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八届朱子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19
颗粒名称: 2015年第八届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0
页码: 136-164
摘要: 本段描述的2015年第八届朱子之路。
关键词: 2015年 第八届 朱子之路

内容

心追往圣浩然意,身与今贤自在游第八届朱子之路随感和溪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一周来与海峡两岸的学界同仁缘聚武夷,在青山绿水之中,走朱子之路、论朱子之学,此情此景,终难忘却。
  由台湾朱氏文教基金会于2008年8月5日始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至今已经八届。八年来,在海峡两岸朱子学界前辈们和同仁们的精心营造下,朱子之路已经成为享誉学界的一张名片,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学术之旅、寻根之旅。
  说它是一场文化之旅,是因为一周中,我们沿着朱子的脚步,追溯朱子学发展的历史,在武夷山地区进行深入的走访与考察。一路走过,在朱子生活过的五夫镇,在他亲手植下的樟树前,在他留下的墨宝铭文和诗词歌赋下,在他讲学授徒的书院遗址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朱子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的理解了朱子“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理念,“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理念和“兴贤育秀”、“继往开来”的兴学理念。
  说它是一场学术之旅,是因为在走访考察之余,来自海峡两岸的学友们各抒己见,就研习朱子之学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与交流。朱子在鹅湖寺,写给陆子寿的诗句,叫“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我觉得用在这里非常合适。正是朱子之路,使天各一方、音讯疏隔的学人们相聚一起,坐而论道,所以它亦是一场精彩的学术之旅。
  同时,在我心中它更是一场寻根之旅。虽然我不是朱子的后裔宗亲,但却与朱门缘来已久。三年前在理学的发源地洛阳与杰人先生相识,蒙先生不弃陋质,虽几经蹉跎,终得以忝列门墙,聆听教诲。自那时起,我始终把武夷作为心中的圣地。此次通过与各位学友一起诵读《朱子家训》,重温敬师之礼,参谒朱子墓园,让我们心系同一个精神家园,植根朱子之学,弘扬朱子之学。
  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但与师友一齐携手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却已深深镌入人心间。记得自九曲溪上乘竹排顺流而下,我在清风竹影之中酣然入梦,梦醒之后与同窗戏作绝句以记之:“难记飞溪第几程,千峰环抱望云生。如何董范传神笔,碧水丹山画不成。”记得在五夫镇,走朱子巷、谒紫阳楼、饮灵泉水、赏万亩荷塘,时值酷暑,师友们虽挥汗如雨,但崇敬之心丝毫不减。记得鹅湖书院内,听杨儒宾教授讲静坐,60余人围坐于斗室之中,虽无空调电扇以拂暑,亦心静如水。记得最后一日,驱车三个多小时前往朱子的出生地尤溪参观,设计美观的朱子文化园,饱含深情的讲解,热情体贴的当地领导,将我们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只留下心中满满的感动。还记得朱子墓前,祝夫人墓前,天游峰上,水帘洞中……一路走来,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太多太多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七天中匆匆走过的这条布满朱子足迹的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铭记、去探寻、去体悟、去传承。心中的感慨,似乎再多的语言都难以尽述,行文至此,谨以两首写于紫阳楼前的小诗略陈所感:千秋道范为人留,万树深阴护一楼。翠盖亭亭遮粉靥,白云落落映清流。心追往圣浩然意,身与今贤自在游。学脉文宗源闽洛,高山远水几悠悠。灵泉故迹久徘徊,樟影莺花四面开。洙泗清波归婺水,犹留大木待人来。
  朱子之路感言——关于“路”的思索陈睿超参加这次朱子之路活动,一路走来,除却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外,能够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无疑便是“路”本身。七天的时间里,我们走了许许多多的路——朱子墓前肃穆的鹅卵石路,鹅湖书院里厚重的石板路,朱子诞生地尤溪翻修一新的大理石路等等,踏在这些历经八百年风雨而仍然可见可寻的道路上,遥想往圣贤者当时的气象与风采,便有一种别样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感悟又指向这些可见之路背后的一条虽不可见却更为重要的道路,那就是我们于论文研讨会的思想碰撞中、于书堂静坐的功夫实践中提炼、体察出的朱子哲学所开创的思想的道路。可见的路与不可见的路,共同交织为朱子之路的整体。而始终引发着我的思索的问题便是:“朱子之路”作为一条我们行走其上的“路”,对于我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路”之为路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一点,与朱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天理的内涵格外契合。朱子曾见过,天理就是“纹路子”,而“纹路子”的内容,便是“所当然而不容已”与“所以然而不可易”。也就是说,天理作为万物的“所以然”即永恒的根据,同时即是其“不容已”的“所当然”,是对万物不可遏制的根本趋势的规定,经由它,一切事物,包括人,都获得了自身生成发展的方向,整个世界也因为人与物的本然方向而充满了秩序、意义与价值。如是有着明确道路方向感的“天理世界观”与奠定了我们现代生活之基础的科学世界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记得早年看过一个调侃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与“路”有关的笑话,里面爱因斯坦说:“究竟是小鸡过马路还是马路过小鸡,完全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虽然是玩笑,却也揭示出现代科学世界观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它这里,世界是没有所谓本然的方向的,也就不具备自然或客观的秩序与意义,一切的方向、意义、价值都只能是人为主观规定的结果。