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之路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60
颗粒名称: 朱子之路心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研习营前五届由朱氏宗亲会主办,参访处均由专家及朱子后裔解说导览。也深深感觉到这次出游目的不在玩耍,发表、点评、敬师、祭坟,我们来走朱子走过的路、喝朱子喝过的水,能够亲身体验朱熹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学员齐声朗读《朱子家训》。再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敬献台前。接着杨老师赠送学员智慧笔与孝母饼,并带领所有学员齐声朗诵《朱子家训》。来形容由衷而发的持敬功夫。希望无忝为台湾推派出来的学员代表。众人移师到精舍外一片空旷的草地,当年孔子与弟子们也是坐在自然环境中谈学论道,据说以往祭坟时暑热难耐。
关键词: 朱子之路 心得 研习营

内容

2013年7月11日,盛暑之季,笔者偕同台湾的十余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研习营前五届由朱氏宗亲会主办,本届改由厦门大学国学院主办,气象亦随之不同。各单位各尽所能,出资出力赞助学术活动,参访处均由专家及朱子后裔解说导览。此外,参加者食宿全免,仅须负担来回程旅费而已。笔者于此诚心致谢。领受之余,也深深感觉到这次出游目的不在玩耍,发表、点评、敬师、祭坟,都必须尽心尽力才是。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而生于福建、长于福建、讲学于福建、终老于福建,一生71年与福建结不解之缘。正如杨儒宾与张崑将老师所说:我们来走朱子走过的路、喝朱子喝过的水,能够亲身体验朱熹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对他将更有一番亲切的了解。朱熹是理学大儒,他在武夷山下讲学,谈的是自己对天理、对道的领悟。因此,我们追溯朱熹的足迹,同时不断在揣摩他如何阐述天理,也因此这是一趟朝圣之旅,一趟追摹朱子心迹之路。
  第二天下午,研习营成员会合,来到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在此向孔子、朱子行拜师礼,随后展开始业式,学员齐声朗读《朱子家训》。笔者有幸代表台湾学员,协助礼仪进行。礼仪的进行程序如下:首先,台湾团团长杨儒宾老师授旗,由我负责接掌旗帜。接着行拜师礼,学员各就各位后,对孔子暨朱子像三鞠躬。而后由笔者恭读祝文,读完祝文后行释菜礼,在祭台前供奉水芹、韭菜、红枣、栗子;其次,再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敬献台前。接着杨老师赠送学员智慧笔与孝母饼,并带领所有学员齐声朗诵《朱子家训》。最后由贵宾致词,礼成。 明儒罗近溪曾以捧茶童子小心翼翼、有如临渊履薄的状貌,来形容由衷而发的持敬功夫。回想礼仪过程,众人的目光与电视台摄影机的镜头聚焦在台前,果真是一步也错不得。程序错误不打紧,倘使礼仪庄敬肃穆的气氛被扰乱,这份责任可就担不起了。当时站在老师们面前,正对着孔子与朱熹画像,确实是小心翼翼、临渊履薄,一点也不敢大意。礼成后电台来拍一小段访问,我尽量答得周正,希望无忝为台湾推派出来的学员代表。
  拜师礼后,众人移师到精舍外一片空旷的草地,由预备好的学员发表论文。由于天气暑热,大家习惯在冷气房里凉快,刚坐下时难免东摸摸、西抓抓,拍打腿上的蚊虫,无法安坐。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暑气稍微消散,草地上吹拂着自然的风,坐着居然十分自在舒适。老师特别勉励学员,当年孔子与弟子们也是坐在自然环境中谈学论道,我们也得以效法前人的精神,体验在草地上的自在安坐。宋明理学中十分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此心活泼泼地,如鸢之飞、如鱼之跃,无物我之间隔。比起待在大楼里吹冷气开会,我们多少更靠近这个理想了一点。
  隔天早晨,我们出发去祭拜朱熹之墓。由于台风过境,闽北也下起了“暴雨”。如果跟台湾天天下的雷阵雨相比,福建的“暴雨”只能说是平和的了。拜雨所赐,据说以往祭坟时暑热难耐,而今年却格外清凉。看着朱熹后人一个个拈香礼拜,让人内心非常感动。是什么因缘,让八百年后的子孙仍旧络绎不绝前来参拜祖先,香火代代不绝?又是什么因缘,让这么多不姓朱的外人,也认真而虔敬的前来参拜?只见北师大的李秋莎同学在雨中湿滑的石地上连拜四拜。这是以明制“生徒见其师,久别四拜”,即后学见师长礼见,拜礼头俯至手,并不至地。她说四川大学有礼敬师长的传统,同学在老师面前不敢你我相称,一定会使用尊称。礼仪形式虽然是外在的动作表现,但是没有内心真实的敬意,做不到秋莎同学这般由乎衷而行乎外的表现。回台湾后,我拿起祭坟现场拍摄的相片给某位对超自然现象有敏感体质的朋友观看,她竟说有股电流传遍全身。噫!子不语怪力乱神,理学大儒面前更不应该谈论这种灵异之事。然而我们是否能够心里相信,朱熹肉身长埋于此,而神明不散、精神不坏,当众人拈香鞠躬时,凭借一片赤诚,便真实地与幽冥感通了呢? 参拜过朱子墓之后,接下来两天半的行程,是前往朱熹在五夫的故居、朱熹爷爷朱森的墓、朱熹母亲祝夫人的墓,兴贤书院以及云根书院等地。参拜完两处坟茔后,来到五夫的紫阳楼。在朱熹故居外,有一株朱熹亲手栽植的香樟树,年纪已经八百岁了。树干中空,内藏一朵硕大的灵芝。整棵树需要七八人以上才能合抱。紫阳楼背靠屏山,面临潭溪,故居外是连绵不尽的荷塘,一朵朵莲花竟然都像球一般大,花瓣怒放。伸手采下莲藕,剥开外皮就能吃到甘甜的莲子。懂中医的朋友在旁解说,要我们留意莲子心,味道虽苦,却是极佳的药材。当地人往往以售卖莲子为业,路上随处可见剥开的外皮。此处的风貌十分古老,还没有太多现代化开发的痕迹,或许仍是当年朱熹惯见的场景。
