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78
颗粒名称: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其他题名: ——第七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76-79
摘要: 转眼间,“第七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结束已十余日,从青山秀水的武夷山回到喧嚣燥热的北京,心中还是充满了感怀,仿佛心灵仍旧徜徉在武夷和婺源的峰峦与绿水之间。十几天来,逐渐整理从福建带回的千余张照片,发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仍旧那么生动,或是深沉的思考,或是轻松的欢笑,那短短七天的点点滴滴已经牢牢地印在脑海里,足以成为终生难忘的回忆。作为本科即就读于哲学系的学生,在北大接触中国哲学至今已经七年。武夷山上有仙灵虽知朱子生于尤溪,生命的大部分足迹也集中于福建。武夷山绝美的景色固然令人难忘,却并不足以震撼人心。如今的武夷精舍,虽然属于武夷山风景区的范围内,但却是难得的宁静清幽。
关键词: 第七届 朱子之路 心得

内容

转眼间,“第七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结束已十余日,从青山秀水的武夷山回到喧嚣燥热的北京,心中还是充满了感怀,仿佛心灵仍旧徜徉在武夷和婺源的峰峦与绿水之间。十几天来,逐渐整理从福建带回的千余张照片,发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仍旧那么生动,或是深沉的思考,或是轻松的欢笑,那短短七天的点点滴滴已经牢牢地印在脑海里,足以成为终生难忘的回忆。
  作为本科即就读于哲学系的学生,在北大接触中国哲学至今已经七年。七年来,朱子的书读过一些,朱子的话能背下几句,朱子的思想,更是考试和论文经常涉及的内容。但是,和许多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们一样,我们都曾在思想的探索中找寻朱子的痕迹,而朱子的人生、朱子的足迹,似乎只是厚重书页后的背影,存在但却模糊。现在想来,真的庆幸参加了朱子之路研习营,让我对朱子的人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他生活过、行走过的土地有了更直接的体认。武夷山上有仙灵虽知朱子生于尤溪,生命的大部分足迹也集中于福建。但此前,我从未踏上过福建的土地,直到那天,在绵绵细雨中,来到风光绝美的武夷山。雨水洗去了闽北夏日的燥热,坐在九曲溪边,《印象大红袍》在眼前徐徐拉开序幕。一山一水养一方人,如今生活在天游峰下、九曲溪边的武夷山人,面对瞬息即变的现代世界,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固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他们感恩日月、感谢雨水、歌颂大王和玉女的传说,精心地培育并珍视这里独有的大红袍,尽力追求人与山水自然的合一。武夷的山、水,在几百年前曾经浸润过朱子的生活,武夷的茶,也曾丰富过朱子的思考。我们从现代穿越回八百多年前的旅程,就以这幕满怀着希望和热情的演出开始。
  挥汗如雨地登上天游峰,俯视仙境般的武夷全景;在竹筏上俯身捧一捧九曲溪水,在心里留下婷婷玉女峰的倩影;穿过山林和溪流,身上带着清晨草叶上的露珠,看一眼岩壁上的大红袍;在水帘洞旁感受难得的凉爽,让清澈的泉水洗去一身的烦恼。武夷山绝美的景色固然令人难忘,却并不足以震撼人心。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单纯的美景,而是美景被赋予的传说与传说背后所寄托的希望,精神的传承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力量。对我们而言,武夷山的景色因为朱子的足迹而显得那么特别。八百年前,朱子也曾仰望天游的绝壁,欣赏大王玉女的倒影,在九曲溪上,留下悠远的棹歌。我们似乎是跟随着朱子的背影,朝圣般地眺望崖壁上朱子所书的石刻,吟诵他留下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因了朱子的描绘,因为这里每处都留下朱子的足迹,与他的脚步交会,武夷的山水被赋予了穿越历史的灵气,那么灵动而贴近人心。
