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先贤 参观圣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42
颗粒名称: 祭拜先贤 参观圣地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祭拜先贤、缅怀先圣是朱子之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们先后祭拜了朱子及刘夫人、朱子的母亲祝夫人、朱子的祖父朱森。但大雨挡不住同学们拜谒朱子及刘夫人墓的热情,一大早师生们就驱车前往建阳市。很快就看见了用鹅卵石堆成的朱子和刘夫人的陵墓。同学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第一次感觉到圣人离自己如此之近。师生们向朱文公暨刘太夫人陵墓行鞠躬敬拜礼。并将手中的香火插在朱熹墓碑前。师生们驱车来到建阳马伏祝夫人墓前祭拜朱熹的母亲祝夫人。向这位培养了旷世大儒的伟大母亲敬献了花篮,师生们向祝夫人陵墓行三鞠躬礼。
关键词: 祭拜 先贤 参观圣地

内容

祭拜先贤、缅怀先圣是朱子之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活动中,师生们先后祭拜了朱子及刘夫人、朱子的母亲祝夫人、朱子的祖父朱森。
  受台风影响,14日武夷山地区下起了大雨。但大雨挡不住同学们拜谒朱子及刘夫人墓的热情,一大早师生们就驱车前往建阳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师生们来到了黄坑镇。下车后,大家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行,很快就看见了用鹅卵石堆成的朱子和刘夫人的陵墓。此时,同学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第一次感觉到圣人离自己如此之近。
  祭拜仪式简朴而隆重。祭拜仪式由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美珍主持。祭礼分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三个部分。初献礼的主祭人是朱氏宗亲代表朱建峰,亚献礼的主祭人是朱人求教授,终献礼的主祭人是杨儒宾教授。每一阶段,主祭人首先敬香、献花,然后敬酒三杯,最后率领全体学员三鞠躬。终献礼毕后,由杨儒宾教授唱赞诵祭文,曰: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履险犯难,持志不惊,党锢一禁,志气愈宏。持志格物,言行必躬,仪表万代,无不可从。洙泗断矣,赖公畅通,大道穷矣,因公无穷。瀛岛后学,兴发乡风,跨海远行,来理吾宗。神灵不爽,乞釜寸衷。伏维随后,司仪将帛、祝文焚烧于香炉内。接着,师生们向朱文公暨刘太夫人陵墓行鞠躬敬拜礼。礼毕后,师生们齐诵《朱子家训》。最后师生们以逆时针方向绕陵一圈,并将手中的香火插在朱熹墓碑前。
  14日中午,师生们驱车来到建阳马伏祝夫人墓前祭拜朱熹的母亲祝夫人。祭拜仪式由朱美珍副会长主持。杨儒宾教授率领师生,向这位培养了旷世大儒的伟大母亲敬献了花篮,并献上了一杯清酒。随后,师生们向祝夫人陵墓行三鞠躬礼,并绕陵一周。
  祭拜先贤之后,师生们还参观了考亭书院、紫阳楼、兴贤书院、鹅湖书院、朱子学校等朱子学习生活或与朱子有关的地方,追寻朱子足迹,感受圣贤魅力。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遵从其父遗愿,于考亭筑室定居,并在居室东面建成竹林精舍。淳祐四年(1244)理宗皇帝赵昀下旨诏为考亭书院,并御书“考亭书院”四字。考亭书院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朱熹晚年在此授徒讲学长达八年。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来此向朱子求学问道,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遗憾的是,由于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其遗址只剩下一块明代的石制牌坊了。但尽管如此,这块牌坊依旧是高耸在麻阳溪畔,风雨侵蚀的痕迹正彰显朱子思想的历久弥新。
  午饭后,师生们来到了屏山脚下的紫阳楼。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把朱熹母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朱熹遵从父命,携母亲来到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刘子羽不负朱松重托,于绍兴十四年(1144)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在此居住了近五十年。此宅后称为紫阳楼。紫阳楼位于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山明水秀,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信手写就的。此时正值荷花盛开之时,荷塘里的荷花竞相绽放,荷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里,山、水、树、花、楼构成了一副绝美的风景画。同学们参观了紫阳楼的各个房间的布局和摆设,感受朱熹和家人当年的生活情境。参观完紫阳楼后,师生们又观看了周围的十几棵大树。据悉,这十几棵大树平均树龄达500岁,其中位于潭溪边的最大的一棵樟树为朱熹行成年礼时亲手种植,至今已有800多年。这棵樟树现在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了测量这棵樟树究竟有多大,同学们手拉手围绕着树测量起来。结果显示,树的主干需要1 1个同学手拉手才能环抱,而树的主干加支干则需要17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住,这棵树的大小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树的主干有一处大空洞,这个空洞不仅丝毫没有影响树的生命,里面反而长出了一个硕大的灵芝,同学们亦纷纷爬上树杆上观看这个奇异的灵芝。大家纷纷感慨:这一定是圣人气象所至吧!随后,师生们又来到紫阳楼东侧的“灵泉”。“灵泉”上方的石壁上,刻着“灵泉”两个字,相传这是朱熹的手书。“灵泉”之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至今仍是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当听说喝了“灵泉”之水可以启发智慧,写作时会思如泉涌时,同学们拿起竹勺灌漫泉水,饮上一口。有的学员还把手中的矿泉水倒掉,换成灵泉之水,回去后慢慢品尝。
