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自然与人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84
颗粒名称: 共鸣:自然与人间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我习惯在厚重的书堆中找寻朱子,但朱子的内心世界却仍然遥远,但若研究对象的生命气象从来不曾触动到研究者的内心,研究者也无法得到真实的意义。他在什么情境底下养成他的性格、思想怎样建构他的理论,使我益发忘却他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实存的人,虽未能在硕士阶段便得到朱子之路的感发,这是渐渐脱离山野、习惯在都市中生活的我们无法感受到的,人们正在自然之中寻找其更便利的生存方式,也再无法体会人与天地间的那种相依相存,是我们长久遗忘也象征着放弃的声音,但我忽然能够体会到曾经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朱子。
关键词: 共鸣 自然 人间

内容

多年来,我习惯在厚重的书堆中找寻朱子,从他的书信、语录中发掘他的哲学义理。在字里行间,我能够平铺地分析其思想,但朱子的内心世界却仍然遥远,就像事实上的理所当然,我们永远回不到过去,无法当面向他讨教、与他相处,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一个当下已不存在的古人。学理的研究需要客观理性,但若研究对象的生命气象从来不曾触动到研究者的内心,彼此之间没有共鸣,那么研究成果只是一种冰冷的资料,研究者也无法得到真实的意义。因此,朱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什么情境底下养成他的性格、思想怎样建构他的理论,虽然相当重要,却被我视为是难以真正体察到的。虽然我尽全力思考探究,但愈是深入,愈感到迷惘;朱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使我益发忘却他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实存的人,有血肉、有灵魂、有七情六欲,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去年暑假,我担任师大儒学营的辅导员,在行前会议中第一次与张崑将老师谈话。张老师对于我研究朱熹哲学,却没参加朱子之路颇为意外,令我当时有些惭愧,但也开始注意到朱子之路这个行之有年的研习活动。往后又得知不少学长姊大力推荐,令我下定决心报名参加。作为博士生,虽未能在硕士阶段便得到朱子之路的感发,但却透过这趟旅程,让我重新认识了过往心心念念的研究对象,或许也象征了某种意义吧! 第一次前往大陆,便到了武夷山,欣赏那儿极具特色的山水,徜徉于蓝天白云之下与翠绿的茶园,感受到当地的风俗民情,我混杂着激动与兴奋的心跳动着。踏着天游峰的土地,在九曲的潺潺流水上漂流,抚摸着朱子植栽的大树,绕行着朱子的墓地,我们与自然如此贴近,似乎能倾听到天地的脉动、林木山川的呼吸,这是渐渐脱离山野、习惯在都市中生活的我们无法感受到的。不过,虽然武夷山未开发的地方还很多,但也能看到四处有许多正在搭建的房舍与施工的地点,人们正在自然之中寻找其更便利的生存方式,现代化的痕迹悄悄侵入,不事雕琢的大地中崭露零星的人间气象,就像我所居住的台北郊区那般,武夷山正展现了那天然与人工的交融,且是更原始发展的样态。这让我心中有所感叹:人们生活在自然中,究竟如何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我们创造文明,追求便利,运用身边的资源,究竟其分际为何?当我们选择更方便的生活,必然承受着某些失去,那些失去这样隐微,看似容易被人放弃,但是无形之中,我们已无法再记忆起那片山水的价值,也再无法体会人与天地间的那种相依相存。
  我永远记得我们在鹅湖书院中席地而坐,静下心来的那三分钟,那不同于在舒适的现代化建筑中、吹着电风扇冷气的静坐。朴实而不讲究形式,只是在那片自然中放松自己,一瞬间四周的声音如此清晰,蝉鸣鸟叫,空气的流动,丝丝入扣,我感觉到无比的震撼,那是自然的声音,是我们长久遗忘也象征着放弃的声音。我的意识这般澄静,内心如此诚敬,人与天地融成一片,使我不禁热泪盈眶。原来自然与人间如此亲近,理学家所谈的天人一体,或是所谓的超越体验,是否就是如此,我不得而知,但我忽然能够体会到曾经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朱子,是如何热烈而真挚地拥抱天下,若生命中没有这样与自然的接触,未曾与其相互感通,是没有办法提出那样精微的哲学思想,那样深刻庞大的义理脉络的。而这正是关在书房里,埋首书堆的我们欠缺的,更是现代人汲汲营营于生存空间中,既被动又主动而放弃掉,就再也难以回头去拾起的东西。当人们整日被手机绑架,只知道追求便捷有效率的生活,习惯于那样用人工与金钱堆砌起来的价值观,就算知道自然不可破坏,却总是无法付诸行动,其实是为满足自己欲望所找的借口,可谓知行不合一。于是,人们也就不自觉地分裂了天人,再也不可能明白儒家思想中最根本而自然的感动,更不可能为了“迂腐”的道德放弃自己“自然”的欲望,天地给我们的,似乎只剩下那一副躯壳的欲望与维生的需求。
  我已经不只一次听到他人说,“人性本恶”“当老师的道德感本来就比较重”“现代的人还能够替他人着想是很难的”。说这些话的人,不代表他们就不懂人有善良的一面,或是他们缺乏道德感,或是不能为他人着想,而是他们妥协于整个大环境所习以为常的、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来自于人们喜欢让自己的欲望大过于一切,所以说是妥协,还不如说是欣然接受,因为这样的价值观,让他们最方便、最容易得到满足与快乐。所以,就算内心有些道德上的不安,但却能轻易的放过,而臣服于自我的欲望之中,这不就是历来儒者包括朱子特别要求警醒的地方吗!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可以不断的欺骗自己的良心,放过那些不安的感受,沉溺在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大海中;抱持着不是真知的知识,每个人虽然表面依照着道德价值来决定是非对错,内心却容许自己或他人不断拥有道德上的不安,是相当骇人的一件事。人们放弃了倾听自己的内心,也抹煞了能够倾听自然的机会,更不可能看到天人之间、人我之间那种紧密不分的一体样态,这是我通过此行,体会得更加深入的事情。这或许是个古今永恒的问题,但我一想到朱子在当时未曾放弃过天下人,我就益发不愿因为大环境的困难,就屈服于无奈与无力之下。我会将此行的感动放在心中,作为激励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像朱子一生坚毅徐行那般,我也要一步一步踩稳朱子之路,才不辜负在鹅湖书院?那自然与人间的共鸣体悟。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莞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