而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只能用科学精确描述一个自身无方向、无意义的世界时,这种世界观表面上繁荣的背后所深藏的焦虑甚至恐惧便暴露无遗。对这种焦虑,我有过切身的体会。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生命科学,有人戏称,我们搞的“生物”其实都是“死物”,因为我们需要剥夺活的生命,将它的形体分解到细胞、分解到分子,我们可以把生命体的所有化学构成、生命活动的反应路径摸得一清二楚,但是,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同样作为生命的人的方向与道路何在?不知道。因此,那时的我挣扎于课程、实验、考试之中,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直到我接触到中国哲学,尤其是朱子的哲学,才幡然领悟,原来这些问题竟然可以有如此简易明了的解答——什么是生命?按照天理规定的当然的方向不停息地成就它自己的东西,就是生命。什么是人?通过居敬穷理,通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为学路径,与他人他物主动建立适宜的关联,并在这关联中成就自身的生命,就是人。这种在科学的天地中无法领会的可以安顿一切生命的安然与自信构成了一种契机,它使我在硕士阶段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让朱子哲学所指引的方向成为我今后人生之路始终循行的方向。今天,走在朱子之路上,我越发深切地体会到了朱子带给我的人生转变之契机的蕴意。
  “路”之为路的另一种意义在于,它意味着自身的延续与传承。参观朱子学校时,校园的一处布景让我记忆犹新——长71米,象征朱子一生的鹅卵石小路,并没有在它的尽头终结,而是被特意接上了雕刻着脚印的数块石板。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创意,它昭示出朱子个人生命的终点并不是他所开创的道路的终点,无论是朱子之后自觉阐发推行道学的一代代学者,还是赣闽之地“日用不知”地遵循朱子的教诲世世代代生活的百姓,他们都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正是不断延续的足迹使路真正成为路,使朱子之路成为千百年绵延不绝、活泼泼的道路。这便提醒我们,朱子之路绝非好奇的观光客眼中现成的博物馆陈列物,或者迂腐学究笔下的故纸堆中的死物,它应当成为我们的生命可以由之开展、成长的道路,并且经由我们的努力,成为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人的生命都可以由之走向饱满成熟的道路。在科学世界观主宰的现世,或许不少人都认为朱子开创的这条道路早已终结了、走不下去了,而朱子之路的活动仍能如此红红火火地开展,仍有这么多的前辈与同辈愿意在这条道路上踏上自己的足迹,这便是最有力的反驳。前路依旧漫长而且坎坷,我们还需更多的延续道路的脚印,汇成一股更大、把世界推向更好的方向的力量,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再此,请允许我用北京大学儒行社的一句口号作结,并与诸君共勉——路虽远,但我们仍在路上。
  (陈睿超: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变与不变——记重走朱子之路余若澜八百余年,灵泉依旧鲜活清冽,莲花还是红艳接天,紫阳楼几经重建修复,书院外的杂草渐渐地蔓延至深野。我踏着静默的石道,体悟着光阴激荡中有关于先哲的遗音回响,感受着朱子之路的变与不变。
  去年盛夏,我第一次参加朱子之路活动,满怀喜悦,无尽收获。今年7月23日,如去年一般微雨舒润的天气,我来到武夷山朱子活动50余年的灵秀胜地。这几日的行迹由武夷精舍攀至天游峰顶,由九曲溪行到水帘洞,在朱子墓前怀着崇敬之情庄严祭拜,在鹅湖书院静坐思辨。再一次踏上朱子之路,我降温了新奇,更宁静的去思考和体会。
  风云变幻,岁月更迭,痕迹被刻在残缺的石碑上,画在玻璃后的土墙上。与去年相异,交流的同学是另一般的精彩人物,论文的内容也各有亮点,第一次进入朱子社仓,参观了新建的尤溪朱子文化园。与古人不同,我们的服装更为轻便,语言简单直白,学习方式也更多的加入电子信息的痕迹。如果只是单纯的重复,历史该如何进步?去年九曲的艄公讲不出武夷山水的美丽传说,留下些许遗憾。而今年的九曲,那个吟咏着《九曲棹歌》带我们看武夷山奇峰秀水的艄公却是九曲最美的风景。令我动容的是那一种已然苏醒并逐渐汇聚成力量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客观的力量推动着,内心的情感鼓舞着,鼓励我们不断进益。研讨交流更是如此,在交互之中触发新的想法,在陈述之中检视自身。教授和同学妙语连珠,字里行间可窥见哲理思想的闪亮光芒。而这些思想的光芒,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源头活水,汇集成为新的思想的力量。一代代的朱子学者不断发展,才能有如今朱子文化的蔚然气象,研习营的同学们正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他们或许会给朱子学带来更多新的惊喜。
  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每一次的朱子之路的敬师礼,祭拜朱子墓却是不变的,更有我们心中不变的“敬”与“诚”。武夷书院的敬师礼,再一次列队立在堂前,对朱子像行敬师礼,诵《朱子家训》。庄重的仪式和语言表达我们对朱子和老师的深刻敬意,我们的誓言和动作都是对老师平时很少言说的情感的表达。仪式不仅仅是动作和语言,它是我们表达的载体。我们遵循着礼仪的规范表达情感,又通过礼仪聚集了情感。与去年一样,天忽然落下了小雨,一瞬间我觉得那是我们的心声跨越了时空的回应。祭拜黄坑朱子墓的路上,没有笑声没有言语,肃静是我们对朱子的崇敬,是不愿惊扰沉眠的哲人的心意。香点燃后发出令人心静的气味,我将它稳稳的插进香炉,如每一位祭拜者一样。外在的形式也许会随着时代有所变化,但是对朱子这一伟大哲人的诚挚敬意不会变,对恩师的崇敬之情不会变。
  回想起朱子之路,每一次都是满满的感谢。感谢发起人的至诚之心,感谢组织者的细心安排,感谢恩师前辈的指引,感谢与朋友们的相遇。朱子之路的开始并不容易,但是发起人排除万难的决心和毅力令人动容。我们的行程紧凑而且跨越了不同的省地市,是组织者的周密让我们一路顺利。老师前辈们在旅途中不辞辛劳的指引点拨让我们受益颇丰。与大陆的前辈们交流,和台湾、香港的朋友们相识,旅途之中的关心照顾、欢声笑语,我都铭记在心。