  随即,师生们又来到不远处的武夷山朱子学校。朱子学校是由原五夫中学和五夫中心小学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8年8月,校名正式命名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据悉,这是全国第一所以朱子命名的学校。既然以朱子作为学校校名,学校里面当然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朱子文化气息。其中,最著名的是“朱子文化园”。“朱子文化园”是世界朱氏联合会捐资建设的文化教育项目,文化园于2010年竣工,除了有朱熹铜像、朱子生平事迹展示栏、朱子后裔纪念林主题公园、朱子文化讲学堂等体现朱子文化特色的建筑外,最有特色的当属朱子之路。所谓“朱子之路”是按照时间顺序把朱子一生重要事件以图文的形式刻画在朱子园的小路上。这条朱子之路形象地展示了朱熹的生平经历、办学成果、学术成就和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们沿着这条朱子之路一步步向前走去,仿佛走进了800多年前朱子的生活世界。
  参观完朱子学校后,师生们又来到五夫古街参观。五夫镇自古人杰地灵,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宋代更是名人辈出,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词圣柳永以及“柳氏三杰”,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等皆出自五夫。朱子则在五夫从师就学,在此居住长达近50年。古街两边的建筑多是历经沧桑的老房子,地上的青石板更是彰显了岁月的沧桑。不一会儿,师生们就来到了位于古街中部的兴贤书院。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建造的。之所以名为“兴贤”,显然是取“兴贤育秀”之意。朱熹曾在该书院讲学传道。书院古朴庄严,构筑精巧,抬头即可见门牌“兴贤书院”四个大字,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同学们纷纷驻足仰望书院正堂横匾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四个大字和各式楹联,并拍照留念。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朱子巷,沿着这条朱子之路再走一次。朱熹移居到五夫里后,无论是少年求学,还是后来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据悉,这条巷子原来全长300米,现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两侧皆是古屋高墙。千百年来,当地居民每天来来往往,多从此巷经过,来来往往的脚步已经把鹅卵石磨得光滑透亮。同学们走在巷子中,仿佛朱子正走在前面带领大家求学问道。
  15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拜谒朱熹祖父朱森墓。祭拜前,朱美珍副会长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朱熹祖父的生平以及朱熹父亲带领一家入闽的情况。祭拜仪式由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主持,并率领师生向朱森上香敬酒,行三鞠躬礼。
  祭拜完朱森后,驱车前往云根书院。宋重和元年(1118),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任政和县尉,任职期间,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首开政和教育先河。云根书院即是朱松在政和创办的书院之一。据介绍,云根书院自宋以来经历了六次重建、扩建,最后毁于清末。现在的云根书院于2004年8月动工修建,整个工程历时三年,于2006年10月竣工。云根书院总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建筑群仿宋风格,格调高雅,风貌独特,古色古香。书院内有朱子阁、先贤祠、天光云影楼、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院内亭阁游廊、小桥流水和院外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是读书问道的绝好地方。
  16日上午,师生们又驱车来到江西铅山鹅湖书院参观。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鹅湖书院因为“鹅湖之辩”而著称。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出面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寺讨论理学问题,史称“鹅湖之会”。鲜为人知的是,除了朱陆的“鹅湖之会”外,浙东事功派大家陈亮与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亦在鹅湖寺相聚数日,共商抗金大计,并写出数首相互酬答的唱和词。鹅湖书院修建在鹅湖寺旁,淳熙十年(1183)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还没下车,同学们就在车上看见书院门口“鹅湖书院”四个大字,大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走进书院,看着历经数百年的青石碑坊、雕栏石拱桥、碑亭等建筑和书院里的一草一木,朱陆辩论的宏大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