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朱子之路心得随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51
颗粒名称: 第六届朱子之路心得随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22-25
摘要: 第一天结束筼筜书院的参访与研讨会后的当晚,我忽然想起下午在筼筜书院,未来几天又如何静下心来体验朱子之路,到饭店休息片刻后便前往武夷精舍举行始业式及敬师礼,行礼过程中大家的神情都相当专注、肃穆,礼的精神意涵也将透过每一步仪节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时间仿佛回到古代孔子讲学的场景——喔,众多书院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鹅湖书院,体验当时读书前先静坐的旨趣与工夫。听着朱美珍老师描述朱子选择每一处墓地的缘由与标准,不禁佩服朱子选择每一块墓地的想法与眼光。
关键词: 第六届 朱子之路 随笔

内容

早晨,背着背包,拉着一只行囊,内心带着些微忐忑与满满的期待,跟着杨儒宾教授、张崑将教授等师长与团员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搭乘前往厦门的班机,正式踏上这趟朱子朝圣之路。
  第一天结束筼筜书院的参访与研讨会后的当晚,我们搭乘火车前往武夷山。对于第一次尝试13小时硬座体验的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倍感新奇刺激,然则身体却力不从心,加上连续多天睡眠不足,车子出发才不过几小时,就开始感到肩颈酸痛,浑身不自在。不过,正当半夜感到坐立难安之时,我忽然想起下午在筼筜书院,朱茂男董事长与杨儒宾教授不断提及的——这是一条精神修炼之路,当下我内心感到相当惭愧,也想起在古代欲往返千余里的路程,动辄也要数天,而今不过才半天的时间就大喊吃不消,未来几天又如何静下心来体验朱子之路,遥想朱子呢?于是,我重新肃整心情,让自己不再那么心浮气躁,或许正因为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接下来便很快进入梦乡。
  第二天抵达武夷山,到饭店休息片刻后便前往武夷精舍举行始业式及敬师礼,虽然外头艳阳高照的天气让室内显得有些闷热,行礼的老师、学生和在一旁观礼的人们各个汗流浃背,但却没有人因过于热情的太阳而分心躁动。行礼过程中大家的神情都相当专注、肃穆,此时一股莫名的感动与诚敬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朱子尝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虽然现今社会多数人都认为礼仪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象,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累赘与束缚,但今天的敬师礼证明了,透过仪式的施行,不仅能使人以更庄敬严肃的心态看待一件事。随着仪式的进行,礼的精神意涵也将透过每一步仪节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天理”就这样透过“礼”存活在每个人心中。所以,礼文仪节又怎可被人忽视遗忘呢?礼成,我们一行人前往精舍旁的小草原上围成一圈,聆听第二场研究生论坛,四周武夷群峰环绕,与武夷精舍相互辉映,众人坐在蓊郁翠绿的草皮上,树下山风徐徐吹拂,讨论声伴随着蝉鸣声,时间仿佛回到古代孔子讲学的场景——喔!多么美的一幅画! 往后的几天行程则越加紧凑,一路上我们参访了许多书院,如考亭书院、兴贤书院、云根书院和鹅湖书院。朱子一生广设书院,致力于讲学与儒学的推广,正如杨儒宾教授所说朱子不仅是读书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化运动家。众多书院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鹅湖书院,虽然当时的鹅湖书院已毁于战火,此为清代重建,但或许已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历练,使得这座书院仍显得沧桑斑驳而充满历史感。在午饭前,杨儒宾教授带领同学在这座书院静坐,体验当时读书前先静坐的旨趣与工夫,全体同学整襟危坐,半闭双眼。一开始仍可感觉到周遭的氛围有些浮动,早已习惯的蝉鸣声似乎也被瞬间放大而清晰许多。但随着时间流动,蝉鸣声停止了,我的思绪也似乎跳跃到八百多年前的那场“鹅湖之会”,想象当时吕、朱、二陆的辩论大会,虽然不晓得这样的静坐结果是对是错,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相当难得的体验。