  我已不是去年那个乍见新事物的莽撞少年,重走朱子之路让我用更平静的内心去探寻着时光流转间的变与不变。我还期待着,明年、后年……(余若澜: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硕士生)朱子之路随想金瑞今年暑期,非常有幸能够参加第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一周的时间,与师友一同游山玩水,坐而论道,实在受益良多。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月,很多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但总是有那么一些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烟雾缭绕的天游峰,曲折蜿蜒的九曲溪。初日的兴奋和疲惫,都如浮光掠影。只有在闲暇时翻翻相册,才能想起当时的兴奋和疲惫,而在武夷精舍中进行的开营式,却仿佛就在昨天。
  武夷精舍,我了解它。那是两年前读《朱子大传》的时候。那是朱子完成《中庸章句序》《大学章句序》的地方,还有《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应该也是在此讲学时完成的。除此,再也没有更多的认知了。它对于我,只是朱子讲学生活的一站,是书中的一个简单注脚,如是而已。然而当我看到那飞起的戗脊,精致而不失稳重的栌斗,还有“武夷精舍”四个字,它仿佛从书中跳了出来。
  从2008年开始的朱子之路,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不清楚之前的每一次是否也像这次一样,但同样的仪式,一定不是第一次了——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褪去,但在不断重复中还能保持着严肃恭敬,这其中一定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支撑着。整个仪式从对先圣先贤行三鞠躬礼到齐诵《朱子家训》,有条不紊。等仪式结束后,才想起这应该就是在模仿古代的释奠礼。时移世易,往先的跪礼改为了三鞠躬,兔醢菁菹并没有齐备,只是时鲜瓜果、麻冕之易,圣人亦许。凝结在礼仪中的情感,却丝毫也没有随之减弱。无论是老师学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沉浸在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中。当时的我也未及多想,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鹅湖书院挂着的楹联是“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确实不俗。因着之前曾去岳麓书院访学,便窃自做了个对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确实有傲气,却不及这一联气象庄严。负责讲解的小哥指着清时的碑文向我们解释,鹅湖书院的光荣。讲到在明朝时已经升格为四大书院之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但印象最深刻的不在于此。我知道鹅湖之会,更清楚它对吾国思想史的意义。那次思想的交锋是在鹅湖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为着纪念那一次的盛会,才有了这个书院。
  参观的那一日正轮到我报告。当走上讲台,俯视台下的师友,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时空在这里交错,在八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有谁在这里研习经义?朱子无缘看到这所书院,然而当年登台教授的,会否有朱子的弟子,再传弟子?小庙已然不存,然而朱子、吕祖谦,还有陆九渊、陆九龄都曾在这里高声辩论,讲明道理。再往后,又是陈亮和辛弃疾在这里会商军国大事,留下诗赋辞章。朱陆一辩真千古呵!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许多文章,已经讨论了近千年。我去年完成的学士学位论文,不就是从《答项平父书》的文献切入研究朱陆么!稼轩那著名的《破阵子》,该是在这里写就的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是怎样的快意啊!我的大脑飞速地运转着,虽然故作平静地念着稿子,但实在难掩心中的激动。八百年,弹指间。这一梁一柱,一草一木,古今应无太大的差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呵! 最后一天的结业式,洋溢着离愁别绪。论文交流结束后,大家虽然还安静地听着朱杰人老师的发言,恐怕心中会和我一样,期待早点回到住处休息,规划着回程。离别之际,宾主言欢,多是客套寒暄,无论真情假意。然而这次却不同——朱老师提及,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朱子和他的理学思想就被树为封建、落后的典型,被批判、被侮辱。
  这当然是我们都了解的事实。我们之前都是接受这样的教育,把什么客观唯心主义、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枷锁加在朱子学上。随之慢慢接触文本、实地探考,我们开始了解朱子,之前加诸其身的污蔑,也在一点点淡去。再去看那些随意泼脏水的妄人,也会一笑置之。因着他们根本缺乏对朱子的了解,就信口开河;他们抗拒对朱子的理解,这只能体现为无知。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污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朱子因其儒家思想和对孔子的服膺而被批判,这是怎样的荣耀! 然而朱老师话锋一转,接着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坚持研究朱子的思想,走朱子之路,让世人了解朱子,作为朱子的后人,我向大家表示感谢。说罢深鞠一躬。
  我突然觉得一阵感动,又是一阵羞愧。
  朱子去世至今已经815年了,繁衍的子孙自是众多。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朱先生是朱子的29世孙,自然是无法享受祖先的遗泽。这种对先祖的情感,一方面是涌动在血脉中的亲情,另一方面应该是对朱子学问的服膺吧! 我又想起了这次朱子之路的活动一直陪我们走下来的朱土申先生和朱美珍女士,他们作为朱子后裔,或许对朱子的学问没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他们相信这一定是值得坚守的。于是他们一路上陪伴,为我们安排食宿,热情、周到让人感动。
