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不远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99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不远复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61-264
摘要: 懵懵懂懂地踏上这段朱子之路,实在是个意外而美丽的邂逅。长久以往,对朱子的印象,始终停留在知道他是理学大成者,也记得戴景贤先生上课时常常会说,“朱子是最博学的人”“我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朱子”“我是从来不说朱子坏话的”。在心里,对朱子一向是敬仰而疏离。因着赖师锡三在课上的推荐,谈到杨儒宾老师发愿走十年朱子之路,这是他走的最后一年,心向往之。犹记得朱子之路第一站,前往武夷精舍,隆重庄严的始业式上,团长杨儒宾老师领着学员们诵祷文、呈贡品,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他们为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实当此一拜再拜。此番重走朱子之路,亦是一趟书院之旅。仅书寥寥语,权做为念。
关键词: 朱子之路 五夫故里 岳麓书院

内容

懵懵懂懂地踏上这段朱子之路,实在是个意外而美丽的邂逅。
  长久以往,对朱子的印象,始终停留在知道他是理学大成者,也记得戴景贤先生上课时常常会说,“朱子是最博学的人”“我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朱子”“我是从来不说朱子坏话的”。在心里,对朱子一向是敬仰而疏离。
  因着赖师锡三在课上的推荐,谈到杨儒宾老师发愿走十年朱子之路,这是他走的最后一年,心向往之。因缘际会,晚生才有幸混入了这支由精研儒学的老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台湾团,心中亦实在忐忑。而短短一周,一路走来,收获和领悟的远比想象中要有趣而丰富得多。
  犹记得朱子之路第一站,前往武夷精舍,隆重庄严的始业式上,团长杨儒宾老师领着学员们诵祷文、呈贡品,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在之后的朱子墓、朱母墓、孔子像前,我们亦如这般,恭谨而立,满怀虔诚与敬意,朝着先贤先师们,鞠躬再鞠躬。
  仪式里,有我前所未曾感受过的庄严感,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更觉得原来我离孔子朱子,是这样无比之接近。每次鞠躬,我在心里悄悄对他们说的是:“嗨,我看您来了。谢谢您。”他们为中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实当此一拜再拜。
  我们的祖先,也曾定下许多繁复冗长的礼节,在时代中沈浮起落,或被视为封建糟粕而弃之,或为恢复古典活力而重拾,但儒家所坚持的“礼”之精神,正是在这具体而微又必不可少的一次次实践中,绵延下去。又或许在如今,仪式规矩之必要,正是为了唤醒心中那份生而为人的尊严,唤醒那份对古典应有的尊重与尊敬。
  此番重走朱子之路,亦是一趟书院之旅。游九曲、越武夷、望庐山、经鹅湖、抵岳麓,漫长曲折的路途,一路颠簸,也是一路欢歌。不到一地,怎知一地风光。七月骄阳正炽,蝉鸣声声,书院斑驳而古朴,步履匆忙亦充实。这一路烙下的印记,深深浅浅。
  是在寒泉精舍,墓前树下,我们聆听史老师讲解《近思录》,谈朱子与知交的往来切磋,谈朱子的为母守孝,亦不忘著书立说。汗流浃背之时,犹记得竹林有清风徐来。
  是在五夫故里,古街漫步,老人们或闲坐纳凉,唠唠家常,或卖莲子点心。恍然又一日,时间在这里彷佛静止,屋外池塘那处,正是莲叶何田田。朱子手植下的那株大树,八百年依然挺拔,荫庇一方。
  车行至上饶,一路饱览湖光山色,绿意逼人,却愈行愈偏僻,书院彷佛遗世而独立般存在。走进鹅湖书院,字迹苍劲有力,正是古院风貌,因当年的“朱陆会讲”声名益隆,而不知背后还有多少沧桑往事。书案堂前,我们练习静坐,参与研讨,仿佛与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先生前辈们有了某种共鸣,因身上流着一样的血脉,尊崇着共同的祖师,亦有同样的文化使命与抱负。似半梦半醒之间,那种感应着磁场之间的碰撞与相遇,甚是奇妙。
  忽至庐山脚下白鹿洞书院,不识庐山真面目,却见书院院长亲自出马为我们讲解,走不尽的深深庭院,看碑文、拜孔子、读教条,那条条框框,循循善诱,至今仍是书院的灵魂所在,对周边邻国日韩也发生着影响,深深感受文化有着无远弗届的力量。自由活动时间,与同伴们在书院乱逛,辨认碑文上的字迹,争论中西哲学之别,又意外发现后山有一处“白鹿园”,真有白鹿几只,甚觉惊奇,古人诚不欺我也。这短暂游走过的书院时光,仿佛已经成为了一名白鹿洞的书生,与古代的学子们在这里求学生活一样,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像我们这般顽皮呢。
