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政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87
颗粒名称: 心性与政治
其他题名: ——第十届朱子之路有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其秉持道学匡正天下的决心,不畏艰险地周游各地与诸方学友切磋心性之妙,似乎暗示从精神磨练去追寻朱子之生命。书院扮演儒家士大夫思想创造与关心时政的重要场域,作为先秦孔子以后最伟大的儒者朱子自然也不例外。朱子一生讲学之书院甚多,朱熹于鹅湖书院与陆氏兄弟展开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激辩;不同地域串起了朱子学思体系”运作与组成形式兼杂官民二方(感谢邓洪波老师于岳麓书院讲解)。(《朱子语类》卷一百六) 从《语类》的记载可知朱子认为书院的教育是培养端正的人格!朱子所谓要人理会己身固有之”
关键词: 第十届 朱子之路 有感

内容

求贤之道何艰,心志的危微与身体的疲困,皆影响儒者求道之途。2017年7月17日,忍耐晕机造成的不适,机轮着地刹那宣誓抵达厦门高崎机场,随后再拖着沉重行李转乘高铁至武夷山。八天旅途,少有充足的睡眠,然而八百余年前的朱子,其秉持道学匡正天下的决心,不畏艰险地周游各地与诸方学友切磋心性之妙,终成一代大儒。与文公相比,此番旅途算不得辛苦,然而在晕机一刻起,似乎暗示从精神磨练去追寻朱子之生命。
  此回第十届朱子之路定位为书院之旅,宋代以降,书院扮演儒家士大夫思想创造与关心时政的重要场域,作为先秦孔子以后最伟大的儒者朱子自然也不例外。朱子一生讲学之书院甚多,这些书院,往往是其在野安居并关心时政之地,同时也是与诸方学友思想激辩进而推动思想进程的重要场域。本届朱子之路,共参访兴贤书院、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这些书院中,后三者尤其与朱子学术思想重大转折相关,朱熹于鹅湖书院与陆氏兄弟展开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激辩;于白鹿洞书院再会陆九龄,得知九龄渐折向朱学,主张“就简约上做工夫”;于岳麓书院与湖湘学者张栻的“朱张会讲”,针对”中和说““仁说””太极之理”进行讨论。不同地域串起了朱子学思体系,也连结起朱子与南宋理学家的互动。然而,就宋代书院本质来说,其职责便是为国育才,运作与组成形式兼杂官民二方(感谢邓洪波老师于岳麓书院讲解),但理学讲学不单只是教授辞章之学,而是旨在培养读书人的道德觉醒,此一点,相信着眼于“心性之辨”的理学家均无例外,尽管他们工夫进路不同,目的却一致。朱子于绍熙五年赴湖湘任湖南安抚使,此为其二度入湖湘,当时在岳麓书院留有一条纪录: 先生至岳麓书院,抽签子,请两士人讲《大学》,语意皆不分明。先生遽止之,乃谕诸生曰:“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某自到官,甚欲与诸公相与讲明。一江之隔,又多不暇。意谓诸公必皆留意,今日所说,反不如州学,又安用此赘疣!明日烦教授诸职事共商量一规程,将来参定,发下两学,共讲磨此事。若只如此不留心,听其所之。学校本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岂有固而留之之理?且学问自是人和理会底事。只如‘明明德’一句,若理会得,自提省人多少。明德不是外面将来,安在身上,自是本来固有底物事。只把此切己做工夫,有甚限量!此是圣贤紧要警策人处,如何不去理会?不理会学问,与蚩蚩横目之氓何异?”(《朱子语类》卷一百六) 从《语类》的记载可知朱子认为书院的教育是培养端正的人格,首要目的并非举子业,因此严厉痛斥学习只为科举功名,亦即真正的学习乃“为己之学”,朱子所谓要人理会己身固有之“明德”便是要在心性修养上转化,唯有道德心性作为实践指导,读书人进入政治场域才能“为国为民”,由“内圣”成就“外王”。宋代的政治环境与此前他朝特别突出的是士大夫得与君王“共定国事”,士大夫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理学家的政治主张上,而于朱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激烈-“国是”与“党争”的连结(以上请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朱子晚年被列为伪学便有政治打压的因素,这也与他为官刚正不阿有关,致使处处得罪当朝权贵。例如淳熙六年朱子知军江西南康,当时政治环境是道学与反道学的斗争渐趋激烈,反道学势力尤占上风,朱子于这般险境依旧大力革新,一上任便针对不合理的赋税、劳役上书谏言,但成效有限,多遭反道学小人阻饶。尽管如此,朱子仍旧不遗余力重整士风,表彰南康地区忠臣孝子、高风亮节的人物,他这么做乃是用实际行动响应了当朝重利小人,道学以仁心作为政治基础,因此做为地方教化核心的白鹿洞书院便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学规,至于整体《学规》则贯彻了大学与小学之教,希冀培养士子成为顶天立地的完满儒家人格。
  朱子之路一路走来,历访诸多书院,院内皆题写「忠、孝、廉、节」,此无疑为朱子道学政治的核心精神,而此精神至今仍体现在现代公民监督的意识中,要求为官者的节操,在施政上必须体察民情,以民为本。这种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道学士大夫精神,若考其精神流变,可在晚其四百余年的东林学者「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清议精神中发现。笔者身为以宋明理学研究为职志的研究生,素日处理多哲学思辨的问题,却不自觉这些哲思所传达的担负天下理念早环绕身活周遭。过去只在书本了解朱子生平事迹,从未亲身践履圣贤行道处,今有幸走一回,方知朱子政教影响渊远流长,五夫里至今仍是民风纯朴,昔日救济百姓的社仓仍安立老街上,执行着现代的粮食大计。
  朱子经世济民的遗迹留下了,匡正天下的精神留下了,走过朱子之路,亲眼所见,足履所及,方知此一道学灵气仍回荡在今日,成为普世价值典范。旅途至紫阳楼时,受邀采访旅程心得,我答道朱子精神(或儒学精神)当不限于中国或者任一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地区,而是普遍于世界性的朱子学。此心得后来并未剪入新闻片段中,于此,藉本文重新强调之,以呼吁此一普世性的价值,例如旅途中诵读数次的《朱子家训》原只是朱子家族内的规训,在今日应当成为普世的人类准则,《家训》中所警戒者皆是寻常日用之道,但往往放失,若能与人交往中持敬治之,便是从身边工夫着手,能不为最平易近人且广泛于所有民族的法则?故《家训》末语曰:“此为日用常行之道。”昭然表明圣贤不远,人皆可达的理想。
  本文最后,由衷感谢朱氏宗亲会与杨儒宾老师等师长合力促成朱子之路十年之行,民间与学界的结合,使朱子文化、思想得以为世人更清楚了解。一路行来,结交诸多各地好友,有时不必深谈,仅仅某事上的合作,便真切感受对方之诚意,“诚敬”是朱子儒学思想的重点工夫,待人接物,当以诚敬存之。是故,朱子之路不仅是寻访圣贤足迹之旅,更是实践圣贤心性之旅。(王清安:台湾师范大学博士)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清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