  然而,如果只是将朱子学的研究作为获得学位的敲门砖,是否太浅陋了?儒学的河流,从洙泗到伊洛汇集闽江,一方面为我们研究吾国思想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另一方面,它也是文化之根,是流在血脉中的记忆。新一代研究朱子学的学者,应该承担起复兴传统思想的责任吧!对于无知,不应放任,而应当进行教化。“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这是我参与本次朱子之路研习营的一些心得。再次感谢主办方,也期待更多贤达能通过朱子之路,对朱子的精神世界有一更深入的了解。(金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硕士)朱子之路参访心得张凯喻 2015年7月,我踏上朱子之路,准备展开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于此之前,受限于研究领域之故,我对这位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并无深刻认识,所具粗浅知识亦大半源自中学时期的课本教材。职是之故,对于这样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我心虽澎湃无比,不免同时感到万端惶恐。7月23日,怀着戒慎敬畏的心情,我搭乘飞机由台湾抵达福州,再由福州转往武夷山。虽然过程诸多波折,所幸仍是顺利抵达。
  在扎实紧凑的七天行程当中,最令我深刻难忘的是天游峰与九曲竹筏漂流。我仍清楚记得自己站在山脚下,仰头赞叹着天游峰之巍峨高峻;也记得自己站在峰顶之制高点,向下俯瞰九曲溪之蜿蜒秀丽。然则,于我而言,最欢喜的实非景色之秀丽,而是心境之转换。登山全程共848阶,有些人途中便掉头下山,于是我不断对自己喊话:“再往前一阶、就少一阶;再往前一阶、就少一阶。”一步又一步,终于踏上最高阶,此即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真义吧! 九曲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溪流”,朱子曾做《九曲棹歌》细致描绘其沿岸风光,并在第五曲之畔建武夷精舍,于此讲学著述近十载。郭沫若“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之说,实则其来有自!一筏五人,我们乘着清风于煦煦暖日下,顺着九曲曲曲而下。行筏之中,我感到无比宁静与自适,仿佛天地之大之广尽皆凝炼于此,再无他求。同时,似乎稍能领略朱子何故于此设庐讲学。此外,看见筏工殷勤划竹篙,我心中满是感激与慨叹——身为学生,自己不过多读了一点书,究竟何德何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除了游览景点,我们亦循线走访朱子故居、祝夫人墓、朱文公墓以及鹅湖书院等等。其中,于朱文公墓前举行祭祀一行,让我备受感动。仪式极其端重、肃穆与讲究,我于焚香之烟雾弥漫中,仿佛看见了朱子思想与精神之绵延与开拓。孔子提倡礼乐所表征的真实意涵,我于诵读祝文、击鼓击磬声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研习营七天的行程中,论文发表占有相当大比重,每天都有一场教授专题演讲及一场学员论文发表。由于我的研究领域并非朱子学,故无法就论文实质内容与其他学员切磋交流,但此趟研习营真让我获益良多!原来朱子学真是博大精深,与会学员发表题目近则研究朱子的易学、理学思想,远则探析朱子的诗学和风水观。此外,也有针对朱子《家礼》进行的女子婚服考释,以及《朱子家训》源流考释等文章。几场研讨会进行下来,让初次接触朱子思想的我,备感冲击。学术浩瀚无际,我们的研究怎可能有做完的一天呢!我们理应怀有谦冲、不足之心,孜孜矻矻地探析先贤圣人之学,使其精神与文化绵延不绝。此外,大陆学子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于议题精辟的思考与提问,都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更在心中不断砥砺自己:走出去看看别人,方能知己之渺小。
  2015年,我走在朱子之路上,心中满怀敬仰与感激。第八届研习营虽已圆满画上句点,我的心中却仍无比激动。对于学术与文化传承,我们肩负着难以推辞的大任!(张凯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所研究生)行朱子之路,悟朱子之道夏芬 7月23-29日,为时一周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带队老师的热情周到、学员们的高情远致、讲解人员的专业地道,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有条不紊的安排、细致入微的通知、清凉干净的房间、新鲜美味的食物都不时涌上心头,令人感动、怀念、追忆。此刻,最萦绕于心头不能忘却的就是行走在朱子曾经走过的道路上,在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中走近朱子、体悟朱子之道:元晦之道。绍兴十五年,刘子翬为年仅16岁的朱熹取字元晦,取意“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晦”为隐晦之意,内敛不张扬,沉积不浮躁,刘子翬以“元晦”二字提醒彼时朱熹为人、治学、处世应有的态度、品质。正是对“元晦”“仲晦”韬光养晦精神的秉持和操守,才锻造了朱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圣人气象。
  7月24日、25日在武夷山游历了武夷精舍、天游峰、水帘洞、大红袍几处盛景。对于早已慕名旅游过武夷山的我来说,这些景点还是非常熟悉的,但这次朱子之路却让我在满怀虔诚中领略到不一样的武夷山水。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朱子就是武夷山水点睛之笔的“仙”“龙”,让武夷山享有盛名、充满灵气。这里上有山、下有水、中有树。山不高,却在拔地而起间造就了“一石即一山、一山即一石”的奇观;水不深,却百转千回中缔造了如玉带般的九曲溪;树不高,却得天时地利人和而铸就远销海内外的武夷岩茶。
  7月26日,经由武夷山驱车至建阳。先到建阳莒口拜谒了朱子母亲祝夫人墓。于此地,朱杰人教授细心地讲解了寒泉、寒泉精舍遗址的大致情况,并着重提到朱子守孝三年中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一书。之后来到建阳黄坑的朱子墓园,进入墓园的石子小路大概一米来宽,两旁则有以《朱熹家训》为内容的五块宣传板,好似朱子仍在诲人不倦地教导后人修齐治平的大智慧。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在朱子墓前的祭祀礼。自己有幸与另一名学员一起向朱子墓献花,内心的虔诚让自己上下石阶的过程中既紧张又惶恐,双腿不由自主地处于颤抖状态。下午到建阳五夫,据导游讲解,五夫曾经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刘氏、胡氏等一批既饱读诗书更坚持抗金卫国的大族。朱子自15岁遵从父亲遗命来到五夫,前前后后生活了40余年,在耳濡目染中习成一名有骨气、有节操的五夫人。