  及至岳麓书院,已是这趟旅程的最后一站。因书院门联一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地风光无限,游客如云,却不减其学术氛围之厚重庄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至今仍是教育重镇,招生开班,研究丰富,一派勃勃生机。能在“明伦堂”发表论文,聆听师训,又与老师们登岳麓山,聆听历史风云故事,尽在谈笑间。幸甚至哉。
  短短一周,体验最深刻的乃是朱子的实践精神。幼时便听过理学家对着一丛竹子苦思冥想的故事,书里仅做迂腐笑话谈,是在很多年以后,方知“格物致知”,“格”乃“实践”之意,“知”是对宇宙终极之真理孜孜不倦的探求。当我们沿路探寻,看朱子自律的生活起居,刻苦的求学问道,一生坎坷却不忘志;看他兴办书院、大振学风,造福一方后世;看他辩论真理、挥洒笔墨,留下佳话美名。犹记得武夷精舍那一幅字:“明月虚涵处,和风静养时”,颇有刚劲风骨,又见得一派光风霁月。便是后人所绘的几幅朱子画像,都足让人玩味端详许久。
  曾经对朱熹“理学大宗”的刻板印象,已消弭于无形。
  与诸位师长们在一起,一路上耳闻目睹,这十年的朱子之路老师学员们是如何从艰苦的条件中走过来,始终不忘本心。深以为,他们所信仰与践行的朱子精神,也正是在一年年、一步步中走出来的…… 终于见到真人版杨儒宾老师。闻其大名许久,赖老师在课堂亦每以“大儒”尊之,每拜读其文,在扎实深刻的论述与洞见之外,总能于笔锋处现灵光而有一股源源不绝的激情,让人感到诧异而愈是景仰。可是真的见到杨老师,笑咪咪的,随和质朴,有些不修边幅,随时可以入定而神游。他能在讲坛上慨而慷地大谈中华文化谈格物精神,也能对着一只不小心踩到的蚂蚱说“对不起”然后放生,也会装模作怪地去逗几个月大的小孩,像个老顽童一样。我曾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在我心目中您是很庄严的形象。没想到你是庄子的形象。”他说,“庄子是我偶像”。活脱脱一个智慧的长者。其实谁又能懂,他发愿践行此路,这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出行之前,一直是与张崑将老师在邮件上来往,一见面便觉亲切。一路上,张老师喜欢摇着一把折扇——“人能弘道”,甚是潇洒。更一点没有老师的架子,风趣又幽默。他会在车站,炎热的大厅,跟你谈儒学精神,讲中日的近现代发展,讲《论语》里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会在乡间小路,讲自己的生活趣事,比如有天一觉醒来,发现躺在身边的孩子那么大了,吃了一惊,“这小孩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作为这么多次朱子之路活动的执行长,他需要做多少的筹备和协调工作,才能让大家安然无虞、收获满满地走过一站又一站。他说跟我们在一起,会感觉跟我们一样年轻。其实让我想起那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还有让人感觉温暖得体如春风拂面的史甄陶老师,沉默寡语但一在讲台上就侃侃而谈见解独到的黄继立老师,能使用各地方言随意切换的黄文斌老师,还有一路上安排行程无微不至朱氏后裔美珍大姐,深夜还开车送发烧的我去山下医院的朱大哥,在大巴后座上尬聊一路半夜还玩狼人杀的小伙伴们……朱氏的后裔宗亲们更是强大的后援力量,他们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地付出,将其做为一份志业,只为了将血脉里儒家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实在让人佩服赞叹。
  这一路上,喜爱和感谢的人太多,学到的也实在太多。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怀着一份使命感,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努力学习变成更好的人,才让朱子精神、儒家大道,能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绵延不绝。
  五夫的朱子故里紫阳楼,堂前一匾,书有“不远复”,苍劲有力。“不远复”,意为时不时要回过头,反省自己走的道路,更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来路与初心。短暂而丰富的朱子之路已告一段落,当我回顾来路,审视自己的所得与不足,想要记住发生过的种种故事,更多的是不舍与感恩。
  大道不远人,后会有期。仅书寥寥语,权做为念。(陈慧贞:台湾中山大学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慧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