只恐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象山的自信和朱子的忧虑,都可以被理解。既是可理解,也不会不存在着调解的可能。朱、陆之同在“朱子之路”中,应该、也需要被放大。人确实是历史、文化的存在,而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这种特殊存在,并不是只出于求知的本能,而是企图反省出当中的普遍性,甚至宇宙性。所以朱子会说即便天地塌陷,“气”世界崩坏,但“理”还在,也不能不在。所以朱子的崇拜者们,会乐意在日坠虞渊之际,“燔妻子”“理土室”,用热血丹心靖肃乾坤。走过这趟“朱子之路”,不只亲睹书院的人间古今,也默契到每个曾感慨生命如沧海之粟的大儒,也许曾意识到生命能显发的力量,其实并不渺小。
  再多琳琅的丽藻,再多精巧的摄相,也很难传达曾亲临朱子生身的开始地,到他回归天地原点处的那份感动。或许以邵康节的诗总结这趟长路,是最含蓄、却又能表达敬意的理想方式:“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我想我一生都会记得,曾在九峰山下的光影中,亲礼如明镜般,屹立在大林谷内的伏羲。(黄继立: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师)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继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