朱子故居、朱子学校、朱子文化园、古街处处皆环绕着朱子的圣人气象,那近千年的大树、那甘甜可口的清泉、那成片的荷塘、那肥硕鲜美的莲子,总是让人回想曾经的朱子在自己这个年龄又是如何置身于这片美景中?如何投身致力于伊洛理学呢? 7月27日,参观江西铅山鹅湖书院。进门之初,导游就向我们介绍鹅湖书院因鹅湖寺而得名,而寺又由山而得名。在这里,曾有两次“鹅湖之会”,一次是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的朱陆“鹅湖之会”;一次则是辛弃疾与陈亮二人13年后的相会纵谈。书院因曾为小学而保存较好,现已进行诸多修复,并设置了文化展区。在欣赏图片展时,朱会长细心地发现其中一幅朱熹的图像不对,马上就提醒了工作人员,霎时内心为朱氏后人的虔诚与细心所折服,也为自己只看文字不看图片的坏习惯感到愧疚。之后,杨儒宾老师则引导学员们“静坐”,提到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而我们总把很多东西看成割裂的,知是知,行是行。但是只要静下心来,很多东西都能融合到一起。刚闭上眼睛时,我满耳都是屋外树枝上的蝉鸣声;慢慢地,我将自己的大脑放空,只在心中默念最近频繁接触到的《朱子家训》,窗外的蝉鸣、额头的汗水倒也不走心了,内心反而获得一片宁静。
  7月28日,由武夷山坐车三小时来到尤溪。尤溪,是朱子的诞生地,也是朱子与父亲尽享父慈子孝的人伦之乐的地方,更是后人缅怀朱子、纪念朱子必到的地方。八百多年来,明文史册都记住了“尤溪”这个地方,而守护在这里的尤溪人则尽力地保护、修复、完善朱子和朱子文化古迹。这里的朱子文化苑则围绕朱子及朱子文化全面地展示了明清匾额、博物馆、书院、朱熹像、朱熹手植树等多处盛景。在此地还能看到许多本地人、穿统一服装的夏令营的小学生,大家都在瞻仰、学习朱子文化。
  朱子曾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朱子之道、元晦之道或许并不难知,需要我们坚定地行走在朱子之路上。此次闽北朱子之路,是一条实存之路,沿途山清水秀、殿堂楼阁让我们亲临这块人杰地灵的理学圣地,膜拜八百年前的朱子圣迹,体悟朱子修齐治平的大道。有路更有道、有行亦有知,行走在朱子之路上,体悟朱子之道。
  (夏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校博士学。专业:中国哲学;方向:宋明理学)第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实践心得邓晨媛 2015年7月23-29日,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世界朱氏联合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厦门大学国学院在武夷山联合举办的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已走过了八个年头,能以一名朱子学研究生身份参与此次游学实践活动,并与海内外多位学者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我深感荣幸。
  24日上午,在武夷山景区内的朱熹园、朱子当年讲学的武夷精舍举行“开营式敬师礼”,学子们身着统一的营服,对着先贤起誓。接下来的几天,在当地朱子学专家、学者的陪同和引导下,游学实践队伍一路跟随朱熹的脚步,追溯朱子学发展的轨迹,在武夷山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考察。随后,研习营走访了位于五夫镇的屏山书院、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书院、朱子社仓以及新建的朱子学校,了解朱子“静我神”的修身理念、“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理念及“兴贤育秀”、“继往开来”的性学理念。此外,我们还拜谒了建阳市黄坑镇大林谷的朱子墓,瞻仰了江西婺源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人讲学的鹅湖书院。游学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三明尤溪的南溪书院。作为朱子出生地的尤溪有着深厚的朱子文化底蕴,朱熹多次回到这里省亲、访友、讲学,留下了许多墨宝铭文和诗词歌赋。在南溪书院,学子们穿上传统的汉服,在正殿虔诚向先贤行祭礼。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中国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的精神是现代游学始源。游学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亲身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接受异地文化氛围熏陶的游学活动,必能为师生增加生活的磨练,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增长阅历和见识,培养多角度的思维习惯,为人生旅途增添一笔无形的财富,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无尽乐趣。本次朱子之路游学实践是以朱子生活较多的武夷山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发散,遍及朱子出生、生活、讲学和墓葬等地,亲身体验孕育理学集大成者的环境氛围,感受最基层、最朴实的风土民情。此外,不同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本次实践也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激荡出新的学术浪花,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朱子文化的无穷魅力。
  朱熹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作为朱子后学,我们将继续秉承良好的朱子学研究传统,积极参加各类朱子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深入挖掘朱子学的文化遗产,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真正使朱子学发扬光大。(邓晨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2015朱子之路心得庄依真想来踏上朱子之路的契机是去年看到同学分享她踏过卵石铺列的那条小径吧!心中想着有机会也能去踏访这个由石块阶板通往的静谧之地。
