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1438
颗粒名称: 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8
页码: 2-58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2013年 第六届 朱子之路

内容

追寻朱子足迹感受圣贤魅力记“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陈林张磊 7月11-16日,由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举办,厦门筼筜书院、朱子学会、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朱子学会等单位协办的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在闽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夷学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两岸二十余所高校的57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习营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两岸师生来到闽北武夷山地区,沿着朱子出生成长、拜师求学、讲学著述的地方重走一遍,追寻朱子足迹,感受圣贤魅力,弘扬中华文化。相聚筼筜书院回顾朱子之路与往年不同,今年朱子之路的首站设在了厦门筼筜书院。7月1 1日中午,两岸师生齐聚筼筜书院,为期一周的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拉开了序幕。简单的午餐后,筼筜书院王维生理事长带领师生们参观了书院。下午2:00时,“朱子之路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准时开始。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主持。王维生理事长代表书院致欢迎辞,他说,前几届的朱子之路都是直接从闽北地区开始行走,而朱子早期有不少足迹是在闽南,朱熹初登仕途,就任同安县主簿。朱熹直接管理地方教育走遍同安的山山水水,倡导植树并留下许多墨迹。筼筜书院自成立以来就携手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共同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和弘扬朱子学,探讨朱子学的研究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结合。
  朱子之路发起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在发言中指出,朱子作为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足迹也就变成圣迹,遍布中国东南地区的大小城镇;他一生所走的路有了特别的文化的意义,路成了“道”。朱子之路是一条重要的修炼之路,学子通过重走朱子之路可以参与到朱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朱子之路发起人、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朱茂男回顾了自2008年以来朱子之路活动的点点滴滴。他说,从福建发源的朱子理学,如同活水清泉涌润天地、滋溉万物,不但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的日韩越之文化精神和思想根源。朱子一生积极从事书院讲学事业,今年朱子之路从厦门筼筜书院出发,承载着发扬朱子的书院精神自我期许与确实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朱杰人指出,朱子之路是一个学术的、文化的、教育的、旅行的创举,着意于培养朱子学研究的后备人才,是情感的育成、学术的训练,从文本到现实的延伸、从理性到感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集合。福建作为朱子之乡应重新重视和发展朱子的思想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总结前五届朱子之路的经验,记录下师生们在朱子之路上的点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印了《追寻朱子的足迹——朱子之路回顾与展望》一书。该书由朱茂男、方彦寿担任主编,吴吉民担任副主编,收录了历届朱子之路师生们的心得感悟,共计92篇。其中,朱茂男会长撰写的《朱子之路的缘起与展望》一文介绍了其发起朱子之路的原因,杨儒宾教授撰写的《朱子之路与朱子之道》一文阐述了走朱子之路的意义。老师和同学们则用文字记录下朱子之路的心得体会,或是表达他们对朱子的缅怀和崇敬,或是表达对武夷山水的赞美和讴歌,或是表达活动对自己生命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举行始业式行敬师大礼经过13小时的火车之旅,7月12日上午,研习营师生抵达武夷山市。短暂的休息和午餐后,师生们驱车来到武夷精舍,举行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始业式暨敬师礼。始业式暨敬师礼由台湾朱子学研究会秘书长、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主持。下午2:00时,始业式暨敬师礼正式开始。首先,四名手执朱子之路会旗的同学,从书院大门缓步进入书院正殿,研习营其他同学默然肃立在大殿两边。接着,朱子之路学生团团长、台湾大学博士生李忠达率领全体同学齐向先贤朱文公圣像鞠躬行最敬礼。随后,举行授旗仪式。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团长杨儒宾教授将朱子之路的会旗授予学生团团长李忠达,李忠达代表全体同学接受会旗。授旗仪式标志着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正式开始。
  授旗仪式结束后举行的是参照古释菜礼程序进行的敬师大礼。释菜礼是800年前朱熹在武夷精舍、屏山书院、考亭书院等地率学生向孔子等先师行拜师礼时常用的仪式。同学们首先向至圣先师孔子暨先贤朱文公圣像行三鞠躬礼。随后,学生代表李忠达恭读《祝文》:“维公元2013年岁次癸巳年,7月14日吉日良辰敬师日,恭值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式,学员代表李忠达率参礼学员等,敬设学子求学敬师礼,谨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之仪,敬献于至圣先师孔子暨先贤朱文公前曰:‘维先师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有教无类,德泽生民’……” 之后,由学生代表李忠达呈献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等至先贤朱文公桌前。接着,是行拜师礼,学生代表向老师呈释菜六礼,由杨儒宾教授代表老师接受学生的敬礼。随后,学生们向老师们行三鞠躬礼。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博士生沈娟和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生刘思妤分别恭读《敬师卡贺词》,并将贺卡赠送给老师代表杨儒宾教授,以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之后,同学们祈求先贤朱文公赐福,老师代表杨儒宾教授恩赐给学生们朱子孝母饼,并回赠小智慧笔等礼物。
  最后,全体师生齐诵《朱子家训》:“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敬师礼结束后,武夷山市副市长朱锡勇致辞。他向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的台湾师生表示欢迎。他说,朱子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朱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有重大影响,也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800年前,朱子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求学、著述传道。今年,两岸师生来武夷山重走朱子之路意义重大,希望两岸师生通过这个活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杨儒宾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礼”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以古释菜礼行敬师大礼就是要让同学们在行礼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礼的价值和意义。礼不仅是用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礼更是人们表达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礼的本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生命关系。礼具有永恒的价值,礼在现代社会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礼发达的社会。祭拜先贤参观圣地祭拜先贤、缅怀先圣是朱子之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活动中,师生们先后祭拜了朱子及刘夫人、朱子的母亲祝夫人、朱子的祖父朱森。
  受台风影响,14日武夷山地区下起了大雨。但大雨挡不住同学们拜谒朱子及刘夫人墓的热情,一大早师生们就驱车前往建阳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师生们来到了黄坑镇。下车后,大家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行,很快就看见了用鹅卵石堆成的朱子和刘夫人的陵墓。此时,同学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第一次感觉到圣人离自己如此之近。
  祭拜仪式简朴而隆重。祭拜仪式由闽北朱氏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朱美珍主持。祭礼分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三个部分。初献礼的主祭人是朱氏宗亲代表朱建峰,亚献礼的主祭人是朱人求教授,终献礼的主祭人是杨儒宾教授。每一阶段,主祭人首先敬香、献花,然后敬酒三杯,最后率领全体学员三鞠躬。终献礼毕后,由杨儒宾教授唱赞诵祭文,曰:有宋闽峤,万年如封,山川蓄积,乃蕴文公。履险犯难,持志不惊,党锢一禁,志气愈宏。持志格物,言行必躬,仪表万代,无不可从。洙泗断矣,赖公畅通,大道穷矣,因公无穷。瀛岛后学,兴发乡风,跨海远行,来理吾宗。神灵不爽,乞釜寸衷。伏维随后,司仪将帛、祝文焚烧于香炉内。接着,师生们向朱文公暨刘太夫人陵墓行鞠躬敬拜礼。礼毕后,师生们齐诵《朱子家训》。最后师生们以逆时针方向绕陵一圈,并将手中的香火插在朱熹墓碑前。
  14日中午,师生们驱车来到建阳马伏祝夫人墓前祭拜朱熹的母亲祝夫人。祭拜仪式由朱美珍副会长主持。杨儒宾教授率领师生,向这位培养了旷世大儒的伟大母亲敬献了花篮,并献上了一杯清酒。随后,师生们向祝夫人陵墓行三鞠躬礼,并绕陵一周。
  祭拜先贤之后,师生们还参观了考亭书院、紫阳楼、兴贤书院、鹅湖书院、朱子学校等朱子学习生活或与朱子有关的地方,追寻朱子足迹,感受圣贤魅力。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遵从其父遗愿,于考亭筑室定居,并在居室东面建成竹林精舍。淳祐四年(1244)理宗皇帝赵昀下旨诏为考亭书院,并御书“考亭书院”四字。考亭书院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朱熹晚年在此授徒讲学长达八年。当时四方学子不远千里来此向朱子求学问道,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遗憾的是,由于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其遗址只剩下一块明代的石制牌坊了。但尽管如此,这块牌坊依旧是高耸在麻阳溪畔,风雨侵蚀的痕迹正彰显朱子思想的历久弥新。
