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且行且思且感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79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且行且思且感怀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34-238
摘要: 非常高兴有缘参加2017年7月17-24日的第十届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对朱子学说仍处于“启蒙”阶段的我带着惶恐之心,与来自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的黄文斌老师和四名研究生——翁丽珠、陈慧倩、官远程、游欣瑜一行六人组成马来西亚团参加了此项有意义的活动。为期八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此行横跨中国福建、江西和湖南三个省份。7月18日在武夷精舍进行的敬师礼简单隆重而不失庄严,写着《朱子家训》的旗帜扬起,正式开启了这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序幕。父亲临终前遗书给武夷山籍的好友刘子羽,托付友人抚养其子。参访一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能触动人之心弦,令人感动怀想,往往是因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文化意涵。
关键词: 朱子之路 且行 且思

内容

非常高兴有缘参加2017年7月17-24日的第十届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对朱子学说仍处于“启蒙”阶段的我带着惶恐之心,与来自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的黄文斌老师和四名研究生——翁丽珠、陈慧倩、官远程、游欣瑜一行六人组成马来西亚团参加了此项有意义的活动。
  为期八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此行横跨中国福建、江西和湖南三个省份。从对圣人先哲表达敬意的敬师礼,体现慎终追远的拜谒朱子及朱母祝夫人的祭拜仪式,到游览武夷山云窝天游峰和九曲溪的秀丽山川,再到怀思朱子成长、问学和讲学的五夫里古镇,参访各处富有人文气息的精舍书院,以及在各书院进行的主题演讲、论坛及论文发表会,仿佛置身于昔日书院讲学论道的氛围里。不论是师长、朱氏宗亲和同学们分享感言的开营式和结业礼,抑或一同走访朱子曾留下足迹的路上,都无形中建立了一份情谊,亦感受到追寻与传承朱子学的精神力量之延续。穿越三省,一路上宜人的山川景致和农田风光,何尝不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借以抒发乡土情怀之素材呢。
  7月18日在武夷精舍进行的敬师礼简单隆重而不失庄严,写着《朱子家训》的旗帜扬起,正式开启了这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序幕。依循古礼,对至圣先师孔子暨先贤朱文公表达敬意的敬师礼,以及向师长们行拜师礼都极具意义,体现了儒家传统尊师重道的价值观。通过礼之实践过程中,传递着含有深刻意涵的文化价值观。众人齐诵《朱子家训》,让大家谨记《家训》之教诲。一筒筒分赠予学员们的朱子孝母饼传递的是一份孝心的培养,智慧之笔亦包涵着对后辈们文化承传之希冀。
  建阳黄坑朱子林一行,以敬仰之心拾级步上一座小山丘,偌大的一方墓碑,一代思想家朱子在八百多年前陪伴先他而逝的夫人长眠于此,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结晶。四周以石块垒起的朱子墓与远处的九峰山遥遥相对,让人感到其思想精神早已化育于天地之间,并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国史大师钱穆有言:“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持香拜谒,我不禁在这位一生致力于敦化育才的教育与哲思家墓前诚心默念,祈愿一路坎坷与艰辛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亦能像朱子学一样获得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来到建阳莒口朱子母亲祝夫人之墓行祭拜仪式,途经葱郁的竹林、淳朴的田园农舍和墓前的一方池塘。朱熹为母守丧而在此建寒泉精舍,並潜心著述。史甄陶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朱熹与蔡元定之深厚的情谊,以及在此期间与吕祖谦编次而成为中国理学史上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近思录》。亲谒两处由大大小小石块垒起的质朴墓园,没有壮丽的规模,却多了一份亲切宁静的隽永之感。
  此次重游自古有“邹鲁渊源”称誉的五夫里,心中满是欢喜。生于南宋时期的朱熹(1130-1200年)在绍兴十三年(1143)时,父亲朱松病逝。父亲临终前遗书给武夷山籍的好友刘子羽,托付友人抚养其子。在此缘由下,朱熹奉母迁居于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并在此从师、著述、讲学直到晚年迁居建阳。来到宋代理学家朱子的故居——紫阳楼(紫阳书堂),身穿“不远复”字眼的导览老师诚恳细心地为我们讲解,从其言语解说中亦见其对朱子之崇敬。我们一入门即见一座朱子雕像,雕像后置有一篇《紫阳楼记》的文字。入内见有厅堂,为朱子的书斋“晦堂”,寝室则名为“韦斋”,有不忘父志之意。挂有“慎终追远”的厅堂里,挂有其父朱松之画像,体现了一位士大夫孜孜为学、持守修身齐家的理念。
  简约朴实而典雅的故居外有几株参天繁茂的树木,在溪旁有棵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乃朱子所栽植的古樟树。如果正如所言,当年种下这棵幼苗的朱子,或许不曾想过,这株幼苗已茂密成荫,就像其潜心著述和留下的理学思想,迄今仍影响着许多人,乃至已传播到更远的国度。
  走在古朴淳厚的古镇上,有种时光错置的感觉。循着那条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成,并显得滑溜的一条小巷前往兴贤书院,仿佛回到昔日朱子孜孜为学的年代。这条朱子年少时上学,学成后探友寻幽和问道,时而往返的巷子名为“朱子巷”。记得在2012年前来时,穿越一条条的巷子,沿途看到几处歌颂功德及节孝的牌坊,“儒林坊”“三市街”说明此处曾是士农工商、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如今市景繁华的景象已不复见。只见一路上以木板和土泥墙搭建的房子错落有序,一些房子已陈旧破落,留下老人与小孩守护着此镇,此景象不免令人慨叹。