  2015年,因缘际会,武夷山、五夫,建阳、黄坑,以及鹅湖、尤溪,朱老夫子的人生就真的这么一幕幕的落在我们所踏的秘道之上。武夷天游九曲的壮阔丽景,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的景色至今令我难忘。遥想前人在交通条件大不如今之时,凭己之力,踏上这些艰难险路而见到这样雄健山水时的感动,自然就这样与人在登险的过程中神气交合,精神融释于天地间的畅游是致美姿态的展现。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朱熹《南乡子·次张安国韵》) 朱熹办学讲学的书院桌椅不再,日光却仍旧藉着壁上的小窗洒泻了一地的温热,仿佛再温朱子办学的一颗热心,居敬穷理的天道深刻在壁上苍劲厚实的仁义忠孝四字上。进到书院的心情,肃穆沉静,这些天大家一再研读、共同讨论朱子的思想及语类。在闭上眼静坐的过程中,唧唧响彻的蝉鸣,犹似送来了先人学子琅琅悦耳的诵读声。
  源头活水,滋养出荷塘莲子的清心苦凉。生食五夫莲子的新鲜初体验,与自然又更拉近了距离。在这趟踏访朱熹故居和书院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不忘杨老师所提醒:“朱熹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这一课题。其实在建阳所见一望无际的葡萄园、五夫荷塘风光和途中绿油油的田庄风景,农人妇人在烈日下,驾着农车、扛着锄头的坚毅身影,更深深地在脑海中烙下印记。知行合一之难,就在于我们已太习惯在学院里高谈高高在上的道德理想,却难以忆起泥土和自然的气味、触感,和那份一步一脚印的生活精神。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朱熹《念奴娇》) 这一趟朱子之路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前往朱子之墓行祭拜礼,尤其是大家慎默依次走在两旁草丛青青的卵石阶道上,心念着朱老夫子的修养与学问,绕着后来所立的半亩方塘,聆听研究朱子学的老师们与我们分享的那些生命体悟,念起那些勘刻在书本上的一字一句,多少学者曾为其着迷、进行严肃的辩论,那些辩论为我们路上学习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和讨论的空间。这一切的一切,都根基于行在这条庄敬肃穆、令人动容的朱子之路上。我们走着的同时也在思考、反省着这条路的意义、朱老夫子一生的意义及我们自身生命的意义。
  后世学子努力地朝着“居敬穷理”的方向走去,期许有那么一天,若他见着了我们,或能有“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那么一种触及真正天理与道学美的欣慰之感。
  (庄依真: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朱子之路之感悟孙明佳 2015年第八届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在武夷山举行,我能够参加这次活动缘于学校举办“重走朱子之路,弘扬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在完成征文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有关朱熹思想文化的知识,也给了我更广阔的视角来对朱熹文化进行思考。一、交流、研讨、感悟交流、研讨、感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命题,作为一名本科生的我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感到很荣幸,但又有些紧张。因为知道要和全国各名校的优秀老师、学者、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担心自己知识浅薄,不能和大家相处,但研习营的学员都很友善,大家守望相助、交流研讨,所有的一切都让我心生敬意,收获颇多。1.重走朱子之路。我们探寻那些朱子曾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成为堆砌朱子文化行程的砖瓦。第一天,我们在武夷精舍举行开营式,行拜师礼,让我记忆深刻。我们每个人求学十几载,受恩受学受教于师,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我们的老师行过拜师礼,这让我们惭愧而又反思。在后面的行程中,我们来到了朱子母亲的墓地、朱子墓、朱子的成长地,看着那棵朱子在他束发之年亲手种下的樟树,繁茂参天,有历史的厚重感。繁茂的古树、简朴的房屋、甘甜的泉水、艳丽的莲花,都让大家流连忘返。之后的鹅湖书院、南溪书院、寒泉精舍,无不承载着朱子文化。2.研讨报告心得。此次朱子之路收获最大的是研习营各位同学作的论文报告。其实每次研讨会开始的时候,我都会紧张,因为怕同学间因意见或是观点不和而发生不愉快,但整个过程中,大家都畅所欲言。虽然彼此也会因观点不同而辩论,但辩论过后是虚心求教与自我反省。在研讨会中受益最多的是我们本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博士生的差距客观存在,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参加这次活动我就抱着这是一次求学之旅的心态。因为时间紧迫,在会上没有详细看大家的论文,加上我是学习历史的,而作报告的同学很多都是学哲学,专业的差异使我对很多问题不能理解,所以我把大家的发言都录了下来,回来后看完大家的论文再听论文报告,得到更多的收获。3.学而后知不足。学员在作论文报告时都没有稿纸,现场准备现场发挥,又有时间的限制,但每个学员的总体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强,扎实的学识更是让我赞叹折服。学员对待史料严谨、细微的态度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此次朱子之路的旅行,与诸多老师、同学交流,学而后知不足,未来当在朱子之“路”上多费工夫,学有所成。二、青山、绿水、茶韵众所周知,武夷山的大红袍是绝品,在这次行程之前,对武夷山知之不多,此次朱子之路让我们对武夷山的青山、绿水、茶韵有了更深的了解。
  行程的第一天就是登武夷山的天游峰。那是研习营成员第一次集体活动,大家在险峻的天游峰下前行,我们靓丽的橙色队服点缀出了天游峰的绿。
  下午我们乘竹筏游九曲,更让大家欣赏到了武夷山青山险峻常伫立,绿水蜿蜒绕指柔的和谐共鸣。我们乘着竹筏,听筏工讲述发生在九曲的人文趣事、轶事传说,让人产生一花一世界的心境。