  午饭后,师生们来到了屏山脚下的紫阳楼。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把朱熹母子托付给好友刘子羽。朱熹遵从父命,携母亲来到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定居。刘子羽不负朱松重托,于绍兴十四年(1144)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在此居住了近五十年。此宅后称为紫阳楼。紫阳楼位于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山明水秀,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信手写就的。此时正值荷花盛开之时,荷塘里的荷花竞相绽放,荷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里,山、水、树、花、楼构成了一副绝美的风景画。同学们参观了紫阳楼的各个房间的布局和摆设,感受朱熹和家人当年的生活情境。参观完紫阳楼后,师生们又观看了周围的十几棵大树。据悉,这十几棵大树平均树龄达500岁,其中位于潭溪边的最大的一棵樟树为朱熹行成年礼时亲手种植,至今已有800多年。这棵樟树现在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了测量这棵樟树究竟有多大,同学们手拉手围绕着树测量起来。结果显示,树的主干需要1 1个同学手拉手才能环抱,而树的主干加支干则需要17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住,这棵树的大小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树的主干有一处大空洞,这个空洞不仅丝毫没有影响树的生命,里面反而长出了一个硕大的灵芝,同学们亦纷纷爬上树杆上观看这个奇异的灵芝。大家纷纷感慨:这一定是圣人气象所至吧!随后,师生们又来到紫阳楼东侧的“灵泉”。“灵泉”上方的石壁上,刻着“灵泉”两个字,相传这是朱熹的手书。“灵泉”之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至今仍是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当听说喝了“灵泉”之水可以启发智慧,写作时会思如泉涌时,同学们拿起竹勺灌漫泉水,饮上一口。有的学员还把手中的矿泉水倒掉,换成灵泉之水,回去后慢慢品尝。
  随即,师生们又来到不远处的武夷山朱子学校。朱子学校是由原五夫中学和五夫中心小学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8年8月,校名正式命名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据悉,这是全国第一所以朱子命名的学校。既然以朱子作为学校校名,学校里面当然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朱子文化气息。其中,最著名的是“朱子文化园”。“朱子文化园”是世界朱氏联合会捐资建设的文化教育项目,文化园于2010年竣工,除了有朱熹铜像、朱子生平事迹展示栏、朱子后裔纪念林主题公园、朱子文化讲学堂等体现朱子文化特色的建筑外,最有特色的当属朱子之路。所谓“朱子之路”是按照时间顺序把朱子一生重要事件以图文的形式刻画在朱子园的小路上。这条朱子之路形象地展示了朱熹的生平经历、办学成果、学术成就和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们沿着这条朱子之路一步步向前走去,仿佛走进了800多年前朱子的生活世界。
  参观完朱子学校后,师生们又来到五夫古街参观。五夫镇自古人杰地灵,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宋代更是名人辈出,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词圣柳永以及“柳氏三杰”,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等皆出自五夫。朱子则在五夫从师就学,在此居住长达近50年。古街两边的建筑多是历经沧桑的老房子,地上的青石板更是彰显了岁月的沧桑。不一会儿,师生们就来到了位于古街中部的兴贤书院。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建造的。之所以名为“兴贤”,显然是取“兴贤育秀”之意。朱熹曾在该书院讲学传道。书院古朴庄严,构筑精巧,抬头即可见门牌“兴贤书院”四个大字,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同学们纷纷驻足仰望书院正堂横匾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四个大字和各式楹联,并拍照留念。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朱子巷,沿着这条朱子之路再走一次。朱熹移居到五夫里后,无论是少年求学,还是后来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据悉,这条巷子原来全长300米,现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两侧皆是古屋高墙。千百年来,当地居民每天来来往往,多从此巷经过,来来往往的脚步已经把鹅卵石磨得光滑透亮。同学们走在巷子中,仿佛朱子正走在前面带领大家求学问道。
  15日上午,师生们来到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拜谒朱熹祖父朱森墓。祭拜前,朱美珍副会长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朱熹祖父的生平以及朱熹父亲带领一家入闽的情况。祭拜仪式由台湾师范大学张崑将教授主持,并率领师生向朱森上香敬酒,行三鞠躬礼。
  祭拜完朱森后,驱车前往云根书院。宋重和元年(1118),朱熹的父亲朱松出任政和县尉,任职期间,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首开政和教育先河。云根书院即是朱松在政和创办的书院之一。据介绍,云根书院自宋以来经历了六次重建、扩建,最后毁于清末。现在的云根书院于2004年8月动工修建,整个工程历时三年,于2006年10月竣工。云根书院总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建筑群仿宋风格,格调高雅,风貌独特,古色古香。书院内有朱子阁、先贤祠、天光云影楼、碑廊以及朱熹雕像等,院内亭阁游廊、小桥流水和院外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是读书问道的绝好地方。
  16日上午,师生们又驱车来到江西铅山鹅湖书院参观。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鹅湖书院因为“鹅湖之辩”而著称。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出面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寺讨论理学问题,史称“鹅湖之会”。鲜为人知的是,除了朱陆的“鹅湖之会”外,浙东事功派大家陈亮与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亦在鹅湖寺相聚数日,共商抗金大计,并写出数首相互酬答的唱和词。鹅湖书院修建在鹅湖寺旁,淳熙十年(1183)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还没下车,同学们就在车上看见书院门口“鹅湖书院”四个大字,大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走进书院,看着历经数百年的青石碑坊、雕栏石拱桥、碑亭等建筑和书院里的一草一木,朱陆辩论的宏大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论道问学辩论答疑研究生朱子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期间,研习营先后举办了四场研究生朱子文化论坛,两岸师生们围绕“朱子学的实践与理想”“朱子教育与读书法”“朱子学与经典解释”“朱子学的文学与艺术观”等主题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朱子理学思想,畅谈朱子学的传承与弘扬。
  11日下午,第一场朱子文化论坛在筼筜书院举行。论坛由朱人求老师主持,来自两岸六名研究生作了主题发言,朱人求老师、台中教育大学高玮谦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老师、厦门大学谢晓东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12日下午,始业式后,第二场朱子文化论坛在武夷精舍旁的草坪上举行。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青山翠竹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情趣。论坛上半场由朱人求老师主持,下半场由武夷学院黄柏翰老师主持,点评人分别是盛宁、李秋莎、李忠达和李志桓四位同学。13日下午,第三场朱子文化论坛顺利举行。第一场由台湾“中央”大学黄藿老师主持,第二场由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籍老师郑墡谟主持,点评人分别是梁伟贤、沈娟、郑于香、李雨升等四位同学。16日下午,第四场朱子文化论坛在鹅湖书院举行,由高玮谦老师主持,王雪卿、陈林同学点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举行第四场朱子文化论坛前,大家按照杨儒宾教授的倡议,在鹅湖书院讲堂静坐了二十分钟。静坐前,杨儒宾教授讲解了“静坐”的内涵和意义。随后,大家都闭目静坐,体验先圣的修养功夫。期间,全场肃静,只有院中树上的知了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偶尔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静坐中,心的确安静开阔、清明透彻了。举行结业仪式畅谈心得体会 16日下午,第四场朱子文化论坛结束后,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结业式在鹅湖书院举行。结业式由张崑将教授主持。结业式上,学员代表李志峰、沈娟、蔡岳璋、吕惠婷、杨成华分别畅谈了心得体会。李志峰同学说:“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来到武夷山这个朱子生活、学习、传道的地方学习参访,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朱子思想的博大精神。海峡两岸一定要携手把朱子思想发扬光大。”沈娟同学说:“其实我去年就申请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但由于名额有限,没能参加。今年,我早早就申请参加朱子之路。短短的一个星期,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不仅第一次走入朱子的“生活世界”,而且结识了很多年轻朋友。这几天晚上,在我的倡导下,两岸同学一起玩游戏。大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蔡岳璋同学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大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能来到朱子生活的武夷山,我的身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明白了朱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圣人。在感叹朱子思想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也领略到了武夷山水的秀美。”吕惠婷同学说:“虽然我求学在武夷学院,了解一些朱子的思想。这次研习营活动,我有幸聆听了各位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学术报告,更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学习朱子的思想,把朱子思想传承发扬光大。”杨成华同学说:“本次朱子之路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走进朱子生活的地方,看见那棵800年历史的大树,我知道了什么是圣人。我也知道了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代表方旭东、高玮谦也分别谈了自己的体会。
  结业式上,本次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大陆团团长朱人求教授和台湾团团长杨儒宾教授分别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朱人求教授在讲话中指出,要感谢本次朱子之路活动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各位老师同学,正是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通力合作、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才使得活动成功举行。同时,特别要感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教授。由于有重要公务要处理,陈教授未能参加这几天的活动,但此前陈教授一直都亲自统筹安排本次活动,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子之路以学术为导向、学生为本位,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最高追求。朱子之路既是一条求学之路、体道之路,也是一条交游之路、幸运之路。杨儒宾教授在讲话中强调,我们举办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走朱子之路,切身感受圣人的人格魅力,深入体会朱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条朱子之路转化为自己心中的朱子之路,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践行“生命的学问”,不断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
