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宦与百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94
颗粒名称: 仕宦与百姓
其他题名: ——从婺源理坑谈理学如何渊源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门票写着婺源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导游在车上向我们解说婺源县与江西省的关系,种种阴错阳差,婺源成为该省资源分配最少且是现代化发展最迟的一县,卓越的美丽与孤独的忧伤往往相随作伴,开发的迟缓正好保护了最多古朴的风味。婺源县是朱熹祖籍,我们从福建武夷山备妥早、午两餐的干粮,行车300多公里前往,好奇心使我们一探徽派建筑的特色。来到婺源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仕宦名村——理坑,此村建于南宋初年,古朴的村落在山水环绕中更显遗世而独立,它们安安静静地群居伫立于山峦间的凹巢,百年来吸风饮露,足不出户。南宋、理学、婺源,“今人不见古时月”,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文献以充实建筑的意涵。
关键词: 仕宦 百姓 渊源

内容

门票写着婺源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导游在车上向我们解说婺源县与江西省的关系,种种阴错阳差,婺源成为该省资源分配最少且是现代化发展最迟的一县,卓越的美丽与孤独的忧伤往往相随作伴,开发的迟缓正好保护了最多古朴的风味。婺源县是朱熹祖籍,我们从福建武夷山备妥早、午两餐的干粮,行车300多公里前往,好奇心使我们一探徽派建筑的特色。来到婺源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仕宦名村——理坑,此村建于南宋初年,古朴的村落在山水环绕中更显遗世而独立,它们安安静静地群居伫立于山峦间的凹巢,百年来吸风饮露,足不出户。
  它们不出门,于是我们搭了飞机和车前来拜访。每门每户,空间不大,一进门便可一览无遗,通常是中间一厅堂,摆着方正的桌子,墙上有祖母或祖父的照片(或许是遗照),旁边摆设几张椅子,一抬头便能望见天,这似乎就构成家的中心。其中,究极细致的雕刻走过几百年的时光隧道,向我们炫耀低调的奢华。此处是国家保护的古迹,但毕竟还是当地人的住宅,虽然我们事先不知情。于是,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跑到别人家来东张西望,看了几户,这才惊觉打扰到别人的生活和太不重视他们的隐私了!我们询问了一户正在看电视的小孩,“每天都有人来吗?”小孩闻言点头,继续看电视,相当淡定。
  我不知道现在仍住在古迹里的人们是否知道这些古宅的意义,但是我看到这些古宅经历了名宦府邸、“文革”到现在电灯、电视、电冰箱的时代,门院内外,新旧斑斓,墙上革命宣传话语的痕迹,古韵生机的墨色青苔,向我们诉说它们沧海桑田的过去。许多人家还有小铺供游客采买纪念品,我们时而拿着小纪念品仔细端详,时而听解说员介绍明清时期居住于此的官员们的府邸,其中官位最高的官邸是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但他的住宅很小、很低调。我想起厦门大学的美玲在研讨会问我的问题,“我们想要祭祀,但要怎么做?”古宅仍在,但古礼之魂如何唤醒?如何复活?如何赋予传统以新时代的意义?当年朱熹面对的问题,现在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朱熹透过经典的注疏,让先秦典籍拥有近代的新生命,透过祭祀的仪式,引领在世之人与古人同在,“我之精神即是祖考之精神”于是成为不虚妄的真实话语。他的后代学子也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而继承先师的志业。我们重走朱子之路,其实也是依循着他的足迹,一种神话学的反复,一套复古的仪式,一趟历史旅程的想象,重新思索经典的价值和仪式的意义,与生命的传承性,以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
  古宅确实见证了历史,但居住在历史里的人能活出历史的新生命吗?凭借着古迹,我们将如何探寻理学的渊源呢?南宋、理学、婺源,“今人不见古时月”,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文献以充实建筑的意涵。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