  武夷山的茶文化真正让大家惊叹,我们去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三棵大红袍母株。它们历经时光的荏苒与尘埃的洗礼后,依然用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历史,正因为如此,武夷山的茶俗逐渐演变成一种茶文化。三、感谢主办方的付出在我们到达武夷山的那一刻起,主办方已经帮我们安排妥当吃穿住行等问题,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发给营员,让大家有目的、有节奏地完成旅行。此外,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朱杰人等老师,七天的行程中一直与我们同走朱子之路,我们学员只走一次,而老师们每年都跟随新一届的学员行走。他们说每走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实践朱子之路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本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已经结束了,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仿佛一场梦。也觉得自己不像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高远与博大,只窥得一方天地,在研习营学到的将是我最重要的财富。祝愿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越办越好、越走越远。(孙明佳: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本科生)传承之行路余若澜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就连竹叶细碎的响动也能触发对天地万物的感悟。而朱子之路,那些或高或低的声音、或急或缓的步伐、或明或暗的光影,甚至连细雨湿润的天气,都在我的内心氤氲着一种深切的感动,对于传承与追溯的感动。
  朝圣之路不必金碧辉煌,武夷精舍门前便是毫无造作的大美山水,五夫朱子巷一如既往的朴素简单,而就在这自然与简单之中,朱子的思想不断的继承、发扬。我们于武夷精舍释菜礼中敬朱子、敬恩师,在静穆中体会礼与敬;登上天游之峰俯瞰灵川秀水,体悟“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的生命气象;夜风中溪水倒映的姮娥素影,又是怎样白描了“月印万川”。青年学子们在旅途中学习、交流、辩论、碰撞,朱子的学说便由这些新鲜的力量的推动不断发展。
  若仅仅是对朱子思想的学习与继承,我的情绪不会如此深沉而汹涌。朱子之路还有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追溯,感人至深。
  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精神。昔日朱子讲学,不单单是在学堂书斋里。他带领弟子行走于山水之间,于旅途中教学授业;他和弟子一起修建书院,于日用常行之间叮咛指点。不同于如今院校之中的教学模式,朱子之路上我们也可以在老师的指点下,于山水的行走之中领悟先人的哲思,除去师生之间原有的疏远,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同时也丝毫不忘却“敬”与“诚”,敬师礼中我们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念老师用心力教导我们治学为人,感恩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指点。那一刻,我们的内心空无一物,只有对朱子、对恩师至真至诚的敬意。
  只有在朱子治学的地方体验过才能感知何以朱子学说是这般气象。鹅湖书院背靠着万千山林,学子们一起静坐时体悟“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推开山门,朴素而自然的天光云影,墙外草木欣欣向荣的生生之德,那样超越时空,触手可及。朱子曾说读书:“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勿自欺,谨以其独之戒,未尝不三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在这个讲求效率和功利的社会,学习难免浮躁,然而实实在在的为学却应当如朱子那般勤勉朴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朱子之路是一个学子交流的契机,不同专业的学子相互交流、学习、促进。而我因学识尚浅,无甚高论,只是一直受到学长学姐的帮助和指点。如今在台湾求学,朱子之路的学长学姐依旧在学习和生活中仍旧多有照顾,学业中的疑难在交流中解开,明晰了前行的道路之后我的步履也更为坚定勇敢。这种代代相传的相互关爱的精神本就是传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被关照的我,也会将这种精神传扬下去,传递给更多向学的学弟学妹。
  朱子之路不单单是对朱子的崇敬和对知识的向往,行走在朱子之路上所践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长的灵魂。对于先贤的追思和学习并不是刻板的模仿,而是将深植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性格继承与发扬。有这么一群人在践行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整个民族前进的力量。(余若澜: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硕士研究生)重走朱子之路的几点感想赵聃得知要去参加重走朱子之路的活动是蔡老师于今年的5月份告诉给我的,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了很久,一直盼望着这个神圣的日子。在去之前,我一次次的想到要去在书中读到的武夷精舍、九曲河流等朱熹曾经生活、学习、游玩过的地方,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我与朱子结缘是在研究生二年级选题的时候,当时选的是《<楚辞>与宋代刻书业》,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朱子的《楚辞集注》与宋代刻书的相关研究。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后来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全面的接触与研究朱子学了。在这期间读到高令印老师的《朱熹事迹考》、束景南老师的《朱熹年谱长编》的时候,对于里面写到的武夷山、鹅湖书院等,就特别的想去看看,想与先贤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7月22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成都出发踏上了这一次朝圣之行,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重走朱子之路。这期间我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通过武夷精舍的拜师礼、鹅湖书院的静坐等活动,对朱子所说的礼仪、修身功夫有了一个更清楚的了解。我们乘坐九曲竹筏,不仅感受到了武夷山优美自然风光的魅力,而且对朱子创作《九曲棹歌》的环境也有了一个了解,从而让我在研究朱子诗歌创作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提到朱子的诗歌创作,学者们多关注到的是他的说理诗,如《观书有感》中所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确实有些说理的成分,有的甚至很枯燥,但其实朱子诗歌创作更多的是写景的抒情诗,这与他的文道观、诗论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而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似乎可以给我一点启发,朱子的诗歌难道不是对“感物道情”理论的回答吗!二、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很多研究朱子学的学友和老师。