  随众人来到兴贤书院,此书院虽已失去了昔日讲学问道的胜景,然而却难掩其早年为一书院的景象。兴贤书院曾是朱子弘扬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子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朱子通过著述、创建书院与讲学,以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志,其治国平天下的弘毅精神,令人钦佩。
  一些历史遗迹在“文革”时期遭破坏的痕迹依然可见,令人惋惜痛心。兴贤书院墙上的龙图,据知为免被破坏而土封起来,如今再现其貌。这社会就是如此,有人破坏之余,亦有人默默守护。文化之承传就因有许多守护者的默默付出才得以延续。此时,想起了钱穆先生的话语:“对待文化历史,我们应当持有一份温情与敬意。”如果能持守这份态度,我们必能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获取丰厚的知识与精神源泉。随后来到五夫社仓,此为朱子为赈济灾民而首设的粮仓。朱子还呈请施行《社仓法》,获朝廷颁行推广诸府各州,体现其为父母官时体恤百姓疾苦之心。可以想见无助的灾民们获得援助时的欣喜之情。
  烈日下步往五夫朱子雕像广场,偌大雕像高高立起。这些年来朱子的故里,不论道路桥梁等硬体设施都获得提升,确实是可喜之事。然我更期待能保留那古朴淳厚的民风,朱子的学说思想亦能获得更广泛重视及推广。沿途的田园气息牵动着我愉悦的心情,是一份恬淡与从容。荷叶田田,荷花绽放,养育着代代人民的土地依然需要辛勤耕作,亦体现了古时士人进则仕、退则耕的生活格调。脸上情溢知足的居民们低头剥着一颗颗硕大的沁心莲子,收获着勤耕后的甘甜。我想朱子学说中所寻呼的“道”是否已体现在百姓的寻常生活之中?五夫里有其难以言喻的魅力,我想那是一种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而形成的文化魅力。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次探访,希望往后能有更充裕的时间,细细回味这位理学家及其师友留下的足迹,以及探寻蕴藏在这座承载着几个朝代的历史和生命故事。
  此行参访几处书院,当来到只余下一扇斑驳痕迹的建阳考亭书院牌坊时,落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当获知书院原址已是一座水库,更是一番莫名的感慨。风雨沧桑,随着各朝代的更迭,精舍书院几经兴废,然士大夫问学的精神却不曾消弭,展现了自古以来,有志者育人育才的教育精神之努力不懈。我想,好的思想学说,因其以人为本,契合人之心性,故能传播久远,并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于潜移默化中在人们的心里萌芽、生根。
  参访一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能触动人之心弦,令人感动怀想,往往是因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文化意涵。地处充满绿意、环境僻静清幽的江西上饶铅山之鹅湖书院、九江濂溪区白鹿洞书院和位于长沙的岳麓书院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文坐标。书院里笔力遒劲的楹联和匾额彰显着书院的神圣与庄严。走访书院,在阅览人文史迹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对某人物及其思想学说有更具体的认识和体会,那份真实感也能深化成一股学习的推动力。在参访中不难发现大家对昔日书院讲学问道的文风流露着向往之情。
  遥想1 175年朱熹在铅山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论道,就理学和心学论辩而著称的“鹅湖之会”的思辨情景。而今马来西亚组的学生亦获得机会在鹅湖书院里发表文章,想必心中也一定甚为欣喜激动。虽然我们属于朱子学的“非专业”组,然问学之心甚切。1167年朱熹与张栻于岳麓书院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树立自由讲学、互相讨论辩证之学风。而今师长学生们亦延续此论学之风,怀着学不倦、诲不厌的这份心念,虚怀谈论着朱子所留下的思想学说。
  而今,每所书院的情况条件不一,历经岁月沧桑的书院,其实也是一种立体而实在的历史教材,如何维护古迹、活化历史,凸显其历史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同时,我更期待能够重塑和展现昔日书院讲学问道的精神面貌,丰富书院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如湖南大学管辖下的岳麓书院,试着结合现代教学、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为导向的模式是可以作为借鉴的。我们在此听杨儒宾老师讲课,老师以“豁然贯通”来形容朱子式顿悟,此乃取得认知与心灵精神上的突破。希望能够自我鞭策,能在生活和学习上,能在小小的层面上达到如杨儒宾老师所言“豁然贯通”之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或体现在生活层面的为人处世上,或呈现于深入钻研的学术研究之中,朱子学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思想瑰宝。研习营通过共同弘扬朱子学的理念,其过程中在加强朱氏宗亲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之余,也让参营者感受到已走过十载的朱子之路一路走来,实为不易。背后隐含着几许的辛劳,靠着许多人的心力而得以完成。朱氏宗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朱茂男先生和朱氏宗亲会成员,以及师长们怀着弘扬朱子圣哲之思想,致力于培养志士后进,其诚可钦。
  又到了赋归的时候,来自各地的师长朋友们纷纷踏上归途,我们也于7月24日在机场与台湾团师生匆匆一别,内心相当不舍。誓愿走朱子之路十年的领团人杨儒宾老师依然幽默如昔,处事沉稳低调的张崑将老师、常给人温暖和鼓励的林碧玲老师、侠气的陈昭瑛老师、勤恳治学的史甄陶吾友等师友们,还有干练果断与一路陪伴我们的朱美珍老师等前辈,你们的精神和毅力亦令人感铭于心。推动历史文化和教育向来是任重道远却又崎岖不易的道路,然必有人会继续持守那份弘扬文化的使命。我在众人身上,看到了此坚毅的精神与信念。(吴慧珍:马来西亚文史作家)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