  最后,杨儒宾教授向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至此,2013年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圆满结束。(陈林张磊:厦门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红豆红徐梅 ……红豆美呀红豆红红了门前红了窗口……行走天蓝云白的天游峰,山间俞静的歌声回转让我回头,感谢人求老师即刻Baidu歌词;原来那时在绿色山中的红,已呼唤武夷精舍外大片绿原中的席地而坐,在天造地设之景中听朗朗,儒者果见美景与人美!是为有感朱子之学不仅学理,亦在实践天地与万物合一。
  第一天在厦门八大景之一的筼筜书院讲堂中发表关于“诚”的小论于大学之道前,空间回绕声响也是诚的传递,邀一朵笑开怀的荷花诉说生活哲学,先感谢旭东老师宅心仁厚的点评,体我心思容我侃侃;也感谢高正老师所言“至诚到了极点就能动天自能动人”,于是再从易经,无妄卦与中孚卦之互通关系进入纯诚信实之路;也见识此次研习过程中一睹大家的硬功夫与软实力,这好风采是我要深深感佩与学习的。
  有雨就有诗,小雨中的朱子墓前清气沁人,尊传统祭拜行毕三献礼,一抿唇间所渗之血,许下小愿;见一束手绑原生兰花的心也盈盈,缘此在满是茶香的石上英喝到兰花香的大红袍;一路上漫步朱子的曾经,寻礼其故居时多了亲近之感,掬饮灵泉的甜也上心头,在流连万顷的田田荷叶荷花田时,好个欣逢夏之飨宴。
  是夜的凉风伴着自由行走,途经一家好店,古筝就在门的一边,旁边正喝着温润的大红袍,一会容我小弹忧然的双雁影,换来春到拉萨、梁祝、西游记中的女儿情,这春的盎然到情的款款,都是~愿意~自是扣人心弦;再想弹的若是菊花台,是否唤来四君子的心灵与共。
  朱子的故乡是竹子的家,君子们都谦逊虚怀的行鞠躬礼,赞叹大自然是最好的即行者,也教导着处事之道应如竹;便思及在武夷山景辽阔中竹咏九曲,竹排舞移绿水跳上来的音符谱出一曲又一曲的调;云岚蒙白群山,峰壁容颜坚定,幽幽小径滑出心的沉默,感受大气中不藏细致之美。
  本想说三道四这七天,说说感谢崑将和人求老师们的关照,还有付出和给予踏上朱子之路的相关单位及师友们的费心。是一路婉转让我们得以在良辰美景中敬赏彼此认真的心,是为人生乐事!而我心存诚敬的说,为贴近朱子之道,不善读书的我还是先读书吧!在此之前关于道不敢多说。
  此刻窗边明月迎来绿地上的红豆还透着热,红红月光映出红红婴儿脸;隐约听见……红豆美呀红豆红绿了初春绿了深秋……而大家相遇其间的夏,从小暑品个微酣挥洒任性是自在,蔓延大暑依然想念但友繁不及载也;再借“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中憾动人心之语,“你的心决定茶的味道啊!”那么我说,朋友们!你的心决定红豆红不红啊!我们一起大声说,红啊!那么别说再见,因为将再一见!今日耳边仍萦绕着岳璋在鹅湖书院时说的好散、好聚!好吗?我满心期待也等待拥抱的滋味!(徐梅: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在职专班硕一)朱子之路心得文化寻根之旅蔡佳惠日头炙焱焱,随人顾性命。出发前,非常紧张,担心着武夷山的天气会很热,所以准备了非常多的防晒用具,做好会变成小黑炭的心理准备。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到大陆,没想到第一次就有幸能够亲近一代大儒朱子所经历过的生活,真的十分幸运与幸福。
  在厦门、武夷山以及江西,朱子之路中的每一站都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收获丰富。出发前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老天爷很眷顾我们,不只没有毒辣的大太阳,就连台风过境也没有影响我们,反而让我们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风景。一路上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还有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间的交流,让我们的朱子之路不只具有知性还有更多的感性。回来已经一周了,我依旧难忘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以及发生的每件事,看着照片不断回想大家说过的每句话,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够认识大家、认识朱子。
  从一开始的不熟悉,经由多日的相处,到最后离情依依,真有点舍不得说再见,因为这一句再见,或许再也不见。一开始的研究生论坛,大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在徐梅的感染之下,现场的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第一天大家坐了十三个小时的火车,大陆同学可能习以为常,但在台湾不太可能体会到,这是我的大陆火车初体验。十三个小时虽然难熬,但是学员们在火车上似乎不显疲态,此起彼落的互相交流。热情的雨升大哥一路上给我很多帮助,分享很多故事与笑话,虽然睡得不好,但因为如此,大家才有更多的时间认识彼此。接下来的几天,的确让大家觉得火车上的辛苦值回票价。在火车上大家聊得不够,在饭店的几日,大家都窝到沈娟的房里去玩游戏,游戏好玩就在于大家都认真投入其中,即使到了最后一日,大家还是要挤在火车里玩,意犹未尽。就算到了今天,我还是不断想起游戏的画面,好像大家还在一起。游戏虽好玩,但实际上是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笑声不断,每个人在游戏中展现和平常不一样的一面,那是最自然的。游戏中无分彼此,无分地区,我们大家自然而然地在一块儿玩得起劲。因为如此,越接近离别,我心里越是难过,尤其是跟我的室友——陈红青,虽然只有几天,但大家彼此互相关心的心是那么靠近,没想到离别匆匆,还来不及好好说声再见,大家就要分开了。这样也好,免得大家真的分不开了(笑)。谢谢大家,陪我一起走过朱子之路,我会想念你们的! 短短七日,但行程丰富多元,有论坛、演讲、参访、表演、漂流,还有爬天游峰等等。论坛中,听到来自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报告,每个人以自己的专业来对朱子作深入的研究,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可是报告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能远远超过想象,每一场的论坛都让我收获,看到了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不同的论学方法,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很感谢能够参加此次朱子之路研习营。每一天的参访也都让我有深深的感触,虽然有些书院与紫阳楼并非真迹,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受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流失,筼筜书院融合传统与现代,使书院文化能够复活并更新,我十分佩服院长远大的理想。我每每看着中国传统建筑,不由得感叹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现在的文化还是我们的文化吗?我很喜欢传统文化,也希望文化能够传承延续,所以才参加此次朱子之路研习营,希望能够更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次的参访我相信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能够看到书院文化的保存,我觉得非常感动与幸运。我们在武夷精舍的始业式施行的敬师礼,大家一起诵读《朱子家训》,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精神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在这一次的参访之中,我感受到师生之间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而已,还有分享彼此的生命与生活。这几日老师和学员们一起行动,能够看到老师们不同的一面,那样的亲切、亲近,不是只有讲台上与讲台下的距离而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在朱子与祝夫人的墓园举行祭拜仪式,表达后人慎终追远的心情,虽然我不是朱氏后裔,但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下,我感受到一种虔敬的心,一种追思古人的心,朱子是一代大儒,宋代理学由朱熹而集大成,朱子的思想到今日都还影响着我们。很多人常问我读中文系学到了什么?我所学到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的,因为我所学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而现在已有许多人不懂我们的生活与文化,他们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所有的文化背后都有根源。我们不能没有根,所以我要寻我的根,寻我们的根,文化就是我们的根。
  此次朱子之路,很感谢所有陪伴我们的老师。老师们总是比我们起得早,帮我们安排好行程,一路上辛苦了!尤其是张崑将老师还有朱人求老师,一直替我们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让我们可以无后顾之忧,谢谢老师!还有要感谢一路上陪着我们的朱美珍大姐、朱茂男董事长,无论我们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朱氏宗亲会的团结,他们一起为了推广朱子文化尽心尽力,使朱子文化能够绵延长存,我也才有这个机会可以了解朱子的生活与思想。我始终难忘朱美珍大姐最后一天在火车上的背影,那天我问大姐:“还不睡啊?”大姐说:“你们快去睡吧!”她像母亲一样,一路上呵护我们、关心我们。我不知道她陪我们坐火车之后就要下车,想着她怎么不睡觉,一个人坐着呢?我仔细一看,发现陈林学长陪着朱大姐在聊天呢!看着大姐的背影,突然很舍不得,大姐辛苦陪着我们。火车熄灯了,大姐看向窗外,似乎在想着什么,想要下床去跟她说说话,但她一定是会把我赶上床睡觉的,我想明天一早起来要跟朱大姐好好道声谢。醒来时,找不到大姐,陈林学长告诉我她十一点多下的车,我心里十分怅惋,虽然不能及时跟大姐说声谢谢,但我想在这里说:“谢谢你,美珍大姐!” 最后,我想要感谢主办单位:台湾朱子学研究会、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还有筼筜书院、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朱子学会,谢谢主办单位促成活动,相信朱子之路一定能够走得更长、更沅!谢谢!(蔡佳惠: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硕士)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感悟盛宁自读书以来,朱子于我而言便是既近又远的存在,说他近是因为从小到大听人们谈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他,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说他远是因为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理学集大成者”这六个字。这学期,在束景南先生《朱子学与儒家文化》课上,我慢慢了解到朱子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只知著书立说、教课授徒;相反,他不仅心怀家国天下,并且在不长的为官生涯中,政绩卓著。对于这样一位可敬又可爱的夫子,怎能不想去他身居之处走走看看!在董平老师的推荐下,我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六天的行程中,能够有幸亲聆老师们的教诲,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让我深感不虚此行!坐而论道,磨砻砥砺作为研习营的主要活动之一的论文研讨会总共分五场,其中有两场被老师们颇具匠心地安排在了武夷精舍和鹅湖书院。
  第一天下午参观武夷精舍后,大家便在张崑将老师的召集下来到精舍外的草坪席地而坐。白云青山间论道问学,大家似乎都是第一次,因着兴奋的心情,讨论也就显得格外热烈,时不时还爆出一些精妙的论断。坐在树荫之下,凉风习习,满眼的翠绿,不禁想到曾点所说的“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岂不就是我们现在的场景吗!圣人之境虽不能至,然能坐而论道,磨砻砥砺,游心天地之间,心亦足矣。