  在和他们的几场论文交流中,我对朱子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再一次实地的感受到了朱子学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更加努力的去做好朱子学的学习与研究。当然,交流不仅仅限于论文,七天的朝夕相处,让我有时间就个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尽情地向各位老师同学们请教,并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由于此前,我关注更多的是朱熹的文学与文献,对朱子的哲学则没有涉及,这也导致我的思路打不开。
  这次来的同学,多数是学习研究朱子哲学的,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对朱子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思考的角度。
  三、在这次朱子之路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到了朱子后裔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我知道如果不是众多的朱子后裔的支持,很有可能就没有这次活动。再此,向朱杰人老师、朱土申会长、朱美珍老师、和溪老师等道一声感谢,千言万语不能表达我的感情,唯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认真努力的研究朱子和朱子学,才能不负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赵聃: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第八届朱子之路心得陈咏琳 2015年3月中旬,我与指导老师(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林金泉教授)确立了学位论文题目,将会以新安理学的胡一桂《周易本义启蒙翼传》为研究对象。新安理学是一支以传承朱子学术为宗旨的徽州理学学派,兴起于南宋,盛行于元代。明朝的程瞳在《新安学系录》画有“新安学系图”,依据其谱系,胡一桂乃是朱文公第三代弟子,而胡氏的《周易本义启蒙翼传》又是以朱熹的《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两书为名,足见其以弘扬、阐发朱子易为宗旨。因此,若要钻研双湖先生及其易学,势必追本溯源,大略地了解朱子的学术轮廓(这对硕论处理惠(栋)、张(惠言)象数易学余流的我,简直是外道)。正当规划暑假要来好好充实朱子学的背景知识时,“成大”博士班的同学恰巧捎来嘉义大学冯晓庭教授询问参加“2015年第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的讯息,实在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命的感觉,也就此开启了我精实的七日暑假。
  台湾地区此次的出席者有“清华”杨儒宾教授、“东华”吴冠宏教授、“嘉大”苏子敬教授率领的三组师生团,以及北市大姜义泰老师、“中央”博士生蔡浚廷和不才我三名散客。大陆与会者则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中国人大、厦大、华东师范、四川师范、杭州师范、岳麓书院、上饶师范、武夷学院等名校。在短短七天的时间内(实际上还得去头去尾),主办单位在旅途之余,还安排四个场次的研究生论文交流会与专家学者讲座,论题由理学辨析到道学谱系、五经注疏到经筵教育、文献考释到书院藏书等等,甚至还有从《庄子》、山水诗、风水观等新颖视角切入的命题,可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朱子语类》尝记载:“独学悠悠,未见进处。”孤学难免有悠悠之病,透过与学友们之间的讨论与摩荡,除了可作为自我激励的动力外,亦足以开拓眼界,窥知两岸对于朱子学的研究近况。
  七天的旅程,我们率先到朱子讲学的武夷精舍进行开幕式暨敬师礼,效法古礼,气氛静穆,颇能让人重新省思“礼”的意义与价值。当天下午乘九曲竹筏,前后两位师傅仅用一根长篙驾驭,逐一为乘客导览沿途山水景致,见他们如数家珍、引经据典的介绍,不禁联想到“百姓日用即道”一语,在武夷山这块土地,时时感受得到国学的渗入和当地人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第四天拜谒建阳黄坑朱子墓园与祝夫人陵墓,朱杰人教授于此简述祝夫人劳苦的一生,以及朱熹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午餐后即至朱子成长之地——五夫镇,走访了紫阳楼(朱子故居)、兴贤书院、刘氏家祠等。最后来到五夫的朱子学校,校内处处都是朱子生平事迹的石碑,墙上更有《朱子家训》,据说这所特色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孩童,个个都具备了背诵全文的能力。第五天参访江西的鹅湖书院,杨儒宾教授在此讲授《朱子论静坐》一题,并引领我们体验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朱子曰:“须是静坐,方能收敛。”透过这段20分钟的静坐,沉淀了不少纷扰的日常思虑,确实稍稍达到心平气定的效果。第六天溯源至朱子的诞生地——尤溪,于此先行敬拜朱文公诞辰885周年。祭祀仪式着古衣、行古礼、奏古乐,塑造出一种庄严隆重的氛围,配合馨香的熏染,不免令人陷入神思,回忆起这六天的朱子之路:我们在黄坑的陵墓感慨朱母之劬劳,在五夫与尤溪默识朱子之生平,在鹅湖书院与论文交流的过程中赞叹朱学之闳深。感激冥冥之中的缘分,更谢谢这趟旅途所经历与结识的一切人、事、物,带给我一个很精实的暑假。(陈咏琳: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