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追往圣浩然意,身与今贤自在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20
颗粒名称: 心追往圣浩然意,身与今贤自在游
其他题名: --第八届朱子之路随感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走朱子之路、论朱子之学,在海峡两岸朱子学界前辈们和同仁们的精心营造下。朱子之路已经成为享誉学界的一张名片,在朱子生活过的五夫镇。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朱子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的理解了朱子,就研习朱子之学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与交流,三年前在理学的发源地洛阳与杰人先生相识,蒙先生不弃陋质。我始终把武夷作为心中的圣地,此次通过与各位学友一起诵读《朱子家训》,重温敬师之礼。参谒朱子墓园,植根朱子之学,弘扬朱子之学,但与师友一齐携手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却已深深镌入人心间,我在清风竹影之中酣然入梦。
关键词: 第八届 朱子之路 随感

内容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一周来与海峡两岸的学界同仁缘聚武夷,在青山绿水之中,走朱子之路、论朱子之学,此情此景,终难忘却。
  由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于2008年8月5日始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至今已经八届。八年来,在海峡两岸朱子学界前辈们和同仁们的精心营造下,朱子之路已经成为享誉学界的一张名片,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学术之旅、寻根之旅。
  说它是一场文化之旅,是因为一周中,我们沿着朱子的脚步,追溯朱子学发展的历史,在武夷山地区进行深入的走访与考察。一路走过,在朱子生活过的五夫镇,在他亲手植下的樟树前,在他留下的墨宝铭文和诗词歌赋下,在他讲学授徒的书院遗址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朱子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的理解了朱子“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理念,“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理念和“兴贤育秀”、“继往开来”的兴学理念。
  说它是一场学术之旅,是因为在走访考察之余,来自海峡两岸的学友们各抒己见,就研习朱子之学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与交流。朱子在鹅湖寺,写给陆子寿的诗句,叫“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我觉得用在这里非常合适。正是朱子之路,使天各一方、音讯疏隔的学人们相聚一起,坐而论道,所以它亦是一场精彩的学术之旅。
  同时,在我心中它更是一场寻根之旅。虽然我不是朱子的后裔宗亲,但却与朱门缘来已久。三年前在理学的发源地洛阳与杰人先生相识,蒙先生不弃陋质,虽几经蹉跎,终得以忝列门墙,聆听教诲。自那时起,我始终把武夷作为心中的圣地。此次通过与各位学友一起诵读《朱子家训》,重温敬师之礼,参谒朱子墓园,让我们心系同一个精神家园,植根朱子之学,弘扬朱子之学。
  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但与师友一齐携手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却已深深镌入人心间。记得自九曲溪上乘竹排顺流而下,我在清风竹影之中酣然入梦,梦醒之后与同窗戏作绝句以记之:“难记飞溪第几程,千峰环抱望云生。如何董范传神笔,碧水丹山画不成。”记得在五夫镇,走朱子巷、谒紫阳楼、饮灵泉水、赏万亩荷塘,时值酷暑,师友们虽挥汗如雨,但崇敬之心丝毫不减。记得鹅湖书院内,听杨儒宾教授讲静坐,60余人围坐于斗室之中,虽无空调电扇以拂暑,亦心静如水。记得最后一日,驱车三个多小时前往朱子的出生地尤溪参观,设计美观的朱子文化园,饱含深情的讲解,热情体贴的当地领导,将我们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只留下心中满满的感动。还记得朱子墓前,祝夫人墓前,天游峰上,水帘洞中……一路走来,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太多太多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七天中匆匆走过的这条布满朱子足迹的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铭记、去探寻、去体悟、去传承。心中的感慨,似乎再多的语言都难以尽述,行文至此,谨以两首写于紫阳楼前的小诗略陈所感:千秋道范为人留,万树深阴护一楼。翠盖亭亭遮粉靥,白云落落映清流。心追往圣浩然意,身与今贤自在游。学脉文宗源闽洛,高山远水几悠悠。灵泉故迹久徘徊,樟影莺花四面开。洙泗清波归婺水,犹留大木待人来。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和溪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