  最后一天,我们驱车至铅山鹅湖书院。八百多年前,著名的“鹅湖之会”就发生于此。论中,朱熹和陆九渊就“教人之法”往还论辩。且不论他们二者孰是孰非,但就其为了心中之信念,人道之树立而直言论辩的精神也颇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想来,诸位老师将最后一场论文报告会放在此处召开,恐怕是希望我们能够担当起继往圣之绝学的重任,此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在报告会开始前,杨儒宾老师亲自带着大家进行了二十分钟的静坐体验。当天气温很高,而鹅湖书院因为古迹,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降温设备,所以在静坐刚开始,闷热的空气就像一床被子捂着自己。因为是微睁着眼睛,身体的其他感官变得很敏锐,当汗珠顺着额上流下时,极为难耐。但随着时间推移,待心慢慢静下来之后,竟能感觉到丝丝凉意自心头泛出,院外的鸟鸣声也显得格外清晰悦耳,就像在诉说什么,又像是在吟唱。那一刻,我才深深领会到,缘何儒、释、道三家皆倡静坐。人终究还是自然之一物,唯有自然之色、声、香才更贴近人的心灵,更能滋润人的心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研习营活动另外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循沿朱子的足迹,参访朱子曾讲学、生活的地方,拜谒朱子及其祖父、母亲墓。
  按照行程的安排,六天中我们参访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云根书院、兴贤书院、朱子故居紫阳楼,吊唁了朱子及其祖父和母亲。虽然大部分为后人重修,然而却能够从中体会到当地人对朱子深深的感佩之情。尤为幸运的是,在诸位老师和朱子后裔的主持下,我们在朱子墓园举行了祭祀仪式。因为台风的影响,当天下着雨,淅淅沥沥,反而增添了几份静穆。沿着山上的小路,我们很快就到了朱子墓。来之前,曾设想过墓园的样子,但依然出乎意料之外,整个墓园由一块块大小均匀的鹅卵石码成,干净整洁。询问了当地乡民后得知,墓园修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表达对朱子的崇敬之情,修造墓园的鹅卵石专门从当地河中挖来,所以虽修造时间不长,但却显得古朴庄重。随后,在助祭的带领下,大家齐诵《朱子家训》,拈香敬拜,并绕朱子坟茔一周以表敬意,场面庄严而肃穆。仪式结束后,静立墓园良久,不知为何想起了千里之外为荒草所掩覆的阳明墓,感伤之余,不得不说,造化难测。
  当天下午,我们驱车赶往朱子故居紫阳楼。故居因是新建,自然难以还原朱子当年生活的原貌,唯有墙上悬挂的书法拓片无声地告诉往来的游人这里的主人之于整个东亚文化的影响。所以,对紫阳楼并未有太多的印象,倒是楼前万亩荷塘颇让我觉得亲切有味。作为杭州人,对荷花并不陌生,但看到一个小村庄竟然种了如此之多的荷花,还是有些震惊。不知朱子当年写下《观书有感》的时候,塘中是否亦有数支荷花相伴!此外,紫阳楼前还有一颗八百多年的香樟,据说是由朱熹亲手所植,远远望去有如一朵盛开的青莲。
  朱子墓、书院、荷花、老树,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静的,但又无一不是活泼泼的,充满着生的气息;一切的一切,仿佛在冥冥中引导着我们走入朱子的心灵世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武夷山中有仙灵,曷不委心任去留除了论学和参访外,主办方还特意安排我们游览武夷山和九曲溪。两处都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胜之地,风光自然不用说。徜徉其间,世间的烦恼仿佛刹那间烟消云散。面对此情此情,才真正理解,缘何庄子甘愿抛开名利羁绊,一任逍遥;缘何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躬耕乡野,归去来兮;缘何朱子能够一心向道,隐于山中著书立说五十年。很多人说朱子有眼光,选择居于武夷山,但当我站在天游峰顶,泛舟九曲溪上,瞬间有些恍惚,不知究竟是朱子选择了武夷山,还是武夷山选择了朱子! 时间过得飞快,从武夷山回来已有大半个月。重新翻看照片,发现有些事渐渐隐没于记忆之中,而有些事则变得愈来愈清晰。除了动人的风景外,一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杨儒宾老师、张崑将老师、朱人求老师、谢晓东老师、朱杰人先生,还有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的代表美珍大姐,若没有他们尽心安排和悉心照顾,便没有我们这次活动。其中,杨儒宾老师和美珍大姐是几位长辈中年纪最大的,但他们依然坚持陪我们走完全程,除了满满的感动,不知如何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另外,我还要感谢最活跃的娟姐(沈娟),最淡定的伟铭(谢伟铭),最爱K歌的张磊,最可爱的霁芳(吴霁芳)以及其他未提名的同学,谢谢你们的相伴,我将一直记得你们眼中的光亮。
  (盛宁: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第六届朱子之路心得随笔吴霁芳早晨,背着背包,拉着一只行囊,内心带着些微忐忑与满满的期待,跟着杨儒宾教授、张崑将教授等师长与团员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搭乘前往厦门的班机,正式踏上这趟朱子朝圣之路。
  第一天结束筼筜书院的参访与研讨会后的当晚,我们搭乘火车前往武夷山。对于第一次尝试13小时硬座体验的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倍感新奇刺激,然则身体却力不从心,加上连续多天睡眠不足,车子出发才不过几小时,就开始感到肩颈酸痛,浑身不自在。不过,正当半夜感到坐立难安之时,我忽然想起下午在筼筜书院,朱茂男董事长与杨儒宾教授不断提及的——这是一条精神修炼之路,当下我内心感到相当惭愧,也想起在古代欲往返千余里的路程,动辄也要数天,而今不过才半天的时间就大喊吃不消,未来几天又如何静下心来体验朱子之路,遥想朱子呢?于是,我重新肃整心情,让自己不再那么心浮气躁,或许正因为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接下来便很快进入梦乡。
  第二天抵达武夷山,到饭店休息片刻后便前往武夷精舍举行始业式及敬师礼,虽然外头艳阳高照的天气让室内显得有些闷热,行礼的老师、学生和在一旁观礼的人们各个汗流浃背,但却没有人因过于热情的太阳而分心躁动。行礼过程中大家的神情都相当专注、肃穆,此时一股莫名的感动与诚敬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朱子尝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虽然现今社会多数人都认为礼仪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象,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累赘与束缚,但今天的敬师礼证明了,透过仪式的施行,不仅能使人以更庄敬严肃的心态看待一件事。随着仪式的进行,礼的精神意涵也将透过每一步仪节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天理”就这样透过“礼”存活在每个人心中。所以,礼文仪节又怎可被人忽视遗忘呢?礼成,我们一行人前往精舍旁的小草原上围成一圈,聆听第二场研究生论坛,四周武夷群峰环绕,与武夷精舍相互辉映,众人坐在蓊郁翠绿的草皮上,树下山风徐徐吹拂,讨论声伴随着蝉鸣声,时间仿佛回到古代孔子讲学的场景——喔!多么美的一幅画! 往后的几天行程则越加紧凑,一路上我们参访了许多书院,如考亭书院、兴贤书院、云根书院和鹅湖书院。朱子一生广设书院,致力于讲学与儒学的推广,正如杨儒宾教授所说朱子不仅是读书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化运动家。众多书院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鹅湖书院,虽然当时的鹅湖书院已毁于战火,此为清代重建,但或许已经过数百年的岁月历练,使得这座书院仍显得沧桑斑驳而充满历史感。在午饭前,杨儒宾教授带领同学在这座书院静坐,体验当时读书前先静坐的旨趣与工夫,全体同学整襟危坐,半闭双眼。一开始仍可感觉到周遭的氛围有些浮动,早已习惯的蝉鸣声似乎也被瞬间放大而清晰许多。但随着时间流动,蝉鸣声停止了,我的思绪也似乎跳跃到八百多年前的那场“鹅湖之会”,想象当时吕、朱、二陆的辩论大会,虽然不晓得这样的静坐结果是对是错,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相当难得的体验。
  除了参访书院,这几天另一个重要的行程则为参谒朱森墓、祝夫人墓及朱子与夫人合葬墓。听着朱美珍老师描述朱子选择每一处墓地的缘由与标准,不禁佩服朱子选择每一块墓地的想法与眼光。而其中让我记忆极为深刻的则是前去黄坑祭拜朱子暨刘太夫人墓仪式的那个上午:那时,每一位营员皆收起前一晚在不同营员房里嘻笑打闹之心,以严肃虔敬的心情,专心凝视着祭礼仪式的进行,谛听主祭人恭读祝文,并由全体营员齐诵《朱子家训》,礼毕,全体师生一同绕陵思贤祈福。绕陵的时候,我想起朱子不太顺遂的一生,不禁佩服尽管朱子的人生走得有些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依旧致力于追寻并实践他的生命理想,也因为如此锲而不舍的努力,所以就算他已长眠于地下,就算是时隔八百多年的今日,我们仍然能藉由文本或实际走访他曾经生活的地方来遥契他的精神与风范,朱子的这一切是多么令人敬畏阿! 另外既名为重走朱子之路,又怎可缺少朱子所生活的地方与所历游的美景呢!所以此趟行程,主办单位亦安排了许多观光景点让我们游览,如爬天游峰、搭竹筏漂流九曲溪、观赏印象大红袍等。回想起这几天,若要说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景点大概是朱子生活了四十余年的五夫了!刚抵达五夫这个镇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遍布乡野的荷花池,村落紧依着山脚而建,景色十分秀丽,但这个乍看之下以为只是风景优美的小镇,实际走入邻里巷道内却发现这个乡镇处处都是宝藏,不论走到那里,总是能感受到在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下而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与敦厚淳朴的民情。
  走进紫阳楼中,虽然当时朱子所居住的紫阳楼已不复存在,但后人的用心仿建,仍可让人一发思古幽情,站在书房里,想象朱子当时正是在此生活、读书、踱步沉思,内心不禁兴奋起来,原来自己也能如此贴近朱熹的生活。随后步出紫阳楼,前往楼旁的灵泉,听完导览员的解说后,大家纷纷汲取一些“聪明水”啜饮几口,清甜沁凉的灵泉让我又不禁开始遥想朱子当年也曾在此饮用此源头活水,瞬间有种时光交错之感。而后参观兴贤书院、五夫社仓则更让人敬佩古代儒者努力求取功名,为的是实践经世济民的理想与抱负。回程途中步入的朱子巷,不过是数十米的小巷弄,却像是有股魔力般令我踟蹰甚久,走在不知历经多少岁月的鹅卵石道上,我的思绪顿时坠入早上前往黄坑祭拜朱文公暨刘太夫人墓的情景。那时天空不断飘着蒙蒙细雨,每个人皆低头不语,默默的走在鹅卵石路上,气氛如此静谧,如此庄严,这个画面就这样在我脑海里久久徘徊不去。最后,我们回到紫阳楼前瞻仰当年朱子亲手种植的古樟。古樟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霜吹打仍昂首卓然于天地之间,在雨水与阳光的滋养下枝叶愈发茂密翠绿,枝干延伸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上,随着熏风微微摇曳,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如同朱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一样,随着时间的淬炼而更加茁壮。
  在参访五夫各个古迹的途中,无论是在沟边戏水的小朋友,还是蹲坐在路旁剥取莲子的妇人们,甚至是坐在门边长凳休息的老奶奶,不管是谁,面对我们这群访客的到来,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这样的笑容,让人分不清谁是老人,而谁又是小朋友;就像是此次同行的师长和同学们一样。这趟旅程虽然走得有些辛苦,但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同学对彼此的负面情绪与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关心与照顾。回家整理照片的时候,看着一张张大家洋溢着满满笑容的合照,实在很难想象其实大家相识也不过短短几天。而今,虽然回到台湾已过半个多月,但这个村落与朱子之路营员们满满的人情味始终令我无法忘怀,心中也只有满满的感动与感激。这一路上非常感谢厦门大学国学院、台湾朱子学研究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和各个单位的精心规划与安排,听着朱美珍老师与朱人求教授一路的讲解与分享,除了让我们更了解朱子的一生与过往,也让我感受到朱子后裔欲发扬朱子文化的团结与奉献,内心着实感动与敬佩!这七天看着负责筹划、联络协调的老师们劳心劳力、尽心尽力的打点这一切,真的深感佩服老师们对诸多事宜的细心与用心,因为老师们辛苦的付出,这趟旅程才得以成功顺利结束,谢谢老师! 这七天六夜的朝圣之路,从第一天听着老师描述历届朱子之路的甘苦,到中间几天亲自体验一步一步走在朱子之路上,感受朱子当时如何在这片土地问道、论学,遥想朱子如何在这块土地实践他的理念与想法,并从中不断省思与自我对话,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现今如此多元而庞杂的文化冲击,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来面对传统儒家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与实践其核心价值与意义……到最后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离开武夷山,回到台湾,回想这几天的一切,除了感动还是满满的感动。第六届朱子之路乍看之下已经结束,但朱子之路的精神将常驻于每个人的心中,并继续实践、传承下去。(吴霁芳:台湾中山大学硕士班)朱子之路心得黄承远 2013年夏天,满怀着兴奋与戒慎之心情踏上了朱子之路。对于未曾到过大陆的我,这样一趟既可游玩山水、又能有历史文化陶养的旅程相当令我期待。然而我对于朱熹、中国文化传统所知甚少,此不禁让我自问:这趟旅程我究竟能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想法吗?一路上不时思索这个问题。