  故居外的小径旁有一幽泉,水质清澈干冽,是朱熹当年喝过的泉水,水边大石上还有他的题字。大家到此纷纷拿起水勺饮用泉水,啧啧赞叹之余,只听老师们戏言:“之前我来喝过这水以后,那一年立马就升等当教授了!”又或者是:“喝过水以后,我就文思泉涌,写出好几篇论文来啦!”还有:“你们赶快喝,博士论文明年就写完了。”旁边的同学连忙拿起宝特瓶装满一瓶,准备带回台湾把朱文公家乡的灵气与亲友分享。朱熹饮用过的泉水竟然有此神效,笔者自然从众饮水。说有什么现实的效益,倒是不敢奢望,但这泉水清澈甘甜,于身体健康有所裨益,应当是没问题的。
  五夫还有一处朱熹奉祠家居时义务操办的社仓,始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为赈济当地饥馑而设,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将《社仓事目》上奏,孝宗“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明代崇祯年间重建,建筑有三百年历史,地上铺路的一块黄色大石则是宋代遗物,经过八百年岁月留存至今。同行友伴一齐伸脚踏在大石上,象征着齐心合力,同游此地。不远处有崇安望族刘氏之宗祠,是朱熹当年父亲被托孤给忠定公刘子羽之处。附近还有兴贤书院,标志是正门顶上摆着三顶乌纱帽,提醒学子努力读书,未来做官。云根书院建在山上,它就完全是现代建筑了。
  16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朱熹与陆九渊论学的鹅湖书院。宋代时鹅湖寺就在江西与福建来往官道旁一百米处,来往旅客很容易在此停留。辛弃疾和陈亮曾经相约在鹅湖书院,两人相谈甚欢,送别时依依不舍,以诗词相互唱酬。辛弃疾的名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题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便是此时所写。说来宋代许多名人,也和鹅湖书院有密切的关系。
  鹅湖书院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论辩。当年陆九渊赋诗:“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而朱熹归后数月赋诗酬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彰显出理学两大流派的差异。走在书院内,内心特别感到激动。一股情绪的潜流上冲,几乎要逼得我潸然泪下。这种感觉是没有原因的,毫无来由,我也不会解释。看着朋友们开心地四处参观拍照,我也把这些感觉放下来,加入他们。杨儒宾老师特别在书院带领学员静坐20分钟,让我们体验一下理学家做功夫,如何收摄心神,屏绝闲思杂虑。也许是感受到书院的特殊气氛,最后一天发表论文的同学和点评的老师都特别用心,准备特别的充分。
  参访与朱熹相关的景点,是出发前就意料中的事情。在短短几天的行程中,与大陆的学员结下深厚的友谊,却是意外丰富的收获。晚上回饭店,大家邀集人手玩游戏,我们也在游戏中彼此熟悉,天天都玩到欲罢不能,到回程的卧铺火车上还在玩。人数太多,我们就坐到卧铺的第二、三层,继续待在同一节包厢玩。游戏的输赢事小,大家打开心房交流,天南地北什么都聊,却有赖这场游戏的推波助澜。主办单位安排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搭配住房,不让原先已经熟悉的朋友再住同一间,这个决定确实让两岸学员多出许多交流的机会。当大家搭火车返回厦门大学,五分钟迅速逛完厦大并拍照准备道别时,每个人都依依不舍。
  宋明两代学者讲学风气特别兴盛,以学问会友,在谈论中彼此切磋琢磨,裨益匪浅。因为和书上的学问对话,毕竟比和活生生的学友对话多隔了一层。唯有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才能与自己相互印证。朱熹有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辛弃疾等学侣;阳明有湛若水、罗钦顺等同道;阳明的弟子王畿、钱德洪、王艮、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人相互论学,以友辅仁。在这趟朱子之路上,师友夹辅,各人在不同领域都有特殊成就,以不同的角度重新演绎朱熹,思索他的学问。当中激荡出来的火花,可说是这趟旅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收获。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忠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