  距离武夷山不远的五夫镇,万亩荷塘中盛开的荷花为这个小镇增添了生机。这里不仅有荷花和莲子,更有着朱子年轻时生活的痕迹,走进紫阳楼,仿佛看到那个承受着丧父之痛发愤读书的少年;漫步在朱子巷,想象朱子走在这里的景象;伸手抚摸朱子手植的香樟树,喝一口灵泉水,感念朱子的足迹被保留得如此完整。如果说在五夫镇遇到的是少年的朱子,那么在武夷精舍,则邂逅了壮年的朱子。武夷精舍成于淳熙十年,由朱子亲自营建,他在此著述讲学达八年之久。如今的武夷精舍,虽然属于武夷山风景区的范围内,但却是难得的宁静清幽。研习营在此举行了庄严的始业式,学员们以传统的方式礼敬先贤,并感恩研习营的诸位老师。始业式最后,全体学员共同诵读《朱子家训》,洪亮的声音在精舍中回荡,久久不散。仪式的庄重告诉我们,此行并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应当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实践的方式认识、体贴朱子,惟以朱子之志、朱子之业为自己之志业,才能不辱先贤之遗训。新知培养转深沉研习营的最后两天,从福建转到江西,第一站便是铅山鹅湖书院。铅山鹅湖,因为朱陆“鹅湖之会”而声名远扬。穿过“斯文宗主”牌坊,来到室内,正室正中挂着“朱子教条”。席地而坐,杨儒宾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上两次“鹅湖之会”的缘起,并主持静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在宁静的山中,在历史悠久的书院中,只有微风吹过,那一刻,八百年前的历史并非遥不可及,朱陆之辩似乎就在眼前,自己与自然、与历史好像已经融为一体。
  永远不会忘记鹅湖书院的那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只有蝉鸣声声,偶有清风拂过,吹动水中的睡莲、墙上的爬山虎,钟灵毓秀之地的宁静安适,是此行最值得欣赏的美好景色。坐在院中,沐浴在阳光里,抚摸石桌与院门,遥想朱陆论辩的情景。想到朱子的一生,算不上顺遂,早年丧父、壮年丧母、政治失意,然而他仍旧坚定执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总是具有穿透历史的渗透力,这也是为何朱陆思想交锋所擦出的火花,成为后人不断阅读、讨论的对象,而鹅湖书院,也成为先贤思想的具体寄托,正如书院的一副楹联所写的那样:“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 穿越八百多年,与朱子的脚步相叠,与朱子的目光相会。八百多年的时光,太多的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我们所看到的风景,或许与朱子看到的并不完全相同。然而,智慧的光芒竟然如此执着而坚定地被传扬下来。对我们这些朱子之路幸运的参加者来说,因为这趟旅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朱子,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彼此,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因为朱子之路的存在,因为在朱子墓前深深鞠躬之时所下定的决心,我们每个人会重新思考,在喧闹浮躁的世界里,在曲折坎坷的人生中,到底应当如何自处。朱子所代表的,是这个民族千年的文化生命,因为这趟旅行的存在,我们深切地感到理学学说的命运与自己是如此息息相关,在八百多年后的现代世界里,坚持“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仍然有迫切的需要。我们更要感念大自然慷慨的赐予,感谢这片土地上深沉厚重的历史,并将这条文化血脉传承下去,无愧于历史和子孙。
  有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旅行,当我们再吟起《九曲棹歌》“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九曲溪上的艄公艄婆口耳相传的故事;当再翻开《近思录》,读到“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的时候,必定会想到隐藏在深深翠竹里的寒泉精舍和精舍门前的那一潭碧水;当再读到“鹅湖之会”“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之时,定然会想到鹅湖书院那一天明媚的阳光和大家席地静坐时获得的内心的沉静。当我们再读到朱子的思想,想起朱子的一生,这七天充实的旅程必定会再次浮现在眼前,让人一次次重温当时的心情与感动。因为这次旅程,书本上那些深奥的文字顿时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那些八百年前的理学话语也变得亲近贴切。倘若朱子有知,看到这样一群人,以重走他人生轨迹的方式去纪念他的人生、钻研他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生的志向,定会欣慰地微笑吧。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这条路已经开始,并将一直延续,没有尽头……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文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