  第二天抵达武夷山,安顿好行囊,下午前往武夷精舍行拜师礼并展开始业式。借着行此敬师礼让我得以一抒平日对师长们的敬谢之心。礼成后,杨儒宾老师提到有些人可能会对这样的行礼感到不自在,我才想到或许对于这里的成员不会有太大问题,大家多已浸润在文化传统久矣,然而对于其他人或许就会觉得相当奇怪,认为这样的仪式非常八股。后来在户外草地上举行研究生论坛时,志桓同学在点评霁芳同学时有说到类似的意思,也让我想起杨儒宾老师所说:如何将普遍价值于现代之中开展出新的意义?这使我有一番省思。另外,这次于户外草地上举行的论坛也是相当特别的体验,不同于一般是在冷房室内,而是于山水环抱之中谈论学问,此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当愉快自适! 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如张崑将老师所说:走朱子走过的路、喝朱子喝过的水、赏朱子赏过的景。先后爬了天游峰、祭拜朱熹墓、走访五夫故居。登天游峰当日天气相当不错,让我们得以见到武夷山的明媚风光,于峰顶一览天游周遭之山水令人心旷神怡。然隔日前往朱子墓祭拜时下起阴阴细雨,现在想来觉得这样的气氛与当时之场合非常融洽。于祭礼中,众人怀着虔敬之心,手持一炷炷香,看着主祭人酹酒三杯、恭读祝文,庄严肃穆之情弥漫整个场域,我们似乎与朱子在天之灵有所遥契。诚心悼念之余,内心却也自忖:我们是否真能与朱子相感通,又该如何来面对西方宗教、思想之影响与冲击呢?此问题亦保留于我心底。祭完朱子后,下午来到五夫朱子故居,朱熹大半辈子生活之地。在这里便饮了朱子饮过的水、走了朱子走过的路。穿梭在盛开的荷花田与老旧的石房瓦舍间,我又思索这些是否真是朱子曾饮过的水、走过的路,是否是朱子当时所见的五夫的风貌,我想只能问问紫阳楼外那棵八百多岁的古樟了吧。结束在五夫的行程后,于回程的路上仍是惦记着刚刚走过的朱子巷:希望哪天踏上这条“中国哲学之路”能够不用遭受异样的眼光。
  中途由于台风的关系,将原订在登天游峰当日下午的行程九曲竹筏漂流调至往后之清晨,也因此让我们能够欣赏到武夷山不一样的景致。是日清晨尚未开始漂流已见得山峦间云雾缭绕景色之美,搭上竹筏后更宛如进入了仙境。如伟贤同学所说,想就如此安静地坐着顺水漂流,赏玩沿途山水、享受着静谧清幽。如诗一般的画面,让我深深觉得朱熹真是位美学家。同筏的沈娟同学每至一曲便念一段《九曲棹歌》让大家玩索,而筏工雅俗共赏的幽默解说也让这趟漂流增添另一番情趣。当我还沉浸在漂流之余韵中意犹未尽时,便已在前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鹅湖书院路上了。
  抵达书院门口,看着“鹅湖书院”四个大字,着实发我思古幽情,遥想当年朱陆于此辩论之场面。杨儒宾老师带领大家于讲堂中体验静坐二十分钟,此时的蝉噪鸟鸣特别清晰明亮。平常在“动”中不会注意到之“背景”于“静”时便炯炯朗现。下午在讲堂中进行最后一场论坛,原本我的小论文也是在这里发表,然而因行程异动的关系则更换地点,觉得有些可惜,能够在这样的场合发表肯定会有不同感受。徘徊于书院内,突然见到牌坊上刻着的“继往开来”四字与天光云影相互辉映,让我想起前日之所思,希望尽一己之力为这样的文化传统真能够做些什么,也许不一定做得到,但我愿意努力尝试。(黄承远: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硕士生)鸣鹤在阴好爵共靡张磊癸巳年六月,仲夏之初,鹭岛相遇,天风姤之象也,虽曰人为,岂非天作之缘耶。逆思七日之情意,不觉神幽身寂,班如涟如,以慰我心。寄与沉鱼,传我来情。
  中孚曰: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一日与忠达、伟贤二老论及朱子之魅力所在,二老答曰:诚也。噫!微朱子之克己复礼之克诚也,吾辈何能荫受其泽,后生小子焉能殊路同行,共慕其学。是日也,白云万里,辉光朗照,古今殆无别也,朱子之执古之道,犹可御今来之事,诚之义大矣哉!中孚言豚鱼吉,盖小猪与小鱼,极难感化之物也,而犹能感之,其诚可知也。诚之所至,时空不可为阻,古今遥感,朱子无思无为也,吾辈感而通之,虽大河挡道,亦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济而通之,此大吉大利之事也。斯语吾信然。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相见之欢,尽却颠沛之苦楚;诚心相待,熄灭造次之妄想。武夷之景,天下无双;人未到而心先知,心意荡然不可收。当此之时,宜安居调息,于是与同行旅即次,怀其资,得安顿。忠达指窗外大王峰而叹曰:得乎山,忘乎尘,可梦游仙山与先贤大人相聚。吾默然静观。风景虽美,不可急用;初九曰有它不燕,于是乎,敬礼与朱子像前,献菜以表尊师之诚,恭读祝文于肃穆之中,诵读家训以作警策。众人圈坐于王峰之麓,武夷精舍之角,或谈文,或赋诗,或静坐,或陶醉于山风之中,或留影于书院之内。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桌游之场既定,师友同行云集,受娟姊之指点,明游戏之规则,于是众人围桌而嗒,戏酣之乐,非指非声,饼筹交错,博弈者之谓也,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适时之乐岂可一言尽之,诗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游戏之于同声相应之交流,其功也大矣。虽无爵酒之味,吾尔共靡心灵之味,足矣。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台风如敌,嚣嚣欲至,众人怅然,余素信中心孚诚,必能动天地之心。于是登天游峰,遥望媚娘之亭居,想美妙之传说,遇青峰秀岭,必穷远而返,随意观览。然是日也,受触调和,过一线之天,观仙女沐浴之洞天,攀单人行走之石道,回首则美景尽收,心胸廓然,入峰顶之域,荫若迷宫。无风拂面,又感薄雾朦朦,人影攒动,花木散馥,时有若无,鸟兽声杂,远近缤纷。同游之伴且谈且行,洋杉紫荆列伴左右。仰望大王峰笔直参天;低寻百花淡影斑驳。其品类之盛,为直,为曲,或素,或艳,皆各有姿。寻小径数百步,得中正大门,其旁多石焉,争为奇状。琢其形也、象也,若隐者乎?居于青翠之隙;似飞鸟兮?戏于白水之岸;竹筏竞走,白练平铺,摩崖古刻,刻于今人心田,快哉斯景。拾阶而下,径幽而势缓,与谢师谈天说地,下山与众人合影,意有未尽。归来用餐,坐而论道,畅谈朱子之学问,可谓正合时宜也。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瞻吊朱子之墓,缅怀先贤之德。擎香兮以摒妄,肃立兮以感合,曲躬兮以志诚,绕墓兮以追思。墓前湖水自山泉出,心中情思自天性流。十人合抱之樟树,千年寄生之灵芝,几里流绿之荷花;共饮灵泉之圣水,齐进五夫之巷路,两边溪流同行,村口古屋具存,朱子住宅幽静。此日月虽未圆,印象如旋转之看台,处处惊喜,然余不收之心猿,如不息之马匹,而今静静归停。一轮满月卦枝头,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千年之鹅湖,不老之神话。车停次,进门入境,忽入当年会场。书院外无华贵之装饰,内存仁义之正气。一亭一坊,无不令人欣然神解。曾臆想,昔书院桌前,竹影清风,动人性,立气节,是何等雄魄。手捧经书,悟天理人欲之真谛;静坐收心,体民胞物与之情怀。安得一点辽阔仁心,通达沧海桑田,又不累于涛涛世事?然余气质未变,人欲积重,昧于大化流行,尚未能不惑于现前琐事,又何能知此心与天同赞,神游无方。而今不速之客几人至,无不吉,正是诚心感通也。踏过石制太极图,荷塘即入眼帘,两边有亭,三五石碑立其中,大约是书院新建之事。入内联曰:鱼跃鸢飞,斯道由来活泼泼;锦明水止,此心本是常惺惺。于是众人息心静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心为事当如斯。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自古离别最伤。上九,翰音登天,无人响应,最是落寞,人以群分,无群不成人,故离别最残忍。转思却知,缘聚则合,缘散则离,本也是极平常事,痴人痴心,敌它不过。饭食毕讫,围茗而坐,坐而谈,谈而欢,欢而无语,离别之情笼罩。劳歌一曲解行车,红叶青山景急撤。日中暂停人将远,满天热浪下身侧。默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四句稍解我心中苦闷,何故?天下一家,彼此连心,未尝离别;各随己缘,各成己乐,各奔己事,或可忘却今日之别愁。
  崑将师嘱作心得,然吾似无所得,又似怡然自得,故为文以志。(张磊:厦门大学哲学系)朱子之路之我见与我思黄藿今年四月曾赴福州参加福建师大举办的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除开幕式当天在福建师大校园外,另外三天开拔到武夷山的青竹山庄。几天之中,两天研讨,第三天参访。由于武夷山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主办方也推出两条参访路线:一条是朱子文化之旅,另一条则是九曲溪自然生态之旅。第一次到武夷山,对于当地自然生态与丰富的文化大为惊艳,很想两条路线都参加,不过主办方限制一个人只能择一参加,情非得已最后选了朱子文化之旅。由于那次开会是在学期当中,不容多待,未能充分饱览武夷山山水风光,留着许多遗憾。
  六月份时,接到武夷学院任教的黄柏翰来信,得知朱子之路的活动,除了广邀研究生参加外,也欢迎对朱子学有兴趣的大学老师参加。想到自己虽然是哲学专业出身,但一直是以西方伦理学作为多年来的研究重点,朱子之学真的只是门外汉。不过,因为暑期即将转到文化大学哲学系任教,除了西方哲学的专长,中国哲学也不能不碰,朱子又是在中国八百多年来如此重要的思想家,让我有充分的动机报名参加此次活动。
  近十年来自己对中国大陆并不陌生,每年多次来往两岸,除了参加教育哲学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学术会议外,还曾三次趁教授休假之便,分别在北师大与南师大驻点讲学。另外,近四、五年的寒暑假也经常以名誉团长身份,随着台湾大学生参加大陆海协会赞助的中国文化研习营,分别去过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深圳、威海、青岛、哈尔滨等地。沿海各省几乎都跑遍了,唯独海峡对岸的福建,却是最晚到访。四月到福州与武夷山开会,便有相见恨晚之感,也促成了这次暑假决心透过参加朱子之路,来对这个当年孕育出朱子的好山好水、地灵人杰的一方文化沃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台闽之间,无论在地缘、血缘、语言、文化、宗教上都十分近似,原本的隔阂完全是因为政治与历史造成的。从2008年以后,两岸的交流全面开展并加速,而朱子之路的活动至今办了六届。这充分说明了藉着纪念并发扬朱子学说与思想,让两岸的师生能共聚一堂生活、学习,并在轻松自在的情况下让感情与思想作自然的交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劳。
  大陆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二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有心人士的奔走之下,许多古迹,包括我们这次走过的朱子家族生活、讲学相关的房舍,都展开了重新修建、修复,或整建的工程;传统的中国文化也重新获得安养生息,传统中国的思想与学术也逐渐在复原之中。朱子学研究的恢复,以及朱子之路活动的举办,见证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与力量,而两岸人民藉着传统文化的力量自然地交流、融合在一块。
  就个人参加过多次为台湾大学生举办赴大陆参访的中国文化研习营来比较,朱子之路活动有几项特色是前者所没有的。
  1、朱子之路的活动是两岸民间人士自发的行为,经费的筹措主要也是来自个人捐款,它的文化意义大于政治意义。虽然福建各地方政府也相当支持这项活动,但其主导者勿宁是学界以及朱子后人朱氏宗亲会,让两岸师生的交往更为自在、自然。
  2、朱子之路活动参加成员包括两岸知名大学的师生,虽然有少数武夷学院的本科生参加,其余学生都是对朱子学有一定涉猎的硕博士研究生,在几场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上,发表者与点评者都极为严肃认真地讨论并答辩,所以它的学术性要高于娱乐性。
  3、朱子之路活动所规划的参访路线都经过主事者精心规划与设计,虽然我们欣赏的是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与山水,但所有去过的地方与路线都与朱子生前的生活与讲学发生联系,也让这趟走访不同于一般度假人士的观光旅游,而深具知性与灵性。
  4、两岸学员经过六天共同的生活与活动参与,其间产生自然的感情交流,将会是持续而历久弥坚。这种水乳交融的交流背后支撑的媒介是朱子的学术思想,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传统。
  5、这次活动特别重视恢复中国传统的古礼。在朱熹纪念馆的始业式除行敬师礼外,还向孔子、朱子依循《朱子家礼》行拜师礼。在第二阶段的始业式还让全体学员朗读《朱子家训》。在参访建阳市黄坑朱子林,也就是朱子的墓园时,由团长杨儒宾教授朗读祭文,以示崇敬与悼念之意。藉着这些仪式,能让年轻的学子对传统文化持有敬畏之心,这对参访者日后继续研究朱子学时颇有裨益。
