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静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517
颗粒名称: 4.静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分别在7月18日鹅湖书院及19日熹园结业式时,指导朱子的静坐法,垂帘合口,意念集中,去体会身处自然界中的感觉。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思想,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和自然的感官生理欲望的关系,主要在于肯定人与自然融合统一。当心里宁静后,外面多重的声音特别清晰,但脑筋却很清楚,不像平时有昏昏沉沉的感觉。朱子有言:敬不是只恁坐地。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谨畏不放逸耳。静坐久之“一念不免发动,也须看一念是要做什么事”合当做底事“须去干了,或此事思量未透。
关键词: 静坐 佛教 道家

内容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分别在7月18日鹅湖书院及19日熹园结业式时,指导朱子的静坐法,坐姿不拘,垂帘合口,意念集中,去体会身处自然界中的感觉。传统文化所讲“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思想,就“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和自然的感官生理欲望的关系,主要在于肯定人与自然融合统一。当心里宁静后,外面多重的声音特别清晰,但脑筋却很清楚,不像平时有昏昏沉沉的感觉。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主敬”工夫,不在于静,朱子有言: 敬不是只恁坐地。举足动步,常要此心在这里。[5] 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6] 或问:“静坐久之,一念不免发动,当如何?”曰:“也须看一念是要做什么事,若是好事,合当做底事,须去干了。或此事思量未透,须着思量教了。若是不好底事,便不要做。自家才觉得如此,这‘敬’便在这里。”[7] 佛教道家的静坐法,身体姿势、呼吸气息、观想守窍皆有严格的要求,与朱子的静坐法,彼此有明显的差异。

附注

[5][6][7]同上,卷十二,第211页、第211页、第215页。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