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随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23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随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第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那是朱子完成《中庸章句序》《大学章句序》的地方,一定不是第一次了——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褪去,整个仪式从对先圣先贤行三鞠躬礼到齐诵《朱子家训》,才想起这应该就是在模仿古代的释奠礼。因着之前曾去岳麓书院访学。负责讲解的小哥指着清时的碑文向我们解释,讲到在明朝时已经升格为四大书院之一,朱子无缘看到这所书院,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不就是从《答项平父书》的文献切入研究朱陆么。虽然故作平静地念着稿子”但实在难掩心中的激动,大家虽然还安静地听着朱杰人老师的发言!
关键词: 朱子之路 随想 论道

内容

今年暑期,非常有幸能够参加第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一周的时间,与师友一同游山玩水,坐而论道,实在受益良多。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月,很多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但总是有那么一些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烟雾缭绕的天游峰,曲折蜿蜒的九曲溪。初日的兴奋和疲惫,都如浮光掠影。只有在闲暇时翻翻相册,才能想起当时的兴奋和疲惫,而在武夷精舍中进行的开营式,却仿佛就在昨天。
  武夷精舍,我了解它。那是两年前读《朱子大传》的时候。那是朱子完成《中庸章句序》《大学章句序》的地方,还有《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应该也是在此讲学时完成的。除此,再也没有更多的认知了。它对于我,只是朱子讲学生活的一站,是书中的一个简单注脚,如是而已。然而当我看到那飞起的戗脊,精致而不失稳重的栌斗,还有“武夷精舍”四个字,它仿佛从书中跳了出来。
  从2008年开始的朱子之路,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不清楚之前的每一次是否也像这次一样,但同样的仪式,一定不是第一次了——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褪去,但在不断重复中还能保持着严肃恭敬,这其中一定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支撑着。整个仪式从对先圣先贤行三鞠躬礼到齐诵《朱子家训》,有条不紊。等仪式结束后,才想起这应该就是在模仿古代的释奠礼。时移世易,往先的跪礼改为了三鞠躬,兔醢菁菹并没有齐备,只是时鲜瓜果、麻冕之易,圣人亦许。凝结在礼仪中的情感,却丝毫也没有随之减弱。无论是老师学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沉浸在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当时的我也未及多想,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鹅湖书院挂着的楹联是“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确实不俗。因着之前曾去岳麓书院访学,便窃自做了个对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确实有傲气,却不及这一联气象庄严。负责讲解的小哥指着清时的碑文向我们解释,鹅湖书院的光荣。讲到在明朝时已经升格为四大书院之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但印象最深刻的不在于此。我知道鹅湖之会,更清楚它对吾国思想史的意义。那次思想的交锋是在鹅湖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为着纪念那一次的盛会,才有了这个书院。
  参观的那一日正轮到我报告。当走上讲台,俯视台下的师友,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时空在这里交错,在八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有谁在这里研习经义?朱子无缘看到这所书院,然而当年登台教授的,会否有朱子的弟子,再传弟子?小庙已然不存,然而朱子、吕祖谦,还有陆九渊、陆九龄都曾在这里高声辩论,讲明道理。再往后,又是陈亮和辛弃疾在这里会商军国大事,留下诗赋辞章。朱陆一辩真千古呵!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许多文章,已经讨论了近千年。我去年完成的学士学位论文,不就是从《答项平父书》的文献切入研究朱陆么!稼轩那著名的《破阵子》,该是在这里写就的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是怎样的快意啊!我的大脑飞速地运转着,虽然故作平静地念着稿子,但实在难掩心中的激动。八百年,弹指间。这一梁一柱,一草一木,古今应无太大的差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呵! 最后一天的结业式,洋溢着离愁别绪。论文交流结束后,大家虽然还安静地听着朱杰人老师的发言,恐怕心中会和我一样,期待早点回到住处休息,规划着回程。离别之际,宾主言欢,多是客套寒暄,无论真情假意。然而这次却不同——朱老师提及,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朱子和他的理学思想就被树为封建、落后的典型,被批判、被侮辱。
  这当然是我们都了解的事实。我们之前都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把什么客观唯心主义、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枷锁加在朱子学上。随之慢慢接触文本、实地探考,我们开始了解朱子,之前加诸其身的污蔑,也在一点点淡去。再去看那些随意泼脏水的妄人,也会一笑置之。因着他们根本缺乏对朱子的了解,就信口开河;他们抗拒对朱子的理解,这只能体现为无知。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污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朱子因其儒家思想和对孔子的服膺而被批判,这是怎样的荣耀! 然而朱老师话锋一转,接着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坚持研究朱子的思想,走朱子之路,让世人了解朱子,作为朱子的后人,我向大家表示感谢。说罢深鞠一躬。
  我突然觉得一阵感动,又是一阵羞愧。
  朱子去世至今已经815年了,繁衍的子孙自是众多。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朱先生是朱子的29世孙,自然是无法享受祖先的遗泽。这种对先祖的情感,一方面是涌动在血脉中的亲情,另一方面应该是对朱子学问的服膺吧! 我又想起了这次朱子之路的活动一直陪我们走下来的朱土申先生和朱美珍女士,他们作为朱子后裔,或许对朱子的学问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他们相信这一定是值得坚守的。于是他们一路上陪伴,为我们安排食宿,热情、周到让人感动。
  然而,如果只是将朱子学的研究作为获得学位的敲门砖,是否太浅陋了?儒学的河流,从洙泗到伊洛汇集闽江,一方面为我们研究吾国思想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另一方面,它也是文化之根,是流在血脉中的记忆。新一代研究朱子学的学者,应该承担起复兴传统思想的责任吧!对于无知,不应放任,而应当进行教化。“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这是我参与本次朱子之路研习营的一些心得。再次感谢主办方,也期待更多贤达能通过朱子之路,对朱子的精神世界有一更深入的了解。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金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