  这次参加朱子之路活动除了启发我对朱子学的好奇之外,对两岸的研究生在此次活动中那么认真而专注于朱子学相关的研讨,直觉感受到后生可畏,同时也发现中华文化的再造与复兴力量,就在这一群莘莘学子身上,而倍觉欣慰。虽然中国大陆限于政治情势,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本位的传统思想文化,仍然有许多期待,但朱子之路的推动者与历年来参加过这项活动的成员,都将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种子。我们希望经由大家集体的努力,这些种子可以到处萌芽,进一步茁壮成长,结出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朱子之路活动的推动者与筹划者,两岸的热心学者如朱杰人、杨儒宾、张崑将、朱人求、方旭东、谢晓东等教授,朱子后人与朱氏宗亲如台湾的朱茂男董事长与福建的朱美珍女士,厦门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以及若干地方上的领导与民间人士热心奔走、无私赞助、奉献支持,都让我感到非常钦佩。在此,也特别对筹划本次活动的各位学者与先进表达个人的感谢与感恩。(黄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2013朱子之路踏查小感蔡岳璋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游览的快意,或许在于产生一种选择,它教过往所得、所见之复杂性,立体呈现。甚至,起一种对决的作用,让识见(乃至疑情)本身得到更好的衡量。
  这几天,大伙儿走过一些大地方,一些小地方。在那儿,我们晴游、雨读、登高、迥眺、静坐、承训、赶戏、赴宴、复礼、宣读、参访、抔饮、团购、硬座、硬卧、始业、结业。一张一驰,莫不俱焉。出出入入,走走停停,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肃穆地进行点什么,偶或悠然地什么都不做,只是纳凉。这些地方,包括筼筜书院、夷缘居大酒店、武夷精舍、天游峰、朱子墓、茂林修竹陪侍的朱母祝夫人墓、考亭书院(非原址)、莲田围绕的紫阳楼、现代化的朱子中小学、兴贤村(兴贤书院、刘王二氏家祠、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朱子巷上励学坡、百年香樟生灵芝)、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秀、朱森墓、云根书院(非原址)、石上英岩茶制场、峰岩相间的九曲溪、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朴雅别致的厦门大学。其中,徘徊数日,闽北多毛竹,末日行近江西,松柏略见。昔人逆流而上,傲岸泉石,咀嚼文义,今九曲泛舟撑篙,顺流而下,穿凿附会,敷衍笑话,闻者忍俊不禁。
  此行可贵,毋宁在于了解朱子思想、理念,而非他的体验。因其思想之迂回,幽深邃密,要想理解百代前的哲人,只能“重构”朱子的思想,“重走”朱子之路,而不是从什么事实上获得。七日来,一切关于古迹遗址的踏查,象征意义大于实质;而所有对于礼仪的模仿复兴,实质意义不逊象征。“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从某个侧面来看,追想或许是这趟朱子之路的目的,并且它将透过朱子之路的达成而消失。然而,要让朱子之路的一切活动得以编织成形,其最终显现之物或许在一开始便已既予。作为一种历程,它包含在朱子之路活动的伊始与收场,并且限定了自身的内容。
  朱子之路已经迈入第六年,精神领袖杨儒宾团长如日中天,朱茂男会长则东有启明也;现场疏通关节的朱美珍女士,时刻辅佐襄赞的朱人求、黄柏翰、戴美玲等诸位老师们,可谓先锋驱除,到了承先启后的张崑将老师,总理主持,据有城池。因着世界的整体支持和允许,事事成就,无缝接轨。感谢各组织单位(厦门大学国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侨教学院、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厦门筼筜书院、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华朱子学会),在此行前后,提供形式不等的诸多奥援,再怎么赞美都不为过。当然,还有来自四面八方偕行学员的集结、参与一次可能永不发生的偶然邂逅。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哲人虽远,墓草常新。百龄影徂,千载心在。(蔡岳璋: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走上一条活泼泼、活生生的理学路——朱子之路有感王雪卿一、天光云影共徘徊参加第六届的朱子之路,对于一路在教学与研究、家庭与事业、教师与学生、儒家与佛家间,不同的身份与场域间转换,一连数月来长坐案前和文字报告共徘徊的我来说,是一趟纯属意外的奇幻之旅。在赖锡三老师的建议与推荐下,放弃了原本要参加的另一场活动,气质其实喜静厌动的我,报名参加此次活动多少需要点鼓起勇气的工夫,但作为儒家的学习者,这个文化之行背后的生命亲切呼唤又着实令人难以抗拒。于是,便在“身体应该不会太轻松,但心灵肯定会有大收获”的忐忑心理下,踏上这一段风光旖旎的朱子路。
  第一天下机场,朱子之路便在既紧凑又丰富的步调中拉开序幕,进入厦门筼筜书院,下午便举行开幕式与“朱子之路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发表我仓促完成的论文《朱子工夫论中的静坐》,高玮谦老师的精辟见解与深度讲评,使我受益良多。一如筼筜书院的建筑保留传统书院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质感,我们的朱子之路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摄中,展开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用过晚膳后,搭火车直驱武夷山。凤凰木、竹林、荷花田、茶树,这是从厦门到武夷山的田野印象,如此景象和台湾差距其实不大,甚至带点熟悉;但13小时硬座的搭车经历对习惯台湾交通的我来说却是陌生的体验。这一段旅程便也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奇特感受中开始一路蔓延。美丽的武夷山水虽悦人心目,逼人的焖热暑气、登山、走路、动辄两三小时的车程,对平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来说,也确实是体力上的一大挑战(我必须惭愧地承认:老师们效法孔夫子周游列国精神,在武夷精舍外草地上,别开生面地进行第二天的研讨会,问学的画面虽然很美,但我却一马当先的中暑了)。以恍惚间身体所感受到的累,去走朱子的书院、故居、社仓,朱子走过的石路、朱子喝过的水、朱子所制的孝母饼、朱子手植的八百余年老樟树,这些应该俱往矣的故迹,不知怎么的却亲切起来,八百多年前的朱子,又当是在怎么样的物质环境下,以何等的心境跋山涉水来到此处?写下的《观书有感》千古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的我正和当年的朱子一样,共徘徊于这武夷山上的天光云影之下,原本想尽量避开朱子这座大山的我(朱子一生留下的著作光看字数就有八百多万),也不禁要问这如老樟树般的巨大身影,他的思想、他的实践,其力道与能量没有源头活水是办不到的。
  那么,源头活水,水来自何方?二、鹅湖书院猜想想起朱子之路行前锡三老师的话语:对牟先生诠释朱子之理是“只存有不活动”之理,这样说法的疑情。当走进这条朱子走过的路,朱子似乎不再只是活在书上的朱子、知识的朱子、论文中要梳理的朱子,而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凡走过的路,必有足迹,顺着足迹望过去,有朱子的思想,也有朱子的实践、行履,正在翻山越岭至延平求教李侗的朱子,正在静坐的朱子,读书著述的朱子,主敬穷理的朱子,社会实践的朱子……我试着去感受朱子的力道与艰难——对于气质之性的正视,对于心即理的质疑,心与理间的鸿沟必得经过格物穷理的漫长工夫之身心修炼过程,才能到达的一旦豁然贯通,在这个“质的飞跃”前,这些艰难、系统、严密的工夫——如果朱子的理“只存有不活动”,那么哪来的那么巨大的生命力?这八百年来的朱子路所展现出来的大山大水气象,究竟是如陆九渊所批评的“支离事业竟浮沉”?还是透过主敬穷理渐教的积累工夫,亦自有其沉稳踏实的“终久大”? 带着朱陆之辩的公案与疑情,随着车子一路山路蜿蜒至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不见“鹅”也不见“湖”,却有着儒家学习者的梦。踏进鹅湖书院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百感交集,带着朝圣的兴奋,强烈的幸福感下,也杂陈着“舜亦人也,予亦人也”的惭愧之情。我们在这里进行一场模仿仪式,尊敬的杨儒宾老师解说理学家在教学时如何使用静坐工夫,并且引领我们在书院讲堂中实际进行静坐。我仿佛看到宋儒装扮的山长,以刚毅沉稳的步伐缓缓走来,在讲席前坐下,然后画面停格。周围蕴酿出来的静谧氤氲氛围,蝉鸣也哲学宗教起来,八百多年前此处也当有人静坐,可否也有一样的蝉鸣?这不是故迹,我仿佛看到当年大辩三日的画面,并且猜想其人心情,以及由此交织、浸润出来的丰富人生滋味与生活世界。
  最后一场研讨会正是在这八百多年前朱陆论辩的鹅湖书院讲堂中进行。我在此静坐,也在此点评。和我一同担任点评工作的厦大陈林同学,私下错身而过的短暂交谈,你的诚恳、认真,与在此圣地不敢说“点评”,而要请上面的朱陆大儒们自己点评的诚惶诚恐,莞尔之余,我其实完全感同身受。但,无论如何,这个特殊体验确实让我洋溢着奇特的幸福感。
  作为儒家的学习者,这何其有幸!三、凡走过的路必有足迹这一趟朱子之路虽是体力上的一大挑战,但精神上实在丰盈。只要是路,必有足迹,这条路是一条活泼泼、活生生的路。除了去感受朱子巨大的生命力,也试着去观察锡三老师所说的杨儒宾老师平易近人的大儒风范。一路伴随我的有许多亲切画面,有当年一路跋山涉水、登山越岭的朱子,也有杨老师连续六年来引领这条格物穷理之路的愿心,其中还有参加第二届朱子之路的锡三老师的画面。张崑将老师和朱美珍大姊,和我分享当年老师走这条路时的趣事,比如说老师非常喜爱鹅湖书院,以至于要离开时仍静坐、小憩于书院一隅,让大家找不到人等等。寄上两张照片,崑将老师特别交代我拍回朱子学校所种的一排树给老师过目,在锡三老师的建议下种出来的,已长得比人高了。这令人多么感动! 朱子路上一凝眸,这条路虽然不似烟花三月、春风十里的路上繁华似锦、游人如织,却也不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般的苍凉孤单。这条路上,称不上热闹,隐约望去却也有足迹斑斑,既纵贯穿越过去、现在、未来,也横跨联系海峡两岸。过去的朱子随着我们朝圣之路的模拟、猜想、体验,过去的似乎也未曾远去,仍对我们招手展演这一条成圣之路如何可能;现在的杨儒宾老师连续六年来引领学者与学子走上这条主敬穷理之路,其背后又存在着对儒家怎样的强大愿力与深情?回台湾当日下午,就神速的收到杨老师寄赠的大作《从<五经>到<新五经>》三书,何其神速也!老师对我们这些后辈的照顾与承诺,实在令人动容,也印象深刻。张崑将老师,偶尔开点小玩笑称他为“全台湾独一无二管家婆系主任”,处理那些繁琐的庶务之余,你还要为对素食者照顾不周说抱歉,我也为你的抱歉感到抱歉,当然还有感动。吃素的我给你添麻烦了。朱人求老师玉树临风的清瘦身影,上下阶梯时身上背着、手上提着自己的行囊,居然还能用另一手帮我们提沉重的行李箱,既感动又于心不忍之余,也忍不住赞叹——人求老师你是神人。朱美珍大姐一定是忙碌的,你的全程陪伴令人印象深刻。感谢黄柏翰老师贤伉俪的温暖照护,也祝福同样有着嘉义成长记忆、特别亲切的黄藿老师一切顺利。还有一路偕行的两岸同学们,青春无敌的生命又该有多少开放的可能?因为你们,这条前见古人后见来者的路,既可回顾,亦可展望。望向未来,也当延续过去这一路的足迹斑斑。
  朱子路,一条活泼泼、活生生的路,早已开始,仍未结束。生)(王雪卿:台湾吴凤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中正”大学中文所博士朱子之路心得李忠达 2013年7月11日,盛暑之季,笔者偕同台湾的十余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研习营前五届由朱氏宗亲会主办,本届改由厦门大学国学院主办,气象亦随之不同。各单位各尽所能,出资出力赞助学术活动,参访处均由专家及朱子后裔解说导览。此外,参加者食宿全免,仅须负担来回程旅费而已。笔者于此诚心致谢。领受之余,也深深感觉到这次出游目的不在玩耍,发表、点评、敬师、祭坟,都必须尽心尽力才是。
  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而生于福建、长于福建、讲学于福建、终老于福建,一生71年与福建结不解之缘。正如杨儒宾与张崑将老师所说:我们来走朱子走过的路、喝朱子喝过的水,能够亲身体验朱熹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对他将更有一番亲切的了解。朱熹是理学大儒,他在武夷山下讲学,谈的是自己对天理、对道的领悟。因此,我们追溯朱熹的足迹,同时不断在揣摩他如何阐述天理,也因此这是一趟朝圣之旅,一趟追摹朱子心迹之路。
  第二天下午,研习营成员会合,来到武夷山下的武夷精舍,在此向孔子、朱子行拜师礼,随后展开始业式,学员齐声朗读《朱子家训》。笔者有幸代表台湾学员,协助礼仪进行。礼仪的进行程序如下:首先,台湾团团长杨儒宾老师授旗,由我负责接掌旗帜。接着行拜师礼,学员各就各位后,对孔子暨朱子像三鞠躬。而后由笔者恭读祝文,读完祝文后行释菜礼,在祭台前供奉水芹、韭菜、红枣、栗子;其次,再以文房四宝、戒尺、智慧笔敬献台前。接着杨老师赠送学员智慧笔与孝母饼,并带领所有学员齐声朗诵《朱子家训》。最后由贵宾致词,礼成。
  明儒罗近溪曾以捧茶童子小心翼翼、有如临渊履薄的状貌,来形容由衷而发的持敬功夫。回想礼仪过程,众人的目光与电视台摄影机的镜头聚焦在台前,果真是一步也错不得。程序错误不打紧,倘使礼仪庄敬肃穆的气氛被扰乱,这份责任可就担不起了。当时站在老师们面前,正对着孔子与朱熹画像,确实是小心翼翼、临渊履薄,一点也不敢大意。礼成后电台来拍一小段访问,我尽量答得周正,希望无忝为台湾推派出来的学员代表。
  拜师礼后,众人移师到精舍外一片空旷的草地,由预备好的学员发表论文。由于天气暑热,大家习惯在冷气房里凉快,刚坐下时难免东摸摸、西抓抓,拍打腿上的蚊虫,无法安坐。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暑气稍微消散,草地上吹拂着自然的风,坐着居然十分自在舒适。老师特别勉励学员,当年孔子与弟子们也是坐在自然环境中谈学论道,我们也得以效法前人的精神,体验在草地上的自在安坐。宋明理学中十分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义,此心活泼泼地,如鸢之飞、如鱼之跃,无物我之间隔。比起待在大楼里吹冷气开会,我们多少更靠近这个理想了一点。
