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62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这一点又恰与西方文明精神相反。而希伯来的宗教文明多次中和了希腊的理性精神,更间接引出了康德的上帝存在假设。也不能取代土生土长的儒家精神。学习经典、读书治国依然是永恒的追求。中国传统精神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习的追求。宋儒用《大学》教人,兼承断裂的物质传统和绵延的精神传统,朱子是以一个哲学家的形象出现的,我也知道朱子作为学问家的一面,朱子曾经亲自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让我认识到了朱子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尤其是其思想继承人王阳明在部分问题的处理上有一些不足之处,没能注意到朱子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 朱子之路 心得 书院之旅

内容

中国的建筑最不容易长久。西方的建筑往往多用石制构件,科林斯式或是爱奥尼亚式柱头,在两千多年之后还能熠熠生辉。而中国传统的建筑多为木制,虽然也用一些砖瓦,却常常因为火灾或兵燹,成了断垣残壁,引起人们或悲怆、或苍凉的情绪。从阿房宫的焦土到圆明园的兽首,无数帝王挥金如土,大兴土木,意欲传至万世,最终却难免一场空梦,成了后人的凭吊之所。
  中国文明的精神却不同于其建筑,这一点又恰与西方文明精神相反。西方文明虽然有古希腊的源头,却发生过多次重组与迁移。一次次蛮族入侵让希腊成为遥远的神话,而希伯来的宗教文明多次中和了希腊的理性精神,更间接引出了康德的上帝存在假设。相比之下,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则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稳定性。即便是佛教东来、寺庙大兴的岁月,也不能取代土生土长的儒家精神。在士子们那里,学习经典、读书治国依然是永恒的追求。
  从《论语》“学而时习之”开始,中国传统精神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习的追求。《荀子》以“劝学”为首,宋儒用《大学》教人,都体现了“学”的重要性。至于学习的处所,则从孟子的“谨庠序之教”,到东汉的太学,再到宋代以后的书院、国子监,名称虽然一直在变,内涵却从未变过。
  其中,兼承断裂的物质传统和绵延的精神传统,是书院。虽然在物质形式上屡毁屡建,无数个书院早已坍圮在深山荒村里,但也有不少书院深深地扎根在了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将儒家经典传播开来。书院当然不如皇家学校那么稳定,如果请不到好老师,收不到学生,它就无法存在下去。甚至只是连夜的暴雨、偶然的惊雷,都可能让它倒塌。但其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则远远大于后者。它是把中国的知识人和中国的土地连在一起的纽带。
  事实上,当此次朱子之路被定位为“书院之旅”的时候,我还有很多的不理解。在我的学习脉络里,朱子是以一个哲学家的形象出现的。他讲理气二元、不离不杂,讲太极阴阳动静变化,讲“明明德”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等八条目,讲“中和旧说”和“新说”,和陆象山为了“尊德性”还是“道问学”的问题吵了好多年,这些都是他在学术上被反复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和其他许多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我也知道朱子作为学问家的一面。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固然极其出色,但他对传统的“五经”也都下过苦功,并有《诗集传》《周易本义》等书问世(《书集传》之纲领,亦朱子手定)。他还对《楚辞》做过研究,做过大量文献辨伪的工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就足以被称为伟大的经学家或文献学家了。然而,朱子作为教育家的一面,我是完全没有认识到的。虽然我也朦朦胧胧地知道,朱子曾经亲自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也曾在任职同安的时候办过一些书院,但这些印象都很模糊,也从来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是这趟书院之旅,让我认识到了朱子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本来,参加这次朱子之路的活动,我是带着目的的。在此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朱陆的立场之间徘徊不定。事实上,我隐隐地感觉到,陆象山,尤其是其思想继承人王阳明在部分问题的处理上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和师友的讨论中,我的这一困惑变得越来越明确。但前辈学者如牟宗三先生,则持陆王的心学立场,批评程朱很是激烈。前辈大家的意见与我自己学习的心得发生冲突,令我更加困惑,我很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有所收获。幸运的是,杨儒宾教授在主题发言中,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牟先生虽然非常杰出,其哲学系统亦影响深远,但对于朱子的认识不足,没能注意到朱子各方面的伟大成就。显然,杨教授也认为牟先生之说有偏颇之处。在这一点上,他的理解和刘述先老师是一致的。这从一个侧面解答了我内心的疑惑,已满足了我参加此次活动的需求。至于他和其他学者专家提到的朱子在教育学上的贡献,对我而言则纯属意外收获。
  但是,这一意外收获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朱子的学说和著作——甚至可以说,整个儒家的学说和著作,除了通过书籍传播外,都是藉助教学机构得以推广的,而书院则是最重要、最普遍的教学机构。朱子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正是主持、修建了大量书院,将文化精神传播开去。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多个与朱熹极有关系的书院。厦门的筼筜书院,同安的紫阳书院,晋江的石井书院,福州的鳌峰书院、正谊书院,尤溪的南溪书院、开山书院,建阳的考亭书院……这些书院都与朱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得不说,这一整趟的参观,日程太赶了,又顶着大太阳,很容易令人泄气(当然,我还是很感谢主办方在后勤上的细心安排)。但同时我们也都意识到,八百多年前,朱子也正是用这样一种近乎苦行的方式建造一个个精神家园,为他自己,也为千千万万的学子。我猜,朱子一定不会因为在书院之间奔波而泄气。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对于朱子而言,一定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正如他所尊崇的大儒孟子那样。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开启了私人授徒的模式的话,那么朱子大概可以称得上是第二个转折。他给了有志于学的学子们一个个物质的平台。独学无友、闭门造车的学习不利于学识的提高,只有和师友一起切磋琢磨,才能迸射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书院正是这样不断制造火花的地方。当我经过这一个个书院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跨越千载依旧清晰悦耳的读书声,更是朱子为这些屡建屡毁的建筑投入的心血。他的一生都已和这些最最普通的教育机构纠缠在了一起,他的精神和书院精神相得益彰。藉助教育的力量,重振儒学,或许这才是他有资格作为”十哲”之一,站在夫子旁边的原因吧。
  现代教育和过去的书院教育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只抱守”四书五经”不放。西学东渐,西方的大学教育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院教育体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书院精神却决不是落后的东西,不该随著书院的衰落而衰落。事实上,西传而来的大学精神也正在逐渐堕落,越来越多的学校不再追求“道”,而是以追求金钱、追求影响力为目标。当书院精神和大学精神同时退隐的时候,理想主义也就自然而然脱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是虚无主义对我们精神的反复折磨。
  这时候,重新找回书院精神,就变得极为重要。所幸,在这一次难忘的“书院之旅”中,我感受到书院精神并不曾丧失,它依然存在于诸多前辈和同仁的思想中。我相信,这种精神也一定会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作用,扎根在那些现代化的教室里。鳌峰书院的隔壁,就是福州格致中学,书院精神在这里突破了传统中式建筑的限制,浸入了更高更大也更坚固的钢筋水泥中。正如朱子的精神,也仿佛隔着八个多世纪,在向我们招手……(邵吉辰: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邵吉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