  除了参访书院,这几天另一个重要的行程则为参谒朱森墓、祝夫人墓及朱子与夫人合葬墓。听着朱美珍老师描述朱子选择每一处墓地的缘由与标准,不禁佩服朱子选择每一块墓地的想法与眼光。而其中让我记忆极为深刻的则是前去黄坑祭拜朱子暨刘太夫人墓仪式的那个上午:那时,每一位营员皆收起前一晚在不同营员房里嘻笑打闹之心,以严肃虔敬的心情,专心凝视着祭礼仪式的进行,谛听主祭人恭读祝文,并由全体营员齐诵《朱子家训》,礼毕,全体师生一同绕陵思贤祈福。绕陵的时候,我想起朱子不太顺遂的一生,不禁佩服尽管朱子的人生走得有些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依旧致力于追寻并实践他的生命理想,也因为如此锲而不舍的努力,所以就算他已长眠于地下,就算是时隔八百多年的今日,我们仍然能藉由文本或实际走访他曾经生活的地方来遥契他的精神与风范,朱子的这一切是多么令人敬畏阿! 另外既名为重走朱子之路,又怎可缺少朱子所生活的地方与所历游的美景呢!所以此趟行程,主办单位亦安排了许多观光景点让我们游览,如爬天游峰、搭竹筏漂流九曲溪、观赏印象大红袍等。回想起这几天,若要说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景点大概是朱子生活了四十余年的五夫了!刚抵达五夫这个镇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遍布乡野的荷花池,村落紧依着山脚而建,景色十分秀丽,但这个乍看之下以为只是风景优美的小镇,实际走入邻里巷道内却发现这个乡镇处处都是宝藏,不论走到那里,总是能感受到在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下而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与敦厚淳朴的民情。
  走进紫阳楼中,虽然当时朱子所居住的紫阳楼已不复存在,但后人的用心仿建,仍可让人一发思古幽情,站在书房里,想象朱子当时正是在此生活、读书、踱步沉思,内心不禁兴奋起来,原来自己也能如此贴近朱熹的生活。随后步出紫阳楼,前往楼旁的灵泉,听完导览员的解说后,大家纷纷汲取一些“聪明水”啜饮几口,清甜沁凉的灵泉让我又不禁开始遥想朱子当年也曾在此饮用此源头活水,瞬间有种时光交错之感。而后参观兴贤书院、五夫社仓则更让人敬佩古代儒者努力求取功名,为的是实践经世济民的理想与抱负。回程途中步入的朱子巷,不过是数十米的小巷弄,却像是有股魔力般令我踟蹰甚久,走在不知历经多少岁月的鹅卵石道上,我的思绪顿时坠入早上前往黄坑祭拜朱文公暨刘太夫人墓的情景。那时天空不断飘着蒙蒙细雨,每个人皆低头不语,默默的走在鹅卵石路上,气氛如此静谧,如此庄严,这个画面就这样在我脑海里久久徘徊不去。最后,我们回到紫阳楼前瞻仰当年朱子亲手种植的古樟。古樟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霜吹打仍昂首卓然于天地之间,在雨水与阳光的滋养下枝叶愈发茂密翠绿,枝干延伸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上,随着熏风微微摇曳,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如同朱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一样,随着时间的淬炼而更加茁壮。
  在参访五夫各个古迹的途中,无论是在沟边戏水的小朋友,还是蹲坐在路旁剥取莲子的妇人们,甚至是坐在门边长凳休息的老奶奶,不管是谁,面对我们这群访客的到来,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这样的笑容,让人分不清谁是老人,而谁又是小朋友;就像是此次同行的师长和同学们一样。这趟旅程虽然走得有些辛苦,但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同学对彼此的负面情绪与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关心与照顾。回家整理照片的时候,看着一张张大家洋溢着满满笑容的合照,实在很难想象其实大家相识也不过短短几天。而今,虽然回到台湾已过半个多月,但这个村落与朱子之路营员们满满的人情味始终令我无法忘怀,心中也只有满满的感动与感激。这一路上非常感谢厦门大学国学院、台湾朱子学研究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和各个单位的精心规划与安排,听着朱美珍老师与朱人求教授一路的讲解与分享,除了让我们更了解朱子的一生与过往,也让我感受到朱子后裔欲发扬朱子文化的团结与奉献,内心着实感动与敬佩!这七天看着负责筹划、联络协调的老师们劳心劳力、尽心尽力的打点这一切,真的深感佩服老师们对诸多事宜的细心与用心,因为老师们辛苦的付出,这趟旅程才得以成功顺利结束,谢谢老师! 这七天六夜的朝圣之路,从第一天听着老师描述历届朱子之路的甘苦,到中间几天亲自体验一步一步走在朱子之路上,感受朱子当时如何在这片土地问道、论学,遥想朱子如何在这块土地实践他的理念与想法,并从中不断省思与自我对话,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现今如此多元而庞杂的文化冲击,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来面对传统儒家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与实践其核心价值与意义……到最后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离开武夷山,回到台湾,回想这几天的一切,除了感动还是满满的感动。第六届朱子之路乍看之下已经结束,但朱子之路的精神将常驻于每个人的心中,并继续实践、传承下去。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霁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