  隔天早晨,我们出发去祭拜朱熹之墓。由于台风过境,闽北也下起了“暴雨”。如果跟台湾天天下的雷阵雨相比,福建的“暴雨”只能说是平和的了。拜雨所赐,据说以往祭坟时暑热难耐,而今年却格外清凉。看着朱熹后人一个个拈香礼拜,让人内心非常感动。是什么因缘,让八百年后的子孙仍旧络绎不绝前来参拜祖先,香火代代不绝?又是什么因缘,让这么多不姓朱的外人,也认真而虔敬的前来参拜?只见北师大的李秋莎同学在雨中湿滑的石地上连拜四拜。这是以明制“生徒见其师,久别四拜”,即后学见师长礼见,拜礼头俯至手,并不至地。她说四川大学有礼敬师长的传统,同学在老师面前不敢你我相称,一定会使用尊称。礼仪形式虽然是外在的动作表现,但是没有内心真实的敬意,做不到秋莎同学这般由乎衷而行乎外的表现。回台湾后,我拿起祭坟现场拍摄的相片给某位对超自然现象有敏感体质的朋友观看,她竟说有股电流传遍全身。噫!子不语怪力乱神,理学大儒面前更不应该谈论这种灵异之事。然而我们是否能够心里相信,朱熹肉身长埋于此,而神明不散、精神不坏,当众人拈香鞠躬时,凭借一片赤诚,便真实地与幽冥感通了呢? 参拜过朱子墓之后,接下来两天半的行程,是前往朱熹在五夫的故居、朱熹爷爷朱森的墓、朱熹母亲祝夫人的墓,兴贤书院以及云根书院等地。参拜完两处坟茔后,来到五夫的紫阳楼。在朱熹故居外,有一株朱熹亲手栽植的香樟树,年纪已经八百岁了。树干中空,内藏一朵硕大的灵芝。整棵树需要七八人以上才能合抱。紫阳楼背靠屏山,面临潭溪,故居外是连绵不尽的荷塘,一朵朵莲花竟然都像球一般大,花瓣怒放。伸手采下莲藕,剥开外皮就能吃到甘甜的莲子。懂中医的朋友在旁解说,要我们留意莲子心,味道虽苦,却是极佳的药材。当地人往往以售卖莲子为业,路上随处可见剥开的外皮。此处的风貌十分古老,还没有太多现代化开发的痕迹,或许仍是当年朱熹惯见的场景。
  故居外的小径旁有一幽泉,水质清澈干冽,是朱熹当年喝过的泉水,水边大石上还有他的题字。大家到此纷纷拿起水勺饮用泉水,啧啧赞叹之余,只听老师们戏言:“之前我来喝过这水以后,那一年立马就升等当教授了!”又或者是:“喝过水以后,我就文思泉涌,写出好几篇论文来啦!”还有:“你们赶快喝,博士论文明年就写完了。”旁边的同学连忙拿起宝特瓶装满一瓶,准备带回台湾把朱文公家乡的灵气与亲友分享。朱熹饮用过的泉水竟然有此神效,笔者自然从众饮水。说有什么现实的效益,倒是不敢奢望,但这泉水清澈甘甜,于身体健康有所裨益,应当是没问题的。
  五夫还有一处朱熹奉祠家居时义务操办的社仓,始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为赈济当地饥馑而设,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将《社仓事目》上奏,孝宗“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明代崇祯年间重建,建筑有三百年历史,地上铺路的一块黄色大石则是宋代遗物,经过八百年岁月留存至今。同行友伴一齐伸脚踏在大石上,象征着齐心合力,同游此地。不远处有崇安望族刘氏之宗祠,是朱熹当年父亲被托孤给忠定公刘子羽之处。附近还有兴贤书院,标志是正门顶上摆着三顶乌纱帽,提醒学子努力读书,未来做官。云根书院建在山上,它就完全是现代建筑了。
  16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朱熹与陆九渊论学的鹅湖书院。宋代时鹅湖寺就在江西与福建来往官道旁一百米处,来往旅客很容易在此停留。辛弃疾和陈亮曾经相约在鹅湖书院,两人相谈甚欢,送别时依依不舍,以诗词相互唱酬。辛弃疾的名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题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便是此时所写。说来宋代许多名人,也和鹅湖书院有密切的关系。
  鹅湖书院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论辩。当年陆九渊赋诗:“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而朱熹归后数月赋诗酬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彰显出理学两大流派的差异。走在书院内,内心特别感到激动。一股情绪的潜流上冲,几乎要逼得我潸然泪下。这种感觉是没有原因的,毫无来由,我也不会解释。看着朋友们开心地四处参观拍照,我也把这些感觉放下来,加入他们。杨儒宾老师特别在书院带领学员静坐20分钟,让我们体验一下理学家做功夫,如何收摄心神,屏绝闲思杂虑。也许是感受到书院的特殊气氛,最后一天发表论文的同学和点评的老师都特别用心,准备特别的充分。
  参访与朱熹相关的景点,是出发前就意料中的事情。在短短几天的行程中,与大陆的学员结下深厚的友谊,却是意外丰富的收获。晚上回饭店,大家邀集人手玩游戏,我们也在游戏中彼此熟悉,天天都玩到欲罢不能,到回程的卧铺火车上还在玩。人数太多,我们就坐到卧铺的第二、三层,继续待在同一节包厢玩。游戏的输赢事小,大家打开心房交流,天南地北什么都聊,却有赖这场游戏的推波助澜。主办单位安排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搭配住房,不让原先已经熟悉的朋友再住同一间,这个决定确实让两岸学员多出许多交流的机会。当大家搭火车返回厦门大学,五分钟迅速逛完厦大并拍照准备道别时,每个人都依依不舍。
  宋明两代学者讲学风气特别兴盛,以学问会友,在谈论中彼此切磋琢磨,裨益匪浅。因为和书上的学问对话,毕竟比和活生生的学友对话多隔了一层。唯有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才能与自己相互印证。朱熹有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辛弃疾等学侣;阳明有湛若水、罗钦顺等同道;阳明的弟子王畿、钱德洪、王艮、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人相互论学,以友辅仁。在这趟朱子之路上,师友夹辅,各人在不同领域都有特殊成就,以不同的角度重新演绎朱熹,思索他的学问。当中激荡出来的火花,可说是这趟旅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收获。(李忠达: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沿着朱子走过的路向前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思妤飞机降落之时,心里仍未有已然离开台湾的实感,现代化的都市、整齐的街道、菜肴的咸淡,皆与台湾没有太多差别。直到在火车站与大批人潮一同排队,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动弹不得,才开始有身处异地之感。
  坐了13个小时长途火车,从厦门抵达武夷山,经历一夜摇晃颠踬,更是觉得中国地大物博,江山风景壮阔,唯独舟车劳顿令人吃不消,虽不失为一难得体验,却也换来一对黑眼圈与一身腰酸背痛。大约天将亮之时,我恰巧睁开眼,往窗外看正是一湾澄澈河水,于晨曦照耀之下,闪耀着粼粼波光,顿时令因长途旅程的困顿与焦躁之感稍减,为烦杂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泉,这才想起久远年代没有便利交通工具,不也是一路骑马乘车才能抵达么?正是这旅途中的困顿繁琐,使得路上偶见的美景更加令人珍惜,提醒我们所为何来。
  而后安顿行囊,随即头顶阳光沿着山径、路经绵延竹林,走入目的地武夷精舍之中,才赫然惊觉这一条追寻朱熹身影的朝圣之路早已开展,只是我直至此刻方才觉察,理理微潮鬓角、汗湿衣衫,怀着一种敬畏且好奇的心情走入武夷精舍,以掌拂过门廊,端坐竹椅上等待开幕仪式与敬师礼。随着仪式一项一项进行,心情也渐渐凝肃,尤其在大家一同朗诵《朱子家训》之时,那回荡于斗室之中的齐整声响,深深地撼动了我。“礼”在现代人的眼中,似乎早已成为过时而老旧的代表,只是在此刻,却觉得透过举行这样的仪式,每人将乘载义理的字字句句亲口述出,亲身施行,专注地、用尽全力地,这“礼”便直截地彰显在我们每一人面前,活泼泼地流动于我们每一人的血脉之中,将原来乍看毫无关联的我们联系起来,此刻的时空,也变得神圣非凡!这“礼”亦或是“理”,于此时此刻,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么? 礼成,我们便移驾到外头举办学术论坛,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半圆,发表者轮流至前报告。下午的阳光不甚烈,我们坐在树荫下偶有微风徐来,发表与点评一来一往,非常热烈地讨论交流,就在这片自然之中与景致合而为一,仿然可以体会到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不知朱子当时于此讲学,是否也同有此感呢? 隔日一早,我们登武夷山第一峰天游峰,听说总共有828层阶梯,爬得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不过这一路上的风景美不胜收,在山脚下看见的景致,到了中途再看又是另一番味道,待到了山顶又是别有一番风味。不禁令人想到古人总是心系于登临高处,步步拾阶而上,随着高度不同,所能囊括入眼的景物也更多、更远。所谓登高望远,为的便是改变我们看事情的角度,拓展眼界。遥想朱子当年选择武夷山讲学,除了传授学问,是否还有冀望学生能亲自登临高处,改变眼界的深远用意呢?我们如今能走朱子走过的路,看朱子看过的风景,亲身经验这一步步攀爬的过程,实为幸运,仿佛同时也攀爬了一条求道之路,或许过程艰辛,但最终看到的风景一定与世俗大异,令人向往无比。
  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前去祭拜朱子墓的那一天。记得当日天空飘着绵绵细雨,我们一行人撑着伞走在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上,那条路长长地,却是如此安静,只有双脚踩过鹅卵石之跫音,以及雨滴打在伞面的细微声响,没有笑语,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们不停往前行。终于齐聚朱子墓前,摆好祭坛祭品,每人持一炷香,开始祭拜仪式。此时的礼又与初日敬师礼不同,不仅仅是仪式之异,整体氛围与众人心情也截然不同。与人们脸上神情皆是庄严肃穆,听着主祭人诵读祭辞,全体又再次宣读《朱子家训》,字字句句、抑扬顿挫,随着烟雾飘渺直上天庭,冀望此诚感通天地,使我们能遥契朱子之灵,与之交相感应,能见其所见,明其所述之理。
  最后一天我们到达鹅湖书院,并于此举行最后一场学术论坛,极为特别的是在论坛即将开始前,由杨儒宾老师带领全体一同静坐。由于自己在家时常练习静坐,但平日总因杂思太多而须花许多时间才能专注静心,进展缓慢。但此时端坐鹅湖书院之中,闭上眼,户外蝉鸣于耳中轰然作响,不久随即如风远去,仿佛天地之大仅存一己独坐,再度睁眼,一片澄明,无来由地纯然喜悦。而后更能专注聆听师友们的发表报告,此等经验实为特殊,如今忆起依旧令人向往。
  回台湾已十余日,心中充满感动和感谢,感谢各个单位与朱氏宗亲会的大力支持与用心安排,使第六届朱子之路圆满达成,亦感谢上天予我如此机缘,有幸能参与其中,共同完满此次朱子之路。一路风景、各个片刻都仿佛还在眼前播映,亲自以双脚踏过朱子曾行走的土地,以双眼观看朱子眼中的美丽山河,以双耳享受朱子曾听闻的流水潺湲与风鸣,于如此美景之中谈论与朱子相关之思想文章,此刻回想起来,我们不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体会着朱子的人生旅程? 此行不仅是追寻朱子脚踪,更是一趟自我追索真理的旅程,前路虽漫长,我们仍然不止息步伐,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思妤:台湾清华大学硕士生)朱子之路,我们的路陈园园写下这篇文章,离朱子之路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路走来,诸多感想,却不知如何下笔。这是我第二次来武夷山,第一次带着游玩的心情,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武夷精舍,游九曲、登天游,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全然无知,至今想来甚是惭愧。幸而此次有机会参加朱子之路,在群山峻岭之间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潺潺的溪水之旁领略理学的博大精深。
  朱子兴学游学的范围甚广,故此行学习之处亦多。我们入武夷、历五夫、赴鹅湖,穿梭于各大书院之间,并拜谒朱子、朱母等墓。所到之处无不使人内心撼动,尤以五夫镇之经历给我感触最深,过往总认为理学不过是一些安身立命的方子,离我的世界似乎甚远,而今参观五夫后,始知朱子所谈之理,并非空谈。朱熹一生为官时间极短,但其功绩却极丰,五夫社仓就是一例。朱熹设立的五夫社仓及其衍化的社仓制度成为中国农村储备粮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此等经世致用之举并非是一个空谈的义利的理论家所做之事。
  我们参观五夫镇是在活动第三天。一大早登上大巴来到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的五夫镇,刚下车,遍野的荷花映入眼帘,让我们不禁感叹,心想朱熹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的起步和最初的学习,那么这里必定遍布着他的脚步和身影。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朱熹的故居紫阳楼。紫阳楼坐落在一片绿色的掩映之中,身后的屏山苍翠如黛,走进朱子故居,感受的是浓浓的理学气息。朱熹15岁时跟随母亲迁往五夫,投靠父亲的生前挚友刘子翚,并师从三先生胡宪(籍溪)、刘屏山(子翚)、刘勉之(白水)。刘子翚的哥哥刘子羽为朱熹母子构筑紫阳楼,从此朱熹定居于此。韦斋、晦堂、敬斋、义斋,虽然不大,但整齐而庄重,果然不负“开海滨之邹鲁,接伊洛之渊源”的盛誉。
  穿过紫阳楼,我们来到一条狭长的鹅卵石小巷,在黄土垒成的高墙的夹缝中显得更窄更长。这条小巷就是著名的朱子巷,朱子曾经无数次走过这条巷子。踏上这条路,心中莫名的激动,或许我的某个脚印正与朱子的脚印重合呢!此时我好似听到了朱子当年的脚步声,时而闲庭信步,时而疾步向前。路不长,很快就到尽头了,但是这声声足音,正如同我的茫茫思绪,诉说的不知是谁的心曲…… 之后,我们爬上高高的阶梯,来到朱子学校,听朱美珍大姐介绍:这里的孩子以理学思想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朱子家训》倒背如流,朱熹满怀热情的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忘记他,五夫将永远承载着这份荣耀。朱子的路,也是我们的路,虽然不知道我能把这条路铺多宽,但至少我能坚持走着。
  最后我们来到朱子社仓,此乃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 171)创建,因社仓地址在五夫里,又名“五夫社仓”。朱子建成社仓后,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朱子申请设立五夫社仓亦非空穴来风,实乃源于实地考察。南宋孝宗乾道四年春夏之交,闽北地区发生灾荒,时朱熹正居住在五夫里。他发现灾荒发生后,常平义仓的补给根本跟不上,且补给制度存在诸多漏洞,一再延误救灾,至此朱熹决定申请设立社仓,作为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
  朱熹设立的社仓制度亦相当完善,补充过去常平仓制的诸多不足,又参考王安石青苗法的相关内容。如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中谈到:“独常平义仓尚有古法之遗意,然皆藏于州县,所恩不过市井情游戏辈。至于深山长谷力穑远输之民,则虽饥饿濒死而不能及也。又其为法太密,使吏之避事畏法者视民之殍而不肯发,往往全其封鐍递相付援,至或累数十年不一皆省,一旦甚不获已,然后发之,则已化为浮埃聚尘而不可食矣。”朱子设立的社仓正好补充了这些不足。社仓设立之所在乡里,筹办方式主要是民办,审批手续较为简便,最重要的是能就近赈济灾民。此外,就社仓的资金积累及粮食的筹集方面,朱熹的做法亦较为科学。社仓一改义仓征收社仓税的办法,《社仓事目》规定贷放收息的办法:“每石量收息米二斗”“或遇小歉,即蠲其息之丰大饥即尽蠲之。”“半年如遇人户请贷,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三仓,专赈贷深山穷谷耕田之民,庶几丰荒赈贷有节”。如此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此举不但保证仓内粮食不断更新,且大利于民。
  自此该社仓开南宋救荒的先河,朝廷为此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朱子社仓”被誉于“先儒经济盛迹”。朱熹的社仓法充分体现了他的社会保障思想。他考虑实际,从大局出发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以民为本之大举正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如此之举怎可以评其为空谈之人呢?因此我认为经世致用思想才是朱熹思想的重要部分,读书、教学是朱熹世界的一半,再加上济世救民才是完整的朱熹。
  朱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足迹、他的治学方法、他的思想世界都在悄悄地化为文化的元素,在众人的追溯和纪念活动中重新被人们认识,重新走向人们的生活。走在朱子之路上,我渐觉得朱子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将理学之路铺的很宽,后世之人有义务将其走得更远。(陈园园: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生)感悟朱子之路李志峰 2013年7月11-17日,我作为厦门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参加了“第六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学术考察活动。从武夷山归来,又去了北京探亲,回到南宁,马上又将去北海开会。想想在这“水深火热”的季节,我却马不停蹄,南北奔波。时间在运动中流逝得那样匆匆,而有些经历在沉淀下来才能深深感悟。
  雅致的厦门筼筜书院,从厦门到武夷山的劳顿旅程,严肃的论学讲评与祭拜仪式,微雨中朱子墓地的伫立与致敬,传承历史风云、儒学精髓的武夷精舍、考亭书院、云根书院、鹅湖书院,雄伟险峻的天游峰,如诗如画的九曲溪,如梦如幻的“印象大红袍”……所有的记忆与思考,都化为美丽的画面与思想的素材,成为我人生阅历中的美好一页。
  在我已过不惑的岁月中,除了1999年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短期赴日本岩手大学参观学习的出国经历,还走遍了除新疆、西藏、港澳台之外的祖国大好河山,尤其是所有省会城市。应该说,对于我这样一位以藏书、旅行为最大爱好的知识分子而言,背起行囊出行的次数并不稀少,但唯独这次的朱子之路对我而言有更为集中最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作为厦门大学儒学方向的博士生,闽学、朱子学正是我“安身立命”的学科寄托。
  对于朱熹,我既有理性的研究,也有感性的想象。朱松带着一家老小怎样从徽州婺源辗转来到福建武夷?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这位宋代先贤朱熹,他的体貌如何?他的日常生活场景怎样?他有过怎样的痛苦与欢乐?他的政治理想与学术抱负几许?他可曾想到孜孜不倦做出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每一个梦想“金榜题名”的学子案头必备的书籍?他可意识到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会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学术辩论?他可曾期许与自己相处的那些朋友们,吕祖谦、张栻、陈亮、陆游等,都会以崇高的地位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踏上朱子之路,我的头脑中想尽力浮现出南宋版的“清明上河图”,但何以能够?我也想到,近年将陆续是部分北宋理学家诞辰1000年的纪念年份。如2017年周敦颐,2020年张载,2021年王安石,2032年程颢,2033年程颐。而2030年将是朱子诞辰900年纪念年份。真乃“浪淘尽,千古飞流人物”! 从感性认识回归理性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来临前,在马克思所谓“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中国文化有其独特道统,就儒道释格局而言,儒为主体。就儒学史而言,创始者孔子,近世集大成者朱子。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中国历史七百余年,“朱子学”通过科举等影响到从南宋到清代整体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毋庸讳言,儒学对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在程朱理学与科举的氛围中,中国近代没有能产生像牛顿力学那样的“科学”,也没有产生出近现代政治哲学范畴的“民主”,但这并不妨碍朱熹个人作为一位学者的伟大! 在武夷精舍的草坪前,我曾赋打油小诗一首如下:题武夷精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坐而论道武夷苍茫两岸学人欢聚一堂追忆朱子儒者气象孜孜不倦历史回想八百余载恩泽绵长走在朱子之路上,我的心充满喜悦与感激。高兴的是在政和云根书院时,我收到妻子发来的短信,告知我她收到了厦门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令我感激的是我们这次朱子之路组织者和同学们!在此向台湾方面的朱茂男会长、朱高正教授、杨儒宾教授、张崑将教授、高玮谦教授、郑墡谟教授以及大陆方面的朱杰人教授、陈支平院长、朱人求教授、谢晓东教授、方旭东教授、朱美珍女士等致敬!祝各位师长同学身体健康!(李志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2级博士生)最熟悉的陌生人施袆涵一个半小时的飞行,阻隔两岸的汪洋一下子变得渺小。在厦门降落时,我更惊讶于这里的气候与植被与台湾是如此的相近,仿佛还在台北,还在我家附近。两个同是繁忙却踏着明快步调的城市,已使我“厦门、台北”傻傻分不清楚。而受到厦门大学学生的接待时,更有与久不见的好友再次聚首的温暖,“何处是家乡?”这问题第一次有了暧昧不明的答案。
  筼筜书院的美景,是我对厦门的第一印象。穿过茂密的竹林小径,是一片平静又宽广的湖泊,回头一望,正是兼融古今建筑功法的筼筜书院。而下午能在此地开第一场朱子之路研讨会,古色古香的教室,又是多么的“触景生情”呢!用完丰富的晚餐之后,我们也将前往武夷山,也是朱子的重要讲学所在地。搭乘漫长的12个半小时的火车后,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抵达目的地。在这里初次遇见相伴我五天四夜的室友——秋莎,也遇见了更多的学生。这时,我还不知道秋莎能带给我这么多的震撼与回忆。
  此次的行程,除了四个半天的研讨会以外,“跋山涉水”也是旅途的组成要素。第三天我们去爬天游峰,天游峰并不高,但却非常陡峭,尤其几乎垂直的石壁表面,使我没爬几步石阶,腿便发软,气喘连连。而我的室友秋莎却不同,只见她脚步稳健、脸不红气不喘的笔直向上。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的外婆家就在山上,山路陡峭而狭窄,连牲畜都爬不上去,而她甚至能背着好几斤的重物爬上去。原来是从小就从事这般高难度的训练,我想世界上已经没有几座山能难倒她了。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爬上了山顶,山岚景致一览无遗,心情也一下子清幽了起来,山脚是碧绿的九曲溪,几片云朵拥簇着山峰,我们在此享受爬上山顶的成就感,也恣意的用相机撷取武夷山的美景。稍作休息之后,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天游峰。下午,即将轮到我上台报告,中午吃完饭后,我便心脏纠结的窝在房间里读稿,做最后的复习。而上午爬山,下午发表论文的行程,也算是我人生中做过其中一件最刺激的事情了! 在这次向朱子致敬,同时也饱览美景的知性之旅中,夜晚也成了另一种特殊的风景。由沈娟发起的电子游戏,每晚就在她与于香的寝室进行。在这里,我们透过这场游戏,进行斗智、猜疑,却也和同学们培养更深厚的感情。
  要离开的前一天,下完雨的清晨,我们终于有机会坐上九曲溪的竹筏,一览武夷山最动人的美景。清晨云雾缭绕,好几处深幽的石缝间,要是有仙人突然飞出,一定不会吓着人,反而能与此地的气氛互相辉映。我与同校的同学佳惠、思妤和秋莎,以及厦大的两位博士生共乘一船。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筏工总能提供博学多闻的解说,一路上深刻且幽默的为我们解说九曲溪的风光和故事。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到一曲时,秋莎便吟诵朱子所写的《九曲棹歌》中的一曲诗。就这样竹筏划过了九曲,全程虽超过一个小时,却仍然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河水无情啊! 晚上匆匆忙忙的赶搭火车,也就无法和学生尤其是秋莎好好道别,心中感到极大的遗憾!然而念头一转,就用下次更圆满的相遇来弥补这次相处的不足吧!尤其听到老师宣布明年会有一场正式的学术研讨会,而成员以这次的参加者为主,这个消息瞬间使人精神一振。
  这次能参加第六届的朱子之路,实在必须感谢各位老师以及主办单位。负责联络的张老师和厦门大学的朱老师,你们的辛苦奔波与无私奉献我们都感受到了。而团长杨老师和朱董事长的“奇遇”也是促成这个活动的起因,两位长辈的贡献是特别而深厚的。而热情又细心的朱大姊则是朱子之路的最佳代言人,一路上详细而流畅的解说,使我们对朱熹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武夷学院的同学亲切而无微不至的招待我们,使我们对武夷山这块土地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
  我在起飞前,并不知道我能遇见这么多的新朋友,而契机则是朱子之路,许多营员虽然素昧平生,却分享同样的研究课题和兴趣,使得大家能在短时间内很快的熟稔起来,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般。愿这个活动能持续举办,而我面对这群新朋友,则希望有朝一日能从陌生人成为真正的熟人。

知识出处

追寻朱子的足迹

《追寻朱子的足迹》

本书描述的朱子是13世纪后影响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志业固然在远绍孔孟,但其终生的事业之成就其实已远远超过哲学或狭义儒学的范围。如果说东方世界有百科全书型的思想家,朱子应当是首选的巨擘。他横跨的学问版图极广,这种学问版图不只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就路的隐喻来说,也就是他将各种文化之道串联起来,成为四通八达的文化交通网。朱子统合了各种文化之道,换个语词来讲,也就是他重新走过以往各种有